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族三道茶     
白族三道茶云南省大理市大理报社赵锐明并撮影饮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形成各民族的茶文化,如藏族的酥油茶,彝族的土罐茶。而其中最具特色的当数云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三道茶是白族节庆时敬献宾客的饮品,同时也是一种礼仪形式。三道茶独特之处就在于,各道茶各有特...  相似文献   

2.
三道茶悠久的发展历史、考究的泡茶过程和独到的敬茶习俗展现出白族和谐和包容的美德。白族人充分发挥三道特色茶水的物质功用的同时,还融入了农耕智慧与生命教育,从而赋予了三道茶精神价值。本文认为“物”始终在三道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承三道茶文化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三道茶中不可缺失的“物”,传承和发展好三道茶中蕴含的包容的传统美德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3.
今年春天 ,曾去云南一游 ,不但目睹了山川胜迹 ,而且还在洱海游艇上品尝了白族三道茶 ,欣赏了白族歌舞 ,真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四美具矣。我立于游艇的甲板上 ,面对浩浩乎一碧万顷的洱海 ,于左顾右盼、俯仰远瞩之际 ,觉得高远的蓝天融进了潋滟波光之中 ,白云如白莲似的撒满了洱海 ;东岸的群峰被碧水一衬 ,淡远有韵 ;苍山下的三浮屠一派“霖雨苍生”之貌。此时 ,我心早已被洱海的倩影丽姿陶醉了。赏罢海上风光 ,我回到了游艇的品茶室 ,室内已坐了不少茶客。据茶艺小姐介绍说 ,艇上有制茶室 ,专门烹制白族三道茶 ,第一道茶的烹制方法是…  相似文献   

4.
游洱海,品白族“三道茶”中国农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王永厚盛夏七月,位于云贵高原的大理市,依然凉风习习,气候宜人。大理是白族自治州首府,素以“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的“四绝”而驰名遗迹,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我从数千里之遥的...  相似文献   

5.
品茶诗八首     
许乐江 《农业考古》2005,(2):156-156
一、茶韵毛峰云雾蕴灵空,甘露滋人品乌龙。水沸炉红多禅味,沫沉华浮不俗同。神农曾道能防毒,陆羽《茶经》最润胸。终是清苦成俭德,常于闲时说古风二、八宝茶八宝相聚盖碗中,红绿浓艳实堪夸。品之始觉芳味重,不是等闲寻常茶。三、谢高梅赠新茶阳湖新月碧如春,茶姑采时断荤辛。遗余南宅明前茶,惟将谢意化诗魂。四、与友人品竹叶青茶分茶涤器候新火,沸水烹出翠绿汤。拭目争看旗枪动,举瓯相敬共品尝。五、与乡弟春亭品兰贵人茶赋闲偏爱紫砂壶,相逢相笑端茶瓯。翠峰唤来“兰贵人”,气馨魂绿著风流。六、品白旗三道茶白族三道茶味鲜,红袖捧杯诸君…  相似文献   

6.
中国茶道发展史纲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怕情修性、悟道体道。道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一般指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本质或本源。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有佛教之道、道教之道,各家之道不尽一致。中国文化主流是“儒道互补”,隋唐以降又趋于“三教合一”。一般的文人…  相似文献   

7.
白族园林风格探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少数民族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受本民族宗教传统、儒、佛、道、汉文化及其服民族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园居风格,以大理白族的岗貌,寺观,园林, 庭院,民居,村舍文化,建筑装饰、植物及其风貌,石、水运用等为研究内容,探索白族文化的形成过程,剖析白族园林的演变及其形成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8.
白族“花宴节”云南省庆鹤县文化馆章天柱每到立夏这天,居住在云南鹤庆县山区的白族人家,都要吃“花宴”欢庆佳节,后人便称之为“花宴”节。所谓“花宴”,即用鲜花、山菜为主制作的菜食。味美、色鲜,是白族人传统美食。“花宴”分别由四道炒菜、凉盘和汤菜组合而成。...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种文化一旦被统治阶级所提倡,被文人学士所崇尚,尤其是作为教化、风习来出现,上风下渐,必然要渗透和影响到民间,从而形成一种习俗。西南人的饮茶习俗也是这样形成的。当汉化之风渐起,汉俗成为风尚时,自然西南人也就学汉人饮起茶来。然而,西南人的茶俗亦是有其特点的。西南人敬茶有一定规矩。讲究的人家有所谓一三道茶”:一道茶不饮,只是表示迎客,敬客;二道茶是深谈、畅饮;三道茶上来即表示主人送客了。在这里西南人将茶的自然属性与功能与交友之道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客初至,谈未深,茶尚淡,故仅示敬意而并非真饮;淡既…  相似文献   

10.
到过云南大理,不饮“三道茶”,真会终身遗憾。它那“一苦、二甜、三回味”的情调,让品尝过的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1.
武夷山茶山歌谣武夷山市文化局曾震中(武夷岩茶·制茶谣)人说粮如银,我道茶似金,武夷岩茶兴,全靠制茶经。一采二倒青,三摇四围水,五炒六柔金,七烘八捡梗,九复十筛分,道道工夫精。人说粮如银,我道茶似金,武夷岩茶兴,苦煞制茶人。(武夷岩茶·挖山谣)七月挖金...  相似文献   

12.
茶道 ,是茶文化之内核。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本能和理性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中国茶道包涵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七种义理 ;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简称’七义一心”)。儒家重视礼义引控之和 ,体现中和之美 ;道家倡导纯任自然之和 ,体现无形式、无常规之自然美 ;佛家推行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式之和 ,体现规范之美。中国茶道并蓄儒释道三家“和”思想之精华 ,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对“道”的诠释 ,大别有两大类…  相似文献   

13.
婺源茶道浅论江西省婺源县旅游局萧诚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华民族种茶、饮茶、茶事、茶礼、茶俗、茶德的悠久历史,并由此而形成独特的茶文化,凝聚着千百年来历代茶人的辛劳和智慧。“客来奉茶”、“以茶会友”、“以茶代酒”,是我国人民重情好客的传统与礼俗,历为世人所...  相似文献   

14.
陈香白先生近作《中国茶文化》,开创了用《周易》“天人合一”观审视茶事、从而构筑起中国茶道哲学思想体系之先河。这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尝试。陈著全书由上、中、下三篇有机组合而成。上篇简叙茶史,突出了茶文化体系对于“生态环境优化”、“人类生命优化”的深远意义。中篇阐明茶理,提出了中国茶道“七义一心”说,首创《中国茶道太极图》,揭示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中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是中国文化之内核。下篇详析条法,以潮州工夫茶为实例,全方位论证了“中国茶道”、“中国工夫茶”、“…  相似文献   

15.
品茶三记     
自陆羽《茶经》问世后,论茶者层出不穷。可见,茶之道难以论尽,其品饮的精神方面更是如此。我饮茶多年,虽对茶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认识有限,但亦有所得,现摭之于篇,名曰三记。独品“云绿”夏日的一个中午,气温高达34℃,空气也似凝而不动了,室内静如世外。我沏一杯“雪水云绿”置桌上。这茶来自浙江桐庐雪水天堂山,是朋友捎来的,说此茶是上品,极不易得。少顷,启盖,杯中便飘出清醇之香,见新绿澄澈的茶汤中,嫩芽似莲蕊初绽,使人悠然生出喜悦之情。细吸一口,味道真是好极了,且见杯中莲蕊艳姿秀态,恍觉是从茶中唤出来的佳人…  相似文献   

16.
"人生如茶,第一道苦如生命,第二道香似爱情,第三道淡如清风,"作家三毛说。清清灵灵一撮茶泡在水中,焕如积雪,烨若春敷,顿时沁人心脾的清香味弥漫了整间小屋。端杯看那水面上起伏旋转的嫩嫩的芽或叶,在水的滋润下,缓缓褪去颓败的颜色,重新变得嫩绿明亮。清澈的水,因茶而绿,碧绿的茶,因水而明。浅浅啜饮一口,任浓郁  相似文献   

17.
法门寺塔地宫出土茶具与《茶经·四之器》对比研究法门寺博物馆王仓西,田生华陆羽一部《茶经》,深刻地真实地总结了中国唐代茶道。对唐以后,特别是宋代茶道、日本茶道产生了深刻影响。《茶经》是研究唐代茶文化的“圣经”,陆羽本人也被称为“茶圣”。陆羽一生主要活动...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茶道是人们通过感官来品赏茶的形、色、香、味,并由品饮茶进入到品悟人生、社会、自然乃至宇宙之道的方式和途径。可以说,茶是文人士大夫们通往"道"的方式之一,崇尚儒家的人通过品茶看到了仁义礼智信,崇尚道家的人通过品茶看到了自然与逍遥,崇尚禅宗的人通过品茶看到了空寂无住的般若智慧。而茶本身所蕴含的俭、静、真的特质,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一生所追求的理想品格。  相似文献   

19.
品茗话茶谜     
品茗话茶谜福建东山县常发“生在山中,一色相同,泡在水里,有绿有红。”这是民间流传的—道生动有趣的茶谜。闲暇工隙,品茗猜谜,别有一番情趣。茶谜曲折有致,变幻多端,耐人寻味,给人们休闲生活增添了无穷的趣味。茶谜大致有三类,即文义谜、谜语、故事谜。文义谜谜...  相似文献   

20.
茶色的幽默——说说日语中的“茶”字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王建唐宋时期,中国的饮茶习俗传到日本以后,经过数百年的不断改造,融合了日本文化清幽、静寂的精神及禅宗理念,终于在江户时代形成了日本独具特色的茶道。茶不仅用于陶冶性情、宁寂精神,就连“茶”字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