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常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目前已发现多个基因位点与本病有关,尤其是桥粒蛋白编码基因;Wnt/β-catenin通路的抑制可能是导致本病的重要机制。该文拟对本病的致病基因及可能的发病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也称Wnt经典信号通路,参与调控细胞分化、癌变、凋亡及机体免疫、应激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有研究表明Wnt信号通路与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相关。深入研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肝癌发病中的作用,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肝癌的发病机制,为肝癌的防治提供新的可能途径及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3.
已有研究表明肝癌的发生发展与多种信号通路有关.其中,Wnt配体/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肝脏疾病进展的所有阶段,从最初的肝损伤到炎症、纤维化、肝硬化以及肿瘤的发生及进展均有所参与.异常的Wnt/β-catenin信号会促进包括癌症在内的不同肝脏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将在介绍W...  相似文献   

4.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癌的发病机制复杂,细胞信号途径转导对其发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倍受关注的是Wnt/β-catenin转导途径。已经发现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主要通过激活其下游靶基因而导致肝癌的发生与发展。研究Wnt信号通路的调节因子及各信号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入探讨肝癌发生、发展及转移的机制,为寻找新的肝癌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现对肝癌中的Wnt信号异常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56岁,主因"阵发性心悸伴胸闷、气短2年"收住入院。心悸发作时心电图示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心脏彩超示右房右室内径增大,右室流出道内径增宽。心脏核磁共振示右室室壁信号不均匀,呈高、等、低混杂信号改变,心室游离壁及下壁变薄,右室流出道扩张,右室室壁运动减弱,左室如常,符合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给予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治疗,术后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1次。  相似文献   

6.
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的基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C),也称为右室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发育不良,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疾病.通常呈家族性发病,表现为外显率不同的常染色体显形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称Naxos病)并伴有表型的多态性表达.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遗传因素、形态学特征、病因、心电图(ECG)及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心肌病:从分子遗传学到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心肌病是一种近几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遗传性心肌病,分子遗传学研究已发现的相对明确的致病基因有8个,基因筛查和功能研究有了新的进展。此病的诊断比较困难,尤其是早期诊断,现多采用国际上常用的诊断标准,诊断的灵敏度有待提高。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防止猝死,包括生活方式改变、药物、射频消融和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相似文献   

9.
超声心动图诊断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技术有三维超声、组织多普勒、斑点追踪;三维超声能更好的评价右室容积及射血分数,组织多普勒能更准确反映心肌收缩舒张功能变化,而斑点追踪则能定量描绘室壁节段运动异常。这些技术的运用为ARVC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更多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0.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是以右室心肌不同程度的被脂肪组织或纤维组织替代为特征的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心肌病。临床上常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进行性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猝死。有时起病隐匿,无症状患者于尸检后才作出诊断,也有部分患者以猝死为首发症状。临床上主要靠心电图,电生理学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提供诊断依据,但心内膜心肌活检仍是确诊的金标准。ARVC治疗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置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导管射频消融以及心脏移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去卵巢对大鼠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20只3月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去势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去势组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正常对照组大鼠不作任何处理。去除卵巢12 w后,取血检测血清雌二醇、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水平;取左股骨进行骨密度检测;取右股骨骨髓检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LRP5)和β-catenin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去势组大鼠血清雌二醇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去势组大鼠骨密度比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去势组的β-cantenin mRNA和蛋白表达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尽管去势组的LRP5 mRNA和蛋白表达比正常对照组增高,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鼠去卵巢12 w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被激活。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38岁,因"反复心悸1年"入院。心悸发作时ECG示室性心动过速。否认家族猝死史。体格检查未见异常。ECG可见V2导联延迟向上的S波,心脏彩超示右室流出道增宽,心脏核磁共振示右室壁内脂肪信号影,符合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由于经济原因,未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口服胺碘酮治疗。随访半年,未再有室性心律失常发作。  相似文献   

13.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或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心肌病是一种主要累及右室的心肌疾病,表现为室性心动过速和猝死。新近研究证明这种疾病不是一种少见疾病,患病率约为1/1000,50%~80%有家族史,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1994年的诊断标准导致诊断率较低。目前对诊断指标进行了修改,如胸前导联QRS时限延长。通过改进ECG记录方式可以发现更多的epsilon波。应用新的诊断标准将发现更多的有症状和无症状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患者。基因筛查特别是plakophil-in-2突变筛查将成为疾病重要的早期诊断工具。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治疗应在改变生活方式(包括限制参加竞技运动)的基础上,根据病情应用β阻滞剂、胺碘酮、索他洛尔和/或ICD治疗预防猝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目前公认的5个超声指标评价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患者的右室功能,研究其与磁共振(MRI)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11例ARVC患者行超声及MRI检查,测量右室功能指标并行相关分析。本研究除了运用传统的心尖四腔心法测量右室面积改变分数(RVFAC 4C)外,增加了胸骨旁右室三腔心切面法测量右室面积改变分数(RVFAC RV 3C)。结果 5个指标中胸骨旁短轴RVFAC RV 3C、三尖瓣环收缩峰值速度、三尖瓣环收缩位移与MRI结果相关,r值分别为0.72、0.65、0.67。结论胸骨旁短轴RVFAC RV3C是评价ARVC患者右室功能的重要指标并且其与MRI测量的结果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和可治疗的疾病,其特征在于呼吸道症状持续存在,气道和(或)肺泡异常引起的气流受限,通常是由于长期暴露于有毒颗粒或气体造成的~([1])。研究显示2014~2015年中国COPD总体患病率估计为13.6%,表明该病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2])。除了终末期疾病的高发病率外,COPD严重限制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巨大的医疗、经济和社会负担~([3])。气道持续暴露于香烟烟雾和(或)尼古丁气体等有毒试剂  相似文献   

16.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育不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ARVC)是一种主要累及右心室心肌组织的疾病 ,过去国内报道较少 ,与对该病认识不足有关。近年来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该病的研究特别在诊断手段和治疗方法上有很大进展。一、概况本病 196 1年由Dallavolta首次报道 ,1978年由FrankFontaine正式命名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 (ARVD) ,当时认为本病组织学上的特征是右室游离壁心肌组织部分或全部被脂肪组织替代 ,而左室正常 ,随着日益深入的病理学和临床研究发现 ,ARVD病人病变组织内还可见进展性间质纤维化及炎性细…  相似文献   

17.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生物发育、细胞转运及细胞凋亡等生命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异常活化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现就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常见消化系肿瘤的相关研究作一概述,为消化系肿瘤的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国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发病现状、临床特征和诊治情况。方法在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中以"ARVC/D"为自由词或关键词,检索国内1986~2008年发表的ARVC病例42例。采用回顾性方法,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ARVC患病率男女比为3.2∶1;首发症状年龄为(31.3±13.2)岁,3例有家族猝死史,均为兄弟关系。心悸为最常见症状(73.2%),其次为晕厥(56.1%)。52.0%患者心界扩大,32例(76.2%)出现室性心动过速,Epsilon波检出率为38.1%。33例(78.6%)患者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室增大,右室壁瘤样膨出占31.0%(13例)。5例进行了右室心肌活检,全部有不同程度的心肌脂肪浸润、心肌纤维化等改变。23例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3例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仅1例安装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结论国内ARVC患者以中青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晕厥、心悸为常见症状,可见多种心律失常,形态学异常以右室扩大、右室瘤样膨出较常见;ICD植入率低。  相似文献   

19.
随着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研究的进展,目前已不再认为ARVC只是桥粒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累及右室的遗传性心肌病.ARVC可以由非桥粒蛋白的多种基因突变或非遗传因素引起,并且可以首先累及左室.因此,2019年制定ARVC诊断标准的国际专家组提出了该病的新的临床分型,并对2010年的诊断标准作出了新的评价.本文就ARVC的临床分型、致病基因、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研究进展黄元铸邹建刚陈椿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Arrhythmogenicrightventriculardysplasia,ARVD),于1977年由Fontaine命名。1995年WHO将其更名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