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狗、猫上皮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的阳性结果,对其他气传变应原的反应性,并进一步探讨环境接触与其相关性.方法 总结1 022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阿罗格○ R17种气传变应原标准化试液进行的皮肤点刺试验;分析狗、猫上皮变应原的皮试结果及合并其他气传变应原阳性的比例;并根据是否有环境接触分类,比较各组在阳性率分布上的差异.结果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中狗上皮变应原皮试阳性占13.80%,猫上皮阳性占6.95%;且98%以上合并其他气传变应原阳性,尤以合并粉尘螨、屋尘螨阳性居多.其中21.93%和26.32%环境接触狗/猫的变应性鼻炎相应狗/猫上皮变应原皮试阳性;无环境接触组的阳性率分别为12.78%和6.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狗上皮及猫上皮的阳性率位居前列,其中绝大多数合并其他气传变应原阳性.鉴于环境接触对狗、猫上皮过敏的高危险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应该尽可能地避免饲养、接触宠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上海市浦东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常见变应原种类,为变应性鼻炎的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对891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行皮肤变应原点刺试验,变应原试剂由吸入组8种(霉菌、山羊皮、羽毛、杂草、动物毛、尘螨、悬铃木、花)和食物组4种(小虾、啤酒花、牛奶、鸡蛋)组成.结果 引起变应性鼻炎的变应原主要为吸入物,其次为食物.结论 变应原点刺试验有助于发现变应原,从而尽可能避免接触变应原,有条件者尚可进行脱敏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江门地区变应性鼻炎患儿的变应原种类,为儿童变应性鼻炎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18种变应原点刺液对332例变应性鼻炎患儿进行皮肤点刺试验.结果 332例变应性鼻炎患儿中,变应原阳性率86.7%,2种或2种以上变应原阳性率56.6%;变应原阳性率前5位的是粉尘螨、蟑螂、海蟹、海虾、狗毛,分别为80.1%、34.6%、24.4%、18.7%、16.6%.随年龄增长,男女变应原阳性率及粉尘螨强阳性率均出现差异.结论 粉尘螨是江门地区变应性鼻炎患儿的首要变应原,明确变应原后对变应性鼻炎的预防及特异性免疫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宁波市气传花粉和真菌的种类、数量及季节消长规律,探讨其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方法2008年5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在宁波市城乡各选点1处标本采集点,通过曝片与暴皿法采集气传花粉、真菌,鉴定其种属与数量。根据花粉、真菌及其季节、气候分布飘散规律,行皮肤点刺试验或鼻黏膜激发试验共1632例,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全年观察到花粉51属(科)22624粒,气传花粉飘散高峰期集中在3~5月和8~10月。真菌62属(种),含曝片孢子40属(种)4655粒,曝皿真菌菌落40属(种)191个,其中22属(种)为非交叉性。163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皮肤点刺试验阳性1045例,阳性率64.03%,其中花粉和真菌皮试阳性率30.08%。结论根据花粉、真菌飘散规律制备地域性标准化变应原检测试剂及相应的脱敏制剂,或有针对性选择进行体内或体外试验查找致敏原,对于有效防控变应性鼻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变应性鼻炎(AR)患者变应原的分布情况。方法在制定纳入标准的基础上,对2015年1月~2017年10月就诊于我院的本地1 296例疑似AR患者进行皮肤点刺试验(SPT),根据检测结果分析比较主要变应原在性别、年龄及季节方面的分布特征。结果本组AR疑似患者中,1 127例(86. 95%) SPT阳性;阳性率居前几位的变应原依次为艾蒿(80. 12%)、豚草(67. 96%)、禾本科(62. 73%)、树Ⅰ(30. 43%)、粉尘螨(28. 48%)、刺槐(22. 18%)、禾本科/谷类(21. 21%)、德国小蠊(19. 52%)及蒲公英(17. 21%)等,均为吸入性变应原;双重变应原阳性者最多(42. 77%),2~4种变应原过敏者占比较大(73. 03%);男、女AR患者的变应原SPT阳性率分别为88. 54%与85. 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病率以12~19岁(96. 92%)为最高,20~39岁次之; AR全年均有发病,在4月和7~9月迎来2个就诊高峰且以8月最高,不同季节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 039,P=0. 017)。结论艾蒿、豚草、禾本科花粉、树类花粉是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主要变应原,常见吸入性变应原SPT阳性率与患者性别无关,与年龄有关,年龄较小者阳性率更高,夏秋季是内蒙古地区AR高峰季节。  相似文献   

6.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已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而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特别在儿童已是最常见的慢性变应性疾病。变应原的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简便易行、敏感可靠,是我国AR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武夷山)中确诊AR的检测手段之一。引起AR的变应原随着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天气、气候的变化而有所差异。本文通过对961例临床诊断AR患者的SPT结果进行分析,了解福建东南沿海地区AR变应原的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7.
广东地区变应性结膜炎变应原筛选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广东地区变应性结膜炎患者气源性变应原的分布情况,为预防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17种吸入性变应原对广东地区138例患有变应性结膜炎的患者进行皮内试验.结果 138例符合条件的变应性结膜炎患者的变应原皮肤实验阳性率以螨(122/138,88.41%)最高,其次为屋尘(88/138,63.71%)、刺苋菜(87/138,63.04%)、蟑螂(79/138,57.24%)、秋季花粉(75/138,54.35%)、垫料(75/138,54.35%)、蚕蛹(74/138,53.62%)、蜜蜂(65/138,47.10%)等.结论 螨、屋尘是广东地区变应性结膜炎的最常见变应原,临床上应重视环境对其预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屋尘螨(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 Der p)、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 farinae, Der f)和热带螨(Blomia tropicalis, Blo t)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对236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行标准化屋尘螨疫苗特异性免疫治疗,观察患者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 SPT)结果.在免疫治疗前分别进行鼻结膜炎症状问卷调查(rhinoconjunctivitis symptom questionnaire, RSQ)和鼻结膜炎患者生活质量问卷调查(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RQLQ).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判断,对比3种螨对患者RSQ和RQLQ的影响.结果 SPT结果在Der p、Der f和Blo t中的总阳性率分别为97.87%(231)、97.87%(231例)和61.28%(145例);患者的RSQ和RQLQ评分分别为(9.64±3.72)分和(26.56±15.30)分.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3种螨对患者RSQ和RQLQ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r p、Der f和Blo t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无差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一屋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IT)对变应性鼻炎(AR)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5例常年性AR患者分为SIT组和药物治疗组。SIT组30例,根据皮肤点刺试验分为SIT-1组(仅对屋尘螨过敏)和SIT-2组(对包括屋尘螨在内的2种或以上变应原过敏),均接受皮下注射屋尘螨变应原进行SIT;药物治疗组35例,按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指南给予抗组胺药及糖皮质激素等规范药物治疗。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及开始治疗至疗程达1年后的症状评分和药物评分;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年后,SIT组症状及药物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但SIT-1组和SIT-2组间疗效未见明显差异(P>0.05);SIT组的症状及药物评分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P<0.01)。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单一屋尘螨变应原SIT对AR短期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鼻腔激发试验(NPT)是诱发鼻腔出现类似变应性鼻炎(AR)症状或症状加重的临床试验。用变应原进行的NPT是诊断AR的重要方法,但目前国内外尚没有统一的变应原使用标准、操作标准和结果判定标准。中国鼻病研究协作组(CRRCG)召集国内中青年鼻科和变态反应科专家,基于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制订了变应原NPT专家共识。本共识聚焦变应原NPT的适应证、禁忌证、变应原试剂标准、操作标准、阳性判定标准、检查前后注意事项等,为NPT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The layer of the tear film in contact with the conjunctiva is mucus. This mucus comes from two sources, the conjunctival goblet cells and the subsurface vesicles. These vesicles are found just below the surface of the conjunctival cells. They contain long chain mucus glycoprotein molecules that are joined to the vesicle membrane. The vesicles fuse with the surface membrane of the conjunctival cells and expose their mucus glycoprotein chains to the overlying mucus. Chemical and physical bonds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mucus help to bind the mucus layer to the conjunctiva. The vesicle membrane becomes incorporated in the cell membrane and supplies the membranes for the microvilli that cover the exposed surface.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