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罗润军 《医学信息》2010,23(13):2198-2198
目的观察胺碘酮与替米沙坦联合应用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对照组(25例)和胺碘酮+替米沙坦组(30例)。比较两组治疗后3,6,9,12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治疗前、治疗后的左房前后径。结果治疗后3个月,对照组与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对照组与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9个月后,对照组左心房前后径明显大于治疗组(P〈0.05)。结论胺碘酮与替米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控制左心房扩大,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残余肾功能(RRF)对透析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分析。方法将1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以内生肌酐清除率水平为依据分为RRF(+)组和RRF(-)组,并对两组患者进行尿量(U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尿素氮(BUN)、肌肝(Scr)、血磷(P3+)、碳酸氢根(HCO3-)、甲状旁腺素(PTH)、血红蛋白(Hb)、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的检测,以及分析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的变化。结果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的UR、Scr、HCO3-和Ccr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RF(+)组的Hb高于RRF(-)组(P〈0.05),PTH水平低于RRF(-)组(P〈0.05)。治疗后RRF(+)组的LVEF和LVFS均高于RR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RF能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效能,降低心脏负荷,减低肾毒性物质对心脏的毒害从而改善长期血透患者的心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了2型糖尿病(DM2)肾病患者血清瘦素(leptin)水平与红细胞膜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改变参与DM2肾病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和Reilni制膜法测定了40例DM2无肾病和32例DM2肾病患者血清leptin水平和红细胞膜Na+K+-ATP酶和Ca+2Mg+2-ATP酶含量,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DM2无肾病组和肾病组血清leptin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和红细胞膜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水平显著地低于正常人组(P〈0.01)。DM2肾病组与无肾病组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M2的发生、发展与血清leptin水平和红细胞膜Na+K+-ATP酶和Ca2+Mg2+-ATP酶的活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c)和β2-微球蛋白(β2-MG)在糖尿病肾病(DN)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糖尿病患者按尿蛋白水平分为3组,定量测定各组患者血清中胱抑素C(Cysc)、微球蛋白(β2-MG)、肌酐(Cr)、尿素氮(BUN)的浓度和阳性率,并将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Cysc、β2-MG与Cr、BUN浓度呈正相关,在尿蛋白组病人中,Cysc和β2-MG的阳性率可达80%,而且在糖尿病患者未出现尿蛋白阳性前,Cysc和β2-MG的阳性率较Cr和BUN高,水平变化亦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sc和β2-MG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较Cr和BUN更有意义,但为提高肾病的阳性检出率,最好进行联合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在糖尿病肾病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ysC浓度,并与血清尿素氮、肌酐、尿β2-MG进行比较。结果 CysC、BUN、Cr、β2-MG检测结果糖尿病性肾病组较单纯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糖尿病性肾病组中CysC、BUN、Cr、β2-MG阳性率分别为96.6(56/58),67.24%(40/58),70.7%(41/58),84.5(49/58),血清CysC浓度与β2-MG、BUN、Cr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CysC在糖尿病肾病(DN)早期诊断上有较高的检出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韩佳妮 《医学信息》2019,(22):139-141
目的 观察参芪地黄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进行基础降糖降压治疗,对照组予缬沙坦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芪地黄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临床证候积分、肌酐(Scr)、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C)、24h尿蛋白定量、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cr、BUN、24h尿蛋白定量、Cys-C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Scr、BUN、24h尿蛋白定量、Cys-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芪地黄汤联合缬沙坦相比单用缬沙坦能更有效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Scr、BUN、Cys-C水平,减少24h尿蛋白定量,降低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改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和同型半胱氨酸(HCY)联合检测对儿童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意义。方法将92例糖尿病患儿根据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3组(B、C、D),其中B组为正常白蛋白尿组(UAER〈30mg/24h,33例),C组为微量白蛋白尿组(30mg/24h≤UAER≤300mg/24h,28例),D组为大量白蛋白尿组(UAER〉300mg/24h,31例)。选择同期42例正常体检儿童为对照组(A组)。同时测定各组儿童血清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肌酐(Scr)、尿素氮(BUN)和尿酸(UA)水平,采用Cockroft-Gault公式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并对各组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比对分析。结果糖尿病各组患儿血清Cys-C、HCY、Scr、BUN、UA与对照组比较均升高,同时其水平随UAER的逐渐升高而升高,Ccr与对照组比较则逐渐下降。B、C、D3组中Cys-C、HCY水平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各组各项指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ys-C和HCY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76.1%,高于Cys-C和HCY单独检测的阳性率(59.8%、56.5%,P〈0.05)。结论血清中Cys-C和HCY是反映早期肾功能损害的灵敏指标,Cys-C和HCY的联合检测可早期反映糖尿病肾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2)及合并肾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变化情况。方法:设正常对照组、无并发症糖尿病组、合并肾病组三组,比较三组间血清Hcy的水平。结果:两组糖尿病患者间空腹血糖水平无显著差异;BUN和Cr在三组间无差异,但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尿Alb较无并发症组明显升高(P〈0.01);糖尿病各组血清总Hcy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其中合并肾病患者增高更为明显,与无并发症组亦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在两组糖尿病患者中Hcy均有明显增高,且在有肾病合并症的患者中不仅尿Alb比无合并症患者明显增高,Hcy也明显增高,但肾功能损伤并未进入失代偿期,在临床上有必要对糖尿病患者检测血浆总Hcy水平,及时进行干预治疗,从而预防或缓解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孔令玲 《医学信息》2020,(2):160-162
目的 观察参芪地黄汤联合缬沙坦治疗气阴两虚型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气阴两虚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缬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参芪地黄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中医证候评分、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 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8%,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PG、2 h PG、SCr、BUN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5%,与对照组的5.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芪地黄汤联合缬沙坦治疗气阴两虚型早期糖尿病肾病有效率高,可改善患者中医证候,促进血糖水平恢复,改善肾功能,且临床应用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红蛋白浓度与终末期肾病之间的关系,及血红蛋白浓度与其它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3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资料;根据血红蛋白浓度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A组Hb〈100g/L,B组100g/L≤Hb〈120g/L,C组Hb≥120g/L。结果三组血肌酐的值分别为(432.74±37.60)μmol/L、(220.32±23.88)μmol/L、(111.67±10.73)μmol/L,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浓度越低血肌酐值越高,到达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比例越高。各组收缩压、尿素氮、尿酸的组间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低血红蛋白浓度是终末期肾病的危险因素;血红蛋白浓度对其它一些临床指标的数值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的水平,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院133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其分成三组:一组为单纯糖尿病组(UAER<30mg/24h)(B组),共58例,平均年龄56.6岁,其中男性28例,女性30例;二组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组(30 rmg/24h<UAER<300mg/24h)(C组),共41例,平均年龄58.5岁,其中男性20例,女性21例;三组为糖尿病肾病组(UAER> 300mg/24h)(D组),共34例,平均年龄63.5岁,其中男性17例,女性17例.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A组)50例,平均年龄61.8岁,其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四组分别测定CysC、血清肌酐(scr)、血清尿素氮(BUN)及UAER,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D组CysC、Scr、BUN及UAER均高于A组(P<0.01),C组CysC、UAER均高于A、B组(P<0.05),B组CysC、UAER均高于A组(P<0.05),C组Scr、BUN均高于A、B组(P<0.05),而Scr、BUN在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sC与UAER相关性良好(r=0.656,P<0.01),与Scr、BUN无相关性.结论相对于Scr和BUN,CysC在糖尿病肾病时升高较早而且明显,与UAER联合检测可以作为糖尿病肾病早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核因子-κB(NF-κB)表达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76例2型DN患者根据尿白蛋白/尿肌酐(UAlb/UCR)分为早期DN组(n=27例)、临床DN组(n=25例)和晚期DN组(n=24例),检测3组血清MCP-1、NF-κB、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尿蛋白排泄率(UAER)表达水平,同期选择28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及30例门诊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各组在性别、年龄、腰臀比、身体质量指数(BMI)等各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各组DN患者血清SCr、BUN、UAER、MCP-1、NF-κB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单纯糖尿病组(P0.05),且随着病情程度加重而显著性升高(P0.05);而对照组与单纯糖尿病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血清MCP-1和NF-κB表达水平分别与血清SCr、BUN、UAER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性关系(P0.05)。结论 NF-κB和MCP-1表达水平升高均参与了DN发生、发展过程,阻断NF-κB信号转导途径,进而下调MCP-1表达水平可明显延缓DN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研究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与糖尿病肾脏病变(DN)、视网膜病变(DR)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与其有关的相关危险因素. 对465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UAER分成正常白蛋白尿组(NAU组,UAER<20μg/min)、微量白蛋白尿组(MAU组,20μg/min ≤UAER<200μg/min )和临床白蛋白尿组(CAU组,U...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拉米夫定,观察组应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AST及ALT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但治疗后两组的AST水平和ALT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外周血中HBV DNA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CD8+T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效果优于单独应用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雷公藤单体T4对胰岛β细胞的免疫保护作用,为胰岛β细胞的免疫保护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培养胰岛β细胞株NIT细胞及正常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与以下6组作用:①IL-1β+IFN-γ组;②IL-1β+IFN-γ+DXM组;③IL-1β+IFN-γ+T4组;④T4组;⑤DXM组;⑥对照组(DMEM)。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IL-4、IFN-γ水平,硝酸还原酶法检测上清一氧化氮水平,化学发光法检测上清胰岛素水平。结果①IL-1β+IFN-γ刺激的NIT-1细胞分泌IL-4水平较其他各组减少(P〈0.01),IFN-γ分泌比其他各组增多(P〈0.01),IL-4/IFN-γ比其他各组降低(P〈0.01)。②T4+IL-1β+IFN-γ刺激的NIT-1细胞与IL-1β+IFN-γ刺激组相比,分泌IL-4水平增高(P〈0.01),IFN-γ减少(P〈0.01),IL-4/IFN-γ增高(P〈0.01)。③IL-1β+IFN-γ刺激的NIT-1细胞分泌NO较其他各组增高(P〈0.01),胰岛素分泌减少(vsIL-1β+IFN-γ+T4组、IL-1β+IFN-γ+DXM组,P〈0.05;vsT4组、DXM组、对照组,P〈0.01)。④T4+IL-1β+IFN-γ刺激的NIT-1细胞与IL-1β+IFN-γ组相比,分泌NO水平减少(P〈0.01),Ins增加(P〈0.05);与IL-1β+IFN-γ+DXM组相比,NO分泌减少(P〈0.05)。结论 T4可减轻IL-1β+IFN-γ对NIT细胞的损伤作用,保护NIT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