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田翔  杨天和  俞杉  梁勤  蔡运昌  李世英 《贵州医药》2004,28(11):966-968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引导Amplatzer封堵器在介入封堵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应用价值。方法 术前应用TTE按介入封堵适应证筛选符合条件的病例,全组共56例,ASD24例、年龄3.7~49岁,ASD直径4.8~34mm;VSD9例、年龄3~18岁,VSD直径2.8~8.2mm;PDA23例,年龄3~18岁,PDA最窄直径2.1~8.0mm。经导管在X线引导下采用TTE指导封堵。结果 全组病例均一次封堵成功,无1例残余分流。结论 TTE对ASD、VSD、PDA在介入治疗适应证的筛选及术中监测与术后随访均具有实际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TTE筛选27例继发孔型ASD患者,经TTE引导进行封堵术。结果 27例患者成功进行了Amplatzer封堵术,24例无残余分流,3例残余分流(<2mm),术后1个月复查分流消失。结论 TTE在ASD介入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纯  李治安  顾虹 《中国医药》2011,6(6):657-659
目的 进一步证实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平价小儿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继续发性房间隔缺损患儿87例,术前采用TTE测量右房、右心室大小、ASD大小、残缘情况.采用组织多普勒测量右心室侧壁三尖瓣环处舒张期和收缩期运动速度,术中采用TEE监测完成ASD封堵术,术后即刻评估效果,6个月后进行TTE复查.结果 87例ASD患儿中,TEE诊断为下腔型ASD合并部分型肺静脉引流1例,未实施封堵术.1例因TEE测量缺损范围较大,不适合封堵治疗,改用开胸手术修补.其余85例均封堵成功.TEE测量ASD大小5~28mm,平均(16.3±7.2)mm,与ASD伸展径[6~33.1 mm,平均(17.2±8.2)mm]具有较好相关性(r=0.55,P<0.01);与术前TTE测量ASD大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E所测值与ASD伸展径亦具有良好相关性(r=0.50,P<0.01).12例(16.7%)在术后10 min复查超声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6个月超声复查均无残余分流.术前.TTE测量舒张末期右心室横径(37.7±5.1)mm、前后径(26.8±4.5)mm,与术后6个月复查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6.4±2.8)mm和(17.6±4.3)mm,P<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右心室横截面积分别为(35.4±4.8)cm2和(21.7±4.2)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形态得以恢复.结论 在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封堵小儿ASD时,超声心动图在术前诊断、术中监测及术后随访评估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孙琪  王显  石宇杰  张健  赵怀兵  李晓明 《河北医药》2010,32(14):1835-1836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指导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下腔静脉边缘不足患者介入封堵术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下腔静脉边缘5mmASD患者(下腔组)14例,术前用TTE仔细筛查,封堵术中TTE监测封堵过程、封堵器的牢固性,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同期中央型ASD患者69例行封堵术(中央组)。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全部病例均封堵成功。下腔组ASD最大径为(23±8)mm,选用封堵器型号(29±10)mm;中央组术前缺损最大径(20±10)mm,应用封堵器型号(24±11)mm,下腔组大于中央组(P〈0.05)。术后即刻下腔组12例(85.7%)完全封堵,中央组全部完全封堵(1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2组患者均完全封堵,无残余分流。结论 TTE是指导继发孔型ASD下腔静脉边缘不足患者介入封堵术的可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万金香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8):1154-1155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先心病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术前、术中、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ASD4例、VSD14例、PDA7例TTE检查条件符合而行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治疗。结果:24例封堵成功,1例VSD封堵失败。结论:TTE在先心病介入封堵术中对术前病例的选择、术中指导监测、封堵器型号的选择和术后随访疗效评价都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评价封堵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可行性。方法 41例确诊的ASD患者,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测量缺损大小、形态、位置及周边结构,所有病例均采用Amplatzer封堵器封堵,并于术中监测。结果 39例封堵成功,经胸测量ASD最大径38 mm,最小径4 mm,选用封堵器大小10~38 mm,二者呈直线相关,2例失败。对ASD边缘纤细、摆动幅度较大者,可作为无效边缘加以排除,所得缺损孔大小更符合封堵器大小。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可对拟行封堵治疗的继发孔型(Ⅱ孔)房间隔缺损患者术前筛选,并可指导封堵,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右心导管介入方法治疗的46例房间隔缺损的大小、残缘的情况及所选Amplatzer封堵器的型号,术中、术后监测封堵器放置情况及房水平是否存在残余分流、二尖瓣及三尖瓣启闭情况,右房壁及主动脉管壁完整性,右心负荷变化及右室壁运动改善情况.结果:45例ASD损患者封堵成功,1例封堵失败.结论:TTE在ASD损封堵术前筛选病例、术中监测、术后随访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ASD损封堵术不可缺少的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外科微创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AS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筛选单纯继发孔中央型ASD 20例,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进一步评估引导外科微创封堵治疗,术后7 d、3-6月TTE随访。结果 20例患者行ASD外科微创封堵术,封堵成功20例,占100%。TEE与TTE对ASD最大径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3-6个月TTE随访,封堵器位置固定,未见移位,对周围瓣膜功能及静脉回流无影响,2例有微量残余分流;右心重构改善,右房、右室大小较术前缩小,肺动脉血流速度降低。结论超声心动图参与了外科微创封堵治疗ASD的全过程,TEE与TTE联合应用,对术前诊断与筛选、术中选择封堵器和实时监控、术后效果评价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纯经胸超声(TTE)引导房间隔缺损(ASD)封堵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9月行单纯TTE引导中央型ASD封堵术的患者191例,按照封堵是否成功分为两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封堵失败的相关因素。结果:191例患者均治愈出院,171例封堵成功,20例封堵失败,单因素分析示ASD边缘情况、TTE图像质量、封堵器释放次数、心内操作时间、手术时间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SD边缘情况、TTE图像质量、封堵器释放次数、心内操作时间是单纯经胸超声引导封堵失败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单纯经胸超声引导房间隔缺损封堵结果受多因素共同影响,ASD边缘情况、TTE图像质量、封堵器释放次数、心内操作时间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术前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规范操作可能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8例继发孔ASD患者,采用经胸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TE/TEE),术前多个切面反复探查综合判断ASD的大小及周边情况,术中指导封堵器封堵、释放过程,并观察有无分流及其他并发症,术后观察封堵器情况及心脏恢复情况。结果 58例患者全部一次堵闭成功,术后恢复良好。结论超声心动图在术前筛选适应封堵患者、选择封堵器大小、术中指导ASD封堵及术后追踪复查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郑铁  郭可泉  王坚刚  孟旭 《中国医药》2010,5(7):598-599
目的 探讨微创非体外循环下经胸小切口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失败后转外科修补手术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行微创非体外循环下经胸小切口继发孔ASD封堵术268例,其中封堵术失败后需再行外科修补手术者12例,包括术中封堵器脱落6例,术中封堵失败3例,术后封堵器脱落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残余漏1例.外科修补手术于体外循环下进行,取出封堵器,修复缺损.结果 外科修补手术探查继发孔ASD直径平均为(28.6±6.2)mm,大于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值[(24.3±4.1)mm,P<0.01].术中探查证实,6例术中封堵器脱落患者缺损为下腔型4例、中央型2例 术后1例封堵器脱落患者缺损为中央型 术中3例封堵失败患者中筛孔状缺损1例,下腔型2例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为中央型 1例残余漏患者缺损为中央型,但边缘菲薄.外科修补术后所有患者均恢复窦性心律,无手术死亡,无残余分流.结论 微创非体外循环下经胸小切口继发孔ASD封堵术失败后应及时采取外科修复手术治疗,这样可有效治疗封堵术失败后的并发症.而这种急诊手术并没有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所以可以对患者先尝试封堵,不成功再行外科修补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试验性封堵房间隔缺损(ASA),评价其在AS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PH)患者封堵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男8,女4)例ASA合并SPH患者实施封堵器堵塞ASA试验,观察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有无降低及血氧饱和度变化,以此分析肺血管病变是否可逆。结果12例重度肺动脉高压者,肺动脉收缩压10.9-19.3(12.7±5.2)kPa,平均压为7.0-13.1(9.4±2.6)kPa,其中4例血氧饱和度小于90%。9例试封堵术后30min~1h肺动脉收缩压降至5.8~13.4(7.4±3.8)kPa,肺动脉平均压降至2.4—8.1(4.3±2.9)kPa,遂行永久性封堵治疗。3例肺动脉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不宜进行封堵治疗。结论对于ASA伴严重肺动脉高压者,封堵关闭ASA试验是鉴别肺动脉高压是否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在封堵治疗AS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PH)的病例选择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经导管封堵器介入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2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在X线透视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监视下经导管置入封堵器封堵ASD,术后72 h、1个月、3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除2例因房间隔缺损太大(大于40 mm)外,全组患者封堵器植入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100%,选用的封堵器直径8~40 mm,术中无任何严重并发症,全部封堵病例无残余分流.3个月随访,所有病人临床症状及心脏大小改善,右室收缩压明显下降.结论经导管封堵器治疗ASD是一种有效、安全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引导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应用。方法 2例房间隔缺损患者使用Amplatzer封堵伞,TTE术前筛选病例,封堵术中TTE全程监测引导,术后即刻、24h、1个月、3个月复查评价。结果 TTE测量缺损最大径为22mm、30mm,封堵伞型号为24mm、34mm。2例均获得成功,房水平分流完全消失;术中、术后无并发症。结论 TTE是监测引导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的较好方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介入封堵治疗缺损性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在缺损性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及观察封堵术后的近期疗效。方法本组选择各种缺损性先心病患者30例,男11例,女19例。其中房间隔缺损6 例,室间隔缺损16例,动脉导管未闭6例,左室右房通道1例,室间隔膜部瘤破裂1例。超声心动图封堵术前观察各种缺损类型、大小、形态,术中封堵器的释放监测,术后观察封堵术疗效。结果房间隔缺损 8.0-18.0mm,平均约12.8mm;室间隔缺损2.5-8.0mm,平均约4.6mm;动脉导管未闭3.0-7.0mm,平均约 3.5mm;室间隔膜部瘤破裂口约2.7mm,室间隔缺损口距主动脉的距离>2.0mm;各种缺损选择的封堵器号, 房间隔缺损6.0-30.0mm;室间隔缺损4.0-12.0mm;动脉导管未闭4.0mm;三者平均11.2mm。室间隔缺损口距瓣膜距离过小者应用偏心型封堵器。30例封堵术成功率达100%。其中2例封堵后出现少量返流,均为室缺。1个月后1例呈微量残余分流,1例残存分流消失。术中出现相应心律失常,多以早博及传导阻滞出现,术后逐渐消失。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可准确观测各种缺损性先心病的缺损大小、形态及与周边的结构关系,用以指导封堵器大小的选择和释放观测,评价封堵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16.
肾血管性高血压犬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变化的彩超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以彩超动态检测肾血管性高血压犬颈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 首先以双肾双夹法(2K2C)建立肾血管性高血压犬模型,然后应用彩超动态检测缩窄犬(N=5)及假手术犬(N=5)颈动脉内径、内膜中层厚度(IMT)、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斑块发生率和斑块积分(Crouse score)的变化.结果 术前缩窄犬的平均收缩压(SBP)为(138.80±9.20)mmHg,术后3月达到峰值171.20±3.56mmHg,此后保持相对平稳直到术后12月,保持在(168.60±8.88) mmHg水平,和假手术组及基线值相此均达统计学差异(P< 0.01 or P<0.05).术后第7天,缩窄犬及假手术犬的颈动脉IMT分别为(0.27±0.03) mm和(0.26±0.03) mm,两组均未检出斑块;至术后12月,两组IMT分别增厚为(0.49±0.01) mm和(0.38±0.03) mm,5缩窄犬检出 17个斑块,假手术犬有2只检出4个小斑块.组内比较:缩窄犬术后4月及术后12月颈总动脉的内径、IMT及RI均明显高于术后第7天的值(P<0.01);假手术犬在术前、术后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缩窄犬的IMT在术后4月及术后12月(P<0.01),RI(P<0.05)、斑块检出率(P< 0.05)及斑块积分(P< 0.01)在术后12月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犬;余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肾血管性高血压犬的颈动脉存在粥样硬化性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彩超检测可以动态观察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食管连接部(GEJ)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5月~2012年7月收治的72例GEJ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ESD治疗,统计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切除面积、病理类型及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70例患者成功接受ESD,手术成功率为97.2%。平均手术时间为(72.3±10.4)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5±4.5)ml。术后发热2例,给予抗感染治疗后治愈;未见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手术平均切除面积(18.5±21.3)mm2。病理学检查平滑肌瘤29例,原位癌15例,黏膜鳞状上皮增生5例,低度恶性间质瘤12例,胃息肉7例,胃纤维瘤4例。随访68例,失访率(5.56%)。随访期间复发3例,复发率为4.17%;平均复发时间(7.5±3.4)个月;复发病灶面积平均(12.2±4.7)mm2。3例复发患者均给予内镜下切除,再次手术后随访12个月未再复发。结论ESD治疗GEJ癌前病变疗效确切,其手术切除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是当前临床治疗GEJ癌前病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