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昏迷脑电图表现类型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昏迷的脑电图表现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32例昏迷的脑电图进行综合分析 ,并与其预后做对照。结果 EEG检查与随访结果表明 ,32例昏迷的脑电图改变有 6种类型 ,并与预后有密切关系。慢波型 2 1例中死亡 5例 ,α波型 2例死亡 1例 ,β波型 1例和纺锤波型 1例仍存活 ,发作波型 4例死亡 2例 ,平坦波型 3例死亡 2例。结论 昏迷患者的预后随其 EEG波型而不同 ,脑电图对判定预后可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电图对昏迷患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95例昏迷患的脑电图进行研究,分析其脑电图的改变及与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脑电图慢波型67例中死亡10例(14.93%);α型6例中死亡4例(66.67%);β型2型和纺锤型2例均存活;发作波型5例中死亡1例(20.0%);平坦波型13例中死亡11例(84.62%)。结论 脑电图对昏迷患的预后有肯定的预测价值;脑电图为平坦波型和α波型死亡率高,β波型和纺锤型则可能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急危重脑病患者早期进行床边脑电图监测,为判断疾病性质及转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69例急危重脑病患者进行床边脑电监测,结合文献分析其脑电图特点。结果 69例患者,脑电图正常者4例,癫痫样放电者5例,慢波背景出现三相波者5例,α型昏迷3例,β型昏迷12例,慢波型昏迷35例,纺锤波型昏迷2例,平坦波型昏迷3例。结论早期床边脑电监测可对急危重症脑病患者的诊断及转归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连续脑电图构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连续脑电图监测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观察其表现模式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的住院患者42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龄47~87岁,平均年龄69.21岁;脑梗死16例,脑出血26例,均为有意识障碍且昏迷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给予连续脑电图检查,按昏迷的脑电图模式分析脑电图构型.结果 42例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连续脑电图全部异常.表现为弥散性慢活动13例,共3例死亡;间歇性δ节律3例,无死亡病例;癫痫样活动9例,4例死亡;三相波2例,1例死亡;爆发-抑制模式1例,死亡;单节律活动3例,均死亡;6例表现为低波幅活动,全部死亡;局灶性异常5例,无死亡.结论 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连续脑电图表现主要有:弥散性慢活动、间歇性δ节律、癫痫样活动、三相波、爆发-抑制、单节律活动(α昏迷、θ昏迷)低波幅活动及局灶性异常.弥散性慢活动、间歇性δ节律及局灶性异常预后较好,低波幅活动、单节律活动、癫痫样活动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重度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重度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康复出院7例,转回社区医院进行康复治疗1例,呈植物状态,病情稳定,无并发症3例,死亡2例。[结论]加强重度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的护理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6.
动态脑电图分级对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观察动态脑电图检测对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在98例不同病因昏迷患者急性期进行动态脑电图检测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随访患者3个月的预后,将动态脑电图检测和GCS评分结果与患者的预后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脑电图异常分级与GCS评分显负相关(r=0.751,P&;lt;0.001),脑电图分级为Ⅰ级:GCS为7.0&;#177;0.7,Ⅱ级时GCS为7.3&;#177;1.2,Ⅲ级时GCS为4.0&;#177;0.0,Ⅴ级时GCS为3.2&;#177;0.4;动态脑电图异常分级在死亡或植物状态组和残疾生存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CS评分在死亡或植物状态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残疾生存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动态脑电图对植物状态和残疾生存患者预后的评估在敏感性(81.25%)、特异性(100%)和对预后评估的准确率(91.89%)方面均比GCS评分高。结论 急性期动态脑电图检测对植物状态或残疾生存患者预后的评估有确切肯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动态脑电图分级对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动态脑电图检测对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在98例不同病因昏迷患者急性期进行动态脑电图检测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随访患者3个月的预后,将动态脑电图检测和GCS评分结果与患者的预后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脑电图异常分级与GCS评分显负相关(r=0.751,P<0.001),脑电图分级为Ⅰ级:GCS为7.0±0.7,Ⅱ级时GCS为7.3±1.2,Ⅲ级时GCS为4.0±0.0,Ⅴ级时GCS为3.2±0.4;动态脑电图异常分级在死亡或植物状态组和残疾生存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CS评分在死亡或植物状态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残疾生存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动态脑电图对植物状态和残疾生存患者预后的评估在敏感性(81.25%)、特异性(100%)和对预后评估的准确率(91.89%)方面均比GCS评分高。结论急性期动态脑电图检测对植物状态和残疾生存患者预后的评估有确切肯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桥脑出血的临床症状、CT表现及转归。方法:对48例桥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生活能完全自理,11例生活能部分自理,3例呈持续植物状态(闭锁综合征),23例死亡,3例自动出院。结论:桥脑出血的预后与出血量相关,另外,出现昏迷,针尖样瞳孔及眼球固定眼球浮动,提示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冯慕仁 《现代康复》1998,2(8):878-879
目的:探讨脑电图脑地形图诊断小儿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85-1996年159例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脑炎住院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66例进行脑电图瞄地形图检查。结果:异常波形分析与病情及临床分型无关.异常波空间分布及脑地形图中区域分布与临床分型有关;本组死亡18例.病死率11.3%,后遗症27例(17.0%)。讨论中重点分析脑电图、脑地形图对该病的诊断价值及影响预后因素。结论:发病年龄<1岁入院时已出现昏迷的脑膜脑炎型死亡率高:1~7岁患儿(尤其是局灶型)后遗症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深度昏迷患者的床旁动态脑电图(ambulatoryelectroen-cephalogram,AEEG)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8例临床诊断为深度昏迷患者进行床旁2~24hAEEG监测。结果深度昏迷患者的AEEG异常率为100%,扁平型17例(45%),慢波型16例(42%),α型3例(8%),β型2例(5%)。扁平型和β型AEEG改变者均在48h内死亡;慢波型者有6例成活,均有躯体和语言功能障碍;α型者均有成活。结论:证明扁平型和慢波型AEEG改变是深度昏迷患者的主要表现特征,少数病例为α与β型AEEG;扁平型和β型AEEG改变是深度昏迷脑死亡患者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而慢波型改变者仍有苏醒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深度昏迷患者的床旁动态脑电图(ambulatory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8例临床诊断为深度昏迷患者进行床旁2~24h AEEG监测。结果:深度昏迷患者的AEEG异常率为100%,扁平型17例(45%),慢波型16例(42%),α型3例(8%),β型2例(5%)。扁平型和β型AEEG改变者均在48h内死亡;慢波型者有6例成活,均有躯体和语言功能障碍;α型者均有成活。结论:证明扁平型和慢波型AEEG改变是深度昏迷患者的主要表现特征,少数病例为α与β型AEEG;扁平型和β型AEEG改变是深度昏迷脑死亡患者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而慢波型改变者仍有苏醒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脑电图构型特征对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昏迷患者脑电图构型与昏迷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过去22年间580例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脑电图构型。结果:脑电图显示广泛性6波(246例),弥漫性δ波一侧偏胜(114例),α—昏迷(40例),β—昏迷(12例),纺锤—昏迷(10例),三相波(53例),广泛性周期性复合慢波(15例),周期性一侧癫痫样放电(38例),平坦渡(18例),爆发—抑制(34例)。结论:分析昏迷患者的脑电图构型对判断昏迷程度和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昏迷患者脑电地形图(BEAM)与脑电图(EEG)的改变,监测脑生物电和跟踪观测的价值.方法:检测56例昏迷患者治疗前后的脑生物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昏迷患者的EEG,高度异常17例,中度异常39例.BEAM为弥漫性7~13级慢波分布图.经治疗后,43例痊愈,脑电恢复正常;6例继发癫痫,脑电为异常;大脑死亡4例,脑电示零电位,BEAM为"秃图".死亡3例均为治疗前脑电高度异常者.结论:昏迷病人进行脑电监测对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卒中并发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6例脑卒中并发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过程中高渗状态完全纠正25例,存活20例。死亡原因:脑功能衰竭3例,多脏器功能衰竭4例,重度感染3例,肾功能衰竭2例。结论本病早期识别与早期诊断很关键,及时补液治疗能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内静脉血气及脑组织氧利用率(O2UC)对昏迷患者预后判定的临床研究.方法 对52例昏迷患者从入院开始进行连续颈内静脉、动脉血气监测,选取10例非昏迷患者作为对照进行同样监测,并计算脑组织O2UC,根据最终治疗结果将52例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死亡组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存活组(P<0.05).对照组和存活组O2UC均显著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对照组O2UC和存活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还显示,当昏迷患者O2UC持续<22.2%、SjvO2持续>70.0%时,预后不良,死亡率高.结论 SjvO2和O2UC是判断昏迷患者病情和预后的有效指标;当SjvO2显著升高,O2UC显著下降时,提示病情严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脑电图构型特征对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昏迷患者脑电图构型与昏迷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过去22年间580例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脑电图构型。结果:脑电图显示广泛性δ波(246例),弥漫性δ波一侧偏胜(114例),α-昏迷(40例),β-昏迷(12例),纺锤-昏迷(10例),三相波(53例),广泛性周期性复合慢波(15例),周期性一侧癫痫样放电(38例),平坦波(18例),爆发-抑制(34例)。结论:分析昏迷患者的脑电图构型对判断昏迷程度和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动态脑电图是(AEEG)能长期、连续、动态记录患者的脑电图活动,是重要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手段[1]。动态脑电图的变化与脑部功能损伤程度紧密相关,且其变化要早于临床症状,昏迷患者的动态脑电图监测可以作为预后评估的重要手段[2]。本研究探讨动态脑电图监测评估神经外科昏迷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神经外科2013年12月—2014年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总结分析成人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连续脑电监测结果,探讨连续脑电监测在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康复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成人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106例,应用动态脑电设备进行连续脑电监测,依照Young氏分级标准对患者的脑电结果进行EEG分级,并结合脑电反应性检查及相关临床资料,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方法和χ~2检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106例成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持续植物状态、微弱意识状态等意识障碍类型,与不同脑电分级具有负相关性(r=-0.253),其相关性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意识障碍转归的包括好转、无改善、恶化及患者死亡,与不同脑电分级具有正相关性(r=0.327),其相关性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脑电反应性检查与意识障碍预后转归结果显示,有脑电反应意识障碍患者预后转归优于无反应者,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④意识障碍康复治疗中发作性事件的性质判定,连续脑电监测可提供诊断依据。结论:连续脑电监测有助于判断重症颅脑损伤后患者意识障碍类型、判定发作性事件性质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电图脑地形图诊断小儿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85~1996年159例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脑炎住院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66例进行脑电图脑地形图检查。结果:异常波形分析与病情及临床分型无关,异常波空间分布及脑地形图中区域分布与临床分型有关;本组死亡18例,病死率11.3%,后遗症27例(17.0%)。讨论中重点分析脑电图、脑地形图对该病的诊断价值及影响预后因素。结论:发病年龄<1岁入院时已出现昏迷的脑膜脑炎型死亡率高;1~7岁患儿(尤其是局灶型)后遗症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微意识状态病人的影响,分析微意识状态与持续植物状态临床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2月—2011年6月收治的脑外伤后长期昏迷病人5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微意识状态病人47例,持续植物生存(PVS)12例。[结果]按南京会议持续植物生存疗效评分标准对脑外伤后长期昏迷病人的治疗结果进行评估,47例微意识状态病人中治愈38例,显效7例,好转2例;12例PVS病人中好转3例,无效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准确地判定病人昏迷状态的类型是非常重要的,综合干预可以帮助微意识状态病人恢复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