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者对《伤寒论》中有关鼻衄、吐血、便血和热入血室等血证加以辨析,探讨其病因病理及辨证论治规律,企图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2.
李灵辉 《光明中医》2009,24(8):1433-1434
<伤寒论>虽被后世尊为治疗外感病的经典,但是书中不仅论及外感病,其创立的辨证论治方法同样适用于临床各科杂病.张仲景对各种出血的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可谓是开创血证辨治的先河.本文对仲景在<伤寒论>中血证三禁:禁汗、禁吐、禁下,进行浅略分析,揣测仲景论治深意.  相似文献   

3.
“血证”一词出于《伤寒论》太阳篇125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諦也”。纵观全书,《伤寒论》血证可包括三个方面:血瘀于内而外见少腹硬满,或伴有欲饮不欲咽,或狂,或喜忘等瘀血证;因邪实阳郁或少阴、厥阴阳复太过或误用辛温助阳太甚以及阳衰失固而引起的衄血、吐血、便血等证;而妇人经行前后气血欠畅,邪乘虚而入血室,邪热与血互结致肝胆气血乖戾之热入血室证也可归属血证范  相似文献   

4.
系统研究了《伤寒论》有关蓄血证的古今之争,认为无论是外感病,还是内伤杂病,皆可出现蓄血之证。蓄血证的产生与病人的血络受损有关。其治疗以攻下逐瘀为大法,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为代表方,只要符合蓄血证的病机,很多现代疾病都可以参考蓄血三方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系统研究了<伤寒论>有关蓄血证的条文,认为无论是外感病,还是内伤杂病,皆可出现蓄血之证.蓄血证的病理为瘀热在里.其治疗以攻下逐瘀为大法,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为代表方,热重于瘀者是桃核承气汤证,瘀重于热者是抵当汤证,抵当丸适用于瘀重于热而病势较缓者.  相似文献   

6.
发热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伤寒是外感发热疾病,所以发热更属主证。《伤寒论》六经病篇381条条文中,约有100条论及发热(各种热型)。尚不包括由于省文,举宾略主或其他语法关系而省略“发热”的条文(如许多条文仅冠以“太阳病”、“阳明病”、“表证未解”等)。足见本论对发热的重视,值得深入进行研究探讨。一、发热的概念与类型发热在《伤寒论》中是泛指病者自身有发热感觉,或医者手扪病者肌肤有异常的热感。在条文中,除载有发热外,还提到潮热、外热、恶热等等,这些都属发热范围。为了叙述方便起见,本文暂把它们称为“伤寒病热型”。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遵照《伤寒论》愿意,通过对营与血、脏与腑、六经表里等关系及太阳麻黄汤主与桃核承气汤证方的内在联系的阐发,提出了由于太阳经病不解,导致足厥阴肝红血阏瘀的论点。无论影响手太阳小肠之腑与否,治疗均应“血实宜决之”。但因肝经并无直接管道通向本外,帮仲景假谷道以泄之,通过疏利肠道,达到了泻肝破阏治愈本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蓄血证中"如狂""喜忘"等症状与老年性痴呆的临床表现相似,而"血自下,下者愈"又提供了重要的治疗方法,从蓄血角度奠定了老年性痴呆理论基础和临床基础。故以《伤寒论》蓄血证的原文精神为核心,参以《内经》论述,围绕其主要临床表现,着重分析蓄血证理论对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肢体疼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伤寒论》六经病篇398条中,约有20余条论及肢体疼痛。可见本论对肢体疼痛的重视,值得深入探讨。一、肢体疼痛的概念与类型在《伤寒论》中,肢体疼痛(头痛)泛指病者自身有疼痛感觉,或医者扪病者部位有异常痛感。在条文中除以身体疼痛为常见证外,还提到肢节烦痛、骨节痛、四肢沉重痛等。这些都属于肢体疼痛范围,为了叙述方便,本文暂把它们称为“伤寒病肢体疼痛”型。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尚建新 《河北中医》2008,30(4):427-427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为经典教材之一。现分析其中的两步疗法。所谓“两步疗法”,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治疗原则上的两步法,一类是治疗方法上的两步法。《伤寒论》中大量的误治之后再进一步矫正治疗的范例不在分析  相似文献   

12.
何新慧 《河南中医》2012,32(8):949-951
《伤寒论》中所述蓄血证或发于太阳病阶段,或发于阳明病阶段,均因外邪化热入里,与血互结而成.临证时可将蓄血证分为太阳蓄血轻证、太阳蓄血重证和阳明蓄血证.太阳蓄血轻证者,治疗当先解表,表邪外散后再用桃核承气汤活血化瘀,通下瘀热;太阳蓄血重证者,当先治里,用抵当汤破血逐瘀,通下瘀热;阳明蓄血证的治疗应以祛邪为主,方用抵当汤破血逐瘀.  相似文献   

13.
李冠劳  党慧琴 《陕西中医》2007,28(2):232-232
《伤寒论》中对血证的论述散见于各篇中,下面就血证的有关条文浅述如下.   ……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在《内经》基础上发展了血证证治理论。诸血证病因病机不同,治疗各异。既立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法为《伤寒论》治血明训,又示透热解表、温经固摄固脱止血、疏迭表里调血及针刺疗法亦为治血良法,这些重要原则对血证的临证辨治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  相似文献   

15.
答:论中血证散见各篇,有关原文约30余条,可归纳为出血和瘀血两类。出血证病机可分阳郁、热盛、虚寒三个方面。阳郁出血者,如46条“患者必衄”、47条“自衄者愈”、55条“因致衄者”、56条“必衄”等,皆因风寒束表,郁阻阳气,当汗失汗,邪无出路,壅迫阳络所致,故论中有“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之明示,虽说汗血同源,邪随  相似文献   

16.
正《伤寒论》血证范围之广,几乎囊括内科学证的全部。如衄血7条(46、47、55、56、114、207、230)。吐血(吐脓血)3条(20、118、356)。便血10条(117、144、221、250、334、341、366、306、307、308)。尿血2条(86、293)。其血证特例尚有热入血室、蓄血等证。血证内容月占全部条文的8.31%(共33条)。可谓较为完整的仲景血证体系。在错综复杂的疾病演变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通过《伤寒论》治疗血证的方剂小柴胡汤、抵当汤类方、当归四逆汤、理中汤类方、白头翁汤等 7类方剂 ,探讨这些方剂治疗现代疾病出血证的效果 ,有消化道出血、便血、鼻衄、肌衄等 ,均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伤寒论》相关条文的分析探究仲景治疗血证的规律。仲景在治疗血证中,善用发越郁阳止血、清热凉血止血、泄热逐瘀止血、温涩固脱止血、针刺期门疏肝止血等方法。仲景通过独特的分析论述,建立了独具一格的血证理法方药诊治体系,为后世医家血证学说的完善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伤寒论》寒温并用法中表里双解法、清上温下法、和解权变法、阴阳双解法、反佐法作一分解。寒热并用是张仲景遣方用药的独特风格,贯穿于六经的始终。平衡阴阳是治疗疾病的总原则。方剂的配伍、运用不可以过分,过则达不到平衡阴阳之目的。寒温并用。从平衡阴阳出发,具有针对性强,副作用小,全面考虑的特点,既攻邪,又不伤正,既充分发挥药物的有效作用,又使其不致太过,确可收到并行不悖,相反相成之效。作者在熟读原文的基础上,逐条分析原文寒温并用在临床上的应用,以期推广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阳明蓄血证见于宋本《伤寒论》237、257两条。237条曰:“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对于本条,历代注家大都未提出异议和个人见解,多是顺文释译,人云亦云,大同小异。近日备课受日人山田正珍先生(《伤寒论集成》)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