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良性前列腺增生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Guo LJ  Zhang XH  Li PJ  Na YQ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108-1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发生与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诊断为BPH,因重度下尿路梗阻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BPH的4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组对比分析。结果423例患者中,BPH合并高血压者128例(303%)。BPH合并高血压组患者的平均手术年龄以及血尿发生率明显大于单纯BPH组(P<005)。在BPH合并高血压组中,平均舒张压≥90mmHg组患者的发病年龄及接受手术治疗的年龄明显比平均舒张压<90mmHg组提前(P<005,P<001)。与单纯BPH组的各项临床指标相比,BPH合并高血压组中10年以上高血压病史患者的BPH发病年龄明显提前(P<005);高血压病史超过20年时尿潴留发生次数明显增加,血尿发生率明显升高,前列腺容积明显增大(P均<005)。BPH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前列腺容积与高血压病史呈显著正相关(r=0056,P=0009)。结论BPH同时合并高血压多见;长期高血压尤其是高舒张压状态能够促进BPH的发生以及临床进展。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探讨高血压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方法:分别采用Ki 67免疫组织化 学染色及核酸末端原位标记技术(TUNEL)对40例单纯BPH和40例BPH合并高血压患者前列腺组织的细胞增殖 指数(proliferativeindex,PI)与凋亡指数(apoptoticindex,AI)进行检测。 结果:在单纯BPH以及BPH合并高血 压组,前列腺上皮和间质细胞的PI均大于AI(P<0.05),且PI与前列腺体积呈正相关(P<0.05)。与单纯BPH组 比较,BPH合并高血压组前列腺上皮和间质细胞的PI明显增高(P<0.05)。在BPH合并高血压组,高血压病程的 长短与前列腺上皮和间质细胞的PI呈正相关(P<0.05)。 结论:高血压尤其是长期高血压状态可促进前列腺 上皮和间质细胞的增殖,进而导致前列腺体积增大。  相似文献   

3.
前列腺体积参数与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前列腺体积参数与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 80例资料完整的BPH行开放性手术患者的相关资料。 结果 前列腺体积 (6 7.8± 33.9)ml,移行带体积 (42 .8± 2 4.9)ml,移行带指数 (0 .6 199± 0 .140 0 ) ,前列腺症状评分 (2 5 .0± 5 .5 ) ,标本重 (42 .7± 2 5 .1)g ,PSA(4.0 5± 3.90 )ng/ml。手术标本重量与前列腺体积 (r=0 .872P <0 .0 0 1)、移行带体积 (r =0 .97P <0 .0 0 1)、移行带指数 (r=0 .44 9P <0 .0 0 1)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PSA与前列腺体积 (r=0 .2 13P =0 .0 33)、移行带体积 (r=0 .2 2 4P =0 .0 17)、移行带指数 (r =0 .314P =0 .0 36 )呈正相关 ;IPSS与前列腺体积 (r=0 .0 10P =0 .72 5 )无相关 ,与移行带体积 (r=0 .314P =0 .0 36 )、移行带指数 (r=0 .32 1P =0 .0 0 1)呈正相关。尿潴留与非尿潴留组 :前列腺体积 (P >0 .0 5 )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移行带体积 (P <0 .0 5 )、移行带指数 (P <0 .0 5 )、PSA(P <0 .0 1)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 前列腺体积参数中移行带体积、移行带指数与临床症状、梗阻程度关系密切 ,能更好地反映BPH的严重程度 ;移行带体积能较好预测增生腺体的大小 ;随着移行带指数增高 ,尿潴留的危险性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4.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老年男性常见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研究发现肥胖,特别是中心性肥胖在BPH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对近年来肥胖与BPH的流行病学相关性以及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血清PSA与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61例有下尿路梗阻症状经手术治疗后病理诊断为BPH的患者资料。年龄(68.3±6.3)岁,术前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21.1±7.4,生活质量评分(QoL)4.5±0.8,尿流率(7.3±3.3)ml/s,前列腺体积(69.8±36.8)ml,剩余尿(81.9±105.8)ml,血清PSA值<4 ng/ml者247例(44.0%),4~10 ng/ml者223例(39.8%)、>10 ng/ml者91例(16.2%)。结果血清PSA水平与患者年龄、IPSS、QoL、最大尿流率、剩余尿量无明显相关性(r=0.08、0.03、0.06、0.04、0.09,P>0.05),而与前列腺体积呈显著正相关(r=0.42,p<0.01);血清PSA水平升高与前列腺体积(F=93.45,P<0.05)及尿潴留发生率(x~2=59.1,P<0.01)间有统计学意义。BPH组织标本中以腺体增生为主(x~2=16.14,P<0.01)或伴有梗死病灶(x~2=36.06,P<0.01)患者的血清PSA水平明显升高。结论50%以上接受手术治疗的BPH患者血清PSA水平升高,前列腺体积增大、尿潴留以及表现为腺体增生为主或伴有梗死灶的BPH是血清PSA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金标准"。对于大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传统电切术存在手术时间长、残留腺体多、术中出血多、腺体切除率低和住院时间长等弊端,从而增加围术期手术风险和术后复发率。因此,大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微创治疗仍然是一临床难题,本文就临床治疗大体积前列腺现状和趋势作一述评供临床指导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良性前列腺增生上皮细胞在有无间质细胞共培养条件下的基因差异表达。 方法 利用前列腺间质与上皮细胞共培养模型及DDRT PCR技术 ,对单独培养的前列腺增生上皮细胞和与间质细胞共培养的前列腺增生上皮细胞的mRNA进行差异表达分析 ,获得差异表达片段(ESTs) ;并对这些ESTs进行反向Northern印迹分析证实及克隆测序 ,将所测阳性克隆的cDNA序列与核苷酸数据库中已知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 结果 得到ESTs 70个 ;经同源性分析 ,4 5个ESTs与已知基因有较高同源性 ,2 5个ESTs为新的cDNA片段。 结论 良性前列腺增生上皮细胞在有无间质细胞共培养条件下 ,存在差异表达基因 ,这些差异基因可能与前列腺间质细胞对前列腺增生上皮细胞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病日至今仍不清楚。近年来,有些学者认为,免疫异常可能在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现就其关系综述如厂。1细胞免疫异常几乎在所有的良性增生的前列腺组织中都观察到大鼻炎性细胞浸润“’。炎性细胞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前列腺上皮周围基质中,少数浸润在L皮细胞间。通过对良性增生前列腺的微观解剖研究’“,淋巴细胞为基质结节的恒有成分。与结节周围基质相比,前者以成熟型结节如纤维型结节、肌纤维型结节、下滑肌型结节中浸润的淋巴细胞增加显著,不成熟期结节中淋巴细胞数减少。在正常的前列腺组织中,只有少数的炎性细…  相似文献   

9.
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梗阻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前列腺增生、膀胱出口梗阻和下尿路症状是一组既独立又相关的因素 ,良性前列腺梗阻 (BPO)则反映上述 3因素的交错和重合 ,也是临床治疗的直接目标 ,本文综述近年来有关前列腺增生合并BPO的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着重讨论了尿流动力学、前列腺组织学、前列腺及其尿道形态学等改变与BPO关系  相似文献   

10.
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治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老年男性常见病。男性65岁以后,多数前列腺组织学提示有BPH,但约2/3出现症状,其中仅1/3需要治疗。当前BPH治疗方法颇多,应根据病情及患者实际情况考虑是否需要治疗,是采用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或者其他治疗。治疗方案按症状评分、尿流年测定、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前列腺组织中表达、分布情况及临床意义,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4例正常前列腺(NP)、56例前列腺增生症(BPH)和33例前列腺癌(Pca)组织中bFGF的分布和表达。结果显示:BPH中bFGF阳性率为643%,主要分布于间质细胞核,部分间质细胞浆、少数腺上皮细胞浆也见阳性染色;Pca中bFGF阳性表达位于癌细胞浆,阳性率为848%,但bFGF表达强度与Pca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无明显关系;正常前列腺组织中bFGF表达均为阴性,三者之间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意义,表明bFGF参与BPH、Pca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2.
补骨脂素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补骨脂素对丙酸睾丸酮所致大白鼠前列腺增生(BPH)模型的作用。方法将SD大鼠去势7 d后皮下注射丙酸睾丸酮5.00 mg·kg-1·d-1,同时以补骨脂素45.00、15.00mg·kg-1·d-1保列治0.45 mg·kg-1·d-1、蒸馏水0.10 ml·kg-1·d-1,灌胃治疗1个月后处死大鼠,称量前列腺湿重、体积,光镜观察前列腺组织病理学改变、放射免疫法测量血清睾酮(T)和雌二醇(E2)。结果 补骨脂素组的前列腺湿重指数[(6 723.1±763.3、6 434.8±481.3)mg/kg体重]和前列腺体积指数[(3.8±0.7、4.4±0.8)ml/kg体重]较保列治组[(6 820.8±528.2)mg/kg体重、(5.4±0.3)ml/kg体重]及蒸馏水组[(8 798.5±1 184.9)mg/kg体重、(6.7±1.1)ml/kg体重]显著降低(P<0.05)。补骨脂素组前列腺组织增生程度较保列治组及蒸馏水组显著降低(P<0.05);补骨脂素对丙酸睾丸酮所致前列腺增生模型大白鼠的血清T和E2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补骨脂素治疗丙酸睾丸酮所致大鼠前列腺增生有效。  相似文献   

13.
良性前列腺增生与慢性前列腺炎发病特点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与慢性前列腺炎(CP)发病特点的相关性. 方法 BPH患者300例.平均年龄72(51~96)岁.根据直肠指诊及B超检查结果分为Ⅰ、Ⅱ、Ⅲ度增生3组,分别为85、139和76例.对每组合并CP的发生率及不同方法 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0例患者中合并CP者233例(77.7%),其中Ⅰ、Ⅱ、Ⅲ度增生组合并CP者分别为53例(62.6%)、113例(81.3%)、67例(88.2%),3组患者合并CP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CP患者分为2组,均给予抗前列腺增生药物治疗,其中一组同时服环丙沙星及消炎痛栓纳肛,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变化差异.Ⅰ、Ⅱ度增生组合并CP的患者加用抗感染治疗前后IPSS(7.5±0.6与5.5±0.9、11.5±1.5与10.0±0.5)、QOL评分(4.1±1.0与3.0±0.5、4.8±1.1与3.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度增生组合并CP者加用抗感染治疗前后(IPSS 27.8±2.8与25.0±2.5,QOL评分5.5±0.4与4.5±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PH患者常合并CP,腺体增生程度与CP发生率呈正相关,合并CP的Ⅰ、Ⅱ度增生患者抗炎治疗效果好于Ⅲ度增生合并CP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前列腺素合成酶(COX)-2在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42份前列腺增生和16份前列腺癌患者的手术标本,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印记方法对COX-2蛋白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16份前列腺癌标本中,15份COX-2呈阳性表达,占93.8%;42份前列腺增生的组织中,只有11份有COX-2的表达,占26%,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直接概率法P<0.01).且COX-2高表达的前列腺癌患者预后不佳.结论COX-2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增强,且与癌的临床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15.
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PSA与年龄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建立我国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患者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T PSA)各年龄段特异性的参考范围。 方法 对 913例年龄 30~ 89岁、初诊为BPH或可疑为前列腺癌 (PCa)的患者行血清T PSA及游离PSA(F PSA)检查。患者均行B超检查 ,对可疑PCa者经直肠超声引导下行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采用单因素回归分析及动态序列分析方法分析患者T PSA、F PSA及F/T比值与年龄变化的关系。 结果  10 3例患者经活检诊断为PCa ,检出率 11.3%。 810例BPH患者血T PSA及F PSA与年龄呈正相关 (r=0 .2 2 ,P <0 .0 0 1;r =0 .17,P <0 .0 0 1) ,F/T比值与年龄呈负相关 (r = 0 .16 ,P <0 .0 0 1)。T PSA及F PSA每年分别增加约 4 .4 %和 2 .7% ,F/T比值每年下降约1.3%。BPH患者年龄特异性T PSA值 4 0岁~为 0~ 1.5ng/ml;5 0岁~为 0~ 3.0ng/ml;6 0岁~为0~ 4 .5ng/ml;70岁~为 0~ 5 .5ng/ml;80岁~为 0~ 8.0ng/ml。  结论 BPH患者血清T PSA和F PSA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 ,而F/T比值与年龄呈负相关 ;建立年龄特异性的T PSA界值范围可以提高PSA诊断PCa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前列腺增生症的逼尿肌功能观察   总被引:51,自引:3,他引:48  
对85例前列腺增生病人的逼尿肌功能进行了尿动力学观察,将前列腺梗阻性膀胱分为正常、反射亢进、低顺应和高顺应4种类型,并对其梗阻解除前后的逼尿肌功能变化进行了观察。尿动力学检查可判断逼尿肌功能状态及其损害程度,能准确掌握手术时机,强调在逼尿期尚未发生功能障碍之前,及时解除梗阻,最大限度地减少膀胱逼尿肌的去神经性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尿动力学检查(UDS)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诊治中的意义。方法 对102例BPH病人进行详细尿动力学检查,包括尿流率、充盈期膀胱测压、压力-流率测定、残余尿测定,应用P-Q图进行分析是否存在膀胱出口梗阻。术后随访,行残余尿、尿流率测定。结果 尿流率Qmax<15ml/s 98例;低顺应性膀胱17例,高顺应性膀胱22例,顺应性正常63例;通尿肌不稳定42例;通尿肌收缩力正常或增强84例,减弱18例;压力-流率测定P-Q图示膀胱出口梗阻84例;残余尿<100ml 50例,>100 ml 52例。术后随访80例症状消失,排尿顺畅。结论 尿流动力学检查能明确BPH有无膀胱出口梗阻、逼尿肌的顺应性和收缩功能,对术前合理选择病人和提高手术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新的前列腺特异性蛋白Pmstein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56例BPH组织标本中Prostein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所有受检的BPH组织标本中均可检测到Prostein基因mRNA表达。结论Prostein基因在前列腺增生组织中普遍表达。Prostein基因在BPH的发生和/或发展中可能发挥作用,可能成为前列腺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体积及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手术获得的前列腺标本,经病理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例,将患者分成两组,即中性粒细胞比例小于70%组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大于70%组,并进一步探讨两组间前列腺体积、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之间的关系.结果 中性粒细胞计数与前列腺体积(β=4.68;95% CI 0.35,9.01;P=0.03)和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β=1.21;95% CI 0.42,1.98;P=0.003)正相关.中性粒细胞小于70%组的前列腺体积和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明显小于中性粒细胞大于70%组的前列腺体积和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52.00mL vs 69.71mL,t =3.73,P<0.05),(5.22ng/mL vs 9.30ng/mL,t =8.23,P<0.05).结论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体积及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