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胸廓出口综合征 (thoracicoutletsyndrome)是指由两侧第1肋包围的胸廓出口周围 ,臂丛和锁骨下血管遭受压迫而引起的综合征。可在胸廓出口处引起压迫的骨性结构有颈肋、第 1肋骨和锁骨 ;前斜角肌、中斜角肌、锁骨下肌、胸小肌等可构成肌性压迫。根据本综合征发生的原因 ,可分为以下 5类 :①颈肋综合征 ;②前斜角肌综合征 ;③肋锁综合征 ;④第 1肋骨综合征 ;⑤过度外展综合征。颈肋与前斜角肌综合征最为常见 ,二者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和处理方法相似 ,所不同的是 :前者有颈肋而后者没有。颈肋及其纤维带或软骨 ,可使臂丛…  相似文献   

2.
颈部神经压迫综合征,又称胸廓出口综合征;胸廓上口出口挤压综合征。从诊断病名来看,其病变部位在颈部或定为胸廓上口出口。其病因是臂丛神经和锁骨不动脉受挤压所致。该部位的解剖特点,臂丛神经和锁骨干动脉,在颈部经过一三角形时间隙。三角形的基部为第一肋骨,前边为前斜角肌,后边为中斜角肌,这是神经容易受挤压的部位之一。三角形间隙的基底是第一肋骨,者患者出现颈助,则将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向上推移,使之产生受压症状。但在临床上也不是所有的颈肋患者都出现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有压迫症状。因此,有部分医生将此病诊断为…  相似文献   

3.
1853年Hilton首先描述锁骨下动脉被第一肋外生骨疣压迫。1861年Coote首先切除第一肋骨解除锁骨下动脉压迫。1904年Eisendea复羽颈肋文献并报告35例。1927年Adson和Coffey认为前斜角肌压迫神经血管束,主张切断前斜角肌而不切除肋骨。以后被Ochsmen等报告无劲肋者行斜角肌切断术,并命名为前斜角肌综合征。1934年Lewis和Pickeri-ng报告胸廓出口综合征致动脉并发血栓栓塞症。1945年Wright提出过外展综合征。1958年Rob等正式报告胸廓出口综合征。  相似文献   

4.
胸出口综合征系指胸腔上口处臂丛神经与锁骨下血管之压迫症候群。引起压迫的因素繁多。诸如:前、中斜角肌肥大或挛缩,颈肋、锁骨畸形,第一肋反常,先天性第一、二肋融合,锁骨下肌异常,锁骨上窝处肿瘤、肿大淋巴腺过度增生的骨痂等。起因于外伤者,也有报告。诸因素中,以第一肋为最重要。它如同剪刀之一叶,而其它因素则构成剪刀之另一叶,使神经、血管钳夹受压。本症轻型可采用非  相似文献   

5.
胸廓出口综合征是指臂丛及锁骨下动、静脉,在胸廓出口处受压而引起的征候群。自1986年以来,我们手术治病9例胸廓出口综合征,疗效满意,粗浅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9例,男2例,女7例。年龄18~45岁。病程:5个月~10年,平均3年5个月。主要表现为尺神经和锁骨下动脉受压症状。手术方法采用锁骨上切口,切断前斜角肌、劲肋及过长的颈7横突。其中颈肋2例,颈7横突过长1例,前斜角肌肥大5例,前、中斜角肌异常1例。随访1~2,6例症状消失,3例明显好转能坚持工作与劳动。2 讨论2.1 诊断:根据病史、症…  相似文献   

6.
林平  陈中  曹扬  邢进峰  施铁军 《浙江医学》2002,24(2):111-113
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静脉在胸廓出口处受压所致的症候群称为胸廓出口综合征(TOS)。主要由斜角肌病变、颈肋、胸小肌止点处病变以及肋锁间组织病变所致犤1犦。我院1986~1998年共收治7例由于肋锁间隙内组织病变(肿瘤)或损伤(血肿)导致的TOS,现报道如下。1.1一般资料本组7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25~69岁,平均45岁。左侧5例,右侧2例。第1肋骨肿瘤2例(肺癌转移、肋骨纤维结构不良各1例),锁骨肿瘤1例,锁骨下动静脉损伤4例(刀、钢筋刺伤各1例,车祸伤2例)。7例均有患侧上肢乏力,前臂…  相似文献   

7.
局部的外科解剖臂丛由第4至第7颈神经及第1胸神经根联合组成,有时第2至第4胸神经亦有分枝参加。上述之神经根离开椎间孔後,向第一肋骨上缘会合,穿过前斜角肌及中斜角脱之间而达於锁骨下。在第一肋骨处各枝最为集中,距离皮肤亦最近,被纤维鞘膜包里,为注射最易到连之区(如图1)。该图表示各神经出椎间孔後各分为前索及後索。前索用深  相似文献   

8.
臂丛的变异比较罕见,一般常和锁骨下动脉和腋动脉干位置变异合并发生,本例亦不例外。作者在学生解剖的成人男尸中,发现1例左侧臂丛只有上、下2干,外、后2束。而锁骨下动脉腋动脉干可能起源于第9节段动脉。 一、变异臂丛的合成:5、6颈神经前支合成上干,7、8颈神经和第1胸神经前支,在第1肋骨上方合成下干,没有中干。由上干在中斜角肌外侧先分出肩胛上神经,然后复分为前、后2股:前  相似文献   

9.
<正>0引言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是指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在斜角肌三角、胸小肌管、肋锁间隙等区域,由于解剖变异等因素,导致血管、神经等受压迫,引起颈肩部和(或)上肢麻木、疼痛、无力、肢端缺血、感觉异常等[1]。本病极易与神经根型颈椎病、腕管综合征等疾病相混淆,在临床上应特别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10.
我院采用臂丛肌间沟法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对 2 5例患者行锁骨手术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5例中 ,男 1 5例 ,女 1 0例 ,年龄 1 8~ 65岁 ,平均 42岁。锁骨横断或粉碎性骨折急诊入院。1 2 麻醉方法 术前常规 ,仰卧 ,头偏向健侧 ,麻药为 1 %利多卡因和 0 2 5 %布比卡因混合液 (含 0 1 %肾上腺素 )。肌间沟法阻滞 :在第六颈椎和环状软骨水平线 ,与前中斜角肌及肩胛舌骨肌组成肌间沟交点进针 1 5~ 2cm ,触及异感 ,回抽无血 ,注药 1 5ml;颈浅丛阻滞 ;胸锁乳突肌锁骨头中点后缘 0 5cm…  相似文献   

11.
胸廓出口综合征,系指胸廓上口出口处,因种种原因导致的锁骨下血管和臂丛神经受压所产生的一系列神经血管综合征。常因上肢特别是手的疼痛、肌萎缩无力、皮肤颜色和温度改变而就诊,日常诊疗中并不罕见,以往常以某一特定病因如颈肋、前斜角肌肥大等命名,但因不同病因所产生的压迫症状往往相似,而同一病例往往不止一种压迫因素起作用,故命名为胸廓出口综合征较妥。本文拟对此综合征加以概述,并附常见病例讨论,以便共同学习。  相似文献   

12.
<正> 因为骨性的因素或软组织因素压迫了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静脉而表现出的沿肩臂内侧及手尺侧半的麻木、酸痛感觉异常、大小鱼际肌及骨间肌逐渐萎缩、肌力减退、手部青紫发冷桡动脉搏动减弱、拇指对掌功能受限或晚期出现爪样手畸形等症状,临床上称之为“胸廓出口综合征”此病并非罕见,但亦常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而延误治疗。为有助于对此病的认识,笔者就其基本概念简要综述如下。 1 臂丛神经的解剖概念 臂丛神经系由第5、6、7、8颈神经和第1胸神经的前支合并组成。臂丛的5个神经根,先经椎动脉后侧及横突间肌之间向外侧行,再于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的肌间隙穿出,在此第5、6颈神经于前斜角肌外侧缘合并成上干,第8颈神经与第1胸神经于前  相似文献   

13.
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Syndrome 简称 TOS)过去曾称为前斜角肌综合征、胸小肌综合征、过度外展综合征及肋锁综合征等。它是由于臂丛神经血管在胸廓出口部位及斜角肌间隙等处受挤压而造成的一系列症状体征。既往由于对 T  相似文献   

14.
杨波  单臣 《吉林医学》2009,30(23):2927-2928
目的:探讨切断前中小斜角肌方法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26例27侧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上干型3例,下干型21例22侧,全臂丛型2例,颈肋1例,第7颈椎横突过长1例,手术切除增长的骨组织和颈肋,发现均有纤维束带压迫臂丛神经,做前中小斜角肌切断术。结果:术后随访6—33个月,平均20个月,疗效按胸廓出口综幌征评定标准评定,术后症状明显改善18例19侧,部分改善5例5侧,无效3例3侧。结论:斜角肌的病变及异常纤维束带是引起臂丛神经血管受压的主要因素,早期手术探查,切断前中小斜角肌,彻底松解臂丛神经及血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针刀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在25例常规固定的成人第一肋骨标本中,测量前斜角肌结节后内缘,及锁骨下动脉沟内侧缘与锁骨下静脉外侧缘的交汇点至第一肋后内缘的垂直距离等数据。结果:前斜角肌结节后内缘长度平均为(13.16±2.69)mm(8.50~20.50mm),锁骨下动脉沟内侧缘与锁骨下静脉外侧缘的交汇点至第一肋后内缘的垂直距离平均为(9.96±1.87)mm(6.50~16.00mm)。结论:文章提供的相关数据和定位方法,可以提高针刀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前斜角肌综合征是由于前斜角肌痉挛、过度肥厚压迫臂丛神经干和锁骨下动脉而引起颈肩及上肢疼痛、麻木、发凉等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候群。1995年6月以来,我们应用手法治疗本病18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我院近年来收治颈肋前斜角肌综合征10例,其中8例进行了前斜角肌切断,颈肋切除,过长的横突切除,经长期随访,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 1 995年 3月~ 2 0 0 1年 1 0月以颈 4结合颈 6神经阻滞用于颈肩部手术 ,与单纯肌间沟神经阻滞法及颈 6神经阻滞相比较麻醉效果更好 ,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2 0 0例颈肩部手术患者 ,实验组1 0 0例 ,颈 4结合颈 6神经阻滞 ;对照组甲 5 0例 ,单纯肌间沟神经阻滞 ;对照组乙 5 0例 ,颈 6阻滞。5~ 1 0岁 30例 ,1 0岁以上 1 70例 ,手术时间 1~ 3h ,最长为 5h。 2 0 0例患者手术部位分别为锁骨上血管瘤 ,肩关节脱位伴肱骨外科颈骨折、肩锁脱位伴骨折、锁骨骨折、胸锁关节脱位等。1 2 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头…  相似文献   

19.
前锯肌起自侧胸壁上八条肋骨,附着于肩胛骨的椎缘及下角。此肌收缩用力时可使肩胛骨贴近胸壁,并能配合斜方肌外旋肩胛骨而使肩充分外展上举。支配该肌的胸长神经来自颈_(5、6、7)神经根,在颈越过中斜角肌,走向腋动脉后方,表浅地沿腋部及前锯肌的外缘而支配该肌。胸长神经的直接或间接外伤、中毒或感染等均可引起前锯肌瘫痪。瘫痪后,如经半年以上不见恢复时,方考虑外科疗法。本文介绍我院治疗的一例胸大肌移位术及长期追访结果。  相似文献   

20.
<正>前斜角肌综合征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前斜角肌水肿、增生、痉挛而导致斜角肌间隙变窄,卡压穿行其间的臂丛神经及锁骨下动静脉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的疾病。笔者采用手法整复加中药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10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4年7月本院骨科门诊收治的前斜角肌综合征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男37例,女63例,年龄18~67岁,平均(46.5±2.2)岁;病程2~75个月,平均(16.3±1.5)个月。对照组100例,男35例,女65例,年龄20~63岁,平均(45.9±2.4)岁,病程2~81个月,平均(1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