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罗文波 《中外医疗》2011,30(11):3-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重塑鼻腔结构治疗鼻解剖变异及黏膜接触点头痛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2例鼻解剖变异及黏膜接触点头痛患者行CT扫描和鼻内镜检查进行鼻解剖结构评估,经药物治疗2个月后无效者采取鼻内镜下选择性多结构重塑手术治疗,术后观察半年,评估疗效。结果 82例患者治愈64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34%。结论鼻中隔、中(下)鼻甲、钩突、筛泡等解剖变异是黏膜接触点头痛主要原因,鼻内窥镜下重塑鼻腔结构治疗由其引起的鼻源性头痛,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乏鼻部症状的慢性鼻源性头痛的诊断,研究患者鼻腔解剖异常情况,慢性炎症及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分析17例以头痛为主诉的患者鼻内镜和鼻窦CT扫描等资料及其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的方法。结果:鼻内镜及CT扫描检查发现鼻中隔偏曲、中甲异常、下鼻甲肥大、孤立性蝶窦病变最为明显。鼻内镜术后随访3~12个月。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治疗,治愈10例,有效6例,无效1例。结论:鼻腔解剖异常和炎症性病变是引起慢性鼻源性头痛的主要原因,鼻内镜结合鼻窦CT扫描,可较准确地发现引起鼻源性头痛病灶的确切部位,及时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可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内镜技术在鼻腔黏膜接触点性头痛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4mm0°和30°鼻内镜,去除鼻腔、鼻窦内病变组织,矫正解剖变异,使鼻中隔居中,维持中鼻甲、下鼻甲的形态。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痊愈15例(37.5%),好转19例(47.50%),无效6例(15%)。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3例,下鼻甲与鼻中隔粘连2例。结论:黏膜接触点性头痛多由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引起,鼻内镜技术诊断和治疗黏膜接触点性头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王国军  白莎 《四川医学》2011,32(1):71-7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重塑鼻腔结构治疗鼻解剖变异及粘膜接触点头痛的可行性。方法对136例鼻解剖变异及粘膜接触点头痛患者进行CT及鼻内窥镜检查,进行鼻解剖结构评估,对药物治疗1个月无效患者采取鼻内镜下选择性多结构重塑手术治疗,随访6个月~2年,评估疗效。结果 106例治愈,25例有效,5例无效,有效率96.3%。结论鼻中隔、中(下)鼻甲、钩突、筛泡等解剖变异是粘膜接触点头痛的主要原因,鼻内窥镜下重塑鼻腔结构治疗鼻腔粘膜接触点头痛以纠正鼻腔病理性改变、调整两侧气流的对称性分布为主,为鼻腔生理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鼻腔解剖异常致鼻源性头痛的诊断及鼻内镜微创手术的疗效.方法 鼻源性头痛患者75例,根据鼻内镜和鼻窦CT检查,确定解剖异常的部位和程度,进行相应的鼻内镜微创手术.结果 75例中鼻中隔偏曲54例,钩突肥大压迫中鼻甲26例,泡状中鼻甲或中鼻甲反向弯曲15例,鼻丘气房过度发育压迫鼻中隔11例,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解剖异常者47例.在鼻内镜下行相关手术,术后随访6~24个月,治愈37例,好转32例,无效6例.结论 鼻内镜技术结合鼻窦CT检查可以提高鼻腔解剖异常致鼻源性头痛的诊断率,相应的鼻内镜微创手术是治疗此类头痛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非鼻窦炎病人鼻腔黏膜接触性头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总结41例鼻腔黏膜接触性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影像学及鼻内镜检查明确诊断后进行鼻内镜微创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41例鼻腔黏膜接触性头痛患者经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术后随访6个月,治愈29例,好转7例,无效5例。结论鼻腔解剖异常是引起鼻腔黏膜接触性头痛的主要原因,以鼻中隔高位偏曲、鼻中隔棘突、中鼻甲变异较为常见,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鼻腔接触性头痛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2010年2月住院48例由于鼻腔结构异常而致黏膜接触头痛患者进行鼻内镜下矫形术,术后进行3~24月的随访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48例患者中治愈32例,好转12例,无效4例.结论 鼻腔结构异常导致黏膜接触所致的鼻源性头痛,保守治疗无效时,可结合鼻内镜检查及CT寻找异常解剖部位,鼻内镜下解除接触点可获得较好效果,合并变态反应因素时可术后给予相应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经鼻内镜治疗鼻腔解剖异常致鼻源性头痛5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腔解剖异常致鼻源性头痛的诊断及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非炎症性鼻源性头痛患者53例.根据鼻内镜和鼻窦CT检查,确定解剖异常的部位和程度,进行相应的鼻内镜微创手术.结果 53例中,鼻中隔高位偏曲18例;泡状中鼻甲或中鼻甲反向弯曲8例;鼻丘气房过度发育压迫鼻中隔4例;钩突肥大压迫中鼻甲6例:窦口鼻道复合体狭窄10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剖异常7例.术后随访6~24个月,治愈27例,好转21例,无效5例.结论鼻内镜技术结合高分辨率CT可以提高鼻腔解剖异常致鼻源性头痛的诊断率,相应的鼻内镜手术是治疗此类头痛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胡国文 《广东医学》2008,29(1):122-123
目的 探讨鼻腔解剖异常致鼻源性头痛的诊断及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非炎症性鼻源性头痛患者53例.根据鼻内镜和鼻窦CT检查,确定解剖异常的部位和程度,进行相应的鼻内镜微创手术.结果 53例中,鼻中隔高位偏曲18例;泡状中鼻甲或中鼻甲反向弯曲8例;鼻丘气房过度发育压迫鼻中隔4例;钩突肥大压迫中鼻甲6例:窦口鼻道复合体狭窄10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剖异常7例.术后随访6~24个月,治愈27例,好转21例,无效5例.结论鼻内镜技术结合高分辨率CT可以提高鼻腔解剖异常致鼻源性头痛的诊断率,相应的鼻内镜手术是治疗此类头痛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王宝莲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6):185-186,188
目的观察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鼻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对62例无鼻内症状的鼻源性头痛的患者进行CT、鼻内镜检查和1%地卡因实验,并分析其解剖学特点,确定具体解剖变异部位,经保守治疗无效后,实行相应的鼻内镜手术。结果鼻部CT结合鼻内镜检查发现62例患有鼻中隔偏曲、中鼻甲反向弯曲、钩突肥大、筛泡过渡气化、鼻腔鼻窦复合体(OMC)狭窄等解剖异常,鼻内镜术后随访6~12月,治愈47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16%。结论对确诊的鼻源性头痛患者,采用鼻内镜手术修正鼻腔解剖异常,使病因真正地解除,获得满意疗效,提示鼻内镜手术治疗鼻源性头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鼻腔结构异常及慢性鼻窦炎致鼻源性头痛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经筛选考虑为鼻源性头痛者术前常规行鼻内镜检查和/或鼻窦CT检查,明确鼻腔结构异常部位和慢性鼻窦炎的类型.对于鼻中隔偏曲、泡性中鼻甲、中鼻甲反向弯曲、钩突和/或筛泡肥大致鼻道窦口复合体狭窄等鼻腔结构异常的于鼻内镜下修正鼻腔结构;慢性鼻窦炎或伴有鼻息肉者根据其病变范围于全麻下行Messerklinger手术,清除鼻腔及鼻窦的病变组织,开放相应的鼻窦,术后定期清理术腔,并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结果 经治疗200例鼻源性头痛患者,随访8 ~12个月,平均随访9个月.治愈146例,显效38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8.5%.结论 鼻源性头痛特别是鼻腔结构异常所致的容易误诊,经鼻内镜检查和/或鼻窦CT检查一般均可明确诊断,经相应的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接触点头痛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接触点头痛是由鼻中隔和鼻腔外侧壁接触引起,其机制是三叉神经牵涉痛。本文旨在研究头痛是由上鼻甲或筛窦内侧壁而非中鼻甲与鼻中隔接触所造成。材料和方法:运用回顾性图表分析患者病例,共23例患者因头痛接受鼻中隔成形术和鼻窦手术。通过鼻窦CT扫描发现,仅有12例患者鼻中隔与筛窦内侧壁或上鼻甲之间有接触点,这些患者为缓解接触点症状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结果:术前和术后使用相同的疼痛问卷调查发现,术后83%的患者无头痛发作,8%的患者头痛显著缓解。本研究中41%的患者以前被诊断患有偏头痛,80%的患者经手术治疗获得成功。讨论:接触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鼻腔结构异常合并变应性鼻炎的患者,通过手术重建鼻腔结构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 对确诊为常年性AR且愿意行手术治疗的64例患者常规行鼻内镜检查及鼻窦冠状位CT扫描,了解鼻腔变异情况.鼻内镜下分别行鼻中隔矫正术、鼻中隔改良成形术、前筛开放术和联合下鼻甲凿折外压术.术后定时随访,根据常年性AR的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判定疗效.结果 合并鼻腔结构异常的64例AR患者手术后短期(3个月)有效率为96.8%,长期(1年)有效率为87.5%.结论 对经过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合并鼻中隔偏曲、鼻中隔距状突、异常钩突、异常筛泡、下鼻甲肥厚、鼻丘气房过大等鼻腔结构异常的常年性AR患者,通过手术重建鼻腔结构,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易维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9):621-622
目的观察鼻腔结构异常合并变应性鼻炎的患者,通过手术重建鼻腔结构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对确诊为常年性AR且愿意行手术治疗的32例患者常规行鼻内镜检查及鼻窦冠状位CT扫描,了解鼻腔变异情况。鼻内镜下分别行鼻中隔矫正术、鼻中隔改良成形术、前筛开放术和联合下鼻甲凿折外压术。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随访,根据常年性AR的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判定疗效。结果合并鼻腔结构异常的32例AR患者手术后短期(3个月)有效率为96.8%,长期(1年)有效率为87.5%。结论对经过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合并鼻中隔偏曲、鼻中隔距状突、异常钩突、异常筛泡、下鼻甲肥厚、鼻丘气房过大等鼻腔结构异常的常年性AR患者,通过手术重建鼻腔结构,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刘正先 《中外医疗》2013,32(7):33-34
目的观察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构异常导致的鼻源性头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鼻内镜手术在局麻下治疗48例鼻腔解剖异常、鼻窦所致的鼻源性头痛患者,其中,21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6例行中鼻甲部分切除,4例行下鼻甲黏骨膜下切除术,7例行鼻中隔矫正术并中鼻甲整形术;10例行钩突切除术或(并)筛窦切除术。结果 48例患者中总体治愈率68.8%(33例),好转率20.8%(10例),无效率10.4%(5例)。结论鼻内镜手术适用于复杂鼻腔结构的处理,该法治疗解剖结构异常所致的鼻源性头痛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鼻窦手术同期处理鼻腔异常解剖结构的手术疗效。方法对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92例及不伴鼻息肉32例,且鼻腔解剖结构均有异常患者,全麻下行内镜鼻窦手术:经鼻内镜前筛切除术、全筛切除术、全蝶筛切除术及上颌窦口、额窦口扩大术等;并同理处理鼻腔异常解剖结构,行鼻中隔矫正术、中/下鼻甲部分切除术、钩突切除术、鼻中隔鼻甲切除术等。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并判定疗效。治愈94例(75.8%),好转26例(21.0%),无效4例(3.2%,其中2例再次手术后好转)。所有病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鼻窦手术同期处理鼻腔异常解剖结构,对彻底清除病变、提高手术疗效、防止术后病变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非感染性鼻源性头痛的鼻内镜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炎症性鼻源性头痛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分析89例非炎症性鼻源性头痛患者的临床症状、鼻腔解剖学特点,并行鼻内镜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3年,总结其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经高分辨率鼻窦CT及鼻内镜检查后发现存在有鼻腔解剖结构异常,经鼻内镜手术后头痛缓解,疗效满意。结论:非炎症性鼻源性头痛系鼻腔解剖结构异常所致,通过鼻内镜手术矫正异常的鼻腔解剖结构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鼻内黏膜接触性头痛是指鼻中隔和鼻甲之间存在黏膜接触点而导致头痛.本病发生于成年人,发作时鼻根部和眶部疼痛,可放射于额部和顶部.如果找到明确的接触证据,经手术治疗去除接触点,可获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2月~2009年12月,我科共收治了21例头痛患者,男8例,女13例,年龄20~50岁,病程1~10年.21例患者头痛部位分别为:15例表现为颞部、眶周,6例患者表现为鼻根部,头痛是唯一症状,无鼻塞、流涕、鼻出血等鼻部其他症状,疼痛发作频率1~2次∕周以上,发作时用2%丁卡因棉片行嗅裂麻醉,疼痛完全消失.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及鼻窦CT检查,全部病例中鼻甲与鼻中隔相接触,其间包括鼻中隔偏曲、中甲肥大、泡性中鼻甲、鼻中隔结节、中鼻甲曲线垂直部内移,排除鼻腔鼻窦炎症及占位性病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腔黏膜接触点性头痛的诊断及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2008年12月至2012年12月对65例头痛患者行鼻内镜检查,鼻窦CT扫描及丁卡因实验诊断为鼻腔黏膜接触性头痛者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随诊6个月以上,治愈52例(80.0%),显效10例(15.3%),无效3例(4.0%),临床总有效率为95.3%。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鼻黏膜接触点性头痛,治疗效果良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内镜下鼻腔结构重塑治疗鼻源性头痛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下重塑鼻腔解剖异常治疗鼻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 对28例鼻源性头痛患者术前行鼻内镜检查和CT扫描,发现鼻腔一个或多个解剖结构异常,内镜下实施矫正重塑。结果 28例患者手术均纠正了解剖结构异常,鼻腔通气恢复正常,头痛症状消失。结论 内镜下矫正重塑鼻腔解剖结构异常,治疗由其导致的鼻源性头痛,达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