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描述产自辽宁北票上园地区黄半吉沟上侏罗统义县组下部膜翅目昆虫化石1新属新种Trematothoracoides liaoningensis gen.et sp.nov.,归入薤式产(Sepulcidae)中的陷胸茎蜂亚科(Trematothoracinae)。这是首次在我国发现可行的陷胸茎蜂化石,也是该亚科在侏罗纪的产次报道,分支分析结果表明Trematothoracinae为一单系类群。Thoracotrema与Prosyntexis进化程度较高,构成一对姊妹群,同时又是Trematothorax的姊妹群,Trematothoracoides最为原始,为Thoracotrema Prosymtexis Trematothorax的姊妹群。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中国茎蜂科昆虫系统分类研究之七,报道中国茎蜂科哈茎蜂族昆虫2新属3新种;兰胸柄腹茎蜂,长鞘大茎蜂,无目无刺茎蜂,无刺茎蜂属系一罕见属,是中国新纪录属。  相似文献   

3.
描述了寄生梨茎蜂Janus piri Okamoto et Muramatsu的一种重要天敌新种--梨茎蜂啮小蜂Tetrastichus janusi sp.nov.,该种属小蜂总科姬小蜂科啮小蜂属.新种群集外寄生于梨茎蜂幼虫,一般1头寄主上寄生4~14头个体,雌雄性比为2.6∶1.0.一年发生两代.在越冬代梨茎蜂幼虫中的寄生率达44.7%.新种在梨茎蜂的生物防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这是啮小蜂亚科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寄生于茎蜂科害虫.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选取优茧蜂亚科Euphorinae (膜翅目Hymenoptera:茧蜂科Braconidae) 的8族19属23种作为内群,茧蜂其它6个亚科的8属8种作外群,首次结合同源核糖体28S rDNA D2基因序列片段和41个形态学特征对该亚科进行了系统发育学研究.利用"圆口类"的内茧蜂亚科Rogadinae、茧蜂亚科Braconinae、矛茧蜂亚科Doryctinae的3个亚科为根,以PAUP*4.0和MrBayes3.0B4软件分别应用最大简约法 (MP) 和贝叶斯法对优茧蜂亚科的分子数据和分子数据与非分子数据的结合体进行了分析;并以PAUP*4.0对优茧蜂亚科的28S rDNA D2基因序列的片段的碱基组成与碱基替代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优茧蜂亚科的28S rDNA D2基因序列片段的GC%含量在40.00% ~ 49.25%之间变动,而对于碱基替代情况来讲,优茧蜂亚科各个成员间序列变异位点上颠换 (transversion) 大于转换 (transition);不同的分析和算法所产生的系统发育树都表明目前根据形态定义出的优茧蜂亚科Euphorinae不是一个单系群,而是一个与蚁茧蜂亚科Neoneurinae和高腹茧蜂亚科Cenocoelinae混杂在一起的并系群;在优茧蜂亚科内部,悬茧蜂族Meterorini和食甲茧蜂族Microctonini (排除猎户茧蜂属Orionis) 为单系群,而宽鞘茧蜂族Centistini、大颚茧蜂族Cosmophorini、优茧蜂族Euphorini、瓢虫茧蜂族Dinocampini为并系群;悬茧蜂族Meterorini在优茧蜂亚科Euphorinae内位于基部位置的观点得到部分的支持,同时食甲茧蜂族Microctonini被判定为相对进化的类群.此外对于优茧蜂亚科内各属之间的相互亲缘关系,不同算法所得到的系统发育属的结果不完全一致,这表明优茧蜂亚科内 (属及族) 的系统发育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选取优茧蜂亚科Euphorinae(膜翅目Hymenoptera:茧蜂科Braconidae)的8族19属23种作为内群,茧蜂其它6个亚科的8属8种作外群,首次结合同源核糖体28S rDNA D2基因序列片段和41个形态学特征对该亚科进行了系统发育学研究。利用"圆口类"的内茧蜂亚科Rogadinae、茧蜂亚科Braconinae、矛茧蜂亚科Doryctinae的3个亚科为根,以PAUP*4.0和MrBayes3.0B4软件分别应用最大简约法(MP)和贝叶斯法对优茧蜂亚科的分子数据和分子数据与非分子数据的结合体进行了分析;并以PAUP*4.0对优茧蜂亚科的28S rDNA D2基因序列的片段的碱基组成与碱基替代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优茧蜂亚科的28S rDNA D2基因序列片段的GC%含量在40.00%~49.25%之间变动,而对于碱基替代情况来讲,优茧蜂亚科各个成员间序列变异位点上颠换(transversion)大于转换(transition);不同的分析和算法所产生的系统发育树都表明目前根据形态定义出的优茧蜂亚科Euphorinae不是一个单系群,而是一个与蚁茧蜂亚科Neoneurinae和高腹茧蜂亚科Cenocoelinae混杂在一起的并系群;在优茧蜂亚科内部,悬茧蜂族Meterorini和食甲茧蜂族Microctonini(排除猎户茧蜂属Orionis)为单系群,而宽鞘茧蜂族Centistini、大颚茧蜂族Cosmophorini、优茧蜂族Euphorini、瓢虫茧蜂族Dinocampini为并系群;悬茧蜂族Meterorini在优茧蜂亚科Euphorinae内位于基部位置的观点得到部分的支持,同时食甲茧蜂族Microctonini被判定为相对进化的类群。此外对于优茧蜂亚科内各属之间的相互亲缘关系,不同算法所得到的系统发育属的结果不完全一致,这表明优茧蜂亚科内(属及族)的系统发育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茎蜂科简脉茎蜂属中国4新种:申氏简脉茎蜂Janusshenisp.nov.,黄丽简脉茎蜂Janusbelussp.nov.,红胸简脉茎蜂Janusrufithoraxsp.nov.,刻盾简脉茎蜂Januspunctatenussp.nov.。文中还提供了中国茎蜂科已知属和种的名录及分布  相似文献   

7.
时敏  陈学新  马云  何俊华 《昆虫学报》2007,50(2):153-164
本研究选取矛茧蜂亚科Doryctinae(昆虫纲Insecta:膜翅目Hymenoptera:茧蜂科Braconidae)的6族15属18种做内群,茧蜂科其它7亚科11属11种做外群,首次结合同源核糖体28S rDNA D2基因序列片段和100个形态学和解剖学特征对该亚科进行了系统发育学研究。利用“非圆口类"的小腹茧蜂亚科Microgastrinae为根,以PAUP*4.0和MrBayes 3.0B4软件分别应用最大简约法(MP)和贝叶斯法对矛茧蜂亚科的分子数据和分子数据与非分子数据的结合体进行了运算分析;并以PAUP*4.0对矛茧蜂亚科的28S rDNA D2基因序列片段的碱基组成与碱基替代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矛茧蜂亚科的28S rDNA D2基因序列片段的GC含量在39.33%~48.28%之间变动,而对于碱基替代情况来讲,矛茧蜂亚科各成员间序列变异位点上颠换(transversion)大于转换(transition)。不同的分析算法所产生的系统发育树都表明矛茧蜂亚科是一个界限分明的单系群;在矛茧蜂亚科内,除了吉丁茧蜂族Siragrini为单系群外,其他族(矛茧蜂族Doryctini和方头茧蜂族Hecabolini)都是并系群。对于矛茧蜂亚科内各属之间的相互亲缘关系,不同算法所得的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不完全一致,表明矛茧蜂亚科内(属及族)的系统发育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棉田和稻田茧蜂近缘种的RAPD分子标记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我国棉田和水稻田分别有寄生棉红铃虫和稻纵卷叶螟的茧蜂近缘种 ,著者以RAPD分子标记构建此 4种茧蜂基因组的RAPD多态性图谱 ,根据这 4种茧蜂的DNA多态图谱和遗传相似系数 ,明确这 4种茧蜂是 4个不同种。证实黄胸茧蜂Braconisomera (Cushman)和黑胸茧蜂B .nigrorufum (Cushman)仍为独立的姊妹种。菲岛折脉茧蜂CardiochilesphilippensisAshmead和褐翅折脉茧蜂C .fubscipennic Szpligeti为不同种。  相似文献   

9.
基于28S rRNA D2序列的内茧蜂亚科的分子系统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次利用同源28S rRNA D2基因序列对内茧蜂亚科Rogadinae (昆虫纲Insecta:膜翅目Hymenoptera:茧蜂科Braconidae)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本研究从95%~100%乙醇浸渍保存的标本中提取基因组DNA并扩增了10种内群种类和5种外群种类的28S rDNA D2片段并测序(GenBank序列号AY167645-AY167659),利用BLAST搜索相关的同源序列, 采用了GenBank中13个种类的28S rRNA D2同源序列,然后据此进行分子分析。利用3个外群(共8个种类)和3种建树方法 (距离邻近法distance based neighbor joining, NJ; 最大俭约法maximum parsimony, MP; 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L)分析了内茧蜂亚科内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由分子数据产生的不同的分子系统树均显示内茧蜂亚科是一个单系群。内茧蜂亚科内依据形态和生物学特征的分群(族和亚族)及其系统发育关系得到部分支持。NJ、MP和ML分析结果均表明内茧蜂族Rogadini不是一个单系,而是一个并系,其余3族则得到不同程度的支持。内茧蜂族可分成2个分支:“脊茧蜂属Aleiodes+弓脉茧蜂属Arcaleiodes”和“沟内茧蜂属Canalirogas+锥齿茧蜂属Conspinaria+刺茧蜂属Spinaria+内茧蜂属Rogas”,二者不是姐妹群。脊茧蜂属Aleiodes和弓脉茧蜂属Arcaleiodes始终是姐妹群。脊茧蜂属Aleiodes是一个单系,并可分成2个姐妹分支,这与依据形态和生物学特征的亚属分群相一致。弓脉茧蜂属Arcaleiodes Chen et He,1991是一个独立的属。分支“沟内茧蜂属Canalirogas+锥齿茧蜂属Conspinaria+刺茧蜂属Spinaria+内茧蜂属Rogas”的单系性仅得到部分分子数据的支持;因形态特异(腹部成甲壳状)而列为亚族级的刺茧蜂属Spinaria,分子分析没有证实这一点。横纹茧蜂族Clinocentrini是个单系,并在内茧蜂亚科的系统发育中处于基部(原始)的位置。我们研究结果还表明,阔跗茧蜂属Yelicones和潜蛾茧蜂属Stiropius相对应的阔跗茧蜂族Yeliconini和潜蛾茧蜂族Stiropiini为2个独立的分支, 与形态和生物学的结果一致,但它们在内茧蜂亚科的系统发育的位置不明,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三节茧蜂属Acampsis Wesmael是屏腹茧蜂亚科中的1个小属,全世界仅知1种。本文新添在我国发现的2个新种:中华三节茧蜂A.chinensis sp.nov.(陕西)和湖南三节茧蜂A.hunanensis sp.nov.(湖南)。这是本属在我国的首次发现,也是在东洋区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原举腹蜂科(昆虫纲膜翅目)化石在我国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海春  张俊峰 《微体古生物学报》2000,17(4):416-421,T016
描述了自产辽宁北票上园地区黄半吉沟上侏罗统义县组下部膜翅目昆虫化石1新属新种Sinowestratia communicata gen.et sp.nov.,归入原举腹蜂科(Praeaulacidae)中的白垩细腹蜂亚科(Cretocleistogastrinae)。这是原举腹蜂科在我国的首次发现,也是白垩细腹蜂亚科在晚株罗世的首次报道。新化石的发现表明(Cretocleistogastrinae  相似文献   

12.
描述了东亚膜翅目茎蜂科两新属:大跗茎蜂属Magnitarsijanus gen.nov.和短痣茎蜂属Stigmatijanus gen.nov.,前者分布于中国和日本,后者分布于中国东部,其模式种分别为Janus kashivorus Yano et Sato,1928和Janus stigmaticus Maa,1949.建立了2个新组合:红盾大跗茎蜂Magnitarsijanus kashivorus(Yano et Sato,1928)comb.nov.和黄鳞短痣茎蜂Stigmatijanus stigmaticus(Maa,1949)comb.nov.,其中红盾大跗茎蜂是中国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13.
记述采自甘肃天水杏树Prunus armeniaca L.上的短痣茎蜂属1新种:杏短痣茎蜂Stigmatijanus armeniacae Wu,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天水市秦州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标本室。  相似文献   

14.
小腹茧蜂亚科的雄外生殖器及族级单元系统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分布在东洋区和古北区的小腹茧蜂亚科 (膜翅目: 茧蜂科)21个属的67个种及外群折脉茧蜂属 (膜翅目: 茧蜂科) 2个种的雄外生殖器的5个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在形态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选用头部、胸部和腹部(包括雌雄外生殖器的性状) 等34个性状,运用支序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分布在东洋区和古北区的小腹茧蜂亚科21个属以及它们所属的族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并对Mason (1981) 的分类系统进行了重新评价。雄外生殖器和支序分析基本上证实并恢复了由Mason (1981) 确定的2个主要分支,即绒茧蜂族Apantelini+小腹茧蜂族Microgastrini和拱茧蜂族Fornicini+盘绒茧蜂族Cotesiini+侧沟茧蜂族MicroplitinI。绒茧蜂族Apantelini、拱茧蜂族Fornicini和侧沟茧蜂族Microplitini为单系群也被支持,但小腹茧蜂族Microgastrini和盘绒茧蜂族Cotesiini是否为单系群尚难于在树形图中体现,而且族内各属间的分支关系有变动。因此,尽管Mason的族级分类单元有一些欠缺,但仍是可信、实用的,不同意Walker等 (1990) 认为不应再使用Mason分族系统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节甲茧蜂属二新种(膜翅目:茧蜂科, 甲腹茧蜂亚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游兰韶  周至宏 《昆虫学报》1991,34(2):225-229
本文报道湖南省节甲茧蜂属 Sigalphus Latreille,1802两新种。节甲茧蜂属隶茧蜂科,甲腹茧蜂亚科 Chloninae(Shenefelt,1973),该属在我国为首次记录。主要特征是头横置,下颚须4节;胸部粗壮,不宽于头,中胸盾片盾纵沟深;前翅肘室3个,径脉终止在翅尖端之前,第2肘室矩形,肘脉自基脉伸出,迥脉前叉式,小脉后叉式,前翅臀叶基部具横脉,后翅径室横脉弱;腹部长于头胸之和,3节,第1、2节背板之间能活动,第3背板侧缘后方有2齿状突;产卵管短。该属已知7种,分布在新北区(美国)1种、非洲区(马达加  相似文献   

16.
基于模式标本和新材料研究了茎蜂科脊颜茎蜂属,修订了该属属征和主要鉴别特征.该属唇基上区具锐利中脊,下唇须第4节短,明显宽于下颚须第4节,左上额粗短,中部显著弯折,雄虫多数鞭分节腹侧钝齿状突出,雌虫部分锯刃具多列亚基齿等特征,与茎蜂科其余各属均不相同.描述了脊颜茎蜂属1新种,采集自江西和湖南南部山区.编制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7.
简述了小腹茧蜂亚科陡胸茧蜂属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形态特征,描述了该属2新种:贵州陡胸茧蜂Snellenius guizhouensis sp.nov.和宽颊陡胸茧蜂Snellenius latigenus sp.nov,并与其近似种做了比较.两新种均采自贵州省,模式标本存放于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18.
对螟黄足盘绒茧蜂复合群Cotesia flavipes complex (膜翅目:茧蜂科:小腹茧蜂亚科)分布全世界的5个种和外群侧沟茧蜂Microplitis 及荻茧蜂Diolcogaster 的25个性状,以及复合群5个种和外群螟蛉盘绒茧蜂Cotesia ruficrus、粘虫盘绒茧蜂Cotesia kariyai、粉蝶盘绒茧蜂Cotesia glomerata 的24个性状,分别进行比较研究,并运用支序分析的方法探讨该复合群内5个种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支序分析表明螟黄足盘绒茧蜂复合群是一单系群,二化螟盘绒茧蜂C. chilonis 和大螟盘绒茧蜂C. sesamiae 近缘,芦螟盘绒茧蜂C. chiloluteelli 和汉寿盘绒茧蜂C. hanshouensis 近缘,螟黄足盘绒茧蜂C. flavipes相对独立。 以上研究表明无论是以近缘属作外群还是以同属其它种作外群,所得结果基本上都能反映螟黄足盘绒茧蜂复合群各种之间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19.
描述了产于内蒙古宁城中-上侏罗统道虎沟化石层的两块魔蜂科雌蜂化石。根据其中一块标本建立1新种——拉氏冠腹魔蜂(Stephanogaster rasnitsyni Ding and Zhang sp.nov.),归入魔蜂亚科冠腹魔蜂属。另外一块标本归入原翅蜂亚科柔弱卡魔蜂(Karataus exilis Zhang,Zhang and Rasnitsyn,2014),这是首次发现该种的雌性标本,进一步证明了卡魔蜂属(Karataus)存在明显的性双型现象。道虎沟生物群和哈萨克斯坦晚侏罗世卡拉套生物群中魔蜂科有很大的相似性,表明这两个生物群的时代可能相差不远。  相似文献   

20.
茧蜂亚科已知有123个属(Quicke,1987),其中窄腹茧蜂属Angustibracon Quicke是Quicke(1987)根据分布在印度的1个种Bracon leptogaster Cameron重新组合为1个新属而建立,迄今已定名种仅此1种。我们整理广西茧蜂标本时,鉴定出该属1新种。这是本属种类在我国分布的首次报道,现将该属属征和新种形态记述如下。新种模式标本存湖南农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