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猪咬尾症的防止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仔猪咬尾症多发生于集约化饲养猪场,处于应激状态下的生长猪群.一旦发生制止十分困难,轻者把尾咬去半截,重者把尾咬光,直至把尾根周围咬成一个坑.发生咬尾的猪群,其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均下降20%,亦可发生感染死亡或降低肉质,经济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2.
猪异嗜癖在集约化和规模化养猪场时有发生,多见于早期断奶的猪群,而且一旦发生常难以制止,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根据资料报道,发生恶癖症的猪群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下降26.4%。1临诊特征有异嗜癖的猪常见舔食墙壁、啃食槽、泥土、煤渣、咸味异物(伤口、血液)等。有的啃咬耳朵、尾巴;有的母猪吞食胎衣和仔猪;有的食欲减退,贫血、衰弱,甚至衰竭。患猪起初表现举止不安,对外部刺激敏感,食欲减弱,眼光呈恶毒状。1栏或几栏内的猪起初只有几头互相咬斗,后来逐渐发展为多头互相咬斗,特别是咬尾,个别还咬…  相似文献   

3.
1原因 1.1营养因素 在舍饲条件下,猪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全部依靠饲料的供应,当饲料营养不平衡时,猪群出现应激反应而咬斗。如饲料营养水平低于饲料标准;饲料配合不科学;育肥前期饲料中蛋白质质量不佳;维生素、铁、铜、钙、镁和食盐的缺乏以及纤维素的不足均可导致咬斗的发生。在市场销售不景气的情况下,有些猪场过于限制饲料的成本,导致饲料质量不能满足猪群发育的需求,就可能引发猪群的咬斗。  相似文献   

4.
王永 《广东饲料》2006,15(6):9-11
猪的咬尾症是猪较常见的一种行为恶癖。发生咬尾症的猪群,胴体品质降低,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死亡,其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降低20%以上。本文对其病因及防治措施作介绍。1引发猪咬尾症的因素1.1猪只自身的因素1.1.1猪某些习性的抑制。猪有探究行为,猪在自然状态先是拱掘后才开始采食。集约化养猪场多为水泥地面,其探究行为长期受到限制时,攻击行为会增加,有的猪就会相互咬尾。另外,猪还有群居、争斗和领域行为,当猪饲养密度过大,其领地受到侵占或威胁时,群内咬斗次数和强度增加、攻击行为增加。争斗形式一是咬对方的头部,二是在舍饲…  相似文献   

5.
猪咬尾症在集约化和规模养猪场时有发生,而且一旦发生还难以制止,早期断奶的猪群多发,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发生这种恶癖症的猪群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降低。  相似文献   

6.
1咬斗现象发生的原因1.1饲养密度或猪群过大每头猪饲养面积不到1m2,它们相互接触和冲突机率大,活动受到限制,是发生咬斗现象的诱因。另外,猪有群序行为,对猪进行分群后,起初会相互撕咬,然后按体质强弱建立明显的位次关系。若猪群过大,就难以建立位次,造成相互咬斗频繁。1.2应激因素如天气异常变化,温度过高,湿度过大,舍内有害气体浓度过大,光照过强,猪受到各种惊吓等。1.3饲料营养不平衡使用非全价性饲料或饲料中的营养比例不当,特别是饲料中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如钙、磷和食盐的含量不足或比例不当。1.4非自繁自养的猪群居,有异味也发…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养猪场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猪相互咬尾的现象不断增加。出现猪咬尾病时,不仅使猪的饲料转化率下降,生长受阻,影响猪肉的品质,而且在猪群中会迅速蔓延开来,难以控制。使治疗成本增加,严重影响猪的健康,严重时还会引起猪的死亡,给养猪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养猪场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控制猪咬尾病的发生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1猪的咬耳、尾行为猪群先出现异食现象,如哄食粪便,啃咬异物,食欲有所下降,猪群动乱不安。继而出现相互咬斗,猪体各部位都成为攻击目标,尤以耳、尾部最易受到攻击,成为主要的受伤部位。猪群咬斗,在效应激强烈,饲料内某些营养物质缺乏,猪合群和某些疾病情况下常发生群攻,呈现群发、急性经过,常导致猪群相互残杀,弱者、病者和好斗者常成为众矢之的,发现不及时,可导致死亡。被咬猪耳、尾尖出血,严重者尾巴、耳朵被咬掉,耳、尾部出血肿大、发炎,甚至发生坏死,继而波及全身,引起脓肿、跛行、瘫痪乃至菌血症。严重影响生长速…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集约化养猪生产中,猪互相啃咬尾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处在生产状态下的猪群更易发生.发生咬尾症的猪群,其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降低20%以上[1],也能发生感染死亡或降低肉质,从而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因此探讨猪咬尾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猪群咬尾症是猪的一种常见病,主要表现为对外部刺激敏感,常出现不安,食欲减退.猪群开始只有几头相互咬斗,逐渐发展成多头相互咬斗,特别是咬尾,个别还咬耳.  相似文献   

11.
汪应梅 《饲料世界》2003,(12):43-43
规模养猪场猪相互咬尾咬耳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早期断奶的猪群,发生比较轻者把尾巴咬掉半截,重者可全部咬掉,有些猪还会咬耳朵。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采食的时候,被咬伤的猪常常躲在角落里,如不及时治疗处理,可引起伤口感染,引发局部炎症和组织坏死,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造成猪群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下降。  相似文献   

12.
随着规模化养猪的不断发展 ,多头猪群居在一起 ,相互咬斗现象时有发生 ,一般以 2 0~ 40kg的育肥猪发生率较高。起初同栏内只有几头猪相互咬斗 ,逐渐多头之间相互咬斗且更加厉害。被咬伤的猪蜷缩于角落 ,食欲不佳 ,影响增重 ,受伤严重的如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还会引起死亡。咬斗现象发生的原因饲养密度过大或猪群过大 每头猪饲养面积不到 1m2 ,它们相互接触和冲突的机率大 ,活动受到限制 ,是发生咬斗现象的诱因。另外 ,猪有群序行为 ,对猪进行分群后 ,起初会相互撕咬 ,然后按体质的强弱建立明显的位次关系。若猪群过大 ,就难以建立位次…  相似文献   

13.
咬尾行为,又称"反不适综合症",猪在应激条件下发生的不适行为,包括啃咬耳朵、吸吮肚脐等,其中咬尾最为常见。据报道,发生咬尾的猪群,其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可降低20%以上。(一)病因多样 凡能引起猪群不适的任何环境因素,均有可能引起猪的咬尾行为。导致猪群不适和咬尾行为的主要原因有: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在规模猪场中,猪互相咬尾、咬耳的现象逐渐增多,尤其在断奶、保育猪群中发生较多。该恶癖症严重影响了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据报道,发生这种恶癖症的猪群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要比正常的猪群下降20%~30%。本人在规模化猪场从事生产管理  相似文献   

15.
猪群咬尾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本市曲靖镇×村搞疫病调查时,发现该了养猪户柏××两圈育肥猪(计14头,体重在30~60kg),由于相互咬斗,引起尾部部分脱落,有的甚至整个脱落,咬伤部发炎肿胀,有1头死亡.据畜主讲,猪群开始只有几头相互咬斗,逐渐发展到多头相互咬斗,特别是咬尾,个别的还咬耳.经对该群咬尾病猪作了防治,6d后,病猪情况有所好转,20d以后,再没有发生猪体相互咬尾现象,咬伤猪伤口治愈,现就防治方法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养猪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猪的食肉癖尤其是咬尾症变得普遍起来.发生咬尾症的猪群生产速度和饲料转化率可降低20%以上,有的可造成死亡,肉质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猪的咬尾症,是指猪群中出现猪相互撕咬的现象,轻者将猪尾巴咬烂、咬出血,重者将尾巴半截或全部咬掉,有的还互相咬耳。应该说凡是会引起猪感觉不舒服的各种环境的、营养的、心理的因素均可造成猪群发生咬尾现象。在现代集约化养猪生产中,尤其在规模化养猪场中,猪咬尾、咬耳现象近年来逐渐增加,一旦发生则较难制止,因此猪的咬尾症也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规模猪场中,猪互相咬尾的现象逐渐增加,特别在早期断奶的猪群发生的比较早,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根据资料报道,发生这种恶癖症的猪群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下降26.4%,给养猪业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在现代养猪业生产管理中,经常会遇到猪只咬尾的现象,可能是一只猪咬其它同圈猪,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规模猪场猪咬架现象逐渐增多,特别是断奶猪群比较严重,严重影响猪的健康与生长性能,据有关资料报道,这类猪群生长速度与肉料比比正常猪群下降26%~30%.猪群相互撕咬,有时被称为"反不适综合症",因为任何不良环境因素都会导致这种现象发生,危害较大,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防范,根据笔者近几年的实践,总结出导致猪群相互咬斗的因素及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20.
1991年我们饲养的猪群,发生了猪咬尾现象。发生原因是猪群过密、猪圈潮湿引起皮肤发痒,相互磨蹭、啃咬,一旦尾部出血就会被群猪咬舐;饲料中缺少某些微量元素、维生素是猪咬尾的又一个因素。咬尾现象在长白猪、哈白猪较多,民猪少见;后备猪比成年猪多发。发现猪咬尾时,应立即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