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药店》2002,(2):73
中医认为,血是水谷经过气的作用转化而成的,其生成与心、脾、胃、肾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成后的血与心、脾、肝分别主宰其运行和储藏,心生血、肝藏血、脾统血。血与气的关系密切,不仅血的生成与气有关,而且血的运行也需要靠气的推动。因此,气虚常常会导致血虚,血虚亦有气虚存在;补血时要兼顾到补气。 血虚包括贫血、神经官能症、某些虚弱症、月经不调等症,可表现为面色不华或萎黄、心悸眩晕、气短无力、体虚疲乏、指甲色淡、  相似文献   

2.
归脾汤以补脾益气为主,配合养心补血而治疗血虚,为补脾养心并进之方,亦即为益气与养血并调之剂。虽然本方为健脾养心、气血双补之剂,但其目的主要在于治疗血虚。1临床运用1.1脾不统血所致的各种皮下出血(过敏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能生血,则血不循经而妄行于脉外。因此,临床上一些紫癜、吐血、便血则多从脾经入手。如李某,男性,10岁,因发热、周身紫癜、柏油样大便而住我院。经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初诊时给予西药止血剂、中药凉血之剂(方不详),效不显,继续出血,住院至17d时血小板降至42×10~9/L,出现鼻衄、尿血,皮下紫斑扩大。其家长邀余会诊,症见除出血外,兼见食少体倦,身热有汗,喜热饮,舌质淡,脉缓。诊  相似文献   

3.
逍遥散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系调和肝脾的代表方剂,为中医临床各科所常用,前人曾誉为“肝病第一良方”。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逍遥散主治:“血虚劳倦,五心预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论额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加疟,又疗室女血弱明虚,营卫不和,淡嗽期热,肌体赢瘦,渐成骨蒸”。血以儒养为用,肝藏血而开窍于目,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则头目昏重。肝与心乃母与子之脏,肝血虚心血亦常因之而损,故见心论。肢体失于德养则疼痛。血虚内热故见日燥咽干,发热盗汗、颜…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为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常常反复难愈,目前尚无特效疗法。笔者经过临床探索,用健脾益气法为主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综述如下:一、病因病机本病病位主在肝脾二脏,尤以脾为主。中医认为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而为气血化之源。肝脾二脏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素问·宝命全形论》云:“木得土而达”。说明脾胃腐熟、运化、吸收水份,依赖肝木之气的疏泄。正如《血证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入于胃,全赖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份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份,渗泄中满之证在所不免”。另…  相似文献   

5.
正人以气血为本。我们形容一个人身体好,通常认为其"气色好";反之,气血不足则是不够健康的表现。那么,气血到底是什么,气血不足时又该如何调理?气与血是对双胞胎中医学认为,气血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它们由饮食中的营养物质经过脾胃化生而得到补充。气属阳,主动,有温煦机体的作用;血属阴,主静,有濡润周身的作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因此,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临床上治疗血虚  相似文献   

6.
林民生 《海峡药学》1997,9(3):84-85
白细胞减少症(以下简称“白减”)系外周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109/L,者,是目前内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中药对本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性治疗和研究,取得可喜的成就,现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研究:祖国医学无此病之病名,因患者有头晕乏力,腰膝酸软等虚证症状,将其归属于“虚荣”、“血虚”等病范畴。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清属虚证,是由于心、脾、肝、肾亏损所致,且和脾肾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医认为“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脚”,若脾虚则血生化无源。“肾主骨,藏精,生髓”,“血为精所代’,若肾虚则髓不…  相似文献   

7.
中医理论认为,乳房为多气多血之所在,乳头属肝,为肝肾二经之冲;乳房属胃,为阳明气血汇集之所,脾胃互为表里,忧思郁怒则肝气郁滞、肝失疏泄、肝脾两伤;乳部经络赖肝之疏泄、阳明之布司。因此乳房疾病除了肝气疏泄,还应考虑脾胃气血所伤。乳腺癌、乳腺增生、病理性溢乳、乳腺炎等乳房疾病的发生是由于肝脾两伤,痰凝气结,都涉及到脾的运化和肾脏的封藏作用,因而治疗上当益气养血、补益脾肾,同时辅以祛邪,常用药物为黄精、党参、黄芪、茯苓、当归、白术等。本文对这些药物的补脾益气养血作用机制改善乳房有关症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正>心悸的症状,最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部举痛论》之"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素问至真要大论》之"心澹澹大动",《灵枢本神》之"心怵惕",都是对心悸症状的描述,但对这一病名并没有明确的记载,直到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和《伤寒论》这两部书中,才正式提出了悸和惊悸的病名。如"动即为惊,弱则为悸",认为前者是因惊而脉动,后者是因虚而心悸。情志抑郁,疏泄失司,导致肝郁脾虚,久则气滞血瘀,心失所养而发心悸,辩证以肝郁为主者,则宜疏肝养心。因肝以血为本,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心与肝乃为主血与藏血之关系,惟心肝二脏紧密配合,则气血畅达,濡养周身,逍遥散取自《太平惠民和剂  相似文献   

9.
桑杲教授认为儿童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与心、肝、脾、肾相关,病机特点多为本虚标实,其本在于脾肾两虚,常累及气、血、津、液。基于“和稳论”,桑教授从和稳脏腑、和稳气血津液等角度入手,临床选用地白止动方加减治疗本病,疗效确切。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们运用中医中药防治运动性疲劳,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中医防治运动性疲劳的应用理论 1.1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相对平衡的有机整体,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体力的产生是以气血阴阳为基础,通过脏腑的协调表现于外,气根结于丹田,渥漩于中州,散发于上焦。因此,气的释放与脾、肝、肺的功能活动及协调作用有密切的关系,精(津)为体力产生的物质基础,它的化生与心、肝、脾、肾有密切的关系。汗为津液,在运动时,汗水淋漓耗伤津液,导致气失其依附引起气虚;津液大量耗伤则致脉内津液不足而气虚;气虚则血无以化生,推动温煦作用减弱致血瘀不畅;血为气之母,血瘀则气滞。  相似文献   

11.
中医将贫血称为血虚。根据引起血虚的原因、病机及其临床症状以及兼有的病情,一般分为肝血亏损、脾虚血亏(或心脾两虚)、气血两虚,以及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证型(主要由寄生虫病所致者除外)。与此相应,常以补肝养血、补脾养血、补气益血、滋补肝肾、温补脾肾等治法为原则,选用适当的方药治疗。现将血虚有关证型及其临床表现(症状)分别列举如下,将有关常用中成药按主要功能归类列于其后,以供选用。  相似文献   

12.
余瀛鳌教授认为小儿癫痫主要病机为痰与瘀,病位在心、肝、脾、肾。小儿脾肾不足、心肝有余,若先天肾精不足,则脑髓失养;脾失健运,则痰湿内阻;心肝火旺,煎熬津液为痰,则夹痰上扰神明,致脑络瘀阻,神机失守而发病。治疗以潜镇止痫、化痰通络为法,临床给予癫痫促效方,疗效显著。同时余教授指出,癫痫在急性期,由于发作频繁,宜用汤剂控制;待病情稳定后,可予丸剂或散剂,以巩固疗效。方中金石之药较多,需固护小儿的脾胃之气,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嘱服药6剂后停1日。附案例2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3.
肝五行属木,为风木之脏,其体阴而用阳,风木主动,动为阳,动则易耗其所藏之血。又肝为女子第二先天,其藏血又为女子月经提供来源。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与情志,气机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气一指各脏腑的生理活动,一指人体内正常的精微物质,所以肝在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的运行中起到一个调节枢纽作用,一但失常,则脏腑、气血、津液运行失其常道,聚成“气、血、壕、火、湿、食”滞。进而变生他症。“无形之邪,入结于脏,必有所据,水血痰食,皆邪薮也。”《金匮要略心典》。而肝疏泄功能的运行,势必又耗其所藏。所以其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的这种生理特点,决定了肝病的治疗过程中宜补不宜伐。所以古论中有“肝秉刚强之性非借阴液以涵之”之论。现略举事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一般的贫血多表现出乏力、出血等症状,易发生外感。中医认为以气、血、阴阳虚损为主,其脏腑涉及肺、脾、心、肝、肾。肺主气,气为血帅,脾运化生血,血为气母,肝藏血,心主血脉,肾主精,精化血,血亦填精,因而贫血病离不开五脏及气、血、精的变化。现结合临床经验进行以下论述。1气虚型气虚包括肺气虚、脾气虚、心气虚,以乏力为主要表现,肺气虚者以气短为主要症状,脾气虚者伴消化系症状,心气虚者伴心悸症状。还多见头晕、眼花、耳鸣、自汗、食欲不振或便溏、腹泻、  相似文献   

15.
中风乃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初期攻治也难免有伤气阴,病至后期往往正气虚损,邪气难尽。故其治疗应以补虚为主,兼以祛邪,笔者在临床上宗此为用,屡获佳效。1养肝血、祛瘀血中风病位主要在肝,故治疗时应有所侧重。初起多以平肝、镇肝,后期则当柔肝,养肝以补肝之阴血。阴血得补则筋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腹腔积液,属于中医的"臌胀"范围,分为水臌、气臌、血臌和虫臌4种。肝硬化腹腔积液似与水臌相吻合,肝硬化腹腔积液经治疗腹腔积液消退后,其复发率极高,少数顽固性腹腔积液治疗上更是十分棘手。中医认为肝硬化腹腔积液形成的主因是:湿热毒邪,侵害肝胆,殃及脾胃,湿热困于中焦,以至脾失健运,湿困日久,热蒸生疾,入于肝经,阻淤血络,形成血瘀,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又有统血之功,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但  相似文献   

17.
<正>临证时经常有这些用法:通泻大便而清泻燥热达到治疗肺热咳嗽之釜底抽薪;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肝病实脾法;心火上炎,心肾不交而用补肾水之引火归原法;或脾病从心论治,或心病从脾论治,以及临床在治疗本脏本腑时,意想不到地出现它脏它腑病的痊愈等。这些均是利用调理  相似文献   

18.
人参归脾丸是临床常用的中成药,此方始于宋代严用和所著的《济生方》中的归脾汤,是中医用来补血的常用方。药物组成:人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远志、木香、桂圆肉、当归、甘草等。中医认为,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血虚的病症与心、脾、肝三个器官有  相似文献   

19.
情志致病多伤及内脏的功能,影响人体气脉运行,出现气脉紊乱,代谢异常,脏腑之间相对平衡被破坏,形成情志病变,进一步还可导致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的形成.人体气低运行与肺的宣肃,脾胃的升降,肝的疏泄、升发,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大肠传导,膀胱排泄等有关.但是在这个统一体中心为藏腑之大主,起主宰一切的作用,另外脾胃升降,肝的疏泄等也是气脉正常运行的关键.所以临床上情志所致病症,以心、肝、脾的病症为多见.古人曰:治病之方,心药参半.人们在治疗上也习惯有三分治疗,七分调养的说法.七分调养则看重于情志调护.1 情志和达、心境良好是治疗情志病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胸痹本虚标实,其本虚多以心气亏虚为主,或累及心阳、心阴、心血。《素问·平人气象论》亦云:“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液之所以能够在脉管中正常运行,全赖心气之推动。脉管是血液运行之通道,为血之府,通于心。其通畅与否,主要取决于心气之盛衰。《灵枢·经脉篇》云:“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