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宜昌地区的山区,包括兴山、秭归、五峰、长阳的全部和宜昌、远安、宜都的大部分地区,面积约占宜昌地区的70%以上,是鄂西南山区的主体部分。 目前宜昌山区农业生态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大多数地方属于生态上薄弱地区,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日趋加剧;农业空间结构与山区自然环境结构不符,土地资源利用上存在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3.
4.
农业活动与岩溶山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周游游 《地理科学》2000,20(5):431-436
以 4项专题研究及抽样调查为主要资料来源 ,对西南岩溶山区的土地利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由于该区土地土层薄且通透性强和母岩漏水 ,长期耕种后土壤肥力明显下降、粮食产量对化肥的依赖性增强。长期施化肥的土地耕种约 6 0年后 ,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当于天然状态下的 30 %。垦殖率在 2 0 %~ 30 %、覆被率在 35 %~ 45 %时粮食产量高而稳定。土层厚度 <5 0~ 80cm、地形坡度 >16°时的梯地对水肥保持及旱情缓解的作用甚小 ,不是解决干旱的途径。该区耕地的持续利用须建立在适当的垦殖率、森林覆盖率及合理施肥基础上。实现该目标的关键是建立生态农业体系 ,缩小耕地面积、减少人口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中国亚热带西部山区夜雨特征的农业气候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6.
山区人地系统是地理学在山地区域的研究内核,科学认知山区人地系统对解决山区生态安全、灾害防治、经济贫困、人地矛盾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山地研究进程,借助CiteSpace软件和文献精读,论述了山区人地系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归纳总结了山区人地系统的研究重点和常用方法。研究发现:山区人地系统研究的学科综合趋势明显,人文地理学研究内核不断凸显,尽管研究领域广泛、成果丰富,但理论基础和系统性仍有待加强;研究重点包括山区承载力、山区要素空间分异、山区人地系统演化规律、山区人地系统作用机制等方面,研究方法从传统的史志挖掘、系统评价、动态模拟转向多维图谱、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手段,未来应进一步突出研究的综合属性、空间属性、应用属性,强化数理模型基础上的人地关系机理研究、环境变化下的人类活动响应研究和研究方法的深化创新。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山区传统农业生态系统转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三峡库区是集农村、山区、移民区为一体的典型生态脆弱区,研究其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变化对于库区的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理论分析—实证研究—趋势预测”的研究框架,以草堂溪流域为例,利用2012-2017年的Quick Bird高分遥感影像结合自然资源要素与农户行为从空间尺度上人地关系变化角度出发对三峡库区山区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的转型及趋势进行解析。研究发现:① 利用100 m间隔范围的缓冲环将三峡库区的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分为高低低、高低高、低高低与低低高4种类型,不同模式分别代表三峡库区不同的农业发展阶段,揭示了库区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由传统耕作方式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趋势。② 库区的农业生态系统正逐步由传统的耕作区域内粗放利用的纯农生计方式,通过坡耕地撂荒、经果林种植等生态恢复方式,向聚落周边300 m范围内种植结构合理化、物种多样化的集约利用方式转型。③ 以农户与坡耕地等系统要素为代表的三峡库区传统农业生态系统正在发生转型。其中坡耕地多由生产功能主导向生态与经济功能并重转变,农户生计方式趋于多样化,聚落系统生态活力逐渐增强,且农业生态系统转型的变化范围基本由高海拔山地区域向河谷平坝区迁移。此外,尽管在数据时限方面存在不足,但研究结果对于库区乡村土地利用、山区水土流失治理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均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川西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波  刘庆  游翔  庞学勇 《山地学报》2002,20(4):438-444
四川省西部地区是全国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工程的重点地区。由于区内人地矛盾突出,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造成了该地区林农,林牧,农牧关系紧张,阻碍了当地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对川西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进展,困难,相关政策和技术应用情况等进行初步考察,并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川西地区农村经济带来的影响;退耕还林后,川西地区农业(种植业)产值相对降低,林业和牧业产值逐渐增加,但变化幅度不大,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在短期内并未给川西农村经济带来多大的变化,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影响又是深远的。因而退耕还要工程中强调生态效应的同时,如何将农村长期经济效应向短期化转化以及长期生态效应向经济化转化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桂西山区为例,综合分析了云贵高原贫困地区农业综合开发与脱贫致富的许多有利条件,指出以市场信息为导向,以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目标,因地制宜进行农业优势资源规模开发,变资源优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以遥感技术的基础手段——野外光谱测试方法,在我国首次研究了川西山区若干大熊猫主食竹在不同生长发育期和不同季节的野外光谱反射率,从而得出主食竹在不同生长发育状态下的光谱特性及光谱变化规律。主食竹开花前后的光谱变化,可作为预测开花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2.
鄂西山区耕地面积8640平方公里。区内现行耕作制度,在海拔500—1200米处以一年两熟制为主,海拔1200米以上处是一年一熟制。全区一熟制面积占耕地面积的15%,耕作复种指数180—195%。随着区内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现存耕作制度要加以调整:1.加强精耕细作,提高粮食单产,调整农业经济结构;2.合理布局作物,优化种植业结构;3.实行科学种田,使耕作制度的变革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山区乡镇企业发展条件的优劣势分析,指出了其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并对山区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山区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商品经济意识薄弱,还处于贫困状态。山区土地资源丰富,但耕地少,土质差,粮食不能自给。山区农业分带明显,开发时应分别对待。在山区首先要搞好教育,完善联产承包制,建立横向联合经济,调整、整顿乡镇企业,以促进山区建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而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又都是人类发展的需求。西南山区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生态环境极度恶化,也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并且形成了较突出的人与自然的矛盾。要改变西南山区农村的贫困问题,其核心即是解决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的矛盾,只有对一个区域进行综合的生态和经济的统筹规划,才能打破生态-经济-人口的恶性循环,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脱贫工程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16.
30年来我所在山区开发研究方面承担过国家级、院省部级重大科研任务30余项,发表论著200多种.研究领域有:山区综合开发,山区农业发展布局,山区资源条件评价及开发潜力,山区城镇和工业发展布局,山区人口的就业、移民和人口容量等.前两者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7.
亚热带山区泥石流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连权 《地理研究》1988,7(2):50-58
本文应用地貌学、水文学等方法进行了泥石流源地分类,阐述了各类源地泥石流形成过程,分析了各类源地的地貌演变对泥石流形成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湘西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问题与综合整治战略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王克林  章春华 《山地学报》1999,17(2):125-130
从区域自然景观空间结构,水土资源协调性,土壤形成能力,植物生产状况,生物资源聚集程度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论述了湘西喀斯特斜坡地带生态系统脆弱特征,分析了水土流失与干旱灾害加剧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南方山区土壤退化成因主要是土壤及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人地系统矛盾尖锐、土壤侵蚀的动力作用、盲目开发和工矿建设的影响.应从建设本区稳定平衡的生态系统、调整农业结构、建立持续发展的农业优化模式和政策上采取防治土壤退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宁南县是个多民族的山区农业县。全县人口15万,土地面积167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4%,平坝占16%)。本县岭谷高差2000—3000米。全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干暖,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农业自然资源优势在于甘蔗、蚕桑、油桐、生猪。据此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注重:开发的合理性,各项建设的配套,开发目标和对象的明确,农业投入的增加,责任制的推行和完善,科技兴农工程的建立。1989年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13%(其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2万亩),蔗糖产量占全省总产的1/8,生丝成了县内唯一的出口创汇商品,所产桐油是凉山州免检产品,生猪产量7万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