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吴应林  李兴振 《地球科学》1996,21(2):130-135
青藏高原是新元古代泛大陆解体时,由原特提斯洋东部存在的一些小陆块发展起来的,对其演化可划分成原特提斯(Z-S),古特提斯(D-T2),中特提斯(T3-K)、新生代全面陆内汇聚(即高原形成与隆升阶段)4个阶段,青藏高原是一个潜在在重要油气区,按板块构造体制可划分为柴达木,巴颜喀拉,Qiang塘-昌都,冈底斯,喜马拉雅5个含油气聚集带,及被动边缘-残留盆地,弧内和弧前盘地,弧后前陆盆地以及第三纪上叠走  相似文献   

2.
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及含油气性分析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本文对合肥盆地侏罗系之前中生代海相构造层的归属进行了总结,将其划分为北淮阳型,华北板块型及其大陆边缘过渡型3种类型,探讨该盆地的构造演化,认为该盆地曾经历了裂谷-被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O3-D2)、(弧后)前陆盆地(D3-T1),再生前陆盆地(J-K1)及后继盆地(K2-E)等盆地发育阶段,并探讨该盆地的生储盖组合及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与构造的基本关系,认为印支期不整合面(侏罗系底)下伏的古生界  相似文献   

3.
目前对珠江口盆地中生代以来的演化过程及其与沉积环境演变的响应关系尚缺乏系统性认识.基于珠江口盆地中-新生代岩浆活动、断陷结构样式及其改造、典型构造变形样式、沉积中心的转换等特征的对比分析,将盆地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7个期次:(1)中侏罗世-晚白垩世早期(~170~90 Ma)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主控的陆缘岩浆弧-弧前盆地演化阶段;(2)晚白垩世-始新世中期(~90~43 Ma)为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背景下弧后周缘前陆/造山后塌陷-主动裂谷演化阶段;(3)始新世中期-中中新世(~43~10 Ma)为华南挤出-古南海俯冲拖曳主导的被动陆缘演化阶段;(4)晚中新世以来(~10~0 Ma)为菲律宾板块NWW向仰冲主导的挤压张扭演化阶段.~90 Ma、~43 Ma、~10 Ma分别实现了由安第斯型俯冲向西太平洋型俯冲、由主动裂谷向被动陆缘伸展、由被动陆缘伸展向挤压张扭的转换.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古南海和南海的发育-消亡,新生代裂陷期沉积环境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海侵,裂后期由南向北阶段性差异沉降,由陆架浅水向陆坡深水转换,这使得珠一/三、珠二、珠四坳陷的石油地质条件具有显著的分带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扬子周缘前陆盆地演化及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立国  刘和甫 《地球科学》1996,21(4):433-440
扬子周缘前陆盆地的形成是扬子陆块周缘多次裂解,增生过程的产物,其形成演化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O3-D)为碰撞型前陆盆地演化阶段;晚期(T3-Kz)为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演化阶段,构成了复合叠加的前陆盆地,碰撞型前陆盆地的形成代表一个从洋壳消碱直至闭合的演化旋回,一般具有:代表早期俯冲造山作用所残留的蛇绿岩,混杂堆积带;代表碰撞早期形成的复理石前陆盆地;代表碰撞后期的磨拉石前陆盆地,因而剖面上具有双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中、南祁连的大地构造属性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它们和柴达木地块具有同一前震旦纪基底,三者共同构成了柴达木板块。北祁连山的主体是介于中朝板块和柴达木板块间的早古生代缝合带。中朝板块的南缘有一个活动陆缘,由走廊弧后盆地和走廊南山北缘岛弧构成。从中寒武世以来,祁连山及其邻区构造演化经历了古大陆克拉通裂解,大洋克拉通演化阶段和新大陆克拉通演化阶段。现今的祁连山是这些构造演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早古生代海相火山岩的生成环境在南祁连为单一的裂谷环境。而在北祁连及走廊带,则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生成环境:(1)中寒武世为初始大洋裂谷环境,(2)早中奥陶世为具沟弧盆体系的政熟大洋,(3)晚奥陶世为残留洋盆,(4)志留纪为前陆盆地环境。  相似文献   

6.
滇西北金沙江带被动陆缘地层层序和构造演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金沙江带位于中咱地块和昌都地块之间,保存有各种构造背影的沉积物,这些地层呈断片产出,而不是连续地层,我们选择滇西北拖顶-霞若地区,对金沙江带被动陆缘地层断片进行地质填图研究,对各地层断片的时代和沉环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恢复了金沙江带被动陆缘的地层层序,根据新的层序和将被动陆缘的演化历史划分为4个阶段.:大陆拉张(晚泥盆世至晚石炭世)、复杂陆缘盆地阶段(早二叠世)、洋-陆转化阶段(晚二叠世至中三  相似文献   

7.
五台山晚太古代碰撞造山带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构造-岩性-事件法将五台山碰撞造山带划分为3个构造片体;弧前混杂岩带,古岛弧系和弧后混杂岩带。提出该造山带构造演化5个阶段:洋盆扩张阶段(〉2600Ma);南部洋盆向微陆块下俯冲--微陆块转化为岛弧阶段(2600 ̄2500Ma);弧前碰撞-弧后消减阶段(2550 ̄2500Ma);陆一陆碰撞阶段,伸展作用阶段(250 ̄2400Ma)。  相似文献   

8.
江达—维西陆缘火山弧的形成演化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达-维西陆缘火山弧为金沙江弧后洋盆向西俯冲消减和斜向碰撞过程中形成,其过程经历了俯冲造弧-碰撞成弧-张裂成盆的复杂发展历史。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P^21-P2)形成储冲型弧火山岩,早中三叠世(T1+2)形成碰撞型弧火山岩,晚三叠世早期(T^13)于裂谷盆地中发育“双峰式”火山岩。晚三叠世早期(T^13)裂谷分国地从北向南形成生达-车所-鲁麻弧后盆地、徐中-鲁春-红坡上叠(弧后)裂谷盆地和箐口  相似文献   

9.
滇西泥盆纪——三叠纪盆—山转换过程与特提斯构造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谭富文  潘桂棠  王剑 《矿物岩石》2001,21(3):179-185
滇西地区以昌宁-连缝合带为古特提斯主洋闭合的位置。晚古生代-中生代时期古特提斯经历了一次盆转山和山控盆演变序列的全过程,可大致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1)洋盆扩张阶段(D-C2)。古特提斯洋西侧的保山地块属冈瓦纳古陆的东缘,为非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东侧的思茅地块属扬子地块的西缘部分,为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2)洋-陆汇阶段(C3-P2)。昌宁-孟连洋向东俯冲消减,思茅地区转化为弧后扩张盆地;墨江一带形成弧后扩张洋盆,思茅地块从扬子西缘分离。(3)弧-陆碰撞阶段(T1-T3),古特提斯主洋及分支洋盆相继关闭,全区发生大规模的造山升隆,前期的盆转山过程转入山控盆阶段,在哀牢山两侧分别形成了受造山作用控制的兰坪-思茅弧后前陆盆地和楚雄周缘前陆盆地。(4)陆-陆碰撞阶段(J1-K),滇西前陆盆地向陆内拗陷盆地转变,造山带的控盆作用结束。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坳陷的演化过程及石油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盆地演化为背景,将满加尔坳陷的盖层演化过程划分为三大构造旋回、五个演化阶段:1.震旦-泥盆纪克拉通盆地旋回,2.石炭-二叠纪类前陆盆地旋回,3.中新生代前陆盆地和再生前陆盆地旋回;①震旦纪-早奥陶世克拉通裂解伸展阶段,②中奥陶世-泥盆纪挤压挠曲盆地阶段,③石炭-二叠纪克拉通内坳陷盆地阶段;④三叠-侏罗纪前陆盆地阶段,⑤白垩纪-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阶段.通过对“三套两类”生油岩(寒武-奥陶系、石炭系、三叠-侏罗系)及局部构造特征的研究,认为满加尔坳陷是烃类的生成供给区,而不是烃类聚集成藏的有利地区。油气勘探的重点是南、北及西侧斜坡地带的地层圈闭。  相似文献   

11.
 华北晚古生代煤系主要形成于陆内相对稳定区,古地貌上表现为受限内陆表海盆地,因此,识别层序界面及内部各级单元界面,划分层序及重建沉积体系域,需要总结出适合内陆表海盆地特点的层序划分原则和方法、技术系统。研究表明,识别沉积体系域,鉴定层序界面和各级构成单元界面,进行沉积体系和成因相的配置,划分小层序组和小层序等,这几项工作同步进行,相互映证,是内陆表海盆地层序地层分析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滨海区的志留系,指早志留世的科尔顿金组,仅见于波格拉尼齐内()地区的西南科尔顿克河(  )南、北两侧的河间地区,有可能向西延入中国黑龙江省绥芬河市以南南天门一带的十八盘。在滨海区其他地方不存在早志留世地层。它是一套含有笔石印痕、腕足类、三叶虫等古生物依据的硅质—碳酸盐—火山—陆源建造。代表位于古亚洲洋中的兴凯地体在其演化过程中,在早志留世的岛弧造山带内部发生的一次弧后拉张。滨海区的志留系,已成为兴凯地体陆缘增生带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地体构造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吉林省地体构造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在早古生代以前,伊舒断裂两侧分属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西侧的构造环境与华北大陆板块北缘相似,为受古蒙古洋作用的早生代活动陆缘,东侧为长白山一张广才岭地体添加带(也称联合地体(省内包括吉林-延边古生代增生褶皱带及辽吉台块。其中辽吉台块于新元古代到早寒纪位于赤道附的,以后沿巨型拆离面逐渐北移,于二叠纪末沿辉发河-古洞河拼贴带,与吉林一延边古生代陆缘增生褶皱带拼贴到一起。  相似文献   

14.
TRIASSIC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CORRELATION FROM POLY-ARC AND BACK-ARC SYSTEM IN EASTERN TIBET  相似文献   

15.
江南中、新元古代岛弧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自经70年代作者等发表江南中-新元古代岛弧构造观点以来,这一地区已经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成为我国大地构造研究热点之一。大量新资料支持以下的古板块构造演化模式,即古华南洋壳中元古代13(17)~9.8亿年时向北(西北)俯冲于扬子板块东南边缘之下,形成江南火山岛弧和弧后盆地,在东北段是皖-浙-赣火山岛弧和樟树墩-伏川弧后盆地;新元古代9.8~7.7亿年时发生了陈蔡弧(浙东地体)与皖-浙-赣弧的弧-弧碰撞造山作用,并导致樟树墩-伏川边缘海的崩塌和陆-弧弧后碰撞造山过程。江南古岛弧带经历了多次的后期构造变形。  相似文献   

16.
刘涛  何照波  周仁 《云南地质》2002,21(4):403-412
小水井金多金属矿集区,处于哀牢山造山带锋带或后陆(盆)缘地带,集中分布在哀牢山主造山期后残留的石羊江复式背斜变形区域,在该区多年矿产勘查与开发工作后,发现石羊江复式背斜实为一个由边缘或基底主干断裂控制。并在后期的变形变质过程中形成的冲起构造,原东翼发育的断裂属一组与边缘主干断裂倾向相反,上盘上升的前展式叠瓦状反冲断裂系,总体构成陆缘背冲型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格架,该构造系统在垂向上,水平方向上均控制了区内成矿元素或含矿热液的矿化范围,强度与规模,多层次成矿系统或成矿条件的耦合,即构成了以冲起构造为轴心的离散型陆缘构造-成矿系统。运用上述成矿模式在该区内实践,先后发现十余处以金矿为主的矿床(点),取得找矿重大突破,亦为在类似区域找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早二叠世构造古地理的再造   总被引:24,自引:13,他引:11  
邵济安  唐克东  何国琦 《岩石学报》2014,30(7):1858-1866
针对近年来关于内蒙古中部早二叠世古亚洲洋存在和向南北两侧大陆俯冲的观点,本文通过构造古地理图的编制,结合早二叠世沉积岩相、古地理、生物组合、陆源碎屑以及烃源岩的讨论,认为中亚陆块和华北克拉通之间晚古生代存在的是陆壳基底之上发育的陆表海和裂陷槽,而不是大开大合的大洋。我们的研究揭示了该区的演化过程。早二叠世早期伴有强烈火山喷发的沉积作用受到三条近东西向分布的同沉积裂陷槽的控制,由北向南,其滨-浅海相的沉积-火山岩厚度分别8000m;5000m和2900m,显示基底为不稳定的裂陷槽。沉积作用受到深断层控制的观点得到本区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资料的佐证。早二叠世早期沉积岩以粗碎屑岩为主,其中成熟度低的硬砂岩、长石砂岩分布广泛。此外,从陆源碎屑的组分和来源可见,蚀源区具有新生陆壳的组成,近源沉积物具有快速堆积的特征。早二叠世晚期沉积岩为夹有灰岩透镜体的炭质粉砂岩、板岩。由于海相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的提高,形成分布于前三角洲,浅海,半深海的烃源岩(R0值=1.01%~3.67%)。上述沉积组合反映了陆壳成熟度不断提高,构造活动性减小,陆表海逐渐萎缩的特征。本区早二叠世的古生物以腕足类、珊瑚、、苔藓类为主,这一生物组合形成于滨-浅海环境,其中珊瑚大多生活在低潮线以下温暖清澈的水域——几米至50米的滨-浅海区。植物化石及碎片的存在反映海陆交互相的环境。早二叠世晚期本区生物已经混生,主要以北极区生物为主,以Spiriferella为代表的腕足动物群到处可见,但也混有暖水型的分子,如Richtofenia,Enteletes等。生物混生现象暗示早二叠世之前板块已经拼合,不存在深海洋盆。根据毛登地区哲斯组放射虫和菊石、螺、双壳类及植物化石共生的事实,作者认为放射虫可以生活在不同深度的水体中,不能作为深海大洋存在的确切证据。本区的岩浆作用具有以下特点:早二叠世大石寨组双峰式火山岩(281~270Ma)的玄武岩岩浆来自亏损地幔,在岩浆上升过程中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ISr=0.7024~0.7069,εNd(t)=-3.6~+7.9)。同期的碱性花岗岩和大型基性岩墙群(299~263Ma)呈带状展布在大型地堑带中,它们也具有幔源岩石的Sr-Nd同位素特征:εNd(t)=3.0~5.4,ISr=0.7053~0.7088,εHf(t)=-2.7~2.4。从区域构造演化的背景上看,本区岩浆活动与蒙古境内同期的裂谷型岩浆活动(双峰式火山岩和过碱性的深成岩)一致,均属于伸展背景下受裂陷槽控制的岩浆作用,而非挤压体制下与俯冲作用相关的的岩浆作用。本区晚古生代宝力格裂谷带与蒙古的戈壁-天山裂谷带联接为一条延伸数千千米规模的大陆裂谷带,清楚地显示了中亚造山带自石炭-二叠纪以来在伸展构造的背景下进入新陆壳演化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会泽县黄草岭磷矿含矿层位为下寒武统渔户村组中谊村段(∈1yz),胶磷矿由砂屑、砾屑、鲕粒组成,孔隙一基底胶结,多伴铁泥质胶结,颗粒形态次圆、不规则状,细、粗颗粒含量不均;沉积环境处于古陆边缘浅海地域,矿物质来源主要取决于古陆风化淋滤作用.  相似文献   

19.
鄂西-黔中陆缘坻是扬子地块东南缘晚震旦世陡山沱期磷块岩沉积成矿的构造古地理单元,其形态是向南东凸出的弧形,来自SE方向上升洋流抵达陆缘坻后,分成向NW和SW向两个方向洋流,磷块岩两个工业矿层随洋流方向发生有规律的迁移沉积,这在同一矿集区的不同矿段也表现出清晰的迁移沉积规律。由于陆缘坻本身古构造和古地形特点,决定了磷块岩成矿的具体位置,构成了不同的控矿模型,特别陆缘坻基底隆起迎向洋流的一侧是磷块岩大规模成矿的最佳地段,往往形成成群的大中小矿床,甚至形成超大型矿床。  相似文献   

20.
张广才岭造山过程的重构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邵济安  李永飞  唐克东 《岩石学报》2013,29(9):2959-2970
前人的研究确认了"黑龙江群"是一套包括蓝片岩在内的构造混杂岩,同时发现张广才岭的下地壳内存在有俯冲的洋壳板片。本文拟通过对张广才岭的地层-建造、岩浆作用以及变形-变质作用的研究,反演与俯冲事件相关的造山过程。从东到西横穿造山带的地质调查揭示:沉积岩相与厚度、火山岩的组合和花岗岩系列、变质程度及变形强度的时空分布明显地受到俯冲-碰撞造山作用的控制。造山带可以分成4个构造岩相带,显示了构造混杂岩带的水平增生作用和陆缘弧岩浆带的垂向增生作用。通过年代学的初步研究,表明本区与俯冲作用有关的弧岩浆作用发生在晚三叠世末-早侏罗世初,而高压蓝片岩及中-高压的硬绿泥石石榴石片岩的变质作用与挤压剪切变形发生在早、中侏罗世,后者与此时佳木斯地块持续向北西的挤压作用有关。通过区域构造的对比研究,显示张广才岭和北美西部中生代时期造山作用有某些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