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ArcherQA三维剂量独立验证系统在鼻咽癌调强放疗计划验证中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的105例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计划,分别利用ArcherQA与Portal dosimetry (PD)验证系统进行剂量验证。比较ArcherQA与PD的γ通过率(3 mm/3%,TH=10%),以及ArcherQA与TPS在靶区剂量(DmeanD90%)与危及器官剂量(Dmean)上的差异,并分析ArcherQA结果中各危及器官的三维γ通过率情况。结果 ArcherQA计算得到的平均三维γ通过率为(99.04±1.01)%,PD测量结果的平均二维γ通过率为(99.49±0.78)%,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5,P<0.05)。ArcherQA与TPS在靶区的剂量学差异为:GTV:Dmean(0.57±0.48)%,D90%(0.65±0.56)%;平均γ通过率:GTV (97.67±3.43)%,GTVnd-L (97.80±4.35)%,GTVnd-R (97.82±4.07)%,CTV1(97.88±2.44)%,CTV2(96.64±4.32)%;各靶区平均剂量差异为CTV1(0.57±0.46)%,GTVnd-L (0.85±0.55)%,GTVnd-R (0.73±0.55)%,CTV2(0.88±0.52)%;ArcherQA结果中各危及器官的平均γ通过率为脑干(99.93±0.22)%,视交叉(99.17±2.82)%,眼晶状体(100±0)%,脊髓(99.56±1.05)%,甲状腺(99.00±2.06)%,气管(87.86±10.42)%。各危及器官平均剂量,除左侧视神经、右侧海马、右侧腮腺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4.62~4.82,P<0.05)。结论 ArcherQA基于高性能图形处理器平台,采用高精度蒙特卡罗算法,可根据患者CT图像快速并准确地计算出体内的三维剂量分布和γ通过率,并给出各感兴趣区域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指标参数比较,可用于鼻咽癌调强放疗计划验证,不占用加速器机时,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脚本寻找乳腺癌保乳术后正向调强放疗计划(fIMRT)中最优的切线野机架角度,以降低危及器官的受量。方法 采用脚本对手动布置切线野的46例(左、右两侧病例分别为26和20例)已治疗的保乳术后正向调强放疗计划进行重新设计,脚本程序由Pinnacle3计划系统内置的脚本功能配合Python语言编写。脚本程序统计保乳术后放疗患者在不同切线野角度下患侧肺V20、健侧乳腺D1和心脏V10等剂量学指数,采用罚分函数计算不同机架角度下各个危及器官的罚分值,以选取最优的切线野角度。结果 对于26例左侧乳腺癌计划,手动和脚本设置切线野患侧肺V20分别为(18.2±3.4)%和(18.1±3.4)%(P>0.05),健侧乳腺D1分别为(249.2±88.4)和(230.4±80.2)cGy(t=2.27,P<0.05),心脏V10分别为(13.7±5.7)%和(13.1±5.7)%(t=2.82,P<0.05)。对于20例右侧乳腺癌计划,患侧肺的V20分别为(19.8±3.8)%和(19.8±3.9)%(P>0.05),健侧乳腺D1分别为(340.0±286.2)和(298.0±239.7)cGy(t=2.53,P<0.05)。结论 与手动相比,脚本能个性化、量化地评估切线野机架角度对乳腺癌危及器官受量的影响,更好地平衡各个危及器官间的受量,进一步提升计划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三维(3D) U-net深度学习模型,建立预测CT引导下宫颈癌近距离治疗计划的3D空间剂量分布。方法 2021年4-9月收集114例宫颈癌患者三维近距离放疗计划(处方剂量6 Gy)组成数据集,按84 ∶11 ∶19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利用3D U-net模型进行500次(epoch)训练,分别评估测试集病例体素级的平均剂量偏差(MDD)与绝对剂量偏差(MADD)、等剂量面包围体积的戴斯系数(DSC)、处方剂量适形度指数(CI)、高危临床靶区(HRCTV)的D90和平均剂量Dmean、膀胱、直肠、小肠、结肠的D1 cm3D2 cm3剂量学参数。结果 测试集中19例患者的3D剂量矩阵MDD与MADD分别为-0.01±0.03和(0.04±0.01) Gy。50%到150%处方剂量的DSC在0.89到0.94之间,处方剂量CI为0.70±0.04。HRCTV的D90的平均偏差为2.22%,Dmean的偏差为-4.30%。膀胱、直肠、小肠、结肠的D1 cm3D2 cm3最大偏差分别为2.46%和2.58%。模型预测平均耗时2.5 s。结论 本研究实现了一种基于3D U-net的预测宫颈癌3D剂量分布的深度学习模型,为宫颈癌近距离治疗自动化设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3种呼吸模式在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放疗中的剂量学差异,以探索能最大程度地减少靶区周围重要组织器官照射体积和剂量的呼吸模式。方法 前瞻性选取18例左侧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需行放疗的患者,采集自由呼吸(FB)、胸式深吸气屏气(T-DIBH)及腹式深吸气屏气(A-DIBH)3种呼吸模式下的CT图像,随后行适形放疗计划设计,比较3种呼吸模式下的剂量学参数,包括剂量-体积直方图、靶区平均剂量及靶区剂量均匀指数、危及器官平均剂量等。结果 3种呼吸模式下,计划靶区体积、计划靶区平均剂量及计划靶区剂量均匀指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B、T-DIBH及A-DIBH3种模式下的危及器官受量在心脏Dmean分别为(3.21±1.02)、(1.74±0.51)及(1.31±0.41) 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171,P<0.05);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Dmean分别为(34.61±13.51)、(14.38±10.20)及(9.21±6.53) 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171,P<0.05);左侧肺Dmean分别为(8.31±2.75)、(7.46±1.96)及(6.89±1.79) 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171,P<0.05)。结论 两种深吸气屏气技术(T-DIBH或A-DIBH)可显著降低心脏、LAD及左肺等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且不影响放疗靶区剂量;而A-DIBH比T-DIBH在降低各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氧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联合调强放疗(IMRT)技术对单侧额、颞叶脑胶质术后放疗患者的语言功能区保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7例单侧额、颞叶脑胶质瘤术后放疗患者,放疗前行定位CT及BOLD-fMRI检查,在定位CT及3D T1融合图上勾画出语言功能区。运用IMRT技术制定常规放疗计划和语言功能区保护性放疗计划,比较分析两种计划PTV的最大辐射剂量(Dmax)、平均辐射剂量(Dmean)、靶区适形度(CI)、剂量均匀性(HI)以确保保护性放疗计划达到放疗标准,再比较分析语言功能区所受的DmaxDmean,分析保护性放疗计划语言功能区的DmaxDmean的变化。结果 常规放疗计划和保护性放疗计划PTV的CI、HI、DmaxD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放疗计划相比,保护性放疗计划中患者的Wernicke区和Broca区(健侧及患侧)的DmaxDmean有所降低,其中健侧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3~12.707,P<0.05)。结论 BOLD-fMRI联合IMRT技术既能保证脑胶质瘤术后放疗患者的靶区治疗剂量又能降低语言功能区的辐射剂量。汉语朗读任务及段落理解任务作为脑肿瘤术后患者语言功能区的刺激模式,任务简单,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三维后装计划中模拟退火逆向优化(IPSA)和混合逆向优化(HIPO)剂量分布的差异,为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后装治疗逆向计划优化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于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43例宫颈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原后装治疗计划采用IPSA优化,基于原图像信息,给定同样的初始约束条件,不进行手动优化,直接计算IPSA和HIPO计划,对高危靶区(HR-CTV)剂量体积参数D90D100V100%,以及均匀性指数(HI)、适形指数(CI)、危及器官(OAR)(膀胱、直肠和乙状结肠)D2 cm3的数据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间HR-CTV的D90D100以及CI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IPO组HR-CTV的V100%为(87.72±0.49)%;HI为(0.51±0.08),明显高于IPSA组的(85.01±0.55)%,HI(0.42±0.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4、3.02,P<0.05)。对于OAR,与IPSA计划相比,HIPO计划中膀胱的D2 cm3(3.42±0.17)Gy,直肠的D2 cm3(3.04±0.37)Gy,明显低于IPSA计划膀胱的D2 cm3(3.57±0.28)Gy,直肠的D2 cm3(3.21±0.48)Gy,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27、0.19,P<0.05)。乙状结肠D2 cm3剂量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后装治疗中,采用HIPO优化比IPSA优化可以获得更好的靶区HI以及减少膀胱和直肠的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容积弧形调强(VMAT)人工计划与自动计划的剂量学参数,评估自动计划在临床宫颈癌术后放疗应用的可行性以及剂量学特点。方法 选取23例宫颈癌术后病例,其中ⅡA期8例,ⅡB期15例,使用Pinnacle3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分别设计人工VMAT和自动VMAT计划。比较两种计划靶区的DmeanD95、适形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危及器官(OAR)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平均优化时间、调试次数以及机器跳数(MU)。结果 自动计划得到的靶区Dmean、CI以及HI均优于人工计划(t=4.65~14.92,P<0.05),而D95无明显差异(P>0.05);自动计划得到的OAR各参数均优于人工计划(t=3.30~14.42,P<0.05);自动计划明显减少了计划的平均优化时间(72 min,t=3.85,P<0.05)和调试次数(2次,t=5.41,P<0.05);自动计划和人工计划的平均机器跳数分别为(819±53)和(638±41) MUs,自动计划跳数增加了181 MUs。结论 使用Pinnacle3自动设计的宫颈癌术后VMAT计划具有临床可行性,并且自动VMAT计划与人工VMAT计划相比提高了计划质量,减少了计划设计时间、人为因素对于计划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乳腺癌调强放射治疗中使用0°托架支撑板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2月保乳术后行全乳腺+瘤床同步补量调强放射治疗病例6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病例分成3组各20例,第一组支撑板角度选择12°,第二组选择7°,第三组选择0°;比较3组患者患侧肺V20V5Dmean,各组左乳患者心脏V10V30Dmean差异及准直器角度差别,分析各组摆位误差的分布并计算群体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结果 3组病例患侧肺V20V5Dmean,左乳患者心脏V10V30Dmean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准直器角度与支撑板角度的和近似为固定值13.4°。3组病例的摆位误差,只有z(前后)方向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32,P<0.001),此方向0°组中位数最接近0值且四分位间距最小;绝对误差y(头脚)、z方向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3、22.61,P<0.05),z方向3组数据递进减小且0°组值最小,y方向12°组最小,但与0°组差别不大。3组病例的群体系统误差x(左右)、z方向0°组最小,y方向12°组最小。结论 乳腺托架支撑板0°是可行的,倾斜角可由准直器转角代替,且可显著减小z方向的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分析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中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与直肠受照剂量、体积以及受照时间关系。方法 收集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IMRT照射的51例宫颈癌病例,根据RTOG/EORTC毒性分级标准分为1~4级。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评价标准计划下不同放射性直肠炎分级组的患者直肠受照剂量体积。分析直肠DmaxDmeanD1 cm3D2 cm3D40V40和出现症状时直肠受照剂量。结果 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的平均时间为放疗后(23.06±12.01)d。与发生放射性直肠炎3~4级组相比,放射性直肠炎2级组的直肠Dmax值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68,P<0.05);与发生放射性直肠炎3~4级组相比,放射性直肠炎1级、2级组的直肠D1 cm3D2 cm3值均低于放射性直肠炎3~4级组(F=4.893、4.406,P<0.05),而直肠D40V40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癌患者IMRT放疗20 d左右较易发生急性放射性直肠炎,且较多发生轻度到中度急性放射性直肠炎,重度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低。在宫颈癌IMRT放疗时,尽量减小直肠DmaxD1 cm3D2 cm3的值,对降低重度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鼻咽癌诱导化疗后原发病灶(GTVnx)靶区勾画。方法 选择2012-2013年收治的52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诱导化疗2~3周期后行CT定位、标记及图像采集;同期采取相同体位行鼻咽部MRI平扫及增强扫描,采集T1W1增强图像;分别在CT图像及MRI图像进行GTVnx勾画;转移淋巴结、CTV1、CTV2及正常组织均在CT图像进行勾画;通过放疗计划系统进行MRI/CT图像GTVnx靶区融合;两套靶区给予相同处方剂量及正常组织限量,物理师进行调强放疗计划设计。比较不同图像下诱导化疗后GTVnx、各靶区照射体积及剂量、正常组织受量变化。结果 在局部晚期鼻咽癌诱导化疗后GTVnx勾画中,MRI图像勾画靶体积大于CT图像[(43.14±28.40)、(40.09±27.04)cm3,t=3.791,P<0.001];MRI图像勾画靶体积与诱导化疗前原发病灶体积差值[(27.90±11.86)cm3]小于CT图像勾画体积差值[(30.64±11.86)cm3](t=3.948,P<0.001)。两套计划原发病灶靶区照射体积比较,融合靶区计划(41.71±26.86)cm3大于CT图像计划[(38.65±25.66)cm3](t=4.098,P<0.001),但靶区剂量及正常组织受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MRI图像进行局部晚期鼻咽癌诱导化疗后原发病灶靶区勾画、MRI/CT靶区图像融合进行放疗计划设计,增加原发灶靶区体积及照射体积,可能减少诱导化疗后放射治疗靶区勾画漏靶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共面模板(co-planar template, CPT)辅助CT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脊柱转移瘤质量控制与近期疗效。方法 12例原发肿瘤经病理学明确诊断,影像学改变符合脊柱转移瘤特征,患者共有16个病灶。处方剂量(prescribed dose, PD)80 Gy,粒子活度(1.48×107~2.59×107)Bq(0.4~0.7 mCi),CPT辅助CT引导下将植入针按术前计划穿刺并种植放射性125I粒子。术后即刻扫描观察粒子分布情况,剂量评估。随访复查CT判定瘤体直径变化,进行疗效评估。随访时间为3~29个月。同时给予疼痛分级,评判疼痛改善情况。结果 16个病灶全部穿刺成功植入粒子。植入后剂量验证显示肿瘤靶区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209.21±37.16)Gy,D90为(115.29±7.87)Gy,D100为(76.59±5.53)Gy,V90为(99.30±0.51)%,V100为(98.06±1.15)%,适形指数(CI)0.981±0.012,靶区外体积指数(EI)0.012±0.007。脊髓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为(30.47±4.83)Gy。靶区和脊髓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与术前计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病灶完全缓解(CR)18.8%(3/16), 部分缓解(PR)62.5%(10/16),疾病进展(PD)6.25%(1/16),疾病稳定 (SD)6.25%(1/16),有效率(CR+PR)81.3%;疼痛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7例,轻度缓解2例;生存期11~39个月,中位生存期24个月。所有患者脊髓无放射性损伤发生。结论 应用CPT辅助CT引导可以按照术前计划控制粒子植入的位置和放射剂量,达到治疗肿瘤、并发症少、患者可耐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通用共面模板(以下简称通用模板)辅助CT引导下对肺癌术后局部复发进行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的植入前、植入后剂量学符合程度及对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自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通用模板辅助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38例。术前进行预计划,处方剂量110 Gy。术中验证结果与术前计划的剂量参数匹配周边剂量(MPD)、90%靶体积的最小吸收剂量(D90)、100%靶体积的最小吸收剂量(D100)、适形指数(C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和均匀性指数(HI)进行配对t检验。术后第6个月按照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判定疗效。结果全部患者完成粒子植入治疗,术前计划、术后质量验证剂量:MPD为(222.7±26.2)、(227.7±29.8)Gy,D90(130.8±13.6)、(134.8±12.8)Gy,D100(106.4±10.6)、(110.7±11.8)Gy,CI(0.75±0.06)、(0.74±0.04),EI(22.7±5.8)%、(24.3±4.8)%,HI(36.8±4.7)%、(37.2±5.3)%,心脏平均照射剂量为(19.3±7.2)、(21.3±6.8)Gy(P>0.05),中位随访时间为22.5个月(8~98个月)。中位生存期21个月(95%CI 7.4~34.6),2年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和局部控制(LC)的发生率分别为47.4%、39.5%和83.5%。结论通用模板辅助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局部复发可以较好地在术中实现术前TPS计划目标,取得良好疗效,是一种微创、精准、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设计一种软件将随机六维摆位误差引入到直肠癌调强放疗(IMRT)计划中,并评估其剂量学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1例直肠癌IMRT计划作为参考计划(单次剂量 2 Gy, 共50 Gy;PTV为CTV均匀外扩5 mm)。对参考计划的每个分次,通过调整射野几何参数的方法引入随机生成的六维摆位误差,并重新完成剂量计算。再将各分次剂量累加后得到存在摆位误差情况下的总剂量分布。基于美国瓦里安Eclipse脚本应用程序接口(ESAPI)开发能够自动完成上述流程的治疗模拟软件,将服从两种预设分布[分布1:平移误差服从N(0,42),旋转误差服从N(0,22);分布2:平移误差服从N(0,22),旋转误差服从N(0,12)]的六维摆位误差引入参考计划,并评估剂量学影响。结果 参考计划、误差分布1和误差分布2情况下,CTV的Dmin分别为(49.4±0.41)、(47.56±0.76)和(49.17±0.64)Gy;CTV的D98%分别为(50.23±0.07)、(49.98±0.10)和(50.27±0.09)Gy;主体靶区(靶区除去边缘后的内核部分)D98%为(50.25±0.08)、(50.42±0.13)和(50.33±0.10)Gy;边缘靶区D98%为(50.22±0.10)、(49.88±0.11) 和(50.26±0.10)Gy。另外,相比参考计划,误差分布1和2的情况下,膀胱和股骨头平均受量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剂量分布的适形指数虽有微弱降低,但临床意义有限。结论 本方法及据此开发的治疗模拟软件可以根据需要将服从不同分布的六维摆位误差引入到直肠癌IMRT计划中,并给出总体剂量学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容积弧形调强(VMAT)、固定野动态调强(IMRT)及三维适形放疗(3D-CRT)技术对乳腺癌保乳术后采用部分乳腺放疗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取20例临床分期为T1-2N0M0的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进行VMAT,并同时设计IMRT及3D-CRT,比较3种计划的剂量学参数,包括剂量-体积直方图(DVH)、靶区剂量适形度、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机器跳数及治疗时间。结果 IMRT及VMAT计划靶区剂量分布优于3D-CRT计划,其中最大剂量,平均剂量及适形指数(CI)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86、8.57、18.23,P<0.05)。正常组织受量:VMAT计划在患侧乳腺V5上优于IMRT及3D-CRT计划(F=5.83,P<0.05);IMRT在患侧肺V20V5D5上有优势(F=16.39、3.62、4.81,P<0.05);在对侧肺的统计中,IMRT计划在最大剂量及D5上可以得到比VMAT和3D-CRT更低的剂量(F=3.99、3.43,P<0.05);VMAT、3D-CRT和IMRT计划所需机器跳数值分别为621.0±111.9、707.3±130.9、1161.4±315.6,计划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30,P<0.05)。VMAT、3D-CRT和IMRT计划所需治疗时间分别为(1.5±0.2)、(7.0±1.6)、(11.5±1.9)min。结论 IMRT和VMAT计划靶区剂量分布优于3D-CRT计划,而不提高患侧肺剂量。对于部分乳腺癌的放疗,容积弧形调强放疗在降低机器跳数和减少治疗时间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放射抗拒人鼻咽癌细胞系CNE-2R中高表达的c-jun基因,研究其对CNE-2R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设计合成3组特异性针对c-jun基因的siRNA,构建慢病毒vshRNA载体,感染CNE-2R细胞,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对目的基因的抑制效果;并通过克隆形成实验测定其放射敏感性,CCK-8实验检测细胞的存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重组慢病毒c-jun-RNAi-LV2能明显下调CNE-2R细胞中c-jun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F=217.20、42.07, P<0.05).6 MV X射线联合c-jun-RNAi-LV2组在0、2、4、6和8 Gy照射后细胞的吸光度值均显著低于未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F=42.70~200.67, P<0.05).克隆形成实验显示,c-jun-RNAi-LV2组与未转染组及阴性对照组相比,SF2D0Dq值均减小,放射增敏比(SERD0)为1.41.细胞凋亡实验结果显示,未经照射的c-jun-RNAi-LV2组与联合2 Gy照射的凋亡率分别为(20.93±1.99)%和(38.17±0.83)%,均高于未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的凋亡率[0 Gy:(10.97±0.70)%和(20.43±0.25)%;2 Gy:(10.80±1.25)%和(19.53±1.50)%;F=50.54、330.14, P<0.05].结论 RNA干扰技术可有效抑制放射抗拒人鼻咽癌细胞系CNE-2R中高表达的c-jun基因,使细胞放射敏感性增高,其作用可能与c-jun基因的下调使细胞增殖能力减弱,细胞凋亡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出一种基于四分位距值的调强放射治疗(IMRT)计划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差异分析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2例宫颈癌IMRT计划,将靶区和危及器官(膀胱、直肠和左右股骨头)5组DVH曲线从Pinnacle3计划系统中导出,对每组DVH曲线求出平均DVH曲线和四分位距值曲线。结果 计划靶区DVH在54.03 Gy处差异最大,四分位距值为6.95%,处方剂量包绕的靶区体积为(96.43±1.63)%。膀胱DVH在17.24 Gy处差异最大,四分位距值为14.62%,V40V30分别为(32.79±7.06)% 和(56.47±9.94)%。直肠DVH在35.92 Gy处差异最大,四分位距值为19.94%,V40V30分别为(30.17±10.80)%和(58.16±11.99)%。膀胱与直肠的四分位距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59, P<0.05)。左侧股骨头DVH在16.06 Gy处差异最大,四分位距值为31.47%。右侧股骨头DVH在17.47 Gy处差异最大,四分位距值为32.82%,左右股骨头间的四分位距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四分位距值曲线可以分析靶区和危及器官DVH曲线的变化趋势,为自动计划优化参数设置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Purpose To examine CMRglc measures and corresponding glucose transport (K 1 and k 2) and phosphorylation (k 3) rates in the medial temporal lobe (MTL, comprising the hippocampus and amygdala) and 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 (PCC) in mild Alzheimer’s disease (AD). Methods Dynamic FDG PET with arterial blood sampling was performed in seven mild AD patients (age 68 ± 8 years, four females, median MMSE 23) and six normal (NL) elderly (age 69 ± 9 years, three females, median MMSE 30). Absolute CMRglc (μmol/100 g/min) was calculated from MRI-defined regions of interest using multiparametric analysis with individually fitted kinetic rate constants, Gjedde-Patlak plot, and Sokoloff’s autoradiographic method with population-based rate constants. Relative ROI/pons CMRglc (unitless) was also examined. Results With all methods, AD patients showed significant CMRglc reductions in the hippocampus and PCC, and a trend towards reduced parietotemporal CMRglc, as compared with NL. Significant k 3 reductions were found in the hippocampus, PCC and amygdala. K 1 reductions were restricted to the hippocampus. Relative CMRglc had the largest effect sizes in separating AD from NL. However, the magnitude of CMRglc reductions was 1.2- to 1.9-fold greater with absolute than with relative measures. Conclusion CMRglc reductions are most prominent in the MTL and PCC in mild AD, as detected with both absolute and relative CMRglc measures.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clinical and pharmaceutical applicability.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宝石高分辨CT及64排容积CT扫描的辐射剂量,评价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ASiR)对儿童颞骨低剂量扫描的价值。方法 将60例因先天性耳聋的患儿按照性别、年龄及就诊顺序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采用Discovery HD CT 750行低剂量颞骨CT扫描,预设噪声指数(NI)为12,使用自适应流计迭代重建(ASiR)对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重建,ASiR权重值设为40%。B组采用Lightspeed VCT 64进行扫描,NI为8,使用滤波反向投影(FBP)对图像进行重建。分别记录各组CT扫描的最大电流、最小电流及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测量并记录有效剂量及临近颞骨密度相对较均匀的脑组织客观噪声,同时评价和记录图像的主观图像质量。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的平均管电流和CTDIvol值分别为(110.40±21.72) mA和(26.43±3.48) mGy,B组分别为(168.56±24.36) mA 和(39.66±4.17) mGy,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6、-13.31, P < 0.05)。两组患儿临近颞骨密度相对较均匀的脑组织NI分别为:A组(33.13±2.68)、B组 (33.79±2.9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B两组图像主观评分分别为 (4.06±0.03)和(4.05±0.0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在获得同样质量图像的前提下,与GE Lightspeed VCT 64的FBP方法相比,GE Discovery HD CT 750采用40%ASiR方法并提高4个单位NI值的扫描方案可有效减低儿童颞骨CT扫描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Halcyon加速器的乳腺癌固定野调强放射治疗(IMRT)计划质量和执行效率的研究。方法 回顾分析基于Trilogy平台治疗完成的10例左侧乳腺癌IMRT计划,将靶区和危及器官导入Eclipse 15.1版本计划系统,重新设计基于Halcyon治疗平台的IMRT计划,比较两种计划靶区和危及器官受量、机器跳数、子野面积和执行时间差异。结果 Halcyon左侧乳腺癌IMRT计划能够满足临床要求,靶区各剂量指标与Trilogy计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lcyon计划中左肺的V10V20Dmean均低于Trilogy计划(Z=-2.22~-1.78,P<0.05),Halcyon计划心脏的V5为(27.80±7.66)%高于Trilogy计划的(23.18±8.19)%(Z=-0.71,P<0.05),Dmean为(7.03±1.80)Gy低于Trilogy计划的(7.11±2.40)Gy,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lcyon计划的机器跳数为1 770.5±383.9,Trilogy计划的机器跳数为1 526.2±2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44,P<0.05)。Halcyon计划执行时间为(3.01±0.28)min,Trilogy计划执行时间为(12.38±1.4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2,P<0.05)。结论 Halcyon加速器左侧乳腺癌IMRT在保证计划质量降低危及器官剂量的同时显著缩短了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