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中西医结合蚕蚀消溶法(即以微针诱导、敷中药膜、涂瘢痕霜联合治疗法)治疗面部早期小面积瘢痕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寻求一种简单有效的面部瘢痕治疗方法。方法选择面部急性创伤愈合后6个月内的小面积增生性瘢痕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美容毫针密集针刺瘢痕局部的病变组织,敷活血化瘀的中药膜,涂瘢痕霜;对照组不做针刺,其余方法同治疗组。两组均按要求治疗3个月,随访6个月。观察其近期效果、远期效果、并发症、安全性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治疗1个月时,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2、3个月时,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且伤后越早接受治疗效果越明显;治疗组施治3个月,停止治疗后瘢痕大部分不再增生,日趋软化、稳定。两组患者对治疗效果无明显不满意者。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蚕蚀消溶法治疗面部早期小面积瘢痕,瘢痕软化快,消退提前,效果稳定,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满意率高。  相似文献   

2.
黄泽春  李慧  晏丹  王红梅 《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0):1623-1625
目的:观察采用手法按摩联合敷中药膜、外涂瘢痕止痒软化膏治疗早期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寻求一套对增生性瘢痕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方法:选择160例早期增生性瘢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治疗组:应用瘢痕止痒软化膏配合按摩瘢痕20~30mi n,再外敷中药膜;对照组:直接敷中药膜并外涂瘢痕止痒软化膏,不作按摩。两组均按要求治疗3个月,观察患者瘢痕软化程度、增生或消退程度,安全性和患者满意度。结果:治疗1个月时治疗组瘢痕已大部分软化,至第2、3个月时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均未见明显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手法按摩配合敷中药膜、外涂瘢痕止痒软化膏治疗早期增生性瘢痕,瘢痕软化快,消退提前,效果稳定,无明显副作用,患者满意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脉冲点阵CO2激光联合维芎瘢痕霜治疗面部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20年6月笔者科室收治的120例面部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维芎瘢痕霜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超脉冲点阵CO2激光联合维芎瘢痕霜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疗效、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分、北卡罗纳大学瘢痕量表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血流灌注量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有8例复发,15例无效,总有效率为61.67%,治疗组有3例复发,6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低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SS评分和北卡罗纳大学瘢痕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VSS评分和北卡罗纳大学瘢痕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6个月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疤痕贴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湛江中心人民 医院烧伤整形外科2021年10月-2022年9月收治的60例增生性瘢痕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 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观察组给予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疤痕贴治疗, 比较两组瘢痕凹凸度、红色度、瘙痒程度和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1、3、6个月瘢痕凹凸度均优于对 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3、6个月红色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3、6个月 瘙痒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 合疤痕贴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良好,可降低瘢痕凹凸度,改善红色度和瘙痒程度,且患者满意度较 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孙亦军  赵鸿儒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0):1126-1128
目的:探索和评价去炎松-A和5-氟脲嘧啶联合注射治疗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的疗效。方法:58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为应用去炎松-A和5-氟脲嘧啶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内注射,对照组单独用去炎松-A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内注射。比较两组痊愈率和有效率。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18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75.86%及48.28%,有效率分别为93.1%及72.41%;痊愈率和有效率差异显著。结论:去炎松-A和5-氟脲嘧啶联合注射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皮肤伤口减张器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切除术后,减少切口瘢痕形成和抑制瘢痕增生的作用。方法 选取10例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患者,行病理性瘢痕切除术,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将瘢痕术后切口分为减张组和对照组。减张组瘢痕术后切口局部使用皮肤减张器,对照组瘢痕术后切口不使用减张器。定期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瘢痕宽度、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术后1、3个月减张组术后瘢痕宽度较对照组窄,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 皮肤伤口减张器对抑制手术后皮肤切口张力导致的瘢痕形成具有明确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瘢痕宽度、抑制瘢痕增生,从而提高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压力手套和压力垫对手背侧烧伤后瘢痕增生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对58只烧伤后愈合患手分别采用单纯压力手套和联合应用定制压力手套及压力垫进行干预,用Sawada评分方法对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手背瘢痕色泽、厚度、硬度及敏感度进行定量评分,比较其治疗差异。结果:联合治疗组在治疗6个月后效果优于单纯治疗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联合治疗组较单纯治疗组更有效控制瘢痕增生及因瘢痕增生引起的继发畸形,外观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环钻术联合黑布药膏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瘢痕疙瘩患者,根据治疗手段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环钻术治疗,治疗组给予环钻术后外敷黑布膏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VS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瘢痕疙瘩VSS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术后1、2、3个月瘢痕疙瘩VSS积分分别为(3.03±1.20)分、(4.03±2.12)分及(5.13±2.78)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瘢痕疙瘩复发率分别为6.7%和13.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7%和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钻术加外敷黑布膏药可有效改善瘢痕疙瘩患者的瘢痕状态,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好,且预后良好,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弹力绷带压力治疗对深度烧伤患者增生性瘢痕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6例深度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使用硅酮凝胶喷雾剂,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弹力绷带压力治疗,均连续治疗12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估两组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的瘢痕情况,采用超声检测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治疗12个月的增生性瘢痕厚度,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的血清组胺、羟脯氨酸、5-羟色胺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VSS各维度评分与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增生性瘢痕厚度继续增厚,至治疗后6个月开始变薄。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增生性瘢痕厚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血清组胺、5-羟色胺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羟脯氨酸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血清羟脯氨酸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弹力绷带压力治疗深度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可进一步抑制胶原纤维形成,改善增生性瘢痕的色泽、柔软度及厚度,为瘢痕恢复创造有利条件,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CO2点阵激光联合硅酮凝胶治疗面部痤疮瘢痕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CO2点阵激光联合硅酮凝胶对面部痤疮瘢痕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应用cO:点阵激光对40例面部痤疮瘢痕患者进行连续5次治疗,其中治疗组术后联合硅酮凝胶外用,而对照组不外用任何药物,治疗后随访3~5个月。结果:治疗组痤疮瘢痕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总有效率70%。其中治疗组增生性瘢痕总有效率高于凹陷性瘢痕,而对照组增生性瘢痕总有效率略低于凹陷性瘢痕。术后随访治疗组仅1例出现暂时性色素沉着,对照组有3例出现色素沉着,两组均无1例发生新的瘢痕。结论:点阵CO2激光联合硅酮凝胶治疗面部痤疮瘢痕优于单纯点阵CO2激光治疗,联合治疗可提高增生性瘢痕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复合中草药成分的硅酮喷雾剂对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增生性瘢痕患者102例,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复合中草药成分的硅酮喷雾剂,对照组采用单纯硅酮喷雾剂。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12周观察瘢痕增生及局部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问温哥华瘢痕量表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疼痛及瘙痒感明显改善。治疗后4周及12周,两组间温哥华瘢痕量表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中草药成分的硅酮喷雾剂对瘢痕的增生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皮肤减张闭合器缝合与传统缝合对剖宫产产妇切口美观度以及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纳入笔者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112例剖宫产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缝合方式,观察组产妇应用皮肤减张闭合器缝合。比较两组产妇术后1周、术后1个月切口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y score,VAS)]评分,切口愈合情况(创面闭合时间,术后2周甲级愈合率),术后3个月瘢痕遗留情况(瘢痕增生发生率、瘢痕厚度、瘢痕宽度)以及切口美观程度评价。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面闭合时间小于对照组,术后2周切口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瘢痕增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瘢痕厚度、瘢痕宽度均小于对照组,观察组切口美观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比传统缝合,皮肤减张闭合器缝合可有效改善术后切口疼痛,利于切口愈合,减少瘢痕形成,美观度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电针刺激在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影响。方法:以成年新西兰雄性兔(24只)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电针组、手针组、模型组、空白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在兔耳腹侧面造成创面以形成瘢痕组织,然后根据组别分别在血海与翳风穴给予不同的刺激,比较各组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情况,测定增生性瘢痕的瘢痕增生指数、各样品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含量及胶原纤维的排列。结果:电针治疗组的瘢痕增生指数与其他各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HE染色在光镜下可见胶原纤维组织排列整齐度的增加及胶原纤维组织含量的降低。结论:电针可以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14.
郑秋艳 《医学美学美容》2023,32(16):161-164
目的 分析中药浸浴疗法联合脂质水胶体敷料及优质护理在中度烧伤后残余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2月我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50例中度烧伤后残余创面患者为研究对 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配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中药浸浴 疗法联合脂质水胶体敷料法治疗,同时配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创面恢复情况、疼痛程度及 瘢痕情况。结果 观察组换药持续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创面 感染发生率、创面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6 d后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VSS评分均低于治疗后1个月,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 中药浸浴疗法联合脂质水胶体敷料及优质护理在中度烧伤后残余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 果确切,可缩短换药时间,减少换药次数,加快创面愈合愈合速度,同时能够减轻疼痛,促进患者尽早康 复出院,并有效改善瘢痕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美容缝合对面部外伤创面愈合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 治的100例面部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 规清创缝合,观察组采用早期美容缝合。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1个月及1年 瘢痕形成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导有统计 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用时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0、20 d 疼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及术后 1年瘢痕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美容缝合应用于面部外伤治疗中,可有效改善创面愈合质量,加快愈 合,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患者疼痛感,减少瘢痕形成,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在烧伤创面愈合后口服曲尼司特防治烧伤瘢痕增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7月~2013年1月间至我院就诊的30例烧伤患者在其创面愈合后予口服曲尼司特胶囊进行治疗(治疗组),同时取同期烧伤创面愈合后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在患者创面愈合后6个月应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口服曲尼司特胶囊在防治烧伤瘢痕增生中疗效显著并且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针刺配合通心络胶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 12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常规西医治疗组40例,针刺治疗组40例及针刺配合通心络胶囊治疗组40例.针刺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针刺配合通心络胶囊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1个月后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后3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3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配合通心络组降低最显著;治疗后3组愈显率分别为:22.5%,52.5%及70%,3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配合通心络组愈显率最高,治疗后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0%,95%及97.5%,针刺组和针刺配合通心络组均较常规组显著增高(P<0.01),但两者间无差异(P>0.05);治疗后3组日常生活活动Barthel (BI)计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3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配合通心络组增加最显著. 结论 针刺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质量,能减轻脑出血患者的生活依赖性,针刺配合通心络胶囊治疗后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老年腹股沟疝患者开放修补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9年1至12月南通市中医院开放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老年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其中治疗组术后即予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敷,对照组常规换药。观察患者切口愈合时间、瘢痕长度、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及瘢痕平整率。 结果治疗组切口愈合时间、瘢痕长度、切口并发症发生率、瘢痕平整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不良反应。 结论老年腹股沟疝患者行开放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切口外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够显著缩短愈合时间,减少伤口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瘢痕外观,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单纯腔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离断术(SEPS)与SEPS联合小腿曲张静脉直视透光旋切术(Trivex术)治疗活动性下肢静脉溃疡的早期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入院的下肢静脉溃疡患者156例,按住院号单、双将患者分为试验组(SEPS+Trivex术)和对照组(SEPS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3、6个月溃疡愈合、复发、下肢肿痛及局部皮肤麻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溃疡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术区肿痛及麻木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6.3%vs 11.2%,23.8%vs 10.1%,P<0.05),无患者溃疡复发;术后3个月试验组患者的溃疡愈合率高于对照组(80.0%vs 66.3%,P<0.05),术区肿痛稍低于对照组(5.0%vs 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木高于对照组(12.5%vs 3.4%,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患者的溃疡愈合率高于对照组(91.3%vs 79.8%,P<0.05),试验组及对照组术后6个月术区肿痛发生率分别为3.8%及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区麻木消失。术后第6个月试验组静脉溃疡复发率低于对照组(1.25%vs 7.87%,P<0.05)。两组患者术中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死亡病例,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虽然SEPS+Trivex术后短期(1~3个月)轻微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但在术后早期(6个月内)静脉溃疡治愈率更高,复发率更低,因此更适合下肢静脉溃疡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