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用х2方和柯尔莫哥洛夫检验分析了北美Chihuahuan荒漠啮齿动物群落6个生态学变量的频次分布,并用移动平均和指数平滑方法拟合了这些变量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1)结合种群密度、生物量、物种均匀性和生物量均匀性服从正态分布;2)物种数和物种多样性的频次为向右偏斜的分布,无法用常见的理论分布来近似表示;3)单移动平均和双移动平均分别较好地描述了物种多样性和物种均匀性;4)其余4个变量可用单指数平滑来较好的描述.  相似文献   

2.
川西平原农田啮齿动物群落动态:趋势和周期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川西平原农田由8种啮齿动物组成的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的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中3个主要群落变量的趋势和周期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1)3个变量都有增加的趋势.生物量是二次抛物线,Shannon指数是指数函数,Simpson指数是正弦函数。(2)3个变量中生物量显示出了周期性,这个变量的周期都约为1年。1年的周期与四川亚热带农业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动态相一致: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末显示出周期性—川西平原啮齿动物群落3个变量的增加趋势,可能是农业生态系统中啮齿动物与人类长期共存所形成的适应特征,它们能随农业产量增加这样的环境变化使各个群落变量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也可能不过是处于群落自然波动中的上升阶段、因此需要长时间的研究工作,才能判断该增加趋势的生态学本质。  相似文献   

3.
曾宗永  杨跃敏 《兽类学报》1995,15(4):289-297
本文用X^2方和柯尔莫哥洛夫检验分析了北美Chihuahuan荒漠啮齿动物群落6个生态学变量的频次分布,并用移动平均和指数平滑方法拟合了这些变理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1)结合种群密度、生物量、物种均匀性和生物量均匀性服从正态分布;2)物种数和物种多样性的频次为向右偏斜的分布,无法用常见的理论分布来近似表示;3)单移动平均和双移动平均分别较好地描述了和的种多样性和物种均匀性;4)其余4个变量可用单指  相似文献   

4.
曾宗永 《兽类学报》1999,19(2):107-118
利用MonteCarlo方法模拟了北美CHIHUAHUAN荒漠啮动物群落变量的总和,月间和年间变动情况及统计学特征,这些变量是:物种数,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和均匀性。模拟产生的10000个样本显示这4个变量的平均值是8.91,1.544kg/hm^2,1.58和0.73。真实群落4个变量的所有值均在模拟群落变量的95%置信区间内。模拟群落物种数,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有相同的年间变动规律。物种数和生物量  相似文献   

5.
利用MonteCarlo方法模拟了北美CHIHUAHUAN荒漠啮齿动物群落变量的总和、月间和年间变动情况及统计学特征,这些变量是:物种数、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和均匀性。模拟产生的10000个样本显示这4个变量的平均值是891,1544kg/hm2,158和073。真实群落4个变量的所有值均在模拟群落变量的95%置信区间内。模拟群落物种数、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有相同的年间变动规律。物种数和生物量有相同的季节变动规律。当零假设为这些变量均服从正态分布时,X2检验及偏度和峭度说明,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上,物种数有962个样本,生物量有109个样本,物种多样性有5529个样本,均匀性有6654个样本服从正态分布,即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上,没有一个变量是服从正态分布的。结果说明,当样本含量较小时,我们不能用(平均数+196×标准误)的公式来计算  相似文献   

6.
新疆莫索湾垦区啮齿动物群落分布与生境类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沙漠开垦为绿洲后,啮齿动物群落的生态分布格局及变迁规律,2004年6~8月对莫索湾垦区150团场啮齿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荒漠开垦为林地,红尾沙鼠占据主导地位;开垦为农田,鼠类群落表现出较大差异:棉田中柽柳沙鼠占主导地位,麦田中小家鼠为优势鼠种,苜蓿地则以小林姬鼠为主,白菜地中灰仓鼠占据优势地位;城镇居民区“伴人”鼠种褐家鼠居于绝对优势.结论:在荒漠开垦为林地、农田和变为居民区的过程中,鼠类群落也相应地由荒漠鼠类向人工景观鼠类演变.然而对于从沙漠腹地开垦出来的绿洲,虽然人类已开垦经营了半个世纪,但啮齿动物群落的原始荒漠特征仍较完善地保存着,这与当地极端的地理特征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曾宗永  杨跃敏 《兽类学报》1994,14(2):100-107
本文利用时间列分析方法和和季节性指标,讨论了北美Chihuahuan荒漠由4科10属17种啮齿动物组成的群落的物种数、单位面积个体烽与和生物量、物种多性的Shannon与Simpson指数和均匀性等6个变量的季节变动、季节性和周期性。结果表明:(1)每个季节都有变量达到最大值,但除个体数和均匀性外,其余4个变量均在冬季最小值;(2)物种数与生物量及两个物种多样性指数之间,以及两个物种多样性指数之间  相似文献   

8.
川西平原农田啮齿动物群落动态:年间变动和季节变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为了研究农田啮齿动物群落的动态规律,用标志重捕的方法给出了川西平原农田的啮齿动物群落的物种数、结合种群密度、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的Shannon指数与Simpson指数等5个变量的时间序列资料,并分析了这些时间序列的年间变动和季节变动的特点。结果表明:(1)5个变量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特别是年间交替升降十分明显;(2)群落的全部8个物种从未同时出现过,同一个月最多有5个物种,最少只有1个物种;(3)5个变量季节变动的幅度均较大并各具有1至3个不等的明显的峰值,而年间变动的幅度则相对较小;(4)5个变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夏季,最小值则出现在春季、夏季或冬季;(5)5个变量的季节性均不强;(6)优势种大足鼠(Rattus nitidus)的种群密度分别与群落结合种群密度、生物量的年间变动和季节变动均具有相似的变动规律;此外,优势种大足鼠的种群密度、生物量分别占群落结合种群密度、生物量的比例均较高,而且这两个比例季节变动的幅度都较大而年间变动则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季节性指标,讨论了北美Chihuahuan荒漠由4科10属17种啮齿动物组成的群落的物种数、单位面积个体数与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的Shannon与Simpson指数和均匀性等6个变量的季节变动、季节性和周期性。结果表明:(1)每个季节都有变量达到最大值,但除个体数和均匀性外,其余4个变量均在冬季达到最小值;(2)物种数与生物量及两个物种多样性指数之间,以及两个物种多样性指数相互之间有类似的季节变动规律;(3)除个体数外,群落数量动态的其他变量与8个物种种群的密度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4)物种数有最明显的季节性,季节性指标SI=0.628;(5)物种数、个体数和生物量在92个月的研究期中未显示出任何周期性。最后总结了该啮齿动物群落动态的时间模式,提出组成物种种群的扩散和休眠行为是形成这些模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阿拉山口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大铬  黎唯 《兽类学报》1998,18(2):154-155,136
阿拉山口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THECOMMUNITYSTRUCTUREANDITSCHANGEOFRODENTSINALATAWPASS鼠类的群落结构是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新疆内陆干旱荒漠区,阿布里米提等曾论及阜康生态站的...  相似文献   

11.
啮齿动物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啮齿动物的空间分布格局房继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100875)SpatialDistributionPatternsofRodents.¥FangJiming(DepartmentofBiology,BeijingNor-malUniversit...  相似文献   

12.
东灵山辽东栎林啮齿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9~ 2 0 0 1年采用标记重捕法对东灵山小龙门林场辽东栎林啮齿动物群落进行了 1 2次调查。共布 2 93 6笼日 ,捕得啮齿动物 2 68只 ,平均捕获率为 9%。啮齿动物群落包括三科四属 ,由朝鲜姬鼠(Apodemuspeninsulae)、社鼠 (Niviventerconfucianus)、棕背 (Clethrionomysrufocanus)和花鼠 (Eotamiassibiricus)组成 ,分别占群落的 85 5 %、8 6%、3 0 %和 2 6%;朝鲜姬鼠为优势鼠种。标记重捕调查表明朝鲜姬鼠重捕率无性别差异 (t =0 91 3 ,P >0 0 5 )。啮齿动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呈“低 高 低”年间波动趋势 ,差异不显著 (t=0 1 65 ,P >0 0 5 ) ;生态优势度指数变化趋势反之 ,样地间无显著差异(t=0 0 64,P >0 0 5 )。可以认为该地区辽东栎林中啮齿动物群落结构较稳定。  相似文献   

13.
东灵山地区啮齿动物群落组成及优势种群的季节变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2000年9月和2001年9月在东灵山地区采用夹夜法对小型啮齿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共捕获啮齿动物6种,总捕获率为16.08%。大林姬鼠是该地区小型啮齿动物群落中的优势种。同时将8种生境样地划分为7类啮齿动物群落:即落叶松人工林大林姬鼠 社鼠群落、灌丛大林姬鼠 社鼠群落、辽东栎矮林大林姬鼠 大仓鼠群落、弃耕地大林姬鼠 黑线姬鼠群落、油松人工林大林姬鼠 社鼠群落、针润混交林大林姬鼠 社鼠群落、辽东栎林大林姬鼠 社鼠群落。群落间的相似性系数普遍较高,其中油松人工林大林姬鼠 社鼠群落和辽东栎林大林姬鼠 社鼠群落的相似性最高。灌丛大林姬鼠 社鼠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最高。  相似文献   

14.
北美CHIHUAHUAN荒漠啮齿动物群落动态Ⅰ.年间变动和趋势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曾宗永 《兽类学报》1994,14(1):24-34
本文给出了北美Chihuahuan荒漠由4科10属17种啮齿动物组成的群落的物种数、单位面积个体数与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的Shannon与Simpson指数和均匀性等6个生态学变量的时间序列资料,并通过分析这些生态时间序列的年间变动和趋势讨论了该群落的动态。结果是:1)各年间6个生态学变量均随物理环境而变化,个体数和生物量变化幅度较大,均匀性保持相对稳定;2)群落中17个物种从未同时出现过,物种数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给出了北美Chihuahuan荒漠分属4科10属的17种啮齿动物生物量的时间序列资料,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均匀性的Shannnon指数和季节性指标对该17个物种的生物量动态的比较研究说明:优势种在群落总生物量稳定中起着主要作用,其余非优势物种则在优势种种群密度较低时弥补低生物量,使17个物种种群能共存于同一群落之中,使处于复杂多变的荒漠生境中的啮齿动物的生物量保持相对稳定。扩散在维持这种稳定中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集合群落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当生态学家探求在破碎化的栖息地中,群落物种的共存机制、多样性、局域尺度的性质和过程被放到更广阔的时空框架内时,就出现了"集合群落"这一概念。Leibold提出了集合群落概念,他们将一个集合群落定义为局域群落集,这些群落由各个潜在的相互作用的物种的扩散连接在一起。集合群落理论描述了那些发生在集合群落尺度上的过程,并且提出思考关于物种相互作用的新方法。集合群落概念为群落生态学提供了一个新的革命性的范式,集合群落研究的最基本问题是同一系统中多物种共存的机理、多样性的形成原因与维持机制。该范式强调区域范围内群落中的综合变异,强调环境特证和栖息地之间通过扩散调节的生物相互作用和空间变化。Leibold等提出了解释集合群落结果理论上的4个生态范式,即(1)中性理论;(2)斑块动态理论;(3)物种分配理论;(4)集团效应理论。之后有大量有关检验这4种生态理论的研究,但是有关陆地脊椎动物系统的集合群落的研究较少。2010—2012年,通过在内蒙古阿拉善荒漠景观中的8个固定样地中,对啮齿动物、栖息地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利用冗余分析和偏冗余分析,评估环境特征和空间特征对物种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特征独自解释72.8%的啮齿动物物种组成变化,空间特征独自解释33.8%的物种组成变化,环境特征和空间特征共同解释86.5%的啮齿动物物种组成变化,结果显著(P=0.032);去除环境特征之后,空间特征解释13.7%的变化(P=0.246),结果不显著;去除空间特征之后,栖息地变化解释52.7%的变化(P=0.016);环境特征和空间特征的交互作用解释20.1%的物种组成的变化,该区域啮齿动物群落构成集合群落,物种共存中环境特征起着主导作用,由物种分配理论解释该集合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17.
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群落结构与格局的形成原因,掌握林区啮齿动物群落动态及发展趋势。于2012至2015年在柴河林区的新房子、大青沟和二道河子地区,对针阔混交林、阔叶林、草甸、沿河林和农田5种生境类型,采用铗日法对小型啮齿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棕背?(Clethrionomys rufocanus)和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为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的优势物种,针阔混交林为棕背?最适生境,阔叶林为大林姬鼠最适生境;黑线姬鼠(A. agrarius)和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为农田优势物种,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仅在草甸中发现。随生境垂直分布区海拔高度的降低,总捕获率逐渐减低,其中棕背?的种群变化起主要作用;大林姬鼠的捕获率逐渐增加,其对农业经济的干扰适应性更强;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的分布规律受居民点分布比例影响;红背?(Clethrionomys rutilus)主要分布于海拔相对较高的针阔混交林。通过与孙儒泳等20世纪60年代在此地区的研究结果的比较,最后认为近几十年原始森林的破坏,伴生的次生林和人工林,致柴河林区的针阔混交林向阔叶林的过渡失去先前的典型特征。并发现小型啮齿动物的群落格局变化,虽呈现出自然条件的垂直变化和农业活动影响的规律,但同时存在生境变化的适应性改变,也表现出各地区的区域生境特征对取样点微生境啮齿动物分布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荒漠草原东段啮齿动物群落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米景川  王成国 《兽类学报》1990,10(2):145-150
  相似文献   

19.
动物与其生存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生态学家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啮齿动物作为荒漠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功能群,其数量大小和生态功能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生境中的植被为啮齿动物提供赖以生存的食物资源和栖息地,了解啮齿动物群落与植被特征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动物群落变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不同植被条件下啮齿动物群落的结构不同,Hernández等(2005)研究发现北美Chihuahuan荒漠的灌木生境中啮齿动物密度高于草地生境.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半荒漠与荒漠区的啮齿动物群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武晓东  付和平 《动物学报》2005,51(6):961-972
内蒙古广阔的半荒漠与荒漠区属于典型的大陆干旱区和极干旱区,东西界线基本与气候湿润系数0.2-0.05相吻合,包括了内蒙古境内的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和典型荒漠的各类草地。1988-1993年和1998-2003年,在约380000km2范围内,根据地带性植被分布及其地形、地貌、土壤的特征,野外设置317个调查样地,采用铗日法调查啮齿动物群落的分布特征,共布放有效铗日157702个,捕获啮齿动物37种,选用其中的23种主要啮齿动物构成“样方-种多度(捕获率)”原始数据矩阵(23×317),应用快速聚类方法对该区域内啮齿动物群落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采用GIS技术应用ArcView3.2软件,将啮齿动物的捕获量信息在1999-2000年TM卫星影像图上进行叠加,结果表明该地区啮齿动物地带性群落可分为9个。GIS技术分析得出的该区域内啮齿动物地带性群落分布图,很好地将植被的信息和生境中主要啮齿动物分布的信息同时合成反映出来,明确了啮齿动物地带性群落分布的区域和特征,可为区域性啮齿动物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