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使用情绪智力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451名文科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文科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大二女学生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女学生;经济、自己、教育、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社会关系的满意度对总体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预测力;情绪智力对生活满意度和消极情感有显著的预测力,自我情绪调控和调控他人情绪对积极情感有显著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2.
采用总体幸福表对广西师范学院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进行测验,对师范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不同背景下的差异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并分析测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形成总结报告.  相似文献   

3.
新生宿舍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社区已成为课堂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以不同专业的上海大学新生作为被试,研究结果发现有近三成的新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宿舍人际交往的困扰;不同性别的新生对宿舍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及宿舍人际关系困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专业的新生在宿舍人际关系困扰中也存在差异;新生宿舍人际关系困扰程度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体验呈显著负相关,与消极情绪体验呈显著正相关.新生对宿舍人际关系满意程度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体验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绪体验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幸福是每个人的追求目标,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是近年来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依恋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本研究采用问卷法,探讨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其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大学生依恋类型分布为安全型依恋的占53.7%;俱怕型依恋占7.4%;专注型依恋占21.2%;冷漠型依恋占17.7%;安全型依恋者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俱怕型和专注型;当代大学生的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与其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当代大学生的性别、专业、依恋焦虑、依恋回避能联合预测其主现幸福感的19.2%.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选取广东省四所高校390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工具包括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感恩问卷、主观幸福感问卷,分析探讨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感恩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主观幸福感、感恩与利他行为相关显著;感恩对利他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负性情绪对利他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个体感恩程度越高,负性情绪越少,利他行为越多。这些发现对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之间的关系,采用幸福感指数量表、情感平衡量表和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对某高校260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控制源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年级差异,专业与性别差异不显著,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在专业、性别、年级上均无显著差异.把主观幸福感得分不同的被试者划分为三组,不幸福组、比较幸福组和幸福组,三组的心理控制源水平无显著差异.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存在负相关,内控组与外控组幸福感差异明显,前者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7.
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对217名南宁市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南宁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体验显著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p<0.01)和其他地区的大学生(p<0.01); (2)男生的主观幸福感总分、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得分显著低于女生(p<0.05),但精力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3)主观幸福感水平依次为大三>大一>大四>大二,大三显著高于大二、大四;(4)内控性对主观幸福感有着非常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可解释总变异的11.3%,机遇对主观幸福感则有着非常显著的负向预测效应,可解释7.4%.  相似文献   

8.
基于考察大学生人格特质、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目的,通过对211名大学生进行人格特质、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问卷测量,得出结果: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其中外向性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神经质对其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积极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性别和学科差异。认为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应对方式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温州地区22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家庭教养方式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着显著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能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而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使大学生的主观幸福体验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的基本现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来自不同高校的313名硕士研究生进行了调查分析,并结合事后访谈考察了性别、年级、专业、工作经历等诸因素对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处于中等水平,在不同维度分别存在显著性差异,学校需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硕士研究生学习的辅导工作。  相似文献   

11.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研究生培养的主体与硕士研究生培养基本环节之间所形成的组合样式及运行方式,具有自适应性、多样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我国现行硕士生培养模式存在培养目标单一,培养方案千人一面、培养管理僵化、指导形式单一、淘汰机制缺位等问题.需在培养目标重新定位、改革硕士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健全研究生评估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2.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研完生培养的主体与硕士研究生培养基本环节之间所形成的组合样式及运行方式,具有自适应性、多样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我国现行硕士生培养模式存在培养目标单一、培养方案千人一面、培养管理僵化、指导形式单一、淘汰机制缺位等问题。需在培养目标重新定位、改革硕士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健全研究生评估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3.
硕士研究生因受挫而出现的种种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总结了硕士研究生受挫的主要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就导师如何引导研究生正确应对挫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支部建设是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面对学制缩短等问题,探索如何应对研究生团建工作的挑战意义重大。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两年制硕士研究生为对象,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分析了团支部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出纵向设立团支部、创新组织生活形式以及党团共建等提升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团支部建设实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探讨药学类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采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药学类不同专业、性别、生源地、生活费的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与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药学类不同学习状况的大学生在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时间管理倾向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时间价值感上没有显著差异;药学类不同学习状况的大学生在对健康担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忧郁或愉快的心境上没有显著差异,在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精力、松弛和紧张与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时间管理倾向对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时间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力最大,时间监控观次之,时间价值感最小,前两个是正向的,后一个是反向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探索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对205名贫困大学生做了调查。结果发现,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贫困生的幸福感水平在性别、家庭所在地、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差异;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自尊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社交回避与苦恼呈显著的负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社交回避与苦恼、社会支持、自尊等是影响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法科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除具有一般创新能力的内涵,还兼顾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特性,又具有自身特色与价值导向。目前我国法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趋同",没有求异,缺乏超越与扬弃,创新的外动力也略显不足。改变法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现状必然要改革其培养模式,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行超越与扬弃,求同存异,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卓越法律专门人才,激发法科硕士研究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发挥外力推进作用,改革固有培养方式,有效提升法科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博士研究生是处于学历教育最高层次的一个群体,在外界看来他们一定都是很幸福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的幸福感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博士研究生的读博动机、经济条件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提高这部分群体的幸福感,根本途径是努力培养其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可行措施是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效方法是自觉保持持久的内心宁静。只有这样,广大博士研究生才能收获成功,体味真正的幸福人生。  相似文献   

19.
大学校园里的经济困难生一般来自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与同龄非经济困难生相比,其肩负的责任和压力更大。这个特殊群体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本研究选取了中国某沿海大学45个经济困难生样本、50个非经济困难生样本,验证了大学生(包括经济困难生和非经济困难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主观效能感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考察了是否为经济困难生、性别、家庭人均年收入三个变量的调节作用,对高校经济困难生管理工作有着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大学校园里的经济困难生一般来自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与同龄非经济困难生相比,其肩负的责任和压力更大.这个特殊群体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本研究选取了中国莱沿海大学45个经济困难生样本、50个非经济困难生样本,验证了大学生(包括经济困难生和非经济困难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主观效能感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考察了是否为经济困难生、性别、家庭人均年收入三个变量的调节作用,对高校经济困难生管理工作有着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