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无排卵型子宫出血患者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雌激素(ER)和孕激素(PR)的受体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子宫内膜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选用微血管密度标记物CD34,测定子宫内膜微血管密度(MV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ER和PR在20例正常子宫内膜和40例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的表达情况。结果:(1)VEGF蛋白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部分血管内皮细胞,间质细胞呈不连续且较弱的表达。分泌期腺上皮VEGF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增生期;腺囊型单纯增生和复合增生子宫内膜腺上皮VEGF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增生期。(2)正常子宫内膜增生期与分泌期MVD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腺囊型单纯增生和复合增生子宫内膜MVD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3)正常子宫内膜ER、PR蛋白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胞胞核,血管内皮细胞未见表达。分泌期腺上皮ER、PR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增生期;腺囊型单纯增生和复合增生子宫内膜腺上皮PR的表达呈显著性正相关。子宫内结膜上皮CVEGF与腺上皮PR呈显著性负相关。结论:VEGF在子宫内膜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性激素受体可能通过VEGF间接调节子宫内膜血管生成。VEGF和PR水平异常可能导致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雌激素 (ER)和孕激素 (PR)受体的表达情况 ,探讨其与子宫内膜血管形成的关系。 方法 选用微血管密度标记物 CD34 ,测定子宫内膜微血管密度(MV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 VEGF、ER和 PR在2 0例正常子宫内膜和 4 0例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的表达情况。 结果  (1) VEGF蛋白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部分血管内皮细胞 ,间质细胞呈不连续且较弱的表达。分泌期腺上皮 VEGF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增生期 ;腺囊型单纯增生和复合增生子宫内膜腺上皮 VEGF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增生期。 (2 )正常子宫内膜增生期与分泌期MVD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腺囊型单纯增生和复合增生子宫内膜 MVD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 (3)正常子宫内膜 ER、PR蛋白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胞核 ,血管内皮细胞未见表达。分泌期腺上皮 ER、PR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增生期 ;腺囊型单纯增生和复合增生子宫内膜腺上皮PR的表达显著高于增生期。 (4)子宫内膜腺上皮 VEGF与MVD呈显著性正相关。子宫内膜腺上皮 VEGF与腺上皮PR呈显著性负相关。 结论  VEGF在子宫内膜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性激素受体可能通过 VEGF间接调节子宫内膜血管生成。 VE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对雌激素受体α(ERα)和孕激素受体(PR)在不同月经周期的子宫腺肌症中表达的影响.方法 47例行全子宫切除术的子宫腺肌症患者分为米非司酮组(n=24)和未用药组(n=23);无腺肌症的正常子宫内膜作为对照组(n=15).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异位和在位子宫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在不同月经周期的腺上皮及间质细胞中ERα和PR水平.结果 未用药组ERα和PR在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及间质细胞中的表达均低于在位内膜及对照组正常内膜(P<0.05).对照组及未用药组ERα和PR在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增生期高于分泌期(P<0.05),而在未用药组异位内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α和PR在异位和在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米非司酮组低于未用药组(P<0.05).结论 ERα和PR在异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与在位子宫内膜不同;异位内膜丧失了正常内膜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米非司酮通过下调其性激素受体(ERα和PR)含量治疗子宫腺肌症.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检测的方法及意义,用抗ER、PR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26例子宫内膜癌、23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2例正常子宫内膜石蜡切片ER、PR的表达,结果显示,免疫组化SP法检测ER,PR阳性率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分布不同。内膜癌ER、PR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及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正常内膜与不典型增生内膜ER、PR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正常内膜与内膜癌、不典型增生与内膜癌ER、PR表达有统计学差异,反映了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免疫组化ER、PR含量SP法测定对临床预后判断,指导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雌激素受体α(ERα)和孕激素受体(PR)在不同月经周期的子宫腺肌症中表达的影响。方法47例行全子宫切除术的子宫腺肌症患者分为米非司酮组(n=24)和未用药组(n=23);无腺肌症的正常子宫内膜作为对照组(n=15)。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异位和在位子宫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在不同月经周期的腺上皮及间质细胞中ERα和PR水平。结果未用药组ERα和PR在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及间质细胞中的表达均低于在位内膜及对照组正常内膜(P<0.05)。对照组及未用药组ERα和PR在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增生期高于分泌期(P<0.05),而在未用药组异位内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α和PR在异位和在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米非司酮组低于未用药组(P<0.05)。结论ERα和PR在异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与在位子宫内膜不同;异位内膜丧失了正常内膜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米非司酮通过下调其性激素受体(ERα和PR)含量治疗子宫腺肌症。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用形态计量学方法分析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放置前后增生过长子宫内膜局部雌孕激素受体变化,
以探讨LNG-IUS治疗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患者的有效性。方法观察25例无排卵型功血患者增生过长子宫内膜LNG-IUS放置
前后子宫内膜组织学变化,用免疫组化法测定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含量变化。结果LNG-IUS放置后6个月子宫
内膜增殖受到明显抑制,表现为子宫内膜腺体数目明显减少,腺体发育不良,间质细胞有明显的蜕膜样变。治疗前大部分腺体
上皮和间质细胞ER、PR免疫着色显示为强染。治疗后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表达下降,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中ER、PR阳性
细胞数均明显减少。结论LNG-IUS可抑制子宫内膜增殖,降低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对于治疗简单型和复杂型子宫内膜增生过
长的患者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肾虚脾弱型黄体功能不健性不孕症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肾虚脾弱型黄体功能不健性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的雌、孕激素受体(ER、PR)及宫腔异常的概况,为研究此类不孕症提供实践依据。方法 在子宫内膜增生中晚期进行宫腔镜检查和通过免疫组化法对宫内膜的雌、孕激素受体进行半定量分析,并与非黄体功能异常的不孕组进行了比较。结果 15例观察组不孕患者的增生中晚期宫内膜间质细胞、腺上皮细胞的P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间质细胞的ER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腺上皮细胞的ER2组虽无显著差异,但观察组有降低趋势。宫腔镜检发现,此类型不孕症患者的宫腔异常改变以宫内膜苍白、肥厚,局部呈息肉样增生最多见。结论 增生中晚期子宫内膜的ER、PR含量明显降低,宫腔存在明显异常改变,是肾虚脾弱型黄体功能不健性不孕症患者存在的病理改变实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良恶性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LSAB法对33例子宫内膜癌、39例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31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31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进行ER、PR的检测。结果:ER、PR在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46.15%、66.67%)、非典型增生(48.38%、64.52%)及子宫内膜癌(60.61%、60.61%)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19.35%、25.82%).P〈0.05。且ER、PR阳性表达强度在单纯型增生、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与正常内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阳性表达率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分化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ER、PR阳性表达率在其年龄、临床分期及绝经情况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可出现ER、PR异常表达,为临床内分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BCL2、Ki67与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的关系。方法:选择27例绝经后萎缩的子宫内膜作为对照组,33例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样本。所有样本均未进行过激素治疗。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和萎缩子宫内膜中ER、PR、BCL2、Ki67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息肉的腺上皮和间质细胞中ER、BCL2、Ki67的表达升高(P<0.05);PR在两组中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雌激素受体可能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它可能通过直接刺激局部子宫内膜增生或者抑制凋亡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瑾蔚  蒋树娟  张羽 《现代医学》2009,37(4):268-270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病灶及其在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Evision二步法)分别检测38例子宫肌瘤(肌瘤组)的肌瘤病灶和在位内膜及30例子宫腺肌病(腺肌病组)的腺肌病病灶和在位内膜中ER、PR的表达水平.结果 肌瘤组和腺肌病组病灶的ER、PR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在位内膜组织;肌瘤组中ER、PR表达均符合增生期高于分泌期的变化规律,腺肌病组ER、PR除在位内膜PR外均丧失周期性变化规律.结论 子宫肌瘤的发生与雌、孕激素水平及其受体含量的周期性变化有关,腺肌病病灶ER、PR的低表达和缺乏周期性变化及相应在位内膜ER也丧失周期性变化的特点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异位症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原位内膜和异位内膜的腺体及间质细胞的ER、PR的表达。方法:对17例原位内膜和异位内膜进行病理组织发育日期评定,对31例异位内膜和17例原位内膜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异位内膜发育落后于原位内膜,ER、PR水平异位内膜低于原位内膜,不腺体还是间质细胞,差异有显性(P<0.01、P<0.05)。结论,异位内膜与原位内地内源性性激素反应的不同步现象与异位内膜雌、孕激素受体含量低下有关,异位内膜的ER、PR水平低下的可能与异位内膜和原位内膜不同的局部环境,使其在异位内膜中合成存在缺陷有关。  相似文献   

12.
雌、孕激素受体在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息肉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进一步阐明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机制。方法子宫内膜息肉组患者40例,设为内膜息肉组;同期选择24例输卵管因素不孕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取材前半年未曾口服任何激素类药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的表达,同时在月经第3~5天进行血抑制素B(INH-B)、促卵泡素(FSH)、雌激素(E)和孕激素(P)的检测。结果ER、PR在内膜息肉组和对照组中均有表达。PR在内膜息肉组中腺上皮细胞(3.050±0.714)和间质细胞(2.850±0.700)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中腺上皮细胞(3.542±0.588)和间质细胞(3.417±0.654)的表达(U腺上皮细胞=-2.695,P<0.05;U间质细胞=-3.082,P<0.05)。血FSH、E、P水平在子宫内膜息肉组分别为(7.84±2.64)nmol/L、(181.78±105.48)nmol/L、(4.09±3.65)pmol/L,对照组分别为(7.25±1.73)nmol/L、(183.13±78.27)nmol/L、(2.84±0.91)pmol/L,差异均无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子宫腺肌病(UAM)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35例UAM患者的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38例非UAM患者正常内膜中ER、PR和MMP-2的表达情况,通过统计学方法行对照研究。结果 (1)UAM异位内膜组织中ER、PR的表达较对照正常内膜低(P〈0.05);(2)UAM异位内膜中MMP-2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内膜组(P〈0.01);(3)MMP-2蛋白在UAM异位内膜中表达有周期性变化,增生期高于分泌期(P〈0.05),而在在位内膜及对照内膜中表达无明显周期性变化。结论 ER表达并非子宫腺肌病的主要致病因素;MMP-2在异位内膜的高表达可能使异位内膜具有更高的侵袭性,并且在增生期表达活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中孕激素受体亚型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自供30例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间质细胞中PR、PRA、PRB表达情况。(其中晚增生期和中晚分泌期各15例)并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对照。结果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间质细胞PR、PR-A、PR-B蛋白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内膜,以PR-B的减少为甚,PR-A表达占优势(P<0.05)。结论异位内膜间质细胞PR、PR-A、PR-B的表达减少可能与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及治疗中"孕激素耐受"相关。  相似文献   

15.
ER、PR、PCNA、C-erb-B2在子宫腺肌症标本的表达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坚红  程忠平  胡莉萍  杨建明 《四川医学》2003,24(10):1039-1040
目的了解子宫腺肌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癌基因C-erb-B2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子宫腺肌症患者45例和子宫腺肌症合并子宫平滑肌瘤患者38例的子宫切除的病理标本,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其ER、PR、PCNA、C-erb-B2的表达.结果 ER和PR在子宫腺肌症的异位内膜腺体和异位膜间质均有表达(P>0.05).PCNA和C-erb-B2的表达均为异位内膜腺体高于异位内膜间质(P<0.05).子宫腺肌症与子宫腺肌症合并子宫平滑肌瘤的表达相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ER、PR、PCNA、C-erb-B2在子宫腺肌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患者雌孕激素水平、孕激素受体(PR)及B亚型(PR-B)的表达,为临床内 分泌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1例增生过长患者子宫内膜(单纯增生20 例,复合增生16例,非典型增生15例)的PR、PR-B表达,并对其中36例行外周血雌二醇(E2)、孕酮(P)放射免疫分析测定,同时选取20例正常月经增生期妇女作对照组。结果:①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患者外周血E2、P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正常增生期与不同类型增生过长患者的子宫内膜P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单纯增生、复合增生到非典型增生内膜组织中PR-B表达逐渐下降,其中非典型增生组PR-B表达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内膜增生过长患者PR、PR-B阳性表达组外周血E2、P与非表达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单次检测外周血E2、P对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患者无临床意义。②不同类型增生过长的子宫内膜,PR表达无差异;PR-B下调可能与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发生发展癌变有关。③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患者外周血E2、P与内膜腺体细胞PR、PR-B表达无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芳香化酶P450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增生症及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与子宫内膜癌发生机制、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的相关性.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对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52例、复杂性增生38例、不典型增生36例、内膜样腺癌58例患者的芳香化酶P450表达及ER、PR进行检测,并以42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作为对照.结果: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无芳香化酶P450的表达,而在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不典型增生的子宫内膜组织、内膜样腺癌组织中芳香化酶P450的表达均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4%、47.4%、69.4%和72.4%,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典型增生与内膜样癌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内膜样腺癌的E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5%、61.5%、57.5%、61.1%和60.3%,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8%、73.1%、73.7%、72.2%和74.1%,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且与芳香化酶P450的表达无相关性.芳香化酶P450在子宫内膜癌不同临床分期、不同分化级别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芳香化酶P450的不同表达与子宫内膜增生、癌变的发生发展有相关性,是子宫内膜发生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的促进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芳香化酶蛋白、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在子宫内膜病变中表达的规律,探讨其在子宫内膜腺癌早期诊断、内分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S-P)检测子宫内膜增殖症30例,轻、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各10例,子宫内膜腺癌88例,共148例为实验组;增生期及分泌期子宫内膜各30例做对照组,观察芳香化酶蛋白、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及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在不同内膜病变及正常内膜中的阳性表达率。结果 芳香化酶蛋白和ER、PR、Ki67在子宫内膜增殖症、非典型增生中阳性表达与增生期内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子宫内膜腺癌中,芳香化酶蛋白的阳性表达明显升高,与良性病变组、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芳香化酶蛋白的阳性率与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级别、淋巴转移无关。在子宫内膜腺癌中ER、PR阳性表达降低,Ki67阳性表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意义。子宫内膜腺癌中芳香化酶蛋白与ER、PR及Ki67无一致性。结论芳香化酶基因与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密切相关,芳香化酶、PR、ER及Ki67表达为子宫内膜腺癌的早期诊断及内分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耐药基因蛋白P-糖蛋白( 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π( GST-π)与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0例正常子宫内膜、40例不典型增生及98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 P-gp、GST-π、ER和PR的表达。结果在上述所有子宫内膜组织中均有ER、PR、P-gp和GST-π表达,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和PR表达逐渐降低(P<0.05);P-gp和GST-π表达逐渐升高(P<0.05);ER和PR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FIGO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0.05,P<0.01);P-gp、GST-π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间无明显相关( 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gp、GST-π表达与 ER 呈负相关( P<0.05),而与PR无关。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对抗肿瘤药具有先天性耐药,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gp、GST-π、ER和PR存在一定的相互调节关系,检测P-gp、GST-π、ER和PR表达有助于评估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这可能为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分子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他莫昔芬(TAM)对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的雌激素样作用与性激素受体的改变是否相关,以及细胞增生核抗原Ki-67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方法选择46例绝经后因乳腺癌服用TAM超过6个月妇女的子宫内膜为研究组,同时选择18例绝经后妇女的萎缩型子宫内膜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Ki-67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R及Ki-67在TAM组内膜腺上皮细胞呈明显高表达(0.46±0.05比0.35±0.06,P=0.028;15.41±4.83比9.05±5.52,P=0.009);ER在TAM组内膜腺上皮细胞虽然呈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47±0.06比0.43±0.06,P=0.063)。结论绝经后乳腺癌妇女服用TAM后能够引起子宫内膜增生,TAM雌激素样作用与病理诊断和服用时间无关,这可能是子宫内膜息肉及内膜癌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