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合并脑损伤的骨折愈合过程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血清含量变化及骨折位点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方法:实验于2003-10/2005-02在河北医科大学生化实验室完成。选择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8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6只,脑损伤组6只,骨折组36只,脑损伤 骨折组36只。脑损伤组按Gruner改良法制作中度脑损伤模型(将400g砝码于100cm高处通过导向管坠落,撞击置于人字缝与失状缝之间的圆锥上,致中度脑损伤)。骨折组充分显露一侧胫骨后,在胫骨结节下1cm处横断胫骨,以直径1mm的克氏针作髓内固定。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正常对照组于实验开始后第3天,其他3组分别于术后3d,1,2,3,4,5周采用ABC-ELISA法测定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脑损伤组与骨折组分别于术后3d,1,2,3,4,5周取骨折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在骨折位点局部的表达。结果:纳入动物8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损伤组术后第3天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为正常对照组的4倍[分别为(17.80±11.75),(4.42±2.10)μg/L,P<0.01],2周以后降至正常。骨折组术后1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1.70±4.56),(4.42±2.10)μg/L,P<0.05],第5周降至正常。脑损伤 骨折组术后第3天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为正常对照组的7倍,术后第1周时达到8倍,术后第3天及第1周时脑损伤 骨折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高于骨折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29.30±20.96),(5.93±3.34)μg/L,P<0.05;(31.73±21.57),(11.70±4.56)μg/L,P<0.01],术后2周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在图像分析中,术后3d,1,2,3,4周脑损伤 骨折组骨折位点转化生长因子β1染色的吸光度始终高于骨折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206±0.055,0.135±0.029;0.271±0.043,0.181±0.035;0.234±0.059,0.188±0.036;0.209±0.057,0.166±0.033;0.187±0.037,0.169±0.031,P<0.05)。术后第5周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血浆和骨折位点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在合并脑损伤骨折时增高,可能是合并脑损伤时骨折愈合加速的体液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2.
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多肽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l及其mRNA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表达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4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骨科研究所进行。健康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成6组,正常组,伤后3,6,12,24和48h组,每组7只。正常组不做模型。其他5组大鼠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夹闭腹主动脉40 min后放开。应用改良Tarlov评分对模型进行评估(共5分,0分为完全瘫痪;5分为正常)。观察正常大鼠脊髓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各时间点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mRNA的分布和含量变化(灰度值变化与正常组比较,其灰度值越低表示阳性细胞越多),检测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结果:4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大鼠脊髓不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②大鼠脊髓神经功能评分:于伤后3h显著下降,以后逐渐恢复。③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损伤后3h蛋白的表达开始增加(149.26&;#177;12.97),损伤后24h表达强度达高峰(104.95&;#177;9.40)。④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结果:原位杂交图像分析显示,损伤24h表达阳性细胞达高峰,其灰度值明显低于正常组(79.08&;#177;10.42,140.40&;#177;10.85,P〈0.01)。⑤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结果:光镜观察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出现大量的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细胞;主要是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和神经元。结论: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显著增加,脊髓的神经功能随时间延长逐渐恢复,说明大鼠脊髓损伤的同时,也启动了其内源性保护机制,转化生长因子β1的高表达可能与其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孙良智  张柳  王守君  赵文国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0):60-62,i0002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在大鼠血清和骨痂中的表达,及其对骨折合并脑损伤骨折愈合的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5—01/09在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12周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64只,随机数字法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脑损伤组、单纯骨折组、骨折合并脑损伤组。建立大鼠脑损伤和股骨骨折模型。分别于2周和3周取材,每个时间点每组8只,拍骨折股骨X射线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浓度,取骨折端上下5mm组织作组织形态学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和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骨折愈合情况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 结果:①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浓度:同一时间点单纯脑损伤组和骨折合并脑损伤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单纯骨折组,单纯脑损伤组和骨折合并脑损伤组相似,正常对照组和单纯骨折组相似;脑损伤组和骨折合并脑损伤组2周时高于3周时,正常对照组在2周和3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骨折组在2周和3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周正常对照组、脑损伤组、单纯骨折组、骨折合并脑损伤组、3周正常对照组、脑损伤组、单纯骨折组、骨折合并脑损伤组分别为(414.74&;#177;81.32),(579.98&;#177;73.30),(397.37&;#177;70.68),(569.95&;#177;65.13),(350.07&;#177;41.10),(433.37&;#177;53.78),(328.13&;#177;49.27),(454.26&;#177;93.26)μg/L]。②免疫组织化学分析骨折端组织平均阳性细胞百分数:骨折合并脑损伤组均高于单纯骨折组,单纯骨折组2周与3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折合并脑损伤组2周与3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周单纯骨折组、骨折合并脑损伤组、3周单纯骨折组、骨折合并脑损伤组分别为(0.776&;#177;0.057),(0.853&;#177;0.044),(0.780&;#177;0.051),(0.851&;#177;0.039)]。 结论:脑损伤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可能是脑损伤促进骨折愈合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汤对实验性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4/12在福建中医学院骨伤研究所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3个月龄雄性SD大鼠60只,建立闭合骨折髓内固定动物模型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活血化瘀汤组(n=30)、生理盐水组(n=30)。每组叉分为骨折后3,5,7,14,21d5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6只。在大鼠麻醉苏醒后开始灌服活血化瘀汤(由蒲黄9g,姜黄4.5g,当归9g,泽兰6g.茜草9g,三七6g,红花1.5g,莪术6g,生地9g,赤芍9g,紫苏9g,甘草3g等组成,由福建中医学院屏山制药厂协作制备)15mL/(kg&;#183;d)(按10倍成人剂量换算),分两次,生理盐水组在相同条件下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骨折后3,5,7,14,21d取骨折区组织,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分析转化生长因子B1的表达。结果:纳入大鼠6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在骨折后第3天有一个初期峰值;在第7天会出现一个低谷;而在骨折后第2周,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会再次升高,达到第2个峰值,也是最高表达期;其后的表达逐渐降低。②骨折后3,5,7,14,21d活血化瘀汤组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高于生理盐水组(分别为0.437&;#177;0.073,0.292&;#177;0.103;0.368&;#177;0.099,0.245&;#177;0.052;0.360&;#177;0.082,0.281&;#177;0.076;0.783&;#177;0.289,0.461&;#177;0.163;0.526&;#177;0.12,0.453&;#177;0.085,P〈0.01)。③骨折后3,5,7,14,21d活血化瘀汤组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的表达高于生理盐水组(分别为36,033&;#177;2.244,32.879&;#177;3.423;34.442&;#177;2,197,32.691&;#177;1.243;33.383&;#177;1,688,32.073&;#177;1.109;40.918&;#177;4.102,38,287&;#177;2.694;34.688&;#177;3,746,33.381&;#177;0.499,P〈0.01)。绪论:活血化瘀汤使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增强,促进了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在大鼠血清和骨痂中的表达,及其对骨折合并脑损伤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1/09在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12周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64只,随机数字法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脑损伤组、单纯骨折组、骨折合并脑损伤组。建立大鼠脑损伤和股骨骨折模型。分别于2周和3周取材,每个时间点每组8只,拍骨折股骨X射线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浓度,取骨折端上下5mm组织作组织形态学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和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骨折愈合情况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结果:①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浓度:同一时间点单纯脑损伤组和骨折合并脑损伤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单纯骨折组,单纯脑损伤组和骨折合并脑损伤组相似,正常对照组和单纯骨折组相似d脑损伤组和骨折合并脑损伤组2周时高于3周时,正常对照组在2周和3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骨折组在2周和3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周正常对照组、脑损伤组、单纯骨折组、骨折合并脑损伤组、3周正常对照组、脑损伤组、单纯骨折组、骨折合并脑损伤组分别为(414.74±81.32),(579.98±73.30),(397.37±70.68),(569.95±65.13),(350.07±41.10),(433.37±53.78),(328.13±49.27),(454.26±93.26)μg/L]。②免疫组织化学分析骨折端组织平均阳性细胞百分数:骨折合并脑损伤组均高于单纯骨折组,单纯骨折组2周与3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折合并脑损伤组2周与3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周单纯骨折组、骨折合并脑损伤组、3周单纯骨折组、骨折合并脑损伤组分别为(0.776±0.057),(0.853±0.044),(0.780±0.051),(0.851±0.039)]。结论:脑损伤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可能是脑损伤促进骨折愈合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转化生长因子β1受体在肌腱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兔屈趾肌腱Ⅱ区伤口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受体在不同时间和部位的表达情况。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7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2只,体质量4.0~4.5kg,雌雄不拘。②实验干预及分组:3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左前中趾Ⅱ区屈趾深肌腱被完全切断并修复为实验组,分别于1,7,14,21,28,56d获取肌腱,每个时间点6只;另取6只兔,不损伤和修复屈趾肌腱做对照组。③实验评估: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两组转化生长因子β1受体的表达差异。结果:①Western blot发现实验组切断修复后的肌腱转化生长因子β1受体蛋白的上调,主要集中在腱鞘、腱外膜和沿肌腱切口处,在14d达到高峰至56d才明显降低;对照组只见极少的受体表达。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Western blot是一致的。结论:肌腱损伤修复后,肌腱和腱鞘转化生长因子β1受体的表达明显增加,在术后14d达到高峰,56d开始降低,这种受体上调可能为屈指肌腱术后瘢痕形成的生物学调节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对兔尺骨骨折愈合后整体骨力学强度和密质骨力学强度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12/2002-06在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采用兔尺骨骨折模型,36只成年兔随机分组,9只/组。根据每天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剂量不同分为0μg(对照组),1μg,10μg,20μg组;术后第3天开始在转化生长因子β各治疗组右侧尺骨中段尺侧骨折区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溶液100μL(分别含转化生长因子β1μg,10μg,20μg),在对照组相应部位注射磷酸盐缓冲液100μL,1次/d,共10次。8周后采集骨标本,通过三点弯曲法测骨折愈合后整体骨弯曲结构力学性能的变化,取断端密质骨,用三点弯曲、压缩和拉伸方法测骨试件的材料力学特性的变化,同时测骨痂几何参数和骨密度的变化来对骨折愈合进行评估。结果:36只白兔均完成全部实验,无死亡。全部纳入分析。①在骨折8周后,各转化生长因子β治疗组(1μg、10μg、20μg组)尺骨骨痂中份的冠状径、矢状径和骨痂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转化生长因子β各治疗组之间及其与对照组之间的骨密度均无明显差别。②转化生长因子β各治疗组的破坏载荷、极限强度和弹性模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在转化生长因子β1~10μg/d范围内,随剂量增加而增大,到20μg/L时,增大已不明显。⑧各转化生长因子β治疗组尺骨弯曲、压缩和拉伸的极限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弯曲和压缩的弹性模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在转化生长因子β1~10μg/d范围内。随治疗剂量增加而增加。到20μg/d时,增加已不明显。结论:局部应用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可促进骨痂形成,增强骨折愈合后整体骨弯曲的破坏载荷、骨试件的弯曲、压缩和拉伸的极限强度以及弯曲和压缩的弹性模量。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以局部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0μg/d的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8.
背景:近年来,生长因子在肌腱愈合与粘连形成中的作用受到关注,其中转化生长因子与组织粘连与瘢痕形成的关系更倍受重视。 目的:观察兔屈趾肌腱Ⅱ区伤口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表达的变化。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 材料:选用清洁级成年新西兰大白兔60只,体质量4.0~4.5kg,雌雄不拘,由青岛市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所有动物的左前肢作为实验侧,同一动物右前肢作为对照侧。按术后1,7,14,21,28和56d6个时间点进行观察,每个时间点10只。其中6只进行原位杂交实验,4只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均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 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7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麻醉后将所有动物左前中趾Ⅱ区屈趾深肌腱切断并用使用标准Kessler缝合法修复,对照侧不进行干预。分别于术后1,7,14,21,28和56d麻醉后处死动物,实验侧沿原切口切开皮肤,切取肌腱与腱鞘。对照侧采取相同措施。 主要观察指标:将肌腱与腱鞘组织进行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情况。 结果:纳入的60只动物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原位杂交结果:实验侧肌腱损伤后1d,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在肌腱损伤后的14~21d,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持续升高达到最高峰,28d开始下降,56d时仍保持较高水平。修复部位周围的腱鞘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水平更高,在相同时间点,腱鞘细胞内的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均高于肌腱组织。对照侧肌腱组织和腱鞘内均存在着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但是水平较低。实验侧各时间点腱鞘与肌腱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  相似文献   

9.
背景:大量临床病例显示,骨折合并脑损伤患者骨痂量明显增多,骨折愈合速度明显加快.但对合并脑损伤时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缺乏前瞻性对照研究,对其潜在的机制尚未阐明.目的:对比观察SD大鼠在骨折合并脑损伤以及单纯骨折时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方法:将SD大鼠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单纯骨折组、骨折合并脑损伤组.脑损伤模型采用改进的Marmarou自由落体装置撞击大鼠颅骨制作弥漫性中度脑损伤模型;于左侧胫骨髁间处钻孔,插入无菌克氏钢针,在胫骨中上1/3处横向折断胫骨,制作骨折模型.术后X射线摄片观察骨折修复过程和效果;RT-PCR检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骨痂标本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结果与结论:骨折后3,7,14d,单纯骨折组、骨折合并脑损伤组X射线表现无明显差别.与单纯骨折组相比,骨折后24d脑损伤合并骨折组骨折线变得模糊,形成较多骨痂量;42d后骨折线消失,伤肢基本愈合.单纯骨折组骨痂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骨折后7d开始出现,表达逐渐增强,约3周时达高峰,42d已经不见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脑损伤合并骨折后3d即可见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两三周达高峰期,其表达高峰提前且持续时间较长.说明脑损伤后大鼠骨折愈合加速,骨痂量增多,表明脑损伤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这可能与脑损伤后大鼠体内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高峰提前且持续时间较长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和胃接骨胶囊对家兔骨折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变化的影响,探讨其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方法:将48只家兔制成单侧桡骨中上1/3标准骨折模型,随机分为3组:实验用药组给予和胃接骨胶囊1粒;阳性对照组给予麝香接骨丹1粒;空白对照组给予安慰剂1粒;均连用14 d.分别于术后7、14和28 d行X线摄片、骨折处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TGF-β1的表达.结果:7、14和28 d时实验用药组与空白对照组的TGF-β1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7 d和14d时实验用药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TGF-β1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和P<0.05),28 d时实验用药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X线骨骼片和组织学观察均显示实验用药组和阳性对照组效果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和胃接骨胶囊能明显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TGF-β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背景: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单纯骨折愈合中可发挥重要作用,但在脊髓损伤合并骨折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如何促进骨折愈合未见报道。目的:观察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变化,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在骨折合并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及创伤外科从2012年5月至2014年3月间的住院患者28例,并根据是否合并脊髓损伤分为2组,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患者12例、骨折无脊髓损伤组患者16例。分别于伤后第2,7,14,28天空腹时采外周静脉血,并采用酶联免疫法对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质量浓度进行检测。结果与结论:纳入的28例患者中,在损伤第2天,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与骨折无脊髓损伤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第7,14,28天,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比骨折无脊髓损伤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低(P<0.05)。在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中,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从第7天快速升高,至第14天达到高峰,第28天仍然无显著下降。在骨折无脊髓损伤组,第2天升高,第7天升高幅度达到最大,至第28天,升高幅度下降。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可发生显著变化,可能与转化生长因子β1在不同时期参与骨折愈合及脊髓损伤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多肽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mRNA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表达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4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骨科研究所进行。健康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成6组,正常组,伤后3,6,12,24和48h组,每组7只。正常组不做模型。其他5组大鼠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夹闭腹主动脉40min后放开。应用改良Tarlov评分对模型进行评估(共5分,0分为完全瘫痪;5分为正常)。观察正常大鼠脊髓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各时间点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mRNA的分布和含量变化(灰度值变化与正常组比较,其灰度值越低表示阳性细胞越多),检测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结果:4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大鼠脊髓不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②大鼠脊髓神经功能评分:于伤后3h显著下降,以后逐渐恢复。③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损伤后3h蛋白的表达开始增加(149.26±12.97),损伤后24h表达强度达高峰(104.95±9.40)。④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结果:原位杂交图像分析显示,损伤24h表达阳性细胞达高峰,其灰度值明显低于正常组(79.08±10.42,140.40±10.85,P<0.01)。⑤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结果:光镜观察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出现大量的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细胞;主要是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和神经元。结论: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显著增加,脊髓的神经功能随时间延长逐渐恢复,说明大鼠脊髓损伤的同时,也启动了其内源性保护机制,转化生长因子β1的高表达可能与其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在组织创伤修复中发挥核心和关键作用.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3在大鼠皮肤瘢痕性创伤愈合过程中表达量及表达部位的变化.方法:制备大鼠皮肤全层切伤模型,长度1.5-2.0 cm,深及筋膜层.于伤后0 h,12 h,1 d,2 d,3 d,4 d,5 d,6 d,7 d处死大鼠,取损伤部位皮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时间点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3的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创伤愈合的早期阶段(伤后1-5 d),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3免疫阳性颗粒主要出现在上皮细胞、上皮基底层细胞胞浆、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胞浆及肉芽组织中;随着创伤修复时间的持续,免疫阳性颗粒主要出现在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及细胞外基质中.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在创伤后1-5 d最强,而转化生长因子β3在创伤后六七天时开始明显表达.可见在大鼠皮肤瘢痕性创伤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先于转化生长因子β3,提示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胶原形成及创伤修复关系密切,而转化生长因子β3在愈合后期表达量有升高趋势,其可能与创伤后期的组织改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尼古丁对大鼠骨折愈合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轻度尼古丁组、重度尼古丁组.制造骨折前后尼古丁生物效应,无菌状态下手术,在大鼠桡骨中下1/3交界处造横断骨折愈合模型;于术后3、7、14、21 d每组随机处死5只大鼠,取左侧桡骨标本作为观察对象,使用HE染色法检测骨痂厚度及成熟度和免疫组化法检测骨痂中VEGF表达水平三个指标.结果 造模后第3天,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标本骨痂厚度及VEGF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下骨痂成熟度无差异;造模后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标本骨痂厚度及VEGF阳性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给药组的VEGF表达高于模型组,但是给药组骨痂厚度低及骨痂成熟度较模型组低;轻度尼古丁组、重度尼古丁组VEGF阳性细胞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尼古丁组VEGF表达均高于重度尼古丁组.结论 尼古丁影响骨痂增殖分化使骨痂的形成减少,抑制骨的成熟改造,而延缓骨折的愈合过程;另一方面尼古丁可促进血管内皮VEGF表达,而可能促进内皮细胞增生从而促进血管新生,而且不同水平的尼古丁对VEGF表达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牛珀至宝微丸对肺损伤早期纤维化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对照组(C组)、内毒素组(LPS组)、低剂量牛珀至宝微丸预处理组(LD组)、高剂量牛珀至宝微丸预处理组(HD组)。采用气管内联合腹腔注射内毒素法复制肺损伤早期纤维化模型。实验结束前留取标本测定肺血管通透性(EB值)及肺组织湿/干重量比(W/D);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肺损伤程度(DAD评分);用免疫组化法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测定肺组织TGF-β1蛋白表达;Van Gieson染色法检测肺组织胶原纤维表达。结果与LPS组比较,LD组以及HD组,尤其是HD组的EB、W/D值和DAD评分明显降低(P<0.01),光镜下肺肺损伤及纤维化的程度均减轻,肺组织中TGF-β1表达明显减少(P<0.01)。结论牛珀至宝微丸通过抑制肺组织TGF-β1蛋白的激活,有助于减轻内毒素所致肺损伤早期纤维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脑外伤合并骨折时低氧诱导因子-1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效果。方法选用72只健康大鼠,随机分为骨折组(F组)和脑外伤合并骨折组(BF组),先后制作脑外伤模型与骨折模型,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组织免疫化学染色,对两组大鼠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BF组的大鼠在伤后第1周HIF-1α阳性细胞明显增多,骨细胞增长明显,成纤维细胞比较活跃;平均灰度值、平均光密度值和积分光密度值均呈现出最大值,提示骨痂组织矿化比较明显;在伤后的第2~4周,骨细胞和软骨细胞整体数量增加,成纤维细胞相对减少,但仍较为活跃。F组大鼠在伤后的第1周提示存在成纤维细胞,但直至第4周骨细胞和软骨细胞总体数量仍较少;伤后1~4周HIF-1α阳性细胞以及平均灰度值、平均光密度值和积分光密度值变化均不明显。结论低氧诱导因子-1在促进骨痂组织恢复中作用明显,在防止骨质疏松及治疗骨折延迟愈合等方面可通过激活低氧诱导因子-1改善临床整体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