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胆囊肉瘤样癌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82岁,因突发上腹疼痛伴腹泻、烂便就诊,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胃癌,于2005年5月13日入院.既往无胆绞痛等胆囊结石胆囊炎病史,查体:一般情况可,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Murphy征阴性.B超示:胆囊内胆囊多发结石,胆囊炎.CT示:胆囊多发结石,胆囊炎;胆囊颈部占位,建议进一步检查.胆囊颈部软组织密度影,CT值42HU.增强CT检查可见不均匀强化,CT值72 HU.MRCP检查示:胆囊多发结石,胆囊炎;胆囊颈部类圆形软组织信号占位灶,建议结合CT.术前诊断为胃癌、胆囊结石,于2005年6月1日行胃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2.
患者 男性,48岁,因“体检发现肝占位2周余”于2020年5月1日入院。患者入院2周前常规体检时行胸部CT检查发现肝占位性病变,进一步行肝脏MRI检查,结果显示,肝尾状叶及肝左叶多发占位,较大者约4.0 cm×3.5 cm,考虑肝癌伴肝内多发转移(≥4个病灶)(图1),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我科。患者既往有慢性乙肝病史20年...  相似文献   

3.
<正>病人,男性,70岁。间断性便血1个月于2022年3月22日入院。直肠指诊:膝胸位,距肛门7 cm处触及菜花样肿物,边缘清,质地较硬,无触痛,肛门外括约肌松弛,退指指套少许染血。否认包虫病疫区接触史。肠镜病理结果示:(乙状结肠1):大肠黏膜息肉伴腺瘤样增生;(乙状结肠2):管状腺瘤;(直肠距肛门10~15 cm):中高分化腺癌(图1)。磁共振肝胆胰脾平扫+增强扫描,结果提示肝内多发异常强化信号,倾向于炎性病变可能性大;腹腔多发增大淋巴结;肝内小囊肿;胆囊结石,胆囊炎。双源CT(上腹部+下腹部)平扫+增强扫描,结果提示肝S2、6异常强化密度影,考虑转移瘤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4.
王富春 《腹部外科》2009,22(5):316-316
病人:女性,24岁,因“右上腹反复发作性疼痛2年,加重3d”于2009年4月26日入院。B型超声检查示:胆囊炎,胆结石(多发性);肝外胆管结石并胆管炎(肝外胆管扩张2.2cm,内探及一大小1.0cm强回声光团,伴后方声影)。以“胆总管结石;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收入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肝内钙化灶的临床和影像特征。方法对我科近6年来在住院病人中发现的17例肝内钙化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钙化灶单发6例,多发11例;位于肝右叶13例,左叶2例,左右叶均有2例;肝包膜下3例,肝实质内14例;直径5~40mm不等。B超表现为肝内强回声后方伴声影;CT表现为肝内极高密度影,CT值约100~200HU,明显高于肝组织及肝内胆管结石密度;ERCP、MRCP未见钙化灶所在区域肝内胆管扩张及充盈缺损。其中1例行肝右叶病灶局部切除,见钙化灶多发,呈乳白色,界限清楚,无包膜,质地较硬。结论肝内钙化灶是肝脏某些病变稳定或愈合后的一种病理改变,临床上易与肝内胆管结石混淆,典型的根据B超、CT表现可明确诊断。钙化灶形成后即稳定存在,对身体无明显不利影响,一般不需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6.
有许多方法用于预测结肠直肠癌伴肝转移的预后,作者介绍一种新的肉眼分类法,他复习了在1995年以前15年中101树结肠直肠癌伴肝转移的肝切除结果,其中12例还件有肝外转移灶,3例属晚期病例,3例在术前曾行动脉内化疗,以上18例以及2例死亡病例不予统计,仅对余下的81例进行分析。将标片切成10mm厚切片按Yasui法根据切缘的肉眼观察将转移灶分成两类:(1)边缘光滑和明显,髓样结构伴有或不伴坏死灶,列为单纯结节型(SN);(2)轮廓不规则,切面有多发结节,列为融合给节型(CN)。如有血管(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或肝内胆管浸润…  相似文献   

7.
<正>患者男,49岁,主因体检发现胆囊结石6年余入院。既往无腹胀、腹痛等不适。查体:面色暗沉,巩膜轻度黄染,未见肝掌、蜘蛛痣;腹部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叩痛阴性。患者自诉体检发现胆红素升高20余年,因无任何不适症状,未进一步检查及治疗。实验室检查提示总胆红素26.48μmol/L,结合胆红素19.59μmol/L,尿胆红素1+,其余指标未见明显异常。既往无肝炎病史,感染八项提示乙肝表面抗体定量、e抗体定量阳性。腹部B超提示肝脏大小正常,肝右叶钙化灶,  相似文献   

8.
刘凯  李楠  杨家和 《腹部外科》2006,19(1):59-59
病人,男,53岁。右肝癌术后2年,肝内多处复发伴肺部多发转移,于2004年12月15日入院。2年内多次在我院行TAE及PEI治疗肝脏复发灶。本次入院为第10次,入院时一般情况尚可,AFP>1 000μg/L,CEA、CA19-9阴性。胸片提示两肺野可见多发小结节样密度增高影,大小不一,边缘稍模糊。诊断为两肺转移瘤(与之前胸片相比病灶增多增大)。CT提示为:肝癌术后多发复发灶+TACE后表现,肝硬化。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未见明确骨转移灶。本次住院后仅行护肝、支持等内科治疗。2005年01月09日晨起出现头昏、左侧头痛、右侧肢体无力,并出现恶心、呕吐,体检发现右侧…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性,71岁,以间断性右上腹疼痛不适2年余,于2008年11月入院。腹部超声提示:胆囊结石、胆囊炎。患者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30余年,于2003年查体时发现肝右叶占位,甲胎蛋白(AFP)增高,2003年12月11日在本院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肝脏呈结节样硬化,肿瘤位于肝右叶,大小约4cm×3cm大小,行肝Ⅵ、Ⅶ段切除。手术顺利,术后病理回报:结节性肝细胞癌。术后患者恢复好,在我院肿瘤科行化疗等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10.
胃癌     
彭开勤  龚少敏 《腹部外科》1997,10(4):176-177
病史报告实习医生:女患,62岁。主诉身目黄染1个月余,于1995年8月30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发现身目黄染,伴厌食、乏力,尿色深黄如浓茶,大便色泽逐渐变浅呈陶土色;无腹痛腹胀,无畏寒发热,患病以后明显消瘦。外院B型超声探查提示:肝内占位性病变,肝内外胆管扩张",未作特殊处理。追问病史,患者于1年前因上腹疼痛,饱胀,作B型超声发现"胆囊结石"而在该院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术后经T管造影见胆总管不全梗阻,嘱病人留置3个月后拔除T管,拔T管后倭管持续3个月不愈,3个月前又在该院行瘘管切除,病检为"转移性腺癌",出院未…  相似文献   

11.
肝内胆管粘液腺癌致反复发作急性胆管炎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内胆管粘液腺癌临床罕见,现报告1例肝内胆管粘液腺癌致反复急性胆管炎发作诊断困难。报告如下。女性,57岁。患者因发作性上腹绞痛20年,伴黄疸、发热3d,于1995年9月以“梗阻性黄疸”收入院。术前B超、CT等检查示肝内外胆管扩张,ERCP造影胰管正常,胆总管直径2.3cm,其上段有多发不规则类圆形及长条形充盈缺损,肝内胆管轻度扩张。患者既往腰椎结核和十二指肠溃疡病史。行开腹探查,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中胆道造影,肝门淋巴结活检术。术中见肝无异常,左右肝管汇合处前方有成团肿大淋巴结。病理报告为结核钙化及反应性淋巴结增生,胆总管内…  相似文献   

12.
1临床资料 患者女,61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4个月,加重伴皮肤、巩膜黄染15d于2009年5月2日入院。2009年1月4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畏寒、发热(体温39℃)。B超检查:(1)右肝内胆管结石伴局部胆管扩张,左肝内胆管积气;(2)肝门部结构紊乱,胆总管内径稍增宽,管壁毛糙;(3)胆囊显示不清,见图1。胰腺形态饱满。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52岁,因“上腹部不适3周余”于2020年11月19日入院。患者3周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无发热黄疸,无恶心呕吐,无腹泻便血。2020年11月12日外院腹部平扫CT检查结果提示,肝内大片状或条索状低密度影,占位可能,合并肝内胆管扩张;腹部动态增强MRI检查结果提示:(1)肝右叶巨块状异常信号影,增强后有不规则条索状分割样强化,门静脉右支低信号充盈缺损影,考虑为巨块型肝癌伴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2)肝硬化;(3)脾大。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肝炎、结核病等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吸烟史30年,平均20支/d;饮酒史30年,白酒平均350 ml/次,每天3次。  相似文献   

14.
我院自 1994年 6月至 1998年 3月间 ,采用左肝切除、肝断面胆管空肠吻合术治疗左肝胆管结石 3例 ,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3例 ,男 1例 ,女 2例 ,年龄分别为 2 8岁、40岁和 42岁。 3例均有 1次以上胆道手术病史。 1例在入院前 10年曾因胆囊结石、肝内外胆管结石先后在外院行胆囊切除 ,胆总管切开取石 ,胆总管空肠Roux Y吻合术 ;1例 5年前因胆囊结石在外院行胆囊切除 ;1例 3年前在本院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 3例病人术后均有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病史 ,有时伴有发热、黄疸等症状 ,1例曾经诊断肝脓疡保守治疗好转。入…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52岁,因“上腹部不适3周余”于2020年11月19日入院。患者3周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无发热黄疸,无恶心呕吐,无腹泻便血。2020年11月12日外院腹部平扫CT检查结果提示,肝内大片状或条索状低密度影,占位可能,合并肝内胆管扩张;腹部动态增强MRI检查结果提示:(1)肝右叶巨块状异常信号影,增强后有不规则条索状分割样强化,门静脉右支低信号充盈缺损影,考虑为巨块型肝癌伴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2)肝硬化;(3)脾大。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肝炎、结核病等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吸烟史30年,平均20支/d;饮酒史30年,白酒平均350 ml/次,每天3次。  相似文献   

16.
内脏转位(SI)是一种罕见的解剖异常,在有这种遗传倾向的新生儿中发生率为1/1000~50000o作者首次报道一例SI并肝胆管结石的病人,并成功地进行了肝切除和手术前后胆道镜检查。患者系54岁女性,主诉为中上腹绞痛和高热,于1994年4月收入院。患者12年前因胆囊结石行胆囊摘除术,当时放射学检查发现SI,无家族胆道病史及SI病史。入院时白细胞计数升至8300/mm3,γ谷氨酸转移酶增至90IU/L,所有其它实验检查均正常。胸片提示右位心脏;腹部CT发现SI,肝内胆管结石位于第Ⅲ段。内镜逆行胆道造影(ERC)提示胆总管扩张,第见段肝内…  相似文献   

17.
胰腺导管癌伴肿瘤内钙化罕见 ,但钙化在慢性胰腺炎。浆液性囊性肿瘤、粘液性囊性肿瘤、实质性囊性乳头状上皮肿瘤和胰岛细胞瘤则并不少见。作者分析2例伴肿瘤内钙化的胰腺导管癌。例 1 一 71岁男性 ,主诉剑突下疼痛入院。1年前CT扫描示胰腺分布钙化灶 ,诊断为慢性胰腺炎。CA19- 9值为 1年前的 <37u/ ml增至入院时的 2 94u/ ml。入院后作螺旋 CT扫描显示的胰腺点状钙化灶与 1年前所见者相似 ,增强后在胰尾部见一 2 cm直径的肿瘤 ,肿瘤内也有钙化。作远端胰切除 ,病理证实为中度分化管状胰腺癌。例 2 一 6 5岁女性 ,因胰腺肿块入院治疗 ,…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38岁。因间歇性右上腹痛10年入院,既往无肝炎、黄疽病史。入院后查体:粘膜无黄染,右上腹部有深压痛,莫菲氏征(+)。B超检查示:胆囊结石、胆囊炎,肝内外胆管未见异常。在全麻下人工气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手术顺利,但术后2d出现巩膜轻度黄染,剑突下有刺痛,无发热寒战。行B超检查提示胆囊已切除,肝内外胆管无扩张,亦未见肝内外胆管结石,胰腺肿胀;行化验检查示黄疸指数及血淀粉酶明显升高。经复习术中录像后给予抗炎、禁食及抑制胰腺分泌等治疗5d后黄疸逐渐消退,术后半月患者痊愈出院,随访2年无异常。  相似文献   

19.
病例1 22岁,体检发现左侧睾丸下极可触及到的肿块伴疼痛。患者否认有外伤史,实验室检查甲胎球蛋白及肿瘤标记物呈阴性,超声检查:用高频线阵探头,频率7MHz,左侧睾丸声像图显示睾丸内低回声团块,伴清晰的卢晕,肿块大小为1.8cm&#215;1.5cm&#215;1.5cm,无钙化征(见图1)。患者行睾丸表皮样囊肿切除术,标本送病检.结果显示为边界清晰的表皮样囊肿伴微小钙化灶(见图2)。  相似文献   

20.
1临床资料 患者男,31岁.因胆道蛔虫病术后2个月余,皮肤、巩膜黄染伴畏寒、高热20余天于2011年11月28日收治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患者于2009年因家族性结肠腺瘤样息肉病伴灶性癌变于外院行腹腔镜辅助全结肠切除+ Dixon术.2011年8月25日因腹痛、黄疸于外院就诊,诊断为重症胆管炎、胆道蛔虫病、胆源性肝脓肿、胆囊结石,于2011年9月3日行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虫+T管引流术,术中见胆总管内有黄色胶冻样物.患者于2011年9月14日带T管出院.2011年10月中旬,患者再次出现黄疸,行T管造影检查:肝内胆管未见显影,胆总管显影不良(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