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果皮的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性与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正、反相硅胶柱、凝胶柱和薄层制备等色谱技术和重结晶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以神经胶质瘤细胞SF-268、乳腺癌细胞MCF-7、大细胞肺癌细胞NCI-H460、肝癌细胞HepG-2为供试细胞株,采用SRB染色法对化合物进行体外细胞毒活性研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供试菌株,采用刃天青染色法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菌活性研究。结果 从白木香果皮中分离到10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isorhamnetin 3-O-(6″-O-(Z)-p-coumaroyl)-β-D-glucopyranoside(1)、buddlenoid A(2)、7-甲氧基-4′-羟基异黄酮(3)、木犀草素(4)、反式对香豆酸乙酯(5)、木香烃内酯(6)、表木栓醇(7)、豆甾醇(8)、对羟基苯甲酸甲酯(9)、邻苯二酚(10)。结论 化合物13569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56为首次从沉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6对上述4种肿瘤细胞株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化合物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南海海洋真菌帚状弯孢聚壳Eutypella scoparia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反相硅胶柱、凝胶柱和薄层制备等色谱技术和重结晶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以神经胶质瘤细胞SF-268、乳腺癌细胞MCF-7、大细胞肺癌细胞NCI-H460为供试细胞株,采用MTT法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 从发酵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其中6个为海松烷型二萜,分别为isopimara-8(14),15-diene(1)、libertellenone A(2)、scopararane B(3)、diaporthein A(4)、diaporthein B(5)、11-deoxydiaporthein A(6);4个为麦角甾醇类化合物,分别为麦角甾酮(7)、麦角甾醇(8)、过氧化麦角甾醇(9)、啤酒甾醇(10),其中化合物5对3种肿瘤细胞株的IC50分别为9.2、4.4、9.9 μmol/L。结论 化合物12610均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野葛Pueraria lobata藤茎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制备薄层、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了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去氢催吐萝芙醇(dehydrovomifoliol,1)、布卢竹柏醇(blumenol,2)、3β-羟基-5α,6α-环氧-7-大柱香波龙烯-9-酮(3β-hydroxy-5α,6α-epoxy-7-megastigmen-9-one,3)、甘草素(4)、鹰嘴豆醇(garbanzol,5)、阿魏酸(6)、2,4-二羟基苯甲醛(7)、4-羟基-2-甲氧基苯甲醛(8)、(?)-块茎葛素 [(?)-tuberosin,9]、香豆雌酚(coumestrol,10)、β-谷甾醇(11)。结论 化合物13为倍半萜类化合物,为首次从葛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8为首次从葛属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肺筋草Aletris spicat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然后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对其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化合物13)进行了抗肿瘤活和抗菌活性初步筛选。结果 从肺筋草的干燥全草中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4-甲基-9, 19-环羊毛甾-24-烯-3-醇(1)、24-甲基-9, 19-环羊毛甾-25-烯-3-醇(2)、24, 24-二甲基-环木菠萝烷-3-醇(3)、美商陆酚A(4)、异美商陆酚A(5)、9′-methyl americanol A(6)、1-(4′-羟基苯基)-7-(3″-甲氧基-4″-羟基苯基)-4-烯-3-庚酮(7)、methyl-9, 12, 13-trihydroxyoctadeca-10E, 15Z-dienoate(8)、5-羟甲基-2-呋喃甲醛(9)。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无抗肿瘤和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当归Angelica sinensi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C-18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利用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结合文献对照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当归的醋酸乙酯提取部位中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分别为洋川芎内酯G(1)、洋川芎内酯H(2)、洋川芎内酯I(3)、洋川芎内酯J(4)、(3Z, 3′Z)-6, 8′, 7, 3′-双藁苯内酯(5)、3R, 8S-falcarindiol(6)、11S, 16R-dihydroxyoctadeca-9Z, 17-dien-12, 14-diynoic-1-yl acetate(7)、4-(2-羟基-1-甲氧乙基)-苯酚(8)、4-(2-羟基-1-乙氧乙基)-苯酚(9)、5-乙酰氧甲基糠醛(10)、5-羟甲基糠醛(11)、brefeldin A(12)、香草醛(13)、对甲基苯酚(14)、阿魏酸(15)、阿魏醛(16)。结论 化合物8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7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获得,且首次报道了化合物1的碳谱数据。  相似文献   

6.
蜂房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蜂房Vespae Nidu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和反相硅胶等色谱方法分离化合物,并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蜂房的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茴香醛(1)、2, 4-二羟基-3, 6-二甲基苯甲酸甲酯(2)、1, 4-二羟基-2-甲氧基苯(3)、2-(4-甲氧基苯)乙酸(4)、甘油(5)、酪醇(6)、3, 5-dihydroxy-1, 7-bis (4-hydroxyphenyl) heptane(7)、vomifoliol(8)、clemaphenol A(9)、N-benzoyl- L-phenylalaninol(10)、asperglaucide(11)、(2R, 3S)-2-(3′, 4′-dihydroxyphenyl)-3-acetylamino-7-hydroxyethyl-1, 4-benzodioxane(12)、乌苏酸(13)、β-谷甾醇(14)、thymidine(15)、neoechinulin A(16)。结论 化合物11316均为首次从蜂房中分离得到,并首次对化合物12的核磁数据进行归属。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绿玉树Euphorbia tirucalli 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反复硅胶和凝胶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绿玉树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树脂醇乙酸酯(1)、羽扇烯酮(2)、3-乙酰基-20-羽扇烷醇(3)、环阿尔廷-25-烯-3β, 24ζ-二醇(4)、环阿尔廷-25-烯-3β-醇-24-酮(5)、环阿尔廷-23 (E)-烯-3β, 25-二醇(6)、大戟烷-25-烯-3α-醇(7)、槲皮素(8)、山柰酚(9)、胡萝卜苷(10)、谷甾醇(11)。结论 化合物19为首次从绿玉树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鹿藿Rhynchosia volubili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分离纯化,薄层色谱及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其乙醇提取物的氯仿、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苜蓿素(3)、5, 7, 3′-三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4),表儿茶素(5)、豆甾-5-烯-3β, 7α-二醇(6)、槲皮素(7)、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8)、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9)、没食子酸(10)、大豆苷元(11)和大萼赝靛素(12)。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日本琵琶甲虫Blaps japonensis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多种柱色谱法对日本琵琶甲虫的50%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结构;采用MTT法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 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乙酰基多巴胺(1)、(?)-N-acetylnoradrenaline(2)、1, 4- diacetamidobutane(3)、N, N′-pentane-1, 5-diyldiacetamide(4)、(1H-indol-3-yl) oxoacetamide(5)、吲哚酸(6)、吲哚醛(7)、deoxyuridine(8)和胸苷(9)。细胞毒活性筛选表明,化合物6对HL-60、SMMC-7721、A-549、MCF-7和SW480细胞株有显著抑制作用。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昆虫中分离得到,并首次对化合物2的核磁共振波谱数据进行了归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日本琵琶甲虫Blaps japonensis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多种柱色谱法对日本琵琶甲虫的50%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结构;采用MTT法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 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乙酰基多巴胺(1)、(?)-N-acetylnoradrenaline(2)、1, 4- diacetamidobutane(3)、N, N′-pentane-1, 5-diyldiacetamide(4)、(1H-indol-3-yl) oxoacetamide(5)、吲哚酸(6)、吲哚醛(7)、deoxyuridine(8)和胸苷(9)。细胞毒活性筛选表明,化合物6对HL-60、SMMC-7721、A-549、MCF-7和SW480细胞株有显著抑制作用。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昆虫中分离得到,并首次对化合物2的核磁共振波谱数据进行了归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长药隔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 pseudothibetica根茎中的化学成分,为阐明其有效成分及扩大重楼属植物的药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正反相制备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H-NMR、13C-NMR、ESI-MS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长药隔重楼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薯蓣皂苷元(1)、薯蓣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2)、偏诺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3)、偏诺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4)、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5)、β-谷甾醇(6)、豆甾醇(7)、胡萝卜苷(8)、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9)、山柰酚(10)、β-蜕皮激素(11)、蔗糖(12)。结论 化合物1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单叶蔓荆种子休眠的原因及解除休眠的方法。方法 以单叶蔓荆的果实(蔓荆子)为材料,用石蜡切片法研究单叶蔓荆种子形态解剖学特点,通过种子吸胀和抑制物测试研究其休眠原因,采用浓硫酸和赤霉素(GA3)处理打破种子休眠。结果 打破单叶蔓荆种子休眠的方法为GA3处理,解除休眠的最佳方法为浓硫酸处理15 min,1.0 mg/mL GA3浸种18 h,蛭石培养床30 ℃恒温培养能够达到发芽率78.7%。结论 蔓荆具有坚硬厚实的果皮,机械束缚是休眠的主要原因;果皮中含有萌发抑制物质,GA3处理可有效解除单叶蔓荆种子的生理休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羊耳菊花Inula capp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结合各种色谱分离技术、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从羊耳菊花中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栓酮(1)、乙酸羽扇豆醇酯(2)、豆甾醇(3)、ineupatorolide B(4)、cleomiscosin C(5)、木犀草素(6)、3, 4-二羟基苯甲酸(7)、芹菜素(8)、fortuneletin(9)、luteolin 4′-methyl ether(10)。结论 化合物24579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4.
采用硅胶、凝胶、反相柱色谱等各种色谱技术对云南黄果冷杉Abies ernestii var.salouenensis干燥枝叶8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13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数据对照及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7S,8S)-3-甲氧基-3′,7-环氧-8,4′-氧化新木脂素-4,9,9′-三醇(1),isomassonianoside B(2),8,8′-二羟基松脂素(3),莽草酸正丁酯(4),对羟基苯甲酸(5),莽草酸(6),咖啡酸(7),阿魏酸二十四醇酯(8),苯甲酸(9),芹菜素-8-C-α-L-鼠李糖-(1→2)-β-D-葡萄糖苷(10),丁香亭-3-O-芸香糖苷(11),5-羟基-3,4′,7-三甲氧基黄酮(12),4′,5-二羟基-3,7-二甲氧基-6-甲基黄酮(13)。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4,6,10~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在我们的前期研究工作中,通过Tol2转座子介导的插入突变,筛选到了一批组织特异性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斑马鱼品系。其中一个品系Tol2:20141221t的GFP在神经系统中表达,但还没有鉴定到Tol2转座子插入到基因组什么位置,造成了哪个基因的突变。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就是对这一由Tol2转座子插入诱导的斑马鱼突变品系进行鉴定。方法 使用交错式热不对称PCR(thermal asymmetric interlaced PCR,TAIL-PCR)鉴定Tol2转座子插入的基因组位置;利用原位杂交检测被突变的基因的时空表达是否与该品系GFP表达具有一致性;筛选鉴定纯合体突变体,并进一步分析该基因突变造成的发育缺陷。结果 在该品系中,Tol2转座子插入到了亚精胺/精胺N1-乙酰基转移酶1a(spermidine/spermine N1-acetyltransferase 1asat1.a)的第八个内含子区域,致使sat1.a基因转录提前终止。我们筛选到了sat1.a纯合突变体,但是没有检测到明显的发育缺陷。结论 筛选鉴定的Tol2转座子介导的斑马鱼sat1.a突变体没有明显的发育缺陷,但可以作为研究神经系统发育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百蕊草种子萌发的适宜条件。方法 用光照培养箱人工培养的方法研究百蕊草种子萌发适宜条件。结果20~25 ℃的黑暗环境中百蕊草种子萌发率达72.5%~75%,且幼苗生长健壮;其寄主白茅根系分泌物可促进百蕊草种子萌发,萌发率可达76.67%。结论 百蕊草种子萌发的适宜条件为20~25 ℃的黑暗环境,寄主白茅根系分泌物可促进百蕊草种子萌发,提高发芽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白花丹参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法分离,波谱学数据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从白花丹参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8,9-dihydro-1,6-dimethylfuro[3,2-c]naphtha [2,1-e]oxepine-10,12-dione (Ⅰ)、丹参二醇C (Ⅱ)、鼠尾草酚酮 (Ⅲ)和1,2,6,7,8,9-hexahydro-1,6,6-trimethyl-3,11-dioxanaphtho [2,1-e] azulene-10,12-dione (Ⅳ)。结论 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白花丹参酮(salmilalbanone),化合物Ⅱ~Ⅳ为首次从白花丹参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北细辛根乙醇提取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制备高效液相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并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北细辛根二氯甲烷部分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物,分别为:(1R,2S,5R,6R)-5''-O-methylpluviatilol、咖啡酸甲酯、(2E,4E,8E)-N-isobutyl-2,4,8-decatrienamide、升麻酸、(1S,4S,5S)-5-isopropyl-2-methyl-2-cyclohexene-1,4-diol、(±)-asarinol A、对羟基苯甲醛、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4-羟基-苯乙醇、对羟基肉桂酸、β-谷甾醇、L-细辛脂素、3,4-亚甲二氧基苯甲酸、卡枯醇和3,4-二甲氧基肉桂醇。[结论] 结果中前10个化合物1~10为首次从北细辛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酸浆Physalis alkekengi var. franchetii的活性成分。方法 酸浆的宿萼经乙醇渗漉提取,提取物经硅胶、Sephadex LH-20色谱分离,并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Ⅰ)、酸浆苦素A(Ⅱ)、酸浆苦素B(Ⅲ)、酸浆苦素O(Ⅳ)、酸浆苦素L(Ⅴ)、酸浆苦素M(Ⅵ)、胡萝卜苷(Ⅶ)、商陆素(Ⅷ)、5,4′,5′-三羟基-7,3′-二甲氧基黄酮醇(Ⅸ)、木犀草素(Ⅹ)、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Ⅺ)。结论 化合物Ⅸ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酸浆黄酮醇(physaflavonol)。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毛鸡屎藤Paederia scandens var. tomentosa 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技术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毛鸡屎藤全草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 3-二羟基-1-甲氧基蒽醌(1)、1, 4-二甲氧基-2-羟基蒽醌(2)、1, 3, 4-三甲氧基-2-羟基蒽醌(3)、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4)、反式阿魏酸(5)、邻甲基苯乙醚(6)、水杨酸(7)、β-谷甾醇(8)、熊果酸(9)、齐墩果酸(10)。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毛鸡屎藤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7为首次从鸡屎藤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