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防治川畸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1例川畸病患儿,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观察组27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24例),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Ⅱ度以上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及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畀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热、充血及淋巴结肿大消退天数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可减轻川崎病症状、缩短病程和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3.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血管炎综合症,主要病理改变为急性中、小动脉炎,最严重的是病程中、后期发生的中、大动脉损伤,尤其是冠状动脉损害,其发生率约为20%-25%。已有大量资料证明,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儿童急性川崎病较传统的阿司匹林(ASP)有显著疗效,同时对预防冠状动脉病变(CAD)亦有显著  相似文献   

4.
川畸病(KD)是一种病因不明,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KD发病机制亦不清楚,因此,治疗难度较大.现就目前IVIG无反应型KD的治疗,包括:再次IVIG治疗、糖皮质激素(GCS)、血浆置换(PE)、乌司他汀及英昔单抗等的新认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2002年至2003年,我科共收治川畸病患儿20例,通过对20例川畸病患儿的治疗和使用纽曼护理模式,3~5天使焦虑的患儿及家长克服了焦虑心态,促进了疾病的恢复。科学的护理与愈后有密切关系,同时可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小儿川畸病诊治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畸病(kawasak disease KD)近年来已成为儿童常见病,其并发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已超过风湿性心脏病,而成为小儿主要后天性心脏病。其预后与该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关系密切,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科自1998年6月至2003年6月共收治该病102例,其中32例并发冠状动脉损害,3例并发冠状动脉瘤。为交流经验,改善该病预后,现将有关资料讨论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川畸病 (KS)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全身血管炎 ,可能为感染或其它因素触发的异常免疫反应。近年其发病者增多 ,尤为婴幼儿 ,它已取代风湿热 ,成为我国儿童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的原因之一 [1 ] 。我院 1996~ 1998年共收治川畸病 2 1例 ,对其临床表现、治疗结果、随访情况回顾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3年来共收病例 2 1例 ,其中男 12例 ,女 9例 ,年龄 2个月至 6岁。其中 1岁内 2例 (9.5 % ) ,2~岁 5例 (2 3% ) ,3~岁 8例 (38% ) ,4~岁 4例 (19% ) ,4岁以上 2例 (9.5 % )。所有病例均符合日本ML L S研究委员会提出的诊断标准(1994) [1 ] 。2 …  相似文献   

8.
9.
梁霞 《疾病控制杂志》2003,7(5):462-463
川畸病 (KD)发病率逐年增加 ,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常见病因之一。为探讨其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 ,本文对 1 992年 4月至 2 0 0 2年 1 2月 2 5例住院患儿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2 5例 KD患儿 ,均符合 1 984年日本川畸病研究会制定的诊断标准 [1]。其中男 1 3例 ,女 1 2例。发病年龄多在 2个月~ 4a2个月 ,年龄小于 1 a者 5例 ,1 a以上 2 0例 ,四季均有发病。 2 5例均为急性期病人 ,其中 1 5例为并发冠状动脉瘤高危儿。1 .2 临床特点  2 5例均有持续高热 (1 0 0 %) ,热程6 .5~ 1 4d。 1 9例双侧颈部…  相似文献   

10.
1临床资料患儿男,年龄8个月,因反复发热10d,伴手足肿胀3d于2005—01—05人住射洪县人民医院儿科,入院10d前,患儿不明原因出现发热,皮肤较烫,未测体温,不伴咳嗽、呕吐、腹泻,无皮疹发生。在当地治疗,用药不详,发热现象一度消失,人院3d前再次发热,且出现双手指、双足背肿胀,患儿喜哭闹,精神差。入院查体:体温37.8℃,HR136次/min,R36次/min,体重8k,神清,无颈部等处浅表淋巴结肿大,无皮疹,双眼结膜无充血,唇色正常,无干裂、出血,无草莓舌,咽充血,肺无哕音,心律齐,心音有力,腹肝脾未扪及。双手十指梭形肿胀,双足背硬性肿胀,指、趾端无脱皮,肛周无脱皮。双手指X线检查正常。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 11例川畸病患儿经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阿斯匹林治疗后仍不能控制症状的难治性川畸病患儿 ,采用在常规阿斯匹林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地塞米松治疗 ,疗效满意。随访 6月至 2年 ,无不良后果。我们认为对于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阿斯匹林治疗不能控制症状的难治性川畸病患儿 ,可在阿斯匹林治疗的同时 ,探索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3~ 5d)治疗 ,有利于病人的康复。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在本组 11例患儿中 ,男性 6例 ,女性5例 ,最小年龄 18个月 ,最大年龄 5岁。临床表现为典型川畸病 ,均符合 1984年日本MCLS研究…  相似文献   

12.
13.
徐丽 《中国保健》2010,(4):15-16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儿童川崎病较传统的单用阿司匹林有显著疗效,且能显著降低冠状动脉病的发生率。本文分析T54例川崎病患儿应用两种不同方案:单用阿司匹林、IVIG大剂量输注加阿司匹林,在预防冠状动脉病及控制炎症方面的差别。  相似文献   

14.
1 病例介绍 患儿,女,10个月,接种麻疹疫苗后1 d,出现发热,全身皮疹2 h,于1999年2月9日入院。入院后出现意识丧失,双眼凝视,面色发绀,四肢抽擅,大便失禁,用安定灌肠2 min惊厥止。体检:T 40℃,意识清,精神萎靡,全身皮肤潮红,可见散在的玫瑰色丘疹,压之褪色,右颈部一直径5.0×2.0×2.0 cm~3的淋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在小儿川崎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7年1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予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手足肿胀消失时间、淋巴结消肿时间、结黏膜充血消失时间及退烧时间[(2.64±1.12)、(2.56±0.76)、(2.34±1.12)、(3.04±1.24)d]均短于对照组[(3.98±1.42)、(4.36±1.03)、(3.42±1.34)、(4.67±1.68)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IgG、CRP及ESR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且观察组IgG、CRP及ESR指标[(14.26±0.72)g/L、(15.26±4.61)mg/L、(29.56±11.34)mm/h]优于对照组[(11.78±0.71)g/L、(23.64±7.32)mg/L、(42.67±12.51)mm/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小儿川崎病治疗中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儿各项免疫细胞指标,缩短临床症状体征消退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川畸病患儿及家长的护理。方法:对21例川畸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着重予以症状护理和心理护理,尤其是与家长的沟通。结果:20例积极配合的患儿经治疗在丙种球蛋白用后4-5天热退、6-8天症状消失;1例予丙种球蛋白用后第5天仍高热而自动出院。讨论:川畸病患儿常常因为持续高热等突出的临床症状,严重的心脏并发征给患儿和家长带来很大的不适和精神压力;积极的对症护理措施,温馨的服务态度。良好的沟通,是保证患儿及家长耐心接受、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薛萍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0):1229-1230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IVIG)在治疗川崎病(KD)中的作用。方法:选用52例KD患儿静注IVIG(治疗组),40例KD患儿未用IVIG(常规组)。结果:治疗组退热时间短于常规组,冠状动脉病变(CAD)发生率低于常规组。结论:早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阻止KD病情发展,缩短疗程,减少CAD发生率。在使用IVIG过程中,应严格执行输入时间和速度,严格无菌操作,严密观察全身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新生儿ABO溶血病诊断标准且无其他合并症的66例患儿,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大剂量IVIG治疗组,IVIG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IVIG 1 g/(kg.d)静脉滴注,1次/d,连续3天。结果:IVIG治疗组在治疗前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黄疸消退时间为(4.50±1.95)天,常规治疗组为(6.38±2.16)天,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72,P0.01)。结论: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分析川崎病超早期使用静注丙种球蛋白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住嵊州市人民医院的52例川崎病患儿,按使用丙球的不同时间分为A组和B组,A组20例,在发热5天内联合使用静注丙球2g/kg和阿司匹林30~50mg/kg治疗,B组32例,在发热第6~9天内联合使用静注丙球2g/kg和阿司匹林30~50mg/kg治疗,观察两组使用丙球后持续发热时间、总发热时间、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及使用丙球次数。结果 B组使用丙种球蛋白持续发热时间为(1.03±1.56)d,与A组的(3.04±1.52)d相比有显著性差异(t=4.83,P<0.05)。 B组使用丙球次数为(1.23±0.66)次,与A组的(2.07±0.51)次相比(t=5.09,P<0.05)。 B组追加使用丙球为9.38%(3/38),低于A组的50.00%(10/20)(χ2=4.27,P<0.05)。两组总发热时间和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7和2.35,P>0.05)。两组患者2周、1个月、6个月后冠脉病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30、2.11、1.18,均P>0.05)。结论两组使用静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均有一定效果,以第6~9天效果较好,且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20.
不同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方法47例川崎病患儿病情基本相似,治疗除了丙种球蛋白剂量不同外基本相同,即均联合阿司匹林口服。A组常规剂量疗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400mg/(kg.d),连用5 d;B组超大剂量疗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2 g/kg,单次输注。治疗期间均由专人观察、记录临床疗效。结果B组超大剂量疗法在缩短退热时间和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A组常规剂量疗法(P<0.05)。结论超大剂量疗法对迅速退热及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