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河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传播潜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在8县(市)设定了8个监测点,在不再采取任何有组织的病原防治措施的条件下,对丝虫病进行了纵向流行病学监测,在1988 ̄1995年连续8年的监测中,10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于6年内陆续转阴,无新发微丝蚴血症,1993 ̄1995年人群微丝蚴率为0。蚊媒幼丝虫自然感染率保持在极低值(0.01% ̄0),8年共检出15只阳性蚊,检出幼丝虫18条,均为I ̄Ⅱ期幼虫。在蚊种构成上各监测点优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在8县(市)设定了8个监测点,在不再采取任何有组织的病原防治措施的条件下,对丝虫病进行了纵向流行病学监测,在1988~1995年连续8年的监测中,10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于6年内陆续转阴,无新发微丝蚴血症,1993~1995年人群微丝蚴率为0。蚊媒幼丝虫自然感染率保持在极低值(0.01%~0),8年共检出15只阳性蚊,检出幼丝虫18条,均为Ⅰ~Ⅱ期幼虫。在蚊种构成上各监测点优势蚊种仍以淡色库蚊为主,其次为中华按蚊,致倦库蚊和嗜人按蚊很少。露宿人群蚊媒叮人率波动较大,为7.20只~360.60只/人·夜;帐内人群蚊媒叮人率一般在1只/人·夜左右。经产蚊比率为27.27%~88.10%。测算每人传播季节受感染性蚊媒叮咬的次数为0,结果显示在河南流行区内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同时也与国内报道的当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可于3~5年内陆续转阴的结论相一致。因此,可以推论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只要经历一定的时间,丝虫病可望达到自然消灭。  相似文献   

3.
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的远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采用海群生对象治疗加流行村全民服药和对象治疗加食用海群生药盐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的纵向和横向监测结果。两种不同措施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已监测9-11年,人群微丝蚴率均在逐年下降,前6年仍可检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以后连续5年未再发现微丝蚴阳性,蚊媒调查亦未发现幼丝虫自然感染,IFAT检测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为1.4-5.5%,降至非丝虫病流行区抗体水平,证明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认为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监测年限以10年左右为宜,并需连续3年以上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和感染蚊,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降至当地非流行区水平,可以确认丝虫病已达到消除。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于1979~1983年在秀山县试点取得一个县净化丝虫病的成功经验,并于1982年开始逐步在全省丝虫病流行区推广。30个流行县(市、区)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三年内实施巩固措施,经过11—14年病原学、媒介和血清学监测已连续8~14年来检出微丝蚴血症者,9~14年未发现感染人体幼丝虫的蚊媒,纵向监测点人群抗体阳性率接近非流行区人群抗体水平,达到卫生部颁布的消灭丝虫病标准,证实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巩固和监测措施适合四川省实际情况。分析认为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实施巩固措施和进行足够范围的人群横向监测和重点人群监测可较迅速彻底地检出和消除残存传染源,尽快达到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丝虫病传播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48,自引:3,他引:45  
在浙江、河南等11个省、自治区选择经过海群生防治、丝虫和蚊媒种类有代表性的地方建点21个,不采取防治措施,纵向观察3-5年。主要结果:①279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大部陆续自然转阴;②微丝蚴率,20个点逐年下降,1个点徘徊在原水平;③12个点的蚊媒已未查见幼丝虫。结果表明,在以人饵蚊帐诱捕法调查,蚊媒叮人率为20-50只/人、夜,和有40%左右居民合理使用蚊帐防蚊的情况下,20个点的微丝蚴率,班氏丝虫病点≤1.71%,马来丝虫病点≤1.55%,残存微丝蚴血症者60μl血平均密度大多在3-10条,只有个别的密度较高,丝虫病的传播处于阈值以下,趋于阻断;1个徘徊于原水平的马来丝虫病点,微丝蚴率为2.31%,有1例微丝蚴血症者密度较高(54条/60μl),处于丝虫病传播临界水平。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达到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措施,巩固消除丝虫病的防治成果。方法1998—2001年,选择1个村为纵向监测点,进行病原学和蚊媒纵向监测。对原丝虫病流行县防治工作薄弱地区、重流行区、边界地区,每年选择2个县2个村开展病原学和蚊媒的横向监测。加强流动人口,应征入伍青年重点对象的监测。结果纵向监测点累计血检6911人次,末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解剖致倦库蚊5431只,末检出人体幼丝虫阳性蚊。横向监测共7个点县(区),累计血检10182人,末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解剖致倦库蚊13194只,末检出人体幼丝虫阳性蚊。重点人群监测流动人口5051人,应征入伍青年9221人,均末检出微丝蚴血症者。结论 监测结果表明,重庆市内源性传染源存在的可能性极小,已肃清了传染源,巩固了消除丝虫病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传播规律,为消灭丝虫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病原学、蛟媒、血清学纵、横向监测技术。结果 71个流行县(市)经12-20年的横向监测,微丝蚴率从0.097%降到0、第12年后无幼线虫阳性蚊。11个纵向监测咪的11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于1-5年内转阴,人群血清抗体水平与非流行区接近。结论 江苏省丝虫病已达到阻断传播标准。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达到消除丝虫病地区继续监测的措施及效果。方法选择湖南省边远、贫困地区、防治监测中可能存在薄弱环节的地区和外来流动人口聚集区搜索残存传染源,对原微丝蚴血症者追踪观察并进行蚊媒监测。采用常规厚血膜双片法检查微丝蚴;个体解剖方法检查蚊媒感染幼丝虫情况。结果复查经治疗转阴20~26年后的原微丝蚴血症者611例和防治监测工作中存在薄弱环节地区血检13171人以及流动人口3631人,均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解剖致倦库蚊3050只,未检出幼丝虫感染蚊。结论湖南省消除丝虫病后的成果巩固,但全国和全球尚未消灭丝虫病,监测措施仍不能终止,其方法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掌握残存传染源的分布规律和丝虫病流行动态 ,加快消除丝虫病的进程。 方法  1982~ 1988年 ,各流行县、市、区在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前 3年 ,采取彻底查治残存传染源和菊酯类药物灭蚊等巩固措施 ,嗣后进行病原学、血清学和蚊媒监测。 结果  1982~ 1996年横向人群和重点人群分别监测 2 6 5 116人和 2 0 45 7人 ,于 1982~ 1988年各检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 34和 2 4人 ;横向监测人房内蚊媒 2 82 87只 ,于 1984年检出 1只含人体 期幼丝虫 1条的感染蚊。1987~ 1995年纵向人群监测 6 372人 (2 1338人次 ) ,解剖人房内蚊媒 37134只 ,未检出微丝蚴和感染蚊。1989~ 2 0 0 0年监测 ,全省连续 12年未再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和幼丝虫感染蚊。血清学监测 ,流行区与非流行区人群的抗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结论 四川省基本消除丝虫病后采取的措施远期效果巩固 ,已消除了丝虫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达到消除丝虫病地区继续监测的措施及效果。 方法 选择湖南省边远、贫困地区、防治监测中可能存在薄弱环节的地区和外来流动人口聚集区搜索残存传染源 ,对原微丝蚴血症者追踪观察并进行蚊媒监测。采用常规厚血膜双片法检查微丝蚴 ;个体解剖方法检查蚊媒感染幼丝虫情况。 结果 复查经治疗转阴 2 0~ 2 6年后的原微丝蚴血症者 611例和防治监测工作中存在薄弱环节地区血检 13 171人以及流动人口 3 63 1人 ,均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 ;解剖致倦库蚊 3 0 5 0只 ,未检出幼丝虫感染蚊。 结论 湖南省消除丝虫病后的成果巩固 ,但全国和全球尚未消灭丝虫病 ,监测措施仍不能终止 ,其方法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巩固基本消除丝虫病的成果,了解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流行动态和传播规律,为消灭丝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65个原丝虫病流行县开展病原学、蚊媒、血清学纵向和横向监测。结果65个县(市)连续13~23年的横向监测显示,已连续7~23年未发现微丝蚴阳性者,蚊媒监测9-23年无人体幼丝虫感染。65个县(市)中有41个县(市)基本消除丝虫病后10年内的监测乡和人口覆盖率分别为43.65%和5.08%,10年后再监测的监测乡和人口覆盖率分别为15.96%和1.25%;24个县(市)基本消除后10年以上病原学监测乡和人口覆盖率分别为39.14%和3.94%。11个纵向监测点观察13~20年,发现的14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在未采取治疗措施的情况下,均于次年转阴。血清学(IFAT)监测人群抗体水平已和非流行区人群相近。结论浙江省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已实现全省消除丝虫病。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于1983年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84~1986年流行病学监测结果,在18个纵向和13个横向监测村内,微丝蚴率及密度均呈下降趋势,较1980年分别下降32.1和66.7%。微丝蚴血症陆续转阴率为34.2%,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阳性率34.2%,皮试阳性率38.6%,纵、横向监测均未发现新感染的病人。疑似丝虫病者1.7%。纵向观察,淡色库蚊自然感染率为0.06%,其中4只蚊含Ⅲ期幼虫5条。横向观察解剖蚊媒3875只,其中外来人员蚊帐内1只蚊含Ⅰ期幼虫1条,在当地人群住室采集的蚊虫中未发现感染蚊.结果表明,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除控制外来传染源和保留少数监测点外,不需要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丝虫病的流行动态和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传播作用 ,从 1989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丝虫病横向监测和纵向监测。 1989~ 1996年 ,全省共监测 12 37871人 ,查出微丝蚴血症者 140例 ,其中 ,1989~ 1993年的年微丝蚴率分别为 0 .0 5 %、0 .0 2 %、0 .0 1%、0 .0 1%和 0 .0 0 4% ,从 1994年以后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 ;解剖蚊媒 8995 7只 ,从 1993年以后 ,未发现蚊媒人体幼丝虫。结果提示 ,湖北省的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  相似文献   

14.
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传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本文报告1984~1988年对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地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传播作用的现场实验观察结果,在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指标后,不再采取防治措施,人群微丝蚴率和感染度在继续下降,没有发现新感染者;残存微丝蚴血症者虽然密度较高,亦可陆续转阴。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和感染度也逐年下降,至第四和第五年已不再发现蚊媒有丝虫感染,表明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  相似文献   

15.
Hainan is a single bancroftian filariasis endemic province where filariasis is prevalent in all 18 cities and counties. A program to control filariasis was started in 1953. The strategy of eliminating infection sources has been adopted as the principal intervention measure in filariasis control. Over 30 years, the sustained effort throughout the province reached the point of basic elimination of filariasis in 1987. After the basic elimination of filariasis, the patterns of filariasis transmission in residual microfilaremia cases in Hainan Province were studied so as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formulating strategies to eliminate filariasis. According to the "Technical scheme for surveillance in areas where fialariasis has been basically eliminated"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Health, a longitudinal and cross-sectional and entomological surveillance of fialariasis was carried out using parasitological and entomological and serological methods in the whole province during 1983-2004. In the cross-sectional and entomological surveillances, the last microfilaremia case was found in 1999, no mosquitoes were found to be infected with filarial larvae. A total of 132 microfilaremia cases found in the longitudinal surveillance become negative by 10 years. Since 1997 no mosquitoes were found to be infected with filarial larvae in the longitudinal surveillance. Serological surveillance of the population showed the mean positive rate of IFAT dropped from 10.63% in 1990 to 0.28% in 2000, which being similar to that of nonendemic areas. The results show that residual sources of infection after basic elimination of filariasis were tending to be naturally eliminated and transmission of filariasis has been interrupted in Hainan Province.  相似文献   

16.
广西消灭丝虫病后重点监测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达到消灭丝虫病后继续监测的措施。 [方法 ]1996~ 1998年选择可能存在薄弱环节的 6个不同类型地区进行重点监测。病原学采取整群单耳双片法检查微丝蚴 ,昆虫学以个体解剖方法检测蚊媒感染幼丝虫情况 ,血清学应用成虫冰冻切片IFAT检测流行区人群抗丝虫抗体水平。 [结果 ]血检 2 7938人 ,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 ;解剖蚊媒 44 5 4只 ,未检出幼丝虫感染蚊 ;IFAT检测 3 6 0 6人 ,人群抗体检测平均阳性率为1 35 % (0 39%~ 4 97% )。 [结论 ]我区消灭丝虫病后成果巩固 ,未出现丝虫感染再现迹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消除丝虫病残存传染源。方法1995~2002年应用厚血膜法和蚊媒解剖法,对全省69个原丝虫病流行县市实施纵、横向病原学和蚊媒监测。2003年依照卫生部消除丝虫病审评办法,对全省各丝虫病流行县进行了消除丝虫病达标审评。结果全省69个县市实施消除丝虫病监测,总监测乡镇数覆盖原丝虫病流行乡镇38.58%(以县为单位30%~100%),总监测人口覆盖流行区人口3.92%(以县为单位在3%~21.76%之间)。全省390个蚊媒监测点共捕获、剖检媒介蚊虫245878只,其中淡色库蚊213746只、中华按蚊32132只;各流行县市均达到了部颁消除丝虫病蚊媒监测标准。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和幼丝虫阳性蚊。结论通过对全省69各流行县市的丝虫病达标监测和审评,证实河南省已经消除丝虫病传染源,达到了卫生部颁消除丝虫病标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传播阻断后班氏丝虫病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微丝蚴密度消长、持续时间及人群新感染情况。 方法 选择湖南省吉首市儿科坨寨作为观察点,进行22年纵向观察(1984-2005年),应用常规厚血膜法定期进行全民血检,观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微丝蚴密度消长和自然转阴情况,以及新感染情况。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丝虫特异IgG4试剂盒检测人群丝虫抗体水平。在传播季节解剖致倦库蚊观察幼丝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度。以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方法观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结果 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19年间,10次全民血检共检出微丝蚴血症者4例,其中原微丝蚴血症者3例,新感染者1例。4例微丝蚴血症者中,1例7年内自然转阴,1例第9年转阴后第12年又查到微丝蚴,至第13年自然转阴,另1例第14年转阴后第19、20年又分别查到微丝蚴,至第21年经乙胺嗪治疗后转阴;新感染者微丝蚴血症持续5年,经乙胺嗪治疗后转阴。血清学(IFA、 IgG4)检测未发现新的抗体阳性者。致倦库蚊幼丝虫自然感染率及感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 结论 丝虫病传播阻断后,个别残存传染源的微丝蚴血症可持续20年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