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香港公屋重建计划的一个具体案例牛头角上郝,带来一些启示:通过设计前期的社会参与,设计过程的新技术介入,运行中的社会资源利用,来实现保障性住区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香港公屋建设研究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香港公屋的发展历程,规划建设实例、管理模式三个方面,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吸取香港公屋的优点,固化户型设计,规模化建设保障性住房;在选址方面注重公共交通的便捷性,配套设施应齐全便利;宏观管理中要有明确的机构、严格的制度、透明的政策、积极创新的投融资机制等.  相似文献   

3.
刘婷 《门窗》2013,(5):249
目前我国廉租住宅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未形成成熟的设计体系。香港公屋历经6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本文分析总结香港公屋设计经验,以期指导我国廉租住宅的设计。  相似文献   

4.
香港公屋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点:中国香港时间:2001年面积:25,218M2(平译)这组公屋设计是一个中标项目,它坐落在香港沙田区52号(水泉澳),包括2500个居住单元(其用地面积约25,218M2,住宅面积约154,854M2)。基本的住宅单元沿着中心核以相互之间的夹角为120°朝三个方向伸展,这样形成的社区,既有良好的私密性,又有开阔的视野和充裕的自然采光。这个街区在规划上是由七栋高层住宅组成的,并在水平方向沿着三个相连的圆弧联系在一起。社区的公共空间如城市之窗、人行天桥、空中花园等,形成了一个绿色的网络。这种布局产生了三个独立的室外空间:一个入口…  相似文献   

5.
基于创新和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监管体系的视角,针对十一五期间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和总结香港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提出我国内地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监管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香港公屋本质,公屋设计和居住实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分析了香港在不同时期的公屋政策,公屋设计及居住实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2006年度同济大学赴香港大学交换生的改造课程设计。设计以石硖尾公屋区作为操作基地,引入"催化剂"的概念,以期通过艺术中心的植入改变公屋区的萧条现状,最终实现公屋区保护与复兴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8.
杨靖  杨磊 《建筑与文化》2009,(12):97-99
本文介绍了香港公屋原形设计的四个阶段,并着重从运用模块进行扩展、“居者自行设计房屋布局”模式等方面分析了香港公屋单体设计的灵活性以及总结了香港公屋通用设计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石克辉  温雯 《世界建筑》2014,(6):120-123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香港公屋经过了60多年的探索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从政策、管理和设计等3方面加以分析,探讨其对内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内地正面临着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的重大问题,香港较为成熟的公共住房制度能够提供良好的经验借鉴:逐渐完善的住房建设计划、职能明确的公共住房机构、强有力的政府土地划拨和资金支持,以及多层次住房模式等制度。廉租房建设发展路径应当从:近远期建设计划、规划管理机构、总体规划的土地划拨和政府资金支持、以及完善的住房建设模式等方面进行保障,以建立完善的廉租房制度。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香港公屋的演变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简要叙述香港公屋的发展历程,介绍公屋发展的背景,政策和演变轨迹之后,详细论述了1980年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香港公屋的最新发展,以和谐式及康和式等公 重点,从公屋政策、住宅形态、设计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在文章的最后提出香港公屋发展对中国住宅的启示 。  相似文献   

12.
代晓利 《规划师》2012,28(Z1):71-74
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已进入新阶段,如何做好保障性住房的设计必须探索新思路。香港小户型住宅的形成与规划设计基本是围绕着公屋建设展开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已经十分成熟。借鉴香港公屋的设计经验,以"集约化设计"为理念,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应优化楼面布局,充分利用空间,体现空间高效性与复合型,关注细部设计,体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3.
香港公屋规划设计的分析与启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靖  郭菂  张嵩 《规划师》2008,24(4):31-35
香港公屋具有因地制宜的布局,高层高密度的住宅,以公共交通为主导,注重步行环境的舒适性,设置特有的停车配置方式,公共设施配置齐全,景观活动空间设计强调功能性、立体化,重视维护管理与质量.  相似文献   

14.
香港人口持续老化,2011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了13%,已经远远超过7%的老龄化社会标准。另据政府推算,这个数字在2039年将达到28%,届时每4个人中就有一位是65岁以上的老人,可见香港人口不断老化已成趋势,老年人的数目将会愈来愈多,人口老化的问题也为社会带来了各方面的挑战,特别是老年人的居住问题。首先是老年人的家居安全问题。社会趋向小家庭组合,三代同堂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核心家庭逐渐成为社会主流,随之而来的是更多老年人只与老伴同住,甚至独居。因为缺乏年轻家庭成员的照顾,他们容易发生  相似文献   

15.
香港公屋的建设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为中低收入居民提供保障性住房。目前,香港已经兴建超过120万住宅单位,为超过300万的香港居民提供住所。文章以香港公屋住区外部空间为研究对象,根据香港公屋发展的四个阶段,就公屋大厦的基本类型、公屋住区的空间形式和设施配套等三方面分析香港公屋住区外部空间的特征演变,最后对外部空间特征及其设计策略进行总结,为内地保障房住区设计提供设计参照。  相似文献   

16.
于磊  俞羿  王惠 《住宅产业》2012,(6):57-60
香港由于受到山地多平地少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可建设土地资源稀缺而且珍贵,公屋在规划设计时慎之又慎,并且始终坚持在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贯彻落实地尽其用、注重效益、因地制宜、实而不华的建屋原则。为了慎用珍贵的土地资源,香港公屋建设以地尽其用为原则。香港面积约1107平方公里,山地多平地少,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年代,为了解决人口安置和城市公共卫生问题,香港政府开始了公屋建筑的建设.香港公屋发展历经徙置型、提升型、和谐型/康和型3个阶段,公屋的室内通风也逐渐形成背靠背布局、内廊式布局、围合外廊式布局、相连外廊式布局等不同类型的布局方式,并衍生出相关的构造措施,达到被动式通风设计的高峰.最终,在和谐型/康和型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郭兰 《南方建筑》2013,(1):16-19
以“日常生活”的视角对香港公屋的室外公共空间进行亲身观察和体验,从城市、场所与设施三个层面分析了香港住区公共空间的特征及其与居民日常生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对“日常生活”相关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强调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应注意营造“日常生活”,总结并讨论了营造“日常生活”的六个方面的内容:回归生活、激发交往、公众参与、安全便利、场所认同、生态调节,以期在今后的住区建设中能够高效利用国家土地资源、提高低收入者的室外空间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更新行动首次被写入我国五年规划,城市更新的重要性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意味着城市的发展将逐渐转向更稳定、更高质量、更多元化的方向。保障性住房作为重要的城市要素,也逐渐从“求量”时代转向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阶段。保障性住房的功能正变得多元化,以便满足保障对象的多样化需求。本文旨在通过对香港公屋的类型学研究,总结相关经验,为我国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和设计及如何在实现高密度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取得平衡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经过近60年的发展,"公屋"作为香港保障民生的主要住房供应产品,其开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自本期起,本刊将连续3期独家刊登香港公屋建设的调查与思考系列文章,希望通过对香港公屋的发展历史与建设管理体制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能够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与供求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