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刺网是黄渤海区的重要渔具渔法之一,2009年刺网渔获量达109.57万t,占该区三省一市总渔获量的30.14%,居于第2位。2010年对32个渔港渔村的刺网渔具渔法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这些调查资料作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4个地区有刺网渔具渔法,涉及2型2式54种。其中,漂流单片刺网22种,占40.7%;定置单片刺网13种,占24.1%;漂流三重刺网16种,占29.6%;定置三重刺网3种,占5.6%。2009年刺网总数量为350余万片,河北最多,达到164万片;天津次之,为94万片。地区频率指数表明,刺网渔具渔法主要分布在渤海的营口至黄骅以及黄海的青岛至威海一带沿海。主捕对象网具频率指数表明,梭子蟹、海蜇、虾蛄、鲳、鲅、小黄鱼、中国对虾是刺网渔具的主要捕捞对象。大多数刺网的网目尺寸偏小。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抽样调查基本上能够反映出黄渤海区刺网的概况。  相似文献   

2.
2010年6~7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河北省水产研究所共同对环黄渤海3省1市沿海一线的陷阱类渔具渔法进行了调查,根据网具结构、作业方式和主要捕捞对象分类,本次共调查到陷阱类渔具2类6种。现根据调查资料把陷阱类渔具渔法的现状整理成文,并针对当前的陷阱类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见解,以备有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3.
黄渤海区张网渔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0年6~7月,利用抽样调查方法对黄渤海区32个主要渔港、渔村的张网渔业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现场测量。依据调查资料并结合2009年度河北、辽宁、山东以及天津三省一市的渔具渔法调查报告、1983~2009年中国渔业年鉴中记载的张网捕捞产量分类统计资料,对黄渤海区的张网渔业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8年张网产量最高,达90.43万t,贡献率为17.18%,此后逐年波动下降。当前,张网是黄渤海区捕捞作业的重要渔具渔法之一,处在第3位,年产量为38.15万t,贡献率为10.49%。目前在黄渤海区进行捕捞作业的张网共有4个型、7个式、19种张网网型、总量69万顶。辽宁省的张网数量占三省一市张网数量的53.54%,主要分布在辽东湾作业;河北省的张网数量占24.69%,主要分布在渤海湾作业;山东省的张网数量占23.08%,主要分布在日照至烟台近海作业。其中以捕捞海蜇、虾类和小杂鱼为主的并列单片张网占54.51%;以捕捞毛虾为主的双锚竖杆张网占16.12%。大多数张网的最小网目尺寸均在4~30mm之间。综合分析表明,张网在黄渤海区渔业中所占比重较大、选择性较差、最小网目尺寸偏小,不利于黄渤海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2012年4-8月对环黄渤海三省一市沿海一线的拖网渔具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主要调查了拖网渔具的作业型式、渔场、渔获物组成、渔具结构、渔船数量及分布等现状。结果表明:黄渤海区三省一市在册拖网渔船12 358艘,其中110.3kW(150马力)以下渔船约占70%,而110.3kW以上渔船只占30%,拖网渔船数量随渔船功率增大而减少。网具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型式:单船桁杆型拖网、双船有翼单囊浮拖网、单船有翼单囊底拖网。黄渤海区拖网总船数量巨大,严重破坏近海渔业资源,渔具选择性差,渔具标准缺失较多,科研滞后。  相似文献   

5.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定性调查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0年6~7月,对黄渤海区沿海一线的32个主要渔港渔村和5家网具生产厂的拖网渔具渔法情况进行了综合定性调查(访问)和定量(测量)研究,调查分析了拖网渔具的作业原理、渔期、渔场、渔具配比、渔船功率等及网口周长、网衣总长、网口网目尺寸、囊网最小网目尺寸等现状。结果表明,环黄渤海区共有各种类型的拖网船25000余艘;小型拖网渔船比例高达80%,主要分布在渤海海域和黄海的部分近岸海域。共调查到34种拖网网型,分别为:有翼单囊单船小型底拖网7种,有翼单囊单船小型浮拖网1种,有翼单囊双船小型底拖网1种,有翼单囊双船小型浮拖网两种,单船桁杆多囊拖网1种,单船桁杆、框架单囊拖网5种,有翼单囊单船中型底拖网5种,有翼单囊单船大型底拖网两种,有翼单囊单船大、中型浮拖网两种,有翼单囊双船中型底拖网3种和有翼单囊双船大、中型浮拖网5种。拖网捕捞强度大大超出渔业资源承受能力,渔获物品种低值、幼小;生计渔业与商业捕捞矛盾突出。翼网和网口网目尺寸大型化、囊网网目尺寸小型化,整个网具大型化;最大网型翼网网目尺寸16000mm,网口网目尺寸15000mm,网口周长840m,网衣总长长度170m,囊网最小网目尺寸40~45mm或18~20m...  相似文献   

6.
7.
广东省山塘水库可养鱼水面有三百多万亩。近年来,水库养鱼和捕鱼发展很快,渔具渔法革新有显著进展,除采用三层刺网、撒腿刺网,围网、拖网和赶捕渔法外,珠江水产研究所设计了笼式张网新渔具。从1973年起,先后在东莞县的同沙、横岗,怀集县的三坑和开平县的大沙河等水库进行生产性试验,取得比较显著效果。几年的试验证明,  相似文献   

8.
南海区拖网和张网渔具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自然地理环境优越,生物资源丰富,渔场广阔,为发展海洋渔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良好的物质基础。南海渔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根据资源和渔场的特点,开发出各种具有南海特色的适应性渔具渔法,大大地推动着南海区海洋渔业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2010年6—7月和2012年6—8月,利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对黄渤海区的拖网渔业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现场测量。依据调查资料及有关拖网捕捞分类统计资料,对黄渤海区的拖网渔业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截止至2012年6月底,三省一市共有拖网渔船12 358艘,其中单拖渔船6 926艘,双拖渔船5 432艘。渔船功率44.1 kW以下的渔船占36.86%,44.1~109.5 kW占30.34%,110.3~219.8 kW占19.41%,220.5~441kW占12.59%,441 kW以上占0.80%。2003—2011年期间,除2007年外,拖网渔船总量呈下降趋势,渔船总功率呈上升趋势。拖网渔业捕捞产量1999年最高,达271.11万t,此后逐年下降,2011年为201.92万t。拖网是黄渤海区的主要作业方式,当前该海区拖网捕捞强度较大,渔船装备落后。因此,应对三省一市拖网渔业的捕捞强度加以控制,在鼓励拖网渔船改造升级的同时,适当压减拖网渔船的总数量,逐步发展外海拖网渔业。  相似文献   

10.
对鄱湖周边地区常见的渔具渔法的种类、作业方法及发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对其利弊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是现代渔业管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我国渔业管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作者结合工作实际,围绕黄渤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工作的发展与设想作扼要的专题论述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基于渔业统计和资源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我国实施伏季休渔制度20多年来对渤海渔业资源的影响。结果显示,1995年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以后,渤海捕捞产量和捕捞效率在短期内大幅增加,特别是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的捕捞产量分别增加了3.96倍和1.74倍,占渤海总捕捞产量的比重有所提高。1999年以后,捕捞产量逐年下降,并于2008年趋于稳定。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在1998~2014年渤海渔业资源量急剧下降之后,近年来有资源量增加迹象,鳀(Engraulis japonicus)、银鲳(Pampus argenteus)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等经济种类的资源量在2014~2015年有所提高,但总体低于1992年同期水平。休渔期内,渤海主要渔业种类得到了生长繁殖的时间和空间,资源量增加了3倍以上,渔业生物平均体长和体重增加,但长期以来资源小型化和低质化趋势未见好转。  相似文献   

13.
黄渤海区日本枪乌贼渔获量预报方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 Steest-rup)在黄渤海区广为分布,渔获物主要胴长组成范围在70~120毫米之间,是一种一年生的广布性近海小型头足类。渔获量在万吨以上,但波动幅度较大。1970~1979年年平均渔获量5万多吨,波动于1.3~10.8万吨之间。其在黄渤海区冬春季底拖网渔业生产中常常以主要渔获种类出现,特别是在其资源状况较  相似文献   

14.
摩洛哥海域沙丁鱼生产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摩洛哥沙丁鱼的捕捞量约占世界沙丁鱼总捕捞量的50%以上,是目前世界第一大沙丁鱼生产大国。而在整个250余艘的沙丁鱼生产船队规模中,沿海手工业小型围网船却有230余艘,占了整个船队的近95%,大型工业捕捞船只占极少数。而随着摩洛哥政府"渔业大产业链"振兴计划的推出,跻身该国沙丁鱼生产和加工领域,不仅有助于改变上海远洋乃至我国远洋渔业在西非以底层头足类为主的单一生产模式,而且将为我国今后扩大利用国际海洋资源,加速远洋渔业的发展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11年夏季在黄渤海的采样调查分析了该海域网采浮游微藻的多样性,并从71个站位的采水样品与12个站位的拖网样品中分离了大量可培养的藻种。调查区拖网样品中共发现浮游微藻4门30属44种藻,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tas)为主,甲藻门(Dinophytas)次之。在实验室内利用毛细管法、平板法和稀释法分离纯化获得92株可培养微藻,经分子学鉴定为19种,包括9种硅藻、3种褐藻、3种不等鞭毛藻、2种绿藻、1种甲藻、1种定鞭藻。这些可培养微藻个体较小,多为微微型藻类和微型藻类,其中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sp.)和舟形藻(Navicula sp.)既能在固定样品中观察到,又能在实验室培养。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梭角藻(Ceratium fusus)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等小型藻类虽然在固定样品中所占比例较大,但是难以培养。此外,本次调查还首次在中国海域发现了Pseudobodo tremulans。黄渤海藻株的鉴定与培养不仅补充了中国微藻种质资源,还为促进微藻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近海渔业资源养护型捕捞与管理技术,促进《全国海洋捕捞渔具目录》的实施,2014年9—10月在黄海进行了网目尺寸为40、50、60 mm的单片型刺网、双重型刺网和三重型刺网以及生产对照网的选择性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相同网目尺寸的各型试验网的渔获种类间呈中等相似或极相似;渔获优势种为高眼鲽、细纹狮子鱼、黄、小黄鱼和白姑鱼,不同试验网的渔获优势种不同。40、50、60 mm的三重型刺网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分别为相同网目尺寸的单片型刺网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的187%、174%和146%,对应的经济效益分别为单片型刺网经济效益的133%、112%和184%,小黄鱼幼鱼比例分别为单片型刺网的162%、342%和122%,高眼鲽幼鱼比例分别为单片型刺网的108%、277%和100%。渔获结构显示,单片型刺网对小黄鱼、鲐鱼和白姑鱼等纺锤型鱼类的选择性优于三重型刺网,而三重型刺网对高眼鲽、黄鮟鱇的选择性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