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治疗中风合并肩手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肩手综合征是中风病常见的合并症之一[1],其多发于卒中后3个月内,早期以患侧肩关节疼痛,手指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肿胀,被动活动后可有剧痛为特征.如治疗不当可进入第二期,以皮肤与手的小肌肉明显萎缩或挛缩为特征,当进入第三期时手呈全部挛缩,皮肤与肌肉明显萎缩,恢复很困难[1],因此对于中风后合并肩手综合征的早期治疗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选取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进行了针刺疗效的观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袁威  赵振 《国医论坛》2010,25(6):27-28
<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是指在脑出血或脑梗塞后患侧上肢的肩胛带和手的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血管运动性改变,晚期皮肤和肌肉明显萎缩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患肢肩手疼痛,运动受限,伴同侧手(包括腕、手指)疼痛、肿胀及血管舒缩的变化(血流增加,皮肤温度上升、发红),手指屈曲受限,被动屈曲时引起剧烈疼痛,最终致关节挛缩,活动受限,从而严重影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自2008年12月—2010年6月,我们运用场效应治疗  相似文献   

3.
快针治疗中风合并肩手综合征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肩手综合征是中风病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其多发于卒中后3个月内,早期以患侧肩关节疼痛,手指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肿胀。被动活动后可有剧痛为特征。如治疗不当可进入第二期,以皮肤与手的小肌肉明显畏缩或挛缩为特征.当进入第三期时手呈全部挛缩,皮肤与肌肉明显萎缩,恢复很困难。因此对于中风后合并肩手综合征的早期治疗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选取肩手综合征的第一期患者进行了针刺疗效的观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是指在脑出血或脑梗塞后患侧上肢的肩胛带和手的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血管运动性改变,晚期皮肤和肌肉明显萎缩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患肢肩手疼痛、运动受限,伴同侧手(包括腕、手指)的疼痛、肿胀及血  相似文献   

5.
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又称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发生率为12.5%~74.1%[1].该病多发于中风后3个月内,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患手疼痛、肿胀,血管运动性改变,手指多呈伸直位,屈曲时受限,被动屈曲可引起剧烈疼痛,严重影响患者上肢功能.2004年10月-2009年10月,笔者应用中风熏洗方(本院药房提供),配合刺络放血疗法治疗SHS患者80例,并与单用康复理疗法治疗的51例患者进行疗效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辨证分型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3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是指脑血管病后并发的以患侧肩部疼痛、手指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肿胀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占脑血管病的13%,是影响患肢功能恢复的重要原因。一般发生于病后的2周~15个月内,以患侧上肢疼痛及血管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治疗不当可致皮肤、肌肉萎缩,肩手关节挛缩,恢  相似文献   

7.
肩手综合征(SHS)是中风后并发出现的肩手肿胀、疼痛和运动障碍.常在中风后1-3个月发生.其临床表现为:患侧肩、肘、腕关节、手指疼痛,手指、腕部肿胀、僵硬、多汗、常伴有皮肤颜色和温度改变,关节活动受限.按照分期标准分为Ⅲ期.Ⅰ期肩手综合征可持续3-6个月,此时如出现症状予以及时治疗常可控制其发展且可治愈,如不及时治疗很快转入Ⅱ、Ⅲ期,III期是不可逆的终末阶段,手可完全废用成为终身残疾.本科对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取得良好疗效,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火针配合按摩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39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健民 《河北中医》2007,29(5):444-445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中风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在12.5%~74.1%[1]。其多发于中风后3个月内,早期以患侧肩关节疼痛,手指、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肿胀,被动活动后剧痛为特征,它是多种疼痛因子的叠加,包括关节滑膜、肌腱、肌肉软组织炎症、损伤和挛缩等  相似文献   

9.
肩手综合征(SHS)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常见并发症,以患侧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受限,伴有同侧手部的肿胀、疼痛为特征,后期皮肤及肌肉出现萎缩,手或手指变形,手的运动功能完全消失等.有研究报告,我国脑卒中患者SHS发病率高于30%[1].对于SHS治疗目前西医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措施,主要采用康复疗法、心理疗法、神经节阻滞疗法等...  相似文献   

10.
肩手综合征(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SD),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肩臂疼痛活动受限、患手肿胀和皮肤改观等,日久失治可致局部肌肉萎缩及手指畸形,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显著降低,痛苦不堪。SHS的中医治疗方法有针灸、推拿、中药、康复等。本文针对近年中医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及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及概述。  相似文献   

11.
中风后患肢肿胀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风后患肢肿胀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为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第Ι期,此征又称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发生率为12.5%~74.1%[1]。本症多发于中风后3个月内,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患肢疼痛、肿胀,血管运动性改变,  相似文献   

12.
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多见于中风病后2~16周,是指在患侧上肢的肩胛带和手的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后期皮肤和肌肉萎缩等表现的临床综合症.临床发病率达22%[1].是影响中风病人上肢康复的重要病因之一.2002年以来,采用电针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该病6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陈冰  曹亮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2):304-305
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又称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发生率为12.5%~74.1%[1]。该病多发于中风后3个月内,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患手疼痛、肿胀,血管运动性改变。糖尿病是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脑卒中的发病率为非糖尿病人群的3.7倍[2],  相似文献   

14.
针刺结合中药外洗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脑卒中后常见的肩部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在12.5%~32%.一般在发病后1~3个月内发生,最早可能在发病第3天发生,最晚可在发病后第6个月出现.肩手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生机制尚不明了,但患者一旦出现肩手综合征,将严重影响患者肢体的康复.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为:初期为患侧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手肿胀,特别是手背部皮温升高,手的颜色呈紫色或桔红色,手部活动受限等,后期常出现手肌肉萎缩甚至畸形.……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 hand syndrome,SHS)是指卒中后在患侧上肢的肩胛带和手的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后期皮肤和肌肉萎缩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5%~32%,成为影响中老年人中风后康复的常见病、多发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血不利则为水",根据此理论,肩手综合征为中风后血瘀脉络,不通则肿,不通则痛,经络肢体失养所致,我们总结出通络活血、消肿利水方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名为通消和络法。自  相似文献   

16.
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肩4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风又名“卒中”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意外。本病具有发病率高 ,病死率高 ,致残率高等特点。中风后偏瘫肩也名肩──手综合征 ,多见于中风后 2~ 16周 ,表现为患侧肩关节疼痛、拒按、运动受限 ,甚至肩关节肿胀、僵直伴前臂手指麻木肿胀 ,后期皮肤和肌肉萎缩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偏瘫肩影响了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是中风后遗症之一。近年来 ,我们运用辨证取穴的治疗方法治疗偏瘫肩 ,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将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 5例病人中男 2 8例 ,女 17例 ,年龄最大 76岁 ,最小 4 9岁 ,平均年龄 56岁 ,病程最短…  相似文献   

17.
周建英 《天津中医药》2018,35(9):681-683
[目的]观察向心性缠绕手指对偏瘫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护理临床疗效。[方法]纳入82例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向心性缠绕手指,每日2次,上下午各1次,每周进行手部肿胀程度、运动功能和疼痛的测量。[结果]治疗2 d后76例(92.7%)患者患手皮肤出现皱褶,患者自觉患手肿胀感觉明显减轻,指间关节活动度增加,并且活动时疼痛较前减轻。治疗1周后73例(89.0%)患者患手水肿较治疗前减轻40%;治疗2周后68例(82.9%)患者患手的关节肿胀程度较前减轻80%,关节活动度接近正常,关节活动时无疼痛。治疗2周后患者的Fugl-Meyer量表得分高于治疗前,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肿胀程度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向心性缠绕手指是治疗肩手综合征,尤其是手肿胀一种有效的康复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卒中患者急性期手的突然肿胀疼痛,运动功能受限,严重影响了患者功能恢复,发展至中期可致手部肌肉萎缩,晚期则有手部畸形[1].手的突然肿胀疼痛最早在发病后3d,最迟6个月发生[2].2010 -03-2011 -12,我们应用针刺结合气动式手康复装置治疗卒中急性期手肿胀110例,并与单纯针刺治疗11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1.1.1诊断标准患者有神经系统疾病,患侧肩、手疼痛肿胀,皮肤潮红,皮温上升,手指屈曲受限,局部无外伤感染的证据,也无周围血管病的证据[1].  相似文献   

19.
舒筋洗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42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肩手综合征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在12.5%~74.1%之间,主要表现患肢肩手疼痛、皮肤潮红肿胀、皮温上升、手指屈曲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并因为疼痛直接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自2002年1月~2004年2月,我们观察了舒筋洗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立舒洗剂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4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燕梅 《中医正骨》2002,14(9):33-33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 SHS),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肩痛性运动障碍与同侧手肿胀疼痛,其发病率高达12.5%~70.0%[1].它的发生严重影响了中风患者瘫痪上肢功能的恢复,如不及时治疗,最终导致手部肌肉萎缩,手指挛缩,上肢功能丧失,从而影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自1998~2002年,作者采用立舒洗剂为主治疗肩手综合征48例,取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