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卫汗之可也”,语出叶天士《温热论》,为治疗湿病初起邪在肺卫之纲要,然而温邪为阳邪,热变最速,虽邪在肺卫,已有身热自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轻度伤阴之象,何以又“汗之”呢?可见“在卫汗之可也”并非应用汗法.温病与伤寒,虽初起邪皆在“肺卫”,同属外感为病,传变趋向均由表入里,但温病之因为热邪,病位在肺而先肺后卫;伤寒之因为寒邪,病位在卫而先卫及肺.伤寒属风寒束表,表闭阳气受损,故必以辛温走窜之品(如麻、桂)以运阳气,强其作汗,邪随汗解.而温病属温邪郁于肺卫.以郁热为主,病虽轻  相似文献   

2.
1在卫汗之可也 对于卫分证的治疗,叶天士提出“在表初用辛凉轻剂”,与《伤寒论》倡用辛温有明显的区别。叶氏说:“辨卫气营血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认为温病卫分证,为温邪郁于肺卫,以郁热为主,病虽轻浅,已有轻度津伤,绝不能用辛温发汗之法,以免再度伤阴。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银翘散方论中说:“按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可见“在卫汗之可也”之汗绝非用发汗之法,而是辛凉轻散、甘凉清化、辛凉清解等法。待表解里和。自然邪透汗泄,虽然不发汗而达到汗出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徐超男  万强 《国医论坛》2014,29(1):64-64
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在卫汗之可也”是卫分证的治疗总则。而要更好地理解这一治则,首先要弄清何谓“汗之”,“汗之”是不是汗法,何谓“在卫”,“在卫”是不是在表。只有深刻理解这一治则的关键所在,才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正> “温病忌汗,又最喜汗解”,为温病学名言,貌似矛盾,实寓奥义。深入领会这一名言,对理解温病的本质、治疗、转归判断等一系列问题将大有裨益。一、温病何以忌汗“在卫汗之可也”,是叶天士提出的温病  相似文献   

5.
“在卫汗之可也”出自叶天士《外感温热论》,历来被认为是温病卫分证的治法。笔者认为此不是治法,而是治疗卫分证的准则,并且不仅仅局限于卫分,适用于卫气营血四大证。本文就此问题试作初步探讨,谬误难免,敬请指正。一、“汗之”的含义叶氏根据温病卫分证证候性质和特点,提出“在卫汗之可也”之说。王孟英解释说:“邪在卫分,汗之宜辛凉轻解。”从字面上来看,“汗之”是使之汗出的意思。即以辛凉轻清宣透之法,清热解郁,调和营卫,疏散气机,自然微微汗出,邪热从汗而解。可见,  相似文献   

6.
一、解表宜宣透而忌发汗温病乃外感温邪所致,故温病初起常以卫分表证居多。《内经》有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叶天士亦曰:“在卫汗之可也”,可见温邪在表,须当随汗而解。然此是否与前人所谓“温病忌汗”相悖呢?首先必须明确,此处谓之“忌汗”,实指辛温发汗而言。温邪其性属阳,致病易耗伤津液,故虽见表证,却禁用辛温之品强发其汗,否则将致邪热鸱张,津液枯涸之变。因此,温病解表确应“忌汗”。再者,温邪从表而入,自当从表而去,而祛邪之道,又应“随其性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导之”,故温病解表以辛凉轻清为要。但  相似文献   

7.
“在卫汗之可也”,一般皆解释成“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卫分证”。为了与“汗法”的解释相一致,对卫分证的病机,也解释为“邪犯于表,卫气被郁,故见发热微恶风寒”(见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温病学》)。这种解释,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温病是否可用汗法?第二,温邪的侵袭,是从皮毛而入首犯肌表,还是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这两个问题都涉及温病学的基  相似文献   

8.
叶天士系清代名医,温热大师。其所创的卫气营血论治体系“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高度概括了温病不同发展阶段的治疗大法。本文仅就叶氏《临证指南医案》,中对温病卫气营血不同阶段治疗用药上具有“透”“散”的特点浅析如下。 1 温邪在表,汗以散邪温邪在表,侵犯肺卫,叶氏多以“汗之”为手段,以达到解表散邪的目的。所用药物均属辛凉、微苦、味薄之类,如连翘、薄荷、牛蒡子辛凉质轻,合以香豉增其解表散邪之力,佐  相似文献   

9.
"在卫汗之可也"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本文从"在卫汗之可也"出发,结合秦伯未老先生对温病卫分证诊治的相关论述,分别对"在卫""汗之""可也"进行梳理及探析,旨在阐明秦伯未在温病卫分证中汗法的应用,为现代中医临床温病学相关病证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谈谈我对“在卫汗之”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温病初起,邪在肺卫,当用辛凉轻清解表。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早有“在卫汗之可也”之明教,但其所谓“汗之”并非应用汗法之意。现就“在卫汗之”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对“在卫”的认识温邪初感,自口鼻而入,即叶天士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而肺主气属卫,所以温邪郁于肺卫均称为在卫,亦即卫分温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论述卫分证时说:“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从脉象上来看,卫分证脉不缓不紧而动数,其既不同于太阳中风,亦不同于太阳伤寒。其实卫分证的一般证候  相似文献   

11.
"在卫汗之可也"是清代医家叶天士创立的治疗温病的根本大法之一。意旨温热病邪所致的各种卫分证,通过汗法,可以祛除表邪而解除表证,从而切断温邪内陷之变。  相似文献   

12.
叶天士对温病初起,邪在肺卫有“在卫汗之”的明教。不少医者认为“汗之”即是用发汗之法来治疗该阶段的温病。余认为此解与叶氏本意不符,与理不顺,兹就浅见以求教于同道。汗法为用辛温发散之品(如麻黄、桂枝等),解表发汗,驱邪外出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外感寒邪,风寒束表之证。温为阳邪,温  相似文献   

13.
李俊滔  杨宇华 《新中医》2013,(1):178-179
温病乃感受温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因此,祛除温邪是治疗温病的关键。根据卫气营血病机演变,叶天士提出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则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说明温病的四个病程阶段各有主治,而汗法就是用于温病的初期阶段,邪在肺卫的治疗方法。温病的初期阶段,为温邪外袭,正邪抗争  相似文献   

14.
轻可去实就是用轻清宣透之品治疗邪气郁闭之证。临床适用于:表闭(有发热头痛等证,以麻黄发其汗而表自解);里闭(有烦热昏瞀等证,以葛根解肌而火自散);上闭(有外寒内热、咽痛等症,以薄荷、牛蒡、桔梗等宣其上,而邪自除);下闭(有二便不通、里急后重等证,以瓜蒌、桔梗、紫菀等开其肺而便自通)。其中治上闭用薄荷、牛蒡、桔梗等,即宣郁透达之法,广泛用于温病治疗,如叶天士说:“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其中“汗之”、“清  相似文献   

15.
《温热论》中有关卫气营血4个阶段的治法,是叶氏在研究温病过程中的重大成果。其中,温病邪在卫阶段,若不辨之,动辄则用汗法解表,往往可致伤阴助邪,变证蜂起。通过对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的解读,正确认识温病肺卫阶段的证、治规律和特点,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清代温热大师叶天士之“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为温病卫气营血证的治疗提出了根本大法,实为治疗外感温热病之圭臬。然其言简、其意奥,尤以“汗之可也”颇令人费解,初学者往往难尽这其意。本文力图详尽阐明卫分之大法,以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论述了温病卫分证的病机实质上是温邪侵扰脏腑,引起脏腑功能失常进而影响到卫气的生成和输布,而非温邪侵袭人体肌表。本文认为发汗是透邪外出的主要途径,无论辛温发汗还是辛凉清透,其目的都是使邪随汗解。辛温发汗与辛凉清透都应属于汗法,故认为"在卫汗之可也"的"汗之"就是汗法。综合考虑分析温病卫分证的发生机制后,认为组方用药时内清与外透相结合应是温病卫分证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8.
温病救阴议津汗德州市中医院(253013)王玉生德州市直机关门诊部(253012)张明“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系温病大家叶天士的经验之谈。凡10言,概括了温病养阴救液的重要性。但历代医家对叶氏所言“津与汗”认识不一,笔者对此略述管见。“津与汗”的...  相似文献   

19.
温病辨汗     
温病法在救阴,叶天士主张:“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盖因津汗同源,汗需津液以化生;温邪为害,易伤津液,津液易复,阴血难于骤补。”后世医家谓:“温病救得一份津液,便有一份生机。”由此可见,辨汗在温病救阴中十分重要。温病辨汗,既可审察温邪的属性、  相似文献   

20.
蔡鸿彦 《中医药通报》2010,9(6):33-33, 32
"在卫汗之可也"是温病邪在卫表的治疗大法,"汗之"非方法乃是目的,辛凉清解,宣郁达邪,微汗病解。临床不可过早应用寒凝,宣郁给邪以出路是其应用要旨,后学当学而思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