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CVD)病人感觉障碍与体感诱发电位(SEP)异常间的关系。方法:对CVD28例感觉障碍的病人,21例只有运动障碍而无感觉障碍的病人和10例正常人进行了SEP研究。结果:感觉障碍组患侧中枢传导时间(CCT)延长,与非患侧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感觉障碍组N20-P25和P15波幅比的异常率均明显高于无感觉障碍组。结论:CVD的感觉障碍与SEP的异常密切相关,SEP可以做为判断CVD时存在感觉障碍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4只猫夹闭右侧大脑中动脉进行SEP动态监测,发现夹闭10~15min即可见右侧SEP潜伏期的延长和波幅的下降,其中4只猫SEP在夹闭后1h消失且在以后的观察中无恢复。实验证明,SEP是研究实验性脑缺血有效而可靠的手段。SEP波幅的降低是神经元缺血开始的敏感指标,潜伏期的延长与缺血的程度与深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儿童正中神经刺激的体感诱发电位正常值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0例8~14岁健康儿童,在C_7处体表及对侧大脑皮层相应体感区(C_3或C_4)记录正中神经刺激诱发的体感诱发电位(SEP_s)。测定了短潜伏期SEP_s各波峰潜伏期及波间期,计算了自腕部到Erb点和腕部到C_7段的外周神经传导速度。上述各指标两侧值均无显著差异。回归分析表明,各波峰潜伏期与身高(或臂长)呈正线性相关(r=0.60~0.71,P<0.01~0.05),但与年龄、体重无关;各波间期与身高、年龄、体重均无相关关系。故SEP_s各波峰潜伏期正常值应按它与身高(或臂长)的直线回归方程确定。  相似文献   

4.
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一﹑概念:即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它是给皮肤或末梢神经以刺激,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通路至脊髓感觉通路﹑丘脑至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感觉区,在刺激的对侧头皮相应部位记录到的电活动。二﹑体感诱发电位的分类:(一)按记录和刺激电极放置部位分类1﹑上肢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2﹑感觉神经动作电位3﹑节段性诱发电位4﹑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5﹑其他脑干诱发电位或反射6﹑膈神经和肋间神经诱发电位7﹑食管﹑直肠脑诱发电位8﹑二氧化碳激光痛觉诱发电位9﹑外阴部诱发电位10﹑  相似文献   

5.
目的 双上肢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在脑卒中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95例患者头颅CT明确脑卒中(而且偏瘫侧肌力0-1级)后检测双上肢体感诱发电位,然后采用药物治疗、综合康复措施治疗,治疗时间为6周.结果 95例患者经过为期6周的药物、综合康复治疗后,双侧体感诱发电位N20波幅比小于50%18例,显效(肌力4-5级)11例(61%)、有效(肌力2-3级)7例(39%)、无效(肌力0-1级)0例(0%).双侧体感诱发电位N20波幅比大于50%小于90%32例,显效(肌力4-5级)11例(34.4%)、有效(肌力2-3级)例17(53.1%)、无效(肌力0-1级)4例(12.5%)双侧体感诱发电位N20波幅比大于90%45例,显效(肌力4-5级)5例(11.1%)、有效(肌力2-3级)28例(62.2%)、无效(肌力0-1级)12例(26.7%).结论 双上肢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对脑卒中预后评估有积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4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SEP。发现其波型变异大、稳定性差、主波群波幅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提示可将SEP和其它多项诱发电位结合起来,作为临床的一种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躯体的感觉传导通路有从脊髓的后束到内侧丘系和脊髓丘脑束两条路 ,在桥脑处二者分开行走[1 ] 。以往对脑干的局灶性病变 ,作定位诊断较为困难 ,但近年来 ,根据磁共振(MRI)检查 ,使对病灶部位作具体的定位诊断成为可能 ,现就 7例桥脑梗死所致纯感觉障碍病例的病变部位、临床特征、体感诱发电位 (SEP)予以探讨。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6月 ,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部就诊 ,头颅MRI确诊为桥脑梗死的患者 ,共 7例。年龄4 8~ 6 3岁 ,平均 5 5岁 ,男性 5例 ,女性 2例。既往无桥脑梗死病史 ,无其他颅内…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SEP)联合检测对昏迷患者预后的判断.方法:对30例昏迷患者分别在病程的急性期、3个月、6个月时作BAEP、SSEP检测.结果:急性期BAEP检测30例均异常,其中双侧异常17例,单侧异常13例,表现为Ⅰ波后各波潜伏期(PL)延长或波形消失,波间潜伏期(IPL)延长.Ⅲ波、Ⅴ波存在者预后好,消失者呈重残、植物状态或死亡.急性期SSEP正常6例,异常24例(80%),表现为皮层电位异常,N20波缺失,PL延长,波幅严重降低,波形离散.24例SSEP异常者中预后良好11例,预后不良13例(其中5例死亡)(54%).17例BAEP严重异常者SSEP也同样表现为严重异常.结论:BAEP、SSEP联合检测能分别反映脑干及大脑的功能,能早期判断昏迷患者的预后,尤其SSEP皮层电位N20异常程度可客观判断脑病变的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40例仅有锥体外系症状和体征的帕金森病确诊患者作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发现47.5%异常。主要表现为N_3或P_3等的波潜伏期轻度延长,少数表现为N_1或P_1波幅降低或波分化不良。与同时所作之脑电图结果比较,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癫癎患者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并对SLSEP技术在其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方法:对癫癎患者在发作间期进行SLSEP检测,以潜伏期为观察指标,检测双侧N20、P40、P15、IN16、N16、N18、N19波潜伏期,并与正常人作对照。结果:癫癎组N20、P15、IN16、N16各波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癫癎患者头颅CT/MRI异常组同侧记录的IN16潜伏期较头颅CT/MRI正常组的IN16波潜伏期延长(P=0.01);癫癎患者脑电图异常组P15波潜伏期较脑电图正常组的延长(p=0.05);病程5年以上组P40、P15波潜伏期较1-5年组延长(P=0.00、P=0.01),病程5年以上组P40波潜伏期较1年以下组延长(P=0.03);用2种及以上抗癫癎药组IN16波潜伏期较未用抗癫癎药组的明显延长(P=0.01),用两种及以上抗癫癎药组IN16、N16、N18波潜伏期较用1种抗癫癎药组明显延长(p=0.01、P=0.02、P=0.02);每月发作两次以上组P40波潜伏期较每月发作两次及以下组明显延长(P=0.04)。结论:癫癎患者存在脑功能障碍,并有相应的SLSEP改变。SLSEP检测技术可以评估癫癎患者的脑功能,并且能够动态观察比较,可对患者的疗效和预后评估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高颅压患者的体感诱发电位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颅内压(ICP)增高对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对86例颅内病变引起的高颅压病人治疗前后进行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同时测定患者脑压及血压。结果:ICP升高时SEP各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以N20波最明显,呈高度负相关,结论:SEP参数改变可间接推断ICP变化,并有助于病情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对28例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进行上肢皮节体感诱发电位(DSSEP)检查,结果2ALS显示DSSEP异常,异常率为7%,与磁共振影像(MRI)检查相对照,表明DSSEP例所确定病损平面与MRI显示脊髓受压平面相吻合,提示ALS患者DSSEP的异常,需考虑异常为ALS合并其他疾病之可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50倒闭塞性脑血管障碍病例进行了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其中男41例,女9例,年龄15—78岁;对照组正常人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1—45岁。其中颈内动脉闭塞18例,大脑中动脉主干或分叉部闭塞32例。并做了脑血管造影及脑血流量检查。结果发现所记录各波均出现者,意识清楚者占74.2%;没有运动障碍或只有轻度运动障碍者占51.16%;各波完全消失者,浅昏迷占70%,昏迷占80%,重度运动障碍占86.5%,中度、重度感觉障碍占95.5%,失语症占81.8%。同时还发现意识障碍、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的程度越重,患侧与健侧波幅的比值(D/N)就越低。而重度运动障碍与轻度运动障碍的峰潜伏期比较,N_2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大脑性瘫痪患者的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脑性瘫痪(脑瘫,CP)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的表现。方法:对15例CP患者作四肢SEP和磁刺激MEP测试,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4例CP患者SEP中有3例异常,异常率21%,15例CP患者中MEP有14例异常,异常率93%,与临床表现相一致。结论:SEP和MEP可检测神经感觉和运动通路功能状况,对CP的诊断可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和分析儿童孤独症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EP)的改变,探讨其在儿童孤独症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岁零8个月至8岁的78例孤独症儿童进行SEP检查,观察皮层第一个电位P40潜伏期及P40、N50、P60、N75波幅的改变。结果:78例孤独症患儿皮层电位P40潜伏期均有延长,其中双侧延长55例,单侧延长23例,并波幅分化差或左右不对称18例。结论:孤独症患者体感传导通路皮层电位潜伏期延长和波幅的改变,提示皮层下(包括脑干、丘脑)和相关皮层功能受损的可能,结合影像学检查,对评价神经系统功能及预后有一定的价值,对孤独症患儿临床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帕金森病患者正中神经和胫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同时观察帕金森病患者正中神经和胫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异常并推测其发生机制。方法:选择30名帕金森病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者,刺激正中神经,记录顶叶体感诱发电位的N20、P25、N30波,额叶的P20、N30波的潜伏期和波幅。刺激胫神经,记录顶叶体感诱发电位的P40、N50、P60波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帕金森病患者上肢额叶N30和下肢N50波幅明显降低(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上下肢SEP同时出现异常是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缺乏的结果,下肢N50波幅比上肢N30与临床症状的严重性更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身高、体质量、年龄对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脊柱侧凸病人体质量、身高、年龄与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护的关系. 方法 以70例脊柱侧凸病人为对象,其中男性19例,女性51例;年龄4~35岁,平均年龄17.5岁;身高100~188 cm,平均159.44 cm;体质量15.5~84 kg,平均44.39 kg.分析术中皮层和下皮层SEP的潜伏期和波幅在不同手术阶段的百分比变化率与体质量、身高、年龄的相关性. 结果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各监护阶段SEP波峰潜伏期和波幅的百分比变化率与病人的体质量、身高和年龄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 r |<0.35,P>0.05). 结论 在脊柱侧凸矫形手术术中脊髓监护过程中,病人的身高、体质量和年龄不会对SEP监护结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局灶性内囊梗塞病人进行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顶、中央前成份研究,结果提示单纯运动障碍组均表现为中央前成份异常,单纯感觉障碍组均表现为顶成份异常,混合障碍组顶、中央前成份均异常。结果证实了一种感觉投射新模式即电刺激外周神经后冲动到丘脑腹侧后外侧核,经多道(至少部份是独立的)投射系统投射到顶中央前回皮层,对研究人脑感觉信息处理过程可能提供某些有益的电生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SEP)在下段腰椎手术监测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38例下段腰椎外科手术病例在显微外科技术及C型臂X线配合术中,采用SSEP监测技术的诊疗记录过程。临床神经症状和病人状况采用住院期间每天观察,出院后3~6个月电话随访或门诊随访。结果:在38例下段腰椎手术中,2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出现2例下肢SSEP监测术中波幅连续下降而术后神经根症状加重,3个月随访症状消失;18例腰椎滑脱手术中10例下肢SSEP监测术中出现电生理表现和临床神经根症状相反情况。结论:SSEP监测技术已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但也出现用经典的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的情况,这就要求在临床监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查找文献,给出合理正确的解释,为手术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的运动诱发电位(MEP)及体感诱发电位(SEP)改变。方法:对30便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行经颅磁刺激MEP检测,对其中20例同时行电刺激SEP检测,10例患者2月后复查MEP,并以3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急性期MEP的异常率为93%,主要表现为皮层MEP消失,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延长,波形异常及阈刺激强度增高。SEP的异常率为30%,表现为皮层波的缺失及中枢传导时间延长。复查MEP有9例明显改善。结论:对于脑梗死的诊断,MEP较SEP敏感,但将MEP与SEP联合应用,可从不同的两个侧面反映运动及感觉功能受损的情况,弥补了CT仅能提供颅内解剖学改变而不能反映功能状态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