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帐篷屋顶"是慕尼黑奥林匹克中心最为显著的特征.而它的出现和弗赖·奥托在张拉建筑领域的长期探索是分不开的。本文对于慕尼黑奥林匹克屋顶的产生背景.发展脉络以及建筑成就等进行了回顾、分析和探讨.并追溯了奥托早期的思想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该文就建筑与电影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以及建筑与电影"叙事性"的内在逻辑进行探索,揭示了其内在的关系,并希望借此使两种艺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麟杰 《新建筑》2008,(1):14-18
通过对建筑本质意义的发问、对建筑的实体三维塑造空间的传统观念和电影运用时间对空间的感性渲染的思考来探讨电影与建筑的内在关系。探讨电影对建筑设计思考方式的影响、建筑的非物质性、建筑的叙事性以及建筑空间的“诗意性”。以一个实际“电影建筑”方案的设计过程来探索建筑空间所释放出的能量,以及它能带给人的一种生活体验、一种情感的回响。最终,这种能量转化成建筑实体研究设计的蓝图。  相似文献   

4.
维也纳建筑大师阿道夫·路斯(Adolf Loos)是20世纪初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先驱。本文剖析了路斯的设计思想中对于结构与"饰面"关系的理解,澄清了他对"装饰"的看法,通过从"建构"的视角来分析"路斯楼",审视阿道夫·路斯的设计思想,揭示这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复杂与深刻。  相似文献   

5.
于凤凤 《四川建筑》2007,27(2):58-59
建筑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创作时,会运用很多符号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由此创造一定的意境来表达建筑的内涵。人活动在建筑中,欣赏建筑作品的同时,也对建筑形式和功能提出一定的要求,人们的这种要求制约着建筑的表现形式。所以必须要求设计师有很好的设计理念,解读符号、运用符号,搞清他们的所指以及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便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如果把设计师的建筑设计比作一篇文章,那么,符号便是文章中的一字一句,人便是这篇文章的读者,能读懂它的人,便成了真正的知音。  相似文献   

6.
在喧闹的电影市场,电影《刺客聂隐娘》诗意般的叙事给观众巨大的感染。电影所具有的这种感染力,在建筑中常常也会出现。电影与建筑都有的这种感染作用,其根源是两者都具备一种共同的基本属性,即叙事性。本文通过对《刺客聂隐娘》和建筑案例叙事手法的比较,对建筑叙事性属性展开研究,抑或建筑创作可以从电影中获取灵感,并在建筑的创作中能实现其终极的价值——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开放·建造     
李虎 《建筑技艺》2013,(1):93-101,92
起源我所理解和感兴趣的"开放建筑"可以追溯到近百年前的柯布西埃,是他开始创造这种建筑、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了加速战后重建工作,柯布西埃设计了一种工业化的住宅建筑体系,称之为"多米诺"住房(Domlnohouse,拉丁文domus(房屋)和法语innovation(革新)的组合,见图1),这种建筑体系室内空间也可以自由分隔,不但标准构件最少,建造方法最简单,而且也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美学基础——将一类个体建筑组合在一起产生一种群体上的和谐和均衡,个体是单一的、标准的,组合是多样的、丰富的。这种新的艺术思想是柯布西埃自1908年就开始追求的,他把建筑师的感觉和工程师的精确结合起来,这是工业化时代对建筑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电影建筑,即电影中所表现的建筑影像。建筑与城市的精神任务是营造我们的现世感.完美地衔接自我和世界体验的层面,而电影建筑关注于电影如何在脑海中构建和创造精神空间从而反映人类精神、思想和感情中内在的短暂的建筑形象。真正的建筑是在由物质建造的空间和主体精神空间之间的经验感觉和意义的交流。一次积极的建筑体验基本上是对自我的强化经验.这种经验确凿和舒适地将人置于文化整体之中。很显然,电影艺术能够使建筑行业本身对这种交流的微妙性的体察更加敏锐。  相似文献   

9.
正"在我的眼前,一种迄今为止人们从没有想到过的卓越的历史研究方法似乎出现了,实际上它是研究西方文化的方法…作为一切存在的综合观相,形态学成为驱动所有人类向最高和最先进发展的动力…这个哲学观点——我们只有借助分析数学、对位音乐、透视绘画才能使它成立——因为它的视域远远超出了体系论者的框架,因此理解这种观点需要有艺术家的慧眼,同时这个艺术家能通过感受整个可感知的和可理解的环境来将自己融入一种无限深远的神秘关系中…"~1——斯宾格勒(Oswald Arnold Gottfried Spengler,1880-1936)《建筑学基础案例研究20则》中西蒙·昂温对于分析案例的选择基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建筑元素组成的不同类型的空间,第二是人在建筑中的角色。建于1929年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是建筑元素  相似文献   

10.
法国建筑思想家尤纳·弗里德曼(Yona Friedman)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移动建筑"系列理论,对当时规则性社会制度进行挑战,寻找一种新的建筑和城市设计的可能性。在他的设计思想中,建筑的自主性和移动性构成了城市及空间的动态发展,是一套可持续的设计策略。虽然他只是一位纯粹的空想建筑家,并没有直接去把他的建筑设计付之现实,然而他的思想却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许多后辈建筑师,对未来的城市空间发展的走形极具前瞻性。通过对尤纳·弗里德曼"移动建筑"设计思想的分析研究,探讨其所倡导的移动建筑设计策略对未来城市空间和建筑设计发展的启发性和导向性。  相似文献   

11.
当代的建筑空间形式已经向着造型纷繁、形态各异的方向发展,建筑的创作思想也正处于一个"理性"和"非理性"相互交织的时代中。文中通过对理性建筑创作思想与非理性建筑创作思想的分析及其在具体的建筑方案中的应用的介绍,讨论在这个追求多元个性的时代中,新的建筑空间对于传统建筑美学评价的挑战及其对于建筑美学发展的影响;并借此阐述理性与非理性思维是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美学”的误解普遍而深刻。在建筑领域中,这种误解导致了形式主义的泛滥和对建筑基本目标的放逐。文章结合当代美学思想的发展,从建筑的存在方式入手,探讨了建筑与生活的关系,并由此阐明了建筑形式与建筑美学涵义之间所存在的根本而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马里奥·博塔是瑞士提契诺学派代表性人物,是国际"非主流"建筑师,其建筑作品带有强烈的形式特征。他将意大利理性主义与欧洲现代主义相结合,强调地域文化与环境特征,提出"建构场地"的思想,企图创造突出于环境并对环境起促进作用的建筑。文章将结合部分建筑实例,从住宅建筑、宗教建筑、公共建筑三个方面,以建筑修辞手法来解读马里奥·博塔"建构场地"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于建筑史发展过程中选取的三个节点的分析,笔者对于现代的建筑大师们的建筑创作思想有了深入的了解。经过与自己的建筑思想,建筑发展的现状,以及建筑大师们建筑理念的相关联系,得出了他们之间的共通点。正是这种希望建筑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存、对话的思想,引导了建筑的发展。同时通过对于自己的建筑认识的整理,也使自己对于建筑理论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随着“低碳经济”的热议,“低碳城市”和“低碳建筑”等一系列新概念接踵而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过实地调研,对如何理解和发展低碳建筑进行了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古城·动向     
两岸师生汇聚清华园探讨传统建筑保护课题"辛亥百年百年清华——清华建筑与清华文化海峡两岸大学生主题交流营"7月11日在京开营。海峡两岸110名师生汇聚清华园,共同探讨城市发展与传统建筑保护课题,增强对古老建筑历史和艺术价值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门窗》2017,(5)
阿尔瓦·阿尔托的建筑作品通常被冠以"人性化设计"的称号,这得益于建筑师本人对于芬兰传统文化和本土自然资源的独特理解,但究竟他的建筑作品是通过一种怎样的设计手段来达到这种具有人情化的空间体验效果的,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索。其中,建筑师自身对于技术策略和手段的选择又直接影响着建筑设计的最终实现程度,因此他对诸如建筑结构选型、材料取舍等方面的审美趋向和价值判断将会左右其设计理念与思维方式。本文试图从建筑结构技术的形态审美角度来对阿尔托的建筑作品进行一定的分析,挖掘其潜在的规律性与设计的逻辑性,从而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正>建筑对于人类,是记录过往历史坚固并宽宏的姿态。每一座城市,都留下这些记忆的痕迹。对于一座城市来讲,老建筑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承载着一代代在这里生活者的记忆,还是构建城市特色风格的"筋骨"。建筑与记忆既与集体记忆、想象性建构等心理哲学相关,也与文化遗产、建筑遗产的观念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转入一个媒介社会,也由于中国当代的城市发展与历史建筑之间的矛盾,在近十年来,老建筑、历史城市等与记忆相关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意象"和"意境"的概念来联系"建筑"和"电影",进一步探究建筑意象对电影意境的营造,尝试从电影美学的角度来解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在深入挖掘电影拍摄场地乔家大院文化意蕴的前提下,以"建筑意象"为主要表现元素来剖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人物情绪、影片主题和意境营造,并进一步分析通过建筑意象的重复使电影意境得到深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建筑师》2008,(1):111-111
建筑是凝固的电影!电影正取代音乐成为最接近现当代建筑的艺术形式:建筑与电影都具有空间和时间结构;二者都有明显的公共性并表达人的存在空间;电影需要建筑来定义和组织空间、而建筑的经验具有强烈的电影性(动态视觉)。从1920年代以来,建筑和电影就有着密切联系。许多现代建筑师利用电影的视觉性和公共性来试验新的建筑语言或者表达现代建筑理念,因而吉迪翁(S.Giedion)说"只有电影才能让人理解新建筑"。另一方面,建筑作为最重要的场景元素被用于电影对叙事和表达的探索,例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