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七情的学术渊源与困境中的出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七情的学术渊源与所面临的困境是七情理论创新必须搞清的两个问题。通过对陈言治学根柢、学术风格的考察,发现:①陈言把情定为七是受汉代以来“七体”文风与《难经》以降“以七论病”思路影响的结果;②所选七种情志是遥承《内经》九气致病论述与其临床实践结合的产物;③七情属于基本情绪范畴,是由种族进化所形成的人类共有的情绪,这是七情科学价值的“内核”。对当今社会复杂情志表现及病证分析表明:①把情定为七闭塞了对其他情志的认识,妨碍具体概念向抽象水平的发展,是其陷入困境的根源;②七情本身的深化发展与构建新的情志理论,是七情研究走出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肖娴 《开卷有益》2006,(2):14-15
七情,是指人类的七种情志活动,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是中医学的特有名词,是对现代心理学中情绪的特有称谓。人类所有的情绪变化,都可以称之为情志活动,七情则是其中七种具体的情志。又如爱、恨、羞怯等等,也属于情志范畴。不同的情志,是由人类对外界事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称为七情,七情是人对周围事物的反应。正常情况下,这七情是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属生理范围。如情志活动出现失调,则会表现为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失衡等,从而导致外邪侵袭,易发生疾病或致病情加重。因此,防止情志失  相似文献   

4.
对七情病因概念的形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七情作为病因概念,首见南宋·陈无择<三因方>.一般对这一概念来源的讨论,多仅追溯到<黄帝内经>中有关情志致病的论述,而对于七情病因概念中可能存在的"非<内经>"内容,讨论甚少.通过分析<三因方>中与 "七情"有关的论述,笔者认为,陈无择的七情病因概念,由<素问·举痛论>"九气"、<诸病源候论>"七气"、<礼记>"七情"以及宋明理学心性论等多种元素构成.探讨这一问题,对于认识中医学概念的建构规律,正确理解和改造现代中医学七情概念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情志与疾病     
情志,是中医学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时归纳的一个概念。中医学理论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尚若七情过激过盛,超过了正常的限度,或是刺激过久,长期持续的情志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常而发生种种病变。  相似文献   

6.
何为中医七情 传统中医理论,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正常的七情活动并不影响人体健康,反而能调节人体自身平衡.情志活动由脏腑精气应答外在环境因素的作用所产生,脏腑精气是情志活动产生的内在生理学基础.由于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故情志活动与五脏精气的关系最为密切.但若太过或不及都会导致情绪问题,继而引发各种身心疾病.  相似文献   

7.
七情是指人的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所产生的情感反应,它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精神情志活动.人们较多关注气和七情的关系,而较少谈及血与七情的关系.其实血与七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从生理、病理、治疗及调养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李秀峰 《中外健康文摘》2007,4(9):163-163,157
“情志”即祖国医学之七情,亦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9.
所谓情,即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分属五脏,称为五志,合之为情志。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的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七情为五脏精气所化生。人的不同情志活动与五脏有相对应的规律,如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  相似文献   

10.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有时甚至对人体的气机起调节作用。而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就会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内经》关于"怒"的理论中蕴涵了大量现代情绪心理学的科学内涵,以先继承后创新视角对怒从定义、分类、病因病证双重属性及怒病治疗等方面进行认识。  相似文献   

12.
体质是指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形态结构、功能活动和精血津液等生命基础要素的总和,它由先天禀赋与后天发育共同构筑而成。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文章从分类、发病、致病、预防、养生等5个方面论述了体质与情志的密切关系,提出要重视体质对情志的作用和情志对体质的影响,两方面要兼顾。  相似文献   

13.
浅谈体质与情志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质是指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形态结构、功能活动和精血津液等生命基础要素的总和,它由先天禀赋与后天发育共同构筑而成。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文章从分类、发病、致病、预防、养生等5个方面论述了体质与情志的密切关系,提出要重视体质对情志的作用和情志对体质的影响,两方面要兼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恐惧与愉快情绪在心功能的变化上是否具有不同的生理反应模式。方法 选择25名健康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诱发恐惧情绪和愉快情绪时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恐惧情绪和愉快情绪时相比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舒张期二尖瓣口E峰积分有显著性变化;恐惧情绪时的各指标与基础值比较,收缩压和舒张压、心电图RR间期、心尖四腔心切面左室收缩期末面积有显著性变化;愉快情绪时的心电图RR间期及LVASap4与基础值比较有显著性变化。结论 对健康志愿者正、负情绪在心功能指标变化上有不同的生理反应模式,提示情绪反应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护士视角下的和谐护患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护理模式要求建直和谐的护患关系。构建和谐护患关系要求护士尊重患者,平等待患;建立同感心,富有同情心;加强护患沟通,增进相互信任;强化业务学习,提升专业技能。当前,护士视角下的和谐护患关系要求护士树立人文服务理念,重视情商培养,加强礼仪培训,提升沟通技能。  相似文献   

16.
李雪晶  郭轶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1):1294-1297
目的:探讨抑郁症病人的情绪、情绪调节方式和人格特质特点及其对抑郁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对90名抑郁症患者及与之匹配的90名正常对照组进行测评,测评工具包括日常情绪问卷、情绪调节方式问卷、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抑郁症患者表现出更多的抑郁;(2)在日常情绪上抑郁症组有较多的悲伤、内疚和内向敌意,较少的兴趣、快乐;(3)在情绪调节习惯上抑郁症组对正情绪有较多的忽视,较少的重视和宣泄,对负情绪有较多的重视和宣泄;(4)在人格特质上抑郁症组有更强的神经质和内倾;(5)回归分析表明,在情绪调节方式上正情绪的忽视、重视、宣泄,负情绪的重视、宣泄对抑郁程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人格特质上,神经质对正情绪的宣泄,负情绪的重视、抑制有显著预测作用;外倾对正情绪的重视、宣泄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人格特质-尤其是内外倾和神经质-可能通过一些不良的情绪调节习惯(对负情绪重视和宣泄,对正情绪忽视)导致更多的负情绪,更少的正情绪。人格因素与不良情绪调节习惯因素的共同作用,可能是导致情绪障碍的重要机制,对抑郁严重程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雌性实验猕猴情绪评价量表》(《量表》),为情志病证猕猴模型情志评价提供客观衡量工具。[方法]对猕猴各种表情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建立《雌性实验猕猴情绪评价筛选表》(《筛选表》);采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建立初步情志表情数学模型;建立《雌性实验猕猴量表观察表》(《观察表》);采用重测法和分半法对量表稳定性和一致性进行检验;采用等值法对效度标准稳定性进行检验;采用效标关联法对效度进行估计。[结果]愤怒、抑郁、快乐三种情绪重测信度较高,愤怒和抑郁情绪分半信度较高;除焦虑外,其余各情绪效标均较稳定;《量表》各情绪积分均能有效反映相关情绪变化,其中愤怒、抑郁、友善、性行为效度较高。[结论]《量表》虽然在测量某些情绪方面有效性不理想(焦虑),内部一致性差(友善与快乐),但对于愤怒和抑郁这两种主要情绪以及其他情绪测量的信度和效度都达到了量表标准,可较客观地评价雌性实验猕猴情绪表情行为。  相似文献   

18.
古代情志相胜医案中的心理治疗方法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古代情志相胜医案的分析,发现因一种情志之偏而致病.可以用一种或多种情志去制胜;采用某种情志刺激的方法.也可能救治多种情志的病变。所以在临床运用情志相胜疗法时.不能简单、机械地照搬五行制胜圈。应以生理、病理为基础。借鉴心理学的理论、技术.灵活而巧妙地设计应用。该治法一般以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占主要地位而躯体病变不突出者为宜。同时刺激的适宜度要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躯体疾病所致慢性疼痛人群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调查表的方式.对山东、广东、河南和上海4省市6处县级以上医院2003年4月~6月在疼痛门诊就诊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246例慢性疼痛患者中.焦虑情绪的发生率为30.89%.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为38.62%;在影响患者焦虑情绪的因素中.抑郁情绪、家庭关系、病程、体重指数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的作用最大;在影响患者抑郁情绪的因素中.焦虑情绪、社交能力、疼痛强度和情绪控制能力的作用最大。结论:慢性疼痛人群焦虑和抑郁情绪的状况比较严重.且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引起疼痛临床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