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术最早不分白术苍术,统称为“术”,始载于《神 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 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 饥”,未分苍术、白术。张仲景《伤寒论》方中始见“白 术”之称,《金匮要略》方中始有“赤术”之名,即从仲景 开始,“术”开始有赤白之分。但关于白术炮制方法的 记载,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出现“切”的制法, 应该是白术最早的切制方法。《千金翼方》中有“熬 令变色”、“熬黄”的记载,应该是白术最早的炮制方 法。此后,炒、麸炒、土炒、米泔浸、焙等40多种炮制 方法纷纷出现于各种方书中。为了弄清白术炮制方 法的历史源流,笔者在查阅了上自秦、汉,下迄现代的 大部分本草及炮制文献的基础上,并将处方脚注的炮 制方法也进行了整理、归纳,初步理清了白术炮制的 历史沿革及前人的炮制意图。  相似文献   

2.
为了弄清蒲黄历代炮制演变情况,查阅了从汉代至清代医学和本草文献,并进行归纳整理,探明蒲黄炮制后药用始载于《雷公炮炙论》为“焙”,当代主流炮制方法为炒炭法,也有学者根据古文献提出炒黄,炒熟法。提示蒲黄古今均有生用和炒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最早的医籍《内经》有“恶血”、“留血”等有关瘀血的记载,汉代张仲景的《金匾要略》则有所发展,他制定的桂校决否允、抵当场,下瘀血场等成为瘀血证论治的良方。此后各个时期,对瘀血学说均有不同程度的补充和发展,到清代为叶天上《临证指南*中所载对痛证,积聚症婚…··及月经胎产等多种疾病,均广泛采用了活血化瘀通络的药物,王清任所著大医林改错》中他用自制的“通瘀活血方”“通窍活血场”“血府逐瘀汤”等三方治疗了三十多种疾病,由此亦给活血化瘀法异病同治指出了方向。另外唐容则顺著《血证论》提出了祛瘀和生新的辨证…  相似文献   

4.
川芎炮制前后挥发油及生物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芎炮制前后挥发油及生物碱的研究龚千锋刘永忠刘学华※黄润香※※(江西中医学院药学系南昌330006)关键词川芎炮制品挥发油川芎嗪分析研究川芎的炮制方法很多。早在唐代就有“熬”(《千金翼》)、“泡七次”(《理伤》)的炮制方法,以后有微炒、醋炒(宋·《博...  相似文献   

5.
自从人类知道用火来加热处理食物后,逐步产生了药物的炮制,古称“炮炙”。现在则是指炮制技术的通称,《中国药典》(一九七七年版)统一改为炮制。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制半夏”的记载。到南北朝时期,我国第一部关于炮制技术的专著《雷公炮炙论》问世。标志着炮制技术的发展,当时已有了酒浸、酒炒、  相似文献   

6.
果实种子类药物素有“逢子必炒”之说,通过对中药中有“子”之称的药物来源分析,以分清“子”药与果实种子类中药的相关性;通过对种子果实类中药采用炒法和其他方法炮制作用的分析,探讨了果实种子类中药的炮制意义。炒法炮制对于果实种子类药物有着必不可少的炮制作用和疗效意义,“逢子必炒”只适用一部分药物的加工。由于果实种子类药物的性昧、功能、主治、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各不相同,为适应中医临床辩证论治的需要,应当论其性味及作用加以炮制,遵循中医理论为前提,科学合理进行“必炒”与“非炒”,或生用、或炒用、或后下、或与辅料共制,在炮制原理的指导下使加工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7.
酒炒制法以黄酒为辅料,用作炮制药材的加工方法,称为酒制法。距今二千年前,我国最早的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已有用酒来加工炮制药材的记载,在刺猬皮项下,介绍“酒煮杀之”,附记序例中有“酒浸”的方法。公元十世纪左右的《雷公炮制论》中,已有酒炒、酒浸、酒洒、酒拌、酒蒸、酒洗等方法的记述。沿用至  相似文献   

8.
牛膝炮制的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膝为苋科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t BL.)的干燥根,其药效生用散瘀血、消肿痛、引血下行,制过后有补肝肾、强筋骨,可增强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的功效。在汉代至清代以及现代的医药文献中,记载和保留了大量有关牛膝的炮制方法资料。本文在文献的基础上,对牛膝炮制的历史沿革做考证分析,为进一步探讨牛膝的炮制原理,  相似文献   

9.
地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黄,为玄参科(Scrophuhrhceae·)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汉代以前对炮制鲜有记载,至汉代有了蒸制后绞汁法,此后地黄的炮制出现许多方法。现将其历史沿革和研究近况整理如下:1不加辅料制1·1净制“去其须叶及细根”(唐·《千金翼方》);“净选,更以拣去细根及根节短瘦者”(宋·《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去苗土”(宋·《小儿卫生总微方论》);“去芦”(元·《瑞竹堂经验方》);“洗去土”(明·《普济方》);“温水洗”(明·《医学纲目》);“去枝梢”(清·《女科要旨》)。1·2切制“洗去土、细切”(唐…  相似文献   

10.
《武威汉代医简》与《五十二病方》在药物学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 ,炮制方面“在内容上不及《五十二病方》炮制方法丰富 ,尤其是修治内容较少。但《武威汉代医简》所载药物多要炮制 ,具有普遍性 ,实际要比《五十二病方》进步 ,但较《伤寒杂病论》为原始些” ;制剂方面“与《五十二病方》相比 ,已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 ;在用药方面“《武威汉代医简》与《五十二病方》在药物使用大体上分为内服和外用”[2 3] 。丁铭等专题对《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骨伤方药作了探析 ,指出武威汉代医简中“治创疗伤的首要任务是挽救生命 ,由此积累了诸如治疗金疮止血…  相似文献   

11.
<正> 苦杏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一般需加工炮制后入药,汉代有去皮炒法《金匮》;汉唐时代有熬、熬令黄《肋后》,熬黑(汉《伤寒》捣令如膏《玉函》,麸炒(唐《外台》)等方法。宋代则增加了面炒《脚气》制霜《总录》法,明代又增加了蜜拌炒,蛤粉炒《晋济方》等。清代至今沿用的是炒、燀去皮、蜜炙及制霜四种方法。目前临床上便用苦杏仁有用炒制品者,燀去皮炒黄者,也有用生品。 苦杏仁临床多用于止咳平喘,很少用于润肠通便,其止咳平喘的机理苦杏仁中所含苦杏仁甙经胃酸或苦杏仁酶分解产生氢氰酸,所含少量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降低细胞耗氧量,抑制颈动脉作和主动脉体  相似文献   

12.
浅谈《武威汉代医简》对痛证的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武威汉代医简》对痛证的论述张延昌甘肃中医学院李林,王琴甘肃中医学院《武威汉代医简》(以下简称《医简》)中简牍共92枚,其中关于“痛”(简文中用作“恿”,“痛”的异体字)的简牍文就有17枚,文中涉及到对于诸痛证的用方、用药、调护及禁忌等。其内容颇...  相似文献   

13.
疒徵瘀血系指血液运行不畅,甚至停滞凝聚,或离经之血积于体内。《内经》中有关于“恶血”、“脉不通”、“血泣”等记载,也曾论及其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然首次提出“瘀血”之名者为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许多篇章中详细论述了瘀血证的病因病机及其病证特点,并用活血化瘀诸方治疗与瘀血有关的病证,为后世医家对瘀血理论和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1何为瘀血《内经》中虽有关于瘀血的论述,但很不明确,如《素问·调经论》云:“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脉络水溢,则经有留血。”《素问·缪刺论》云:“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张…  相似文献   

14.
中药百合炮制历史沿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合始载于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但在该书中未记载炮制方法 ,稍后的汉《金匮要略·方论》始有记载。笔者通过整理历代百合的炮制方法记载 ,结合现代炮制方法 ,对其炮制历史沿革作一些探讨 ,供深入研究百合炮制提供参考。据记载 ,汉唐时期即提出了多种百合炮制方法 ,有些方法为后世长久沿用。百合的加工炮制文献 ,最早见于汉《金匮要略·方论》的“擘”、“水洗百合浸一宿 ,当白沫出 ,去其水”、“炙”。唐《备急千金要方》,载“敖令黄色 ,捣筛为散”,敖法 ,后世未见沿用。《食疗本草》记载 ,“主心急黄 ,蒸过和蜜 ,作粉食之尤佳”,这…  相似文献   

15.
香附为莎草科植物(Cyperus rotundusL·)的干燥根茎,始载《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原名“莎草”,至《唐本草》始称“莎草根名香附子”,因其根相附连续而生,可制香料故名。被誉为妇科之要药,有“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之美称。现就以下几方面谈谈香附炮制工艺。1香附炮制历史沿革香附炮制方法大部分散见于历代医方本草中,早在南北朝便有“凡采得阴干,于石臼中捣之,切忌铁器”的记载[1];唐代始见有酒制香附,“捣熬令香,酒浸之”,“新水浸,石上擦去毛,炒黄”,至宋代,香附炮制有了较大发展,“用猪胆炒,令香”、“麦炒舂去毛”、“醋汤煎”、“…  相似文献   

16.
泻络法又称刺血络,为现今所指的刺络疗法或刺血疗法,即用三棱针、梅花针等器具刺破病人一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有关泻络法的最早记载在现存文献中当是《五十二病方》,其颓病类记载:“颓,先上卵,引下其皮,以(石巳)(砭)穿其[隋(睢)]旁。”而详细论述则首推《内经》。《内经》中涉及泻络法的篇章达34处之多,虽有些零乱,但对泻络法的作用、根据、施术工具、施术原则、方法、临床运用及禁忌等均有阐述。《内经》认为许多疾病的生成是由于邪客经络,经气流注受阻,血瘀气滞而致,如《素问·缪刺论》云:“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即然经络瘀阻可以生病,那么去瘀除陈便可治病。正象《素问·调经论》所言:“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医药学家的"雷公",世有二说:一为上古医药家、传说中的黄帝侍臣。《黄帝内经·素问》有黄帝与雷公论医道的记载;二是南北朝刘宋人雷,擅长药物炮制技术,撰有我国第一部中药炮制专着《雷公炮炙论》。本文所述即是《雷公炮炙论》的作者———雷。炮炙,今通称炮制,系指用火力将中药材加工制成中药饮片的一种方法。炮制,主要包括炮与炙。炮法又称炒法,如斑蝥炮法:用糯米、小麻子与斑蝥相拌同炒,待米黄黑出,去麻子等,去两翅、足并头,用血余裹,悬于东墙角  相似文献   

18.
<正> 中药常山是我国著名的截疟祛痰药,始载于汉代《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原名恒山。因本药有毒,历代对其炮制方法十分重视。常山炮制传统理论认为:“常山生用令人大吐,酒浸一日蒸熟或炒,或醋浸煮熟,则善化痞而不吐。”可见其炮制的必要性。目前,常山的炮制工艺各地尚不统一,炮制品质量差异较大。为了更好地统一和改进常山  相似文献   

19.
病症用药类彝医药古籍是彝医临床组方用药的依据,对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入选《中华医藏》少数民族医药卷的6种病症用药类彝医药古籍所载“病症、药物、方剂、外治法”系统整理。其中,记载病症共有487种,以“风邪染疾”类病症最具有代表性;记载药物2 232味,具有生品鲜用、炮制方法丰富、习用寄生类药物的特点。记载方剂1 516首,具有用法多样、单方较多、醇酒入方、方无定方、量无定量、内外兼用的特点;记载外治法382种,基于彝医对疾病发展和生活规律的认识,分为治根本法、治邪气法、归位法和其它外治法。揭示出《中华医藏》少数民族医药卷所收录的病症用药类彝医药古籍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20.
醋制法是一种重要的传统中药炮制方法.早在《雷公炮炙论》中就有记载.药物经醋制后能增强疗效,缓和药性,降低毒副作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芫花有小毒……用时以好醋煮十数沸,去醋,以水浸一宿,晒干用,则毒灭也,或以醋炒者次之.”说明古人已认识醋制能降低药物毒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上均记载有醋制药物的方法.近年来,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醋制费工费时,工艺流程烦琐,致使一些该醋制的中药被直接用生品代替,降低了中药饮片质量,影响了中药的临床疗效.为说明醋制在中药炮制与临床应用方面的重要性,笔者就醋制方法、醋制作用及醋制对中药化学成份的影响等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