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忠诚度概念自提出以来,便受到学术界和实业界的高度关注,被运用到广泛的研究和实践领域。在过去十余年的时间里,国外学术界对目的地忠诚度的研究给予了高度关注。相较之下,我国在旅游领域的忠诚度研究还十分有限,关于旅游目的地忠诚度的研究则几乎处于空白。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的搜集和整理,一方面梳理国外旅游目的地忠诚度研究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最新实证研究成果,以便为国内相关研究奠定基本的学术平台;另一方面通过分析现有国外目的地忠诚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未来研究的方向,为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残疾人旅游是一个新兴、潜力巨大尚未被充分重视的旅游细分市场.本研究回顾和分析了国外有关残疾人旅游研究的文献,对残疾人旅游障碍、残疾人旅游产品与营销、残疾旅游者需求与动机以及残疾旅游者态度和行为四大主题研究内容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国外残疾人旅游研究对中国此领域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外城市旅游研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外13种期刊近十多年来发表的有关城市旅游的论文进行分析,比较国内外城市旅游研究历程、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的差异,发现国内在不少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上比国外起步晚,但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研究领域有了新的突破,研究方法趋向多样化,且更加注重定量研究方法;提出国内城市旅游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国外干旱区河流地貌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冯起  李振山 《地理研究》1997,16(2):89-95
国外学者对干旱河流地貌的研究可划分为:干旱河流地貌研究的初级阶段、发展阶段、模拟阶段和微观理论深入阶段。近半世纪以来,国外干旱河流地貌研究的主要进展有:研究领域的扩大,向模拟试验和定位研究方向发展,与水利工程、综合开发以及其它生产建设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5.
国外休闲制约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林岚  施林颖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0):1377-1389
国外休闲研究是社会科学最古老研究领域之一, 至今已有100 多年历史, 涉及休闲动机、休闲态度、休闲行为、休闲体验、休闲满意度、休闲消费、休闲教育、休闲制约、休闲服务等, 其中休闲制约研究有20 多年历史, 已成为清晰明显的子领域。本文选取国外三大权威休闲期刊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992-2010 年)、Leisure Scienc?es(1998-2010 年)和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2001-2010 年)中的文献109 篇, 利用文献统计和文献分析法, 评述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国外休闲制约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总结出国外休闲制约研究已经从研究表象跨越到研究机制和过程阶段;研究主体及研究主题具有广泛性, 且重视定量与定性、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等研究特点;同时, 也展望国外休闲学者对未来休闲制约研究的反思。这些成果对于我国休闲制约理论及实践探讨都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试论国外河流地貌学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四个阶段论述国外河流地貌学研究的发展,阐述了现代河流地貌学在一些领域中取得的成就,以及研究方法和技术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土壤微形态学从20世纪30年代发展至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广泛应用于土壤学各个领域,解决了很多土壤学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应用土壤微形态学方法进行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与国内比较,国外土壤微形态学各方面的发展都更早、更为成熟.从国外土壤微形态学的发展简况以及土壤微形态学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研究最新进展进行报道,如土壤发生与分类、土壤肥力与土壤环境、考古与第四纪等,以期对国外土壤微形态学的研究成果做一初步的小结和为国内土壤微形态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国外干旱区研究因特网信息资源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因特网是获取干旱区研究学术信息的极有价值的来源。从高层次的信息需求出发,系统地介绍了国外干旱区农业、干旱区生态与环境、干旱区水土资源、干旱区地理等学科领域的重要网站和信息资源,包括学术组织、研究机构、科研项目合作体和高等院校报道的有关干旱区的发展规划、研究领域与课题、项目报告、论著、论文、数据库和声像资料等。  相似文献   

9.
王亚飞  樊杰 《地理学报》2023,(11):2676-2693
承载能力是资源环境领域持续近两个世纪的经典命题,其概念与研究框架不断被更新,但始终聚焦在人地矛盾与可持续性。本文构建了人地关系分析框架,系统解析国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演化过程,通过国外趋势与国内外对比分析,提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重点方向。研究发现:(1)国外承载能力概念根植于(新)马尔萨斯主义理论,由资源供给、环境污染、生物圈退化等矛盾扩展为人地关系系统性矛盾,经历了资源承载能力(始于19世纪)、环境承载能力(始于20世纪70年代)、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始于20世纪90年代)、自然系统承载能力(始于21世纪10年代)4个研究阶段;(2)承载能力在国外不同学科领域具有不同的概念内涵,即使在同一学科领域也可能存在不同应用场景与适用范围,且由于挂钩政治经济学理论,因技术进步、市场机制与时空有限性等产生争议,因此其概念讨论与使用需加以约束和明确;(3)当前中国承载能力研究与国外几乎同步,其优势在于人地关系整体性与系统性的区域尺度研究,但在全球尺度、自然与社会科学理论方法融合等方面仍有对接和追赶空间。本文建议围绕学科融合与理论、尺度效应与机理、模型—数据融合与集成、不同空间单元与典型类型区...  相似文献   

10.
国外景观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辨析景观的地理学及景观地理学的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外景观地理学发展的主要历程和成就,景观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人地关系的深化过程。通过对国外景观地理学发展的剖析,分析了其在研究领域及研究方法上的逐渐深化与完善,对新时期新问题下的景观地理学发展趋势及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山地垂直人文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地垂直人文带是叠加在山地垂直自然带上的一种现象。它包括文化、民族、宗教、语言、人口、聚落等人文事象和人类的一切活动。文章首先回顾了目前国内关于山地垂直人文带在土地利用方式、农业模式、人口、聚落、民族等方面的研究,并对山地垂直人文带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最后论述了研究山地垂直人文带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钟祥浩 《山地学报》2002,20(6):646-659
《山地学报》(原《山地研究》于1983年正式创刊。20年来,遵循办刊方针与宗旨及时地报道了我国山地研究方面的成果,为推动我国山地事业和山地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对20年来我国在山地资源、山地环境、山地生态系统、山地自然灾害、山地开发和山地学科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粗略的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应加强研究的领域为:山地资源综合研究,山地地域系统与山地学科的发展,全球变化与全球化格局下的山地环境以及山地可持续发展与安全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伏牛山地区森林植被动态变化对水热条件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环境一号卫星不同时相多光谱数据,提取伏牛山地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借助S-G滤波算法重构2000-2013年MODIS EVI时间序列影像,并结合气温和降水数据,运用线性回归、相关性分析和ANUSPLIN插值等方法分析伏牛山地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变动对水热条件的响应方式。结果表明:① 伏牛山地区植被覆盖较高,EVI平均值为0.48,14年来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占比例最大的落叶阔叶林的上升趋势最为明显。② 14年来伏牛山地区气温呈升高趋势,气温距平升高速度约为0.27℃/10a,降水距平百分率呈波动增加趋势。③ 伏牛山地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EVI变化和气温、降水的相关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常绿阔叶林EVI与气温的相关性最高,常绿落叶混交林与气温的相关性最弱;除常绿落叶混交林与降水主要呈弱正相关外,其余森林植被类型与降水主要呈弱负相关。④ 伏牛山地区森林植被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总体上滞后性不明显,仅在局部区域内常绿落叶混交林与气温和降水存在半个月滞后期。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仍然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使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在区域碳收支平衡中占有主导地位,但研究方法等不同使得碳收支估算结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气候变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植被初级生产力和生物量,由此补偿了气候变暖导致的土壤有机碳分解释量,使青藏高原草地植被仍然发挥着碳汇的功能。而人类放牧活动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较为复杂。因此,如何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定量评价未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碳源/汇格局的可能变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王云才  郭焕成 《山地学报》2003,21(3):265-271
北京市西部山区是因矿区开发使山地景观生态环境破坏的重点地区,在北京市生态环境整治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典型意义。不合理的煤炭资源开采导致了矿点密度大,采空塌陷区分布广,水资源急剧减少,水质污染严重,植被大规模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等灾害加重以及煤尘污染问题突出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呈现出山地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的景观生态特征。本文以史家营为例,在典型调查的基础上,规划了景观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区、种植养殖和观光生态农业示范区、果粮养殖生态农业区、林草放牧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生态旅游区的五个景观规划区域,探讨了生态型矿业、中低山特色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并初步提出了景观生态整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应用遥感数据研究中国植被生态系统与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8  
应用1982-1994年NOAA/AVHRR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和587个气象台站的数据对我国不同类型植被生态系统和气候的关系进行研究,首先将我国的植被类型划分为21类,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不同时间尺度下我国不同区域,不同植被类型和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多年平均状态下,植被生态系统NDVI水平主要受水分条件的影响;年内变化上,温度对植被生态系统季相变化化起着比降水略大的作用,年降水量造成了植被季相响应的差异,在年际变化上,分别研究了4个季节和整个生长期尺度上的关系,一般情形为温度和降水对植被的年际波动起着大致相反的作用,不同植被类型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季节)对气候的变化响应方式也不同,发现在植被的生长期,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植被生态系统对温度和降水的响应方式相反;同时存在2个植被-气候敏感区,分别为我国北方的典型草原到森林的过渡区和云南中部部分区域。  相似文献   

17.
2000年至2011年从自然、社会、经济各个角度研究长汀县的生态恢复。该县坐落福建西部,具有中国亚热带山地生态系统脆弱区的广泛代表性。研究着重应用系统论与人地关系和谐论。分析涉及生态恢复的农业资源在生态恢复过程中的内在关联性,以提供"天人合一"策略的科学依据。策略内涵是遵守自然规律,尽力发挥自然再生潜力;操作地面化径流之害为利;调动人的能动性,在土地利用中实现物质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实践这一策略必须在观念、战术和技术上有所转变,并须突破技术瓶颈、空间局限性和体制障碍。  相似文献   

18.
全球变暖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对同一区域不同生态系统气温变化差异的认知,是服务于当地生态环境评价和经济建设规划的基础。以1961-2012年的气温数据为基础,用Mann-Kendall(M-K)秩次相关法对中国东北地区纬度相差极小的农业(海伦站)、森林(博克图站)、草甸草原(海拉尔站)、干草原(满洲里站)4类生态系统的气温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1961-2012年东北地区主要生态系统年最高气温变化趋势最显著,其次是年平均气温,年最低气温变化趋势不显著。(2)不同生态系统年平均气温、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同一生态系统年平均气温、年最高气温和年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3)从年平均气温来看,草甸草原生态系统变化趋势最显著,气温变化率最大(0.44℃/10a),发生气温突变的时间最早;从年最高气温来看,农业生态系统一直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上升趋势显著,气温突变点出现的时间最早。  相似文献   

19.
环境与生态系统资本价值评估的区域范式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15  
李双成  郑度  张镱锂 《地理科学》2002,22(3):270-275
在分析现行环境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和资本价值评估工作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生态资产评估区域范式的必要性,介绍了生态资产评估区域范式的基本内容和工作步骤,并以青藏高原为例,划定了陆地环境与生态系统资本价值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0.
国外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面对湿地生态系统是否能维持其碳汇功能等问题,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讨论:当前湿地生态系统碳源与碳汇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湿地碳源与碳汇功能时空格局变异最新研究进展;影响湿地甲烷排放的因素;湿地碳循环过程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模式;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拟。认为当前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认识的局限性,是导致碳循环成为全球变暖互馈机制中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中国当前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特点,提出了中国未来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焦点问题,即如何在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维持中国湿地生态系统现有碳储存库的功能,以及如何提高已退化湿地的固碳功能及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