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正>混合院位于北京白塔寺地区,地处老城核心地段。它是"白塔寺再生计划"的一部分:业主本意是试图通过局部几个院落改造,将更为适应当代生活的方式、品质以及资讯带入整个区域。我们的基地是一个包含了不规则院落和一系列加建的杂院,其中北侧体量为1960年代由临时结构搭建而成的职工宿舍,在我们介入前结构已损坏较为严重。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思考并试图提出适合北京老城城  相似文献   

2.
《规划师》2015,(Z2)
南锣鼓巷是北京重要的历史街区之一,它的改造和发展对于北京旧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南锣鼓巷周边4条胡同的48个公产院落作为研究对象,从公产院落居民的人口结构、居住条件、行为方式和改造意愿等多个方面展开调研和分析,发现公产院落存在人口结构老龄化、低收入阶层人口多、居住条件较差及人均居住面积严重不足等问题;同时,发现院落中邻里关系好,居民对于胡同和"老北京"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很高的积极性,参与旧城整治和改造的意愿也很强烈。调研结果显示,公产房的使用者才是此次旧城更新的主体,希望能以此结论为基础进一步对北京旧城更新策略进行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庙会(Temple Fair)作为中国传统世俗空间和生活景观,是老北京历史、民俗、商业、手工业聚集的场所,也是历史城市的商业和文化运作的重要模式。白塔寺庙会作为北京八大庙会之一,每月定期开市,历史悠久、价值突出。旧城空间的优势在于高密度、混杂、生活气息,而问题同样来自于此。庙会空间在旧城文化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建筑师在旧城更新复兴中的扮演怎样的角色?带着这些问题,爬山虎工作室9月29日主办了《庙会空间——北京国际设计周旧城文化论坛》,由设计大咖和文化学者在"白塔寺再生计划"主  相似文献   

4.
<正>白塔寺"未来之家"是一个位于北京老城的智能家居实验项目。甲方是家庭生活领域的互联网硬件创业公司,委托度态建筑设计一个实验性的住宅,探索未来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项目在西城区白塔寺附近,是内城保存较为完好的胡同院落片区。"未来之家"场地非常迷你,院子大约80m~2,其中正房30m~2,剩下的都是胡同内的违章加建。在设计的开始,我们确定了3个关键词:家、  相似文献   

5.
正白塔寺区域作为北京市旧城更新的新来者,在北京设计周期间设置了临时信息中心来展示其更新策略。我们使用了风管这一随处可见的设备材料来制作这一区域的标识与一整套展示家具。其中外立面"白塔寺"3个超大汉字使得公众能以不同方式立刻与这整个区域的空间产生互动,远可作为标识被看到,近可利用内置的6组潜望镜看到700年前的白塔寺,看到1950年代的社会主义大楼,看到街道行人,以及二层上的AA建筑访  相似文献   

6.
<正>WA:作为设计团队,选择入驻白塔寺的原因?王淼:我们应该算是白塔寺片区最早的一批新居民了。2013年,我们计划成立北京八作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首先要考虑的便是办公地点。我们考察了写字楼、创意产业园区等区域之后,沿着白塔寺的红墙看到这个院子,胡同院落的感觉一下吸引了我们和华纳鸿业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这里没有CBD那种拥挤、喧闹和紧张,没有创意产业园  相似文献   

7.
<正>1方案征集作为白塔寺再生计划的一部分,继2016白塔寺院落更新国际方案征集之后,2017年,白塔寺再生计划与新街口街道办事处联合,再次启动设计方案征集活动。此次方案征集延续白塔寺国际方案征集系列活动"明确地点""具体问题"+"实地应用"的特点,设计任务集中在白塔寺片区与胡同的公共空间领域,目的是通过设计方案切实解决老城中实际存  相似文献   

8.
共生院     
<正>共生院是标准营造继微胡同、微杂院之后,对北京旧城四合院有机更新改造新模式的进一步探索实践。其目的是探索在传统胡同格局中公共与私人共同生活的可能性,并实验在局限空间中满足全部基础设施需求,创造胡同小尺度舒适生活。基地位于白塔寺历史保护区内一处150 m~2的杂院。设计通过木屋架延伸连接,墙体整合强化等动作,用翻修取代重建,创造出三个不同尺度的丰富院落。共  相似文献   

9.
四分院设计     
<正>四分院位于北京白塔寺历史片区的宫门口四条胡同,是该片区城市更新计划内容之一,是由金融街下属的华融金盈公司作为主导力量推动白塔寺片区旧城改造的第一个试点项目。旧城改造历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因其涉及到人口置换、业态升级、历史风貌保护、基础设施改造等多项内容,尤其是腾退安置等社会性工作。旧城房屋因历史原因所造成的产权复杂性,加上旧城对容积率、建筑密度、高度的严格控制等制约条件,都决定了旧城改造是一种渐进式的更新。华融的改造模式是先收购院子,结合市场定位以及整  相似文献   

10.
北京传统院落空间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传统院落空间为基础的旧城整体保护 今日的北京旧城已不再是50年前的北京旧城,它与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先生倡导的整体保护时的旧城相比,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墙被拆除了,河道被覆盖了,大量的开发建设破坏了旧城的整体风貌.但是,旧城的整体格局和核心部分仍然保存完好,北京旧城仍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理应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11.
"真实存在——BIAD@北京城"活动,包括"北京旧城复兴微展览"时间轴:北京院与北京城展"胡同新语:草厂系列艺术展"及建筑论坛,试图在当代语境下与社会各界探讨北京旧城问题,综合整理出能够适应全球化背景下城市问题解决的都市营造新体系.  相似文献   

12.
<正>白塔寺"未来之家"是位于北京旧城的智能家居实验项目。在传统建筑中置入智能移动家具模块,可灵活改变空间状态。新建的厨卫模块采用开源系统的维基房屋体系建造,数控加工,手动拼装,可实现修建过程对周边的最小化影响。Located in a historic Hutong area of Beijing,Baitasi House of the Future is the combination of a traditional courtyard house and a built-in  相似文献   

13.
如何在改造旧城的同时保护其历史文化环境──以北京白塔寺地区改建规划为例黄艳北京是典型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大都市的交融体。从元代建都开始,历经明、清两代的几百年间,北京城的建筑风格和城市格局都是在同一基础和原则上发展、完善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  相似文献   

14.
李烨  张海滨 《华中建筑》2022,40(1):18-21
建国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涌入,北京旧城四合院的居住舒适度难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如何进行更新改造以激发旧城活力是摆在设计师面前的一道难题.该文以北京帽儿胡同三号院为例,以如何在杂院中塑造公共空间为出发点,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探讨新时代下如何对历史文化院落进行更新和保护,期望对北京旧城的改造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15.
吴晨  郑天 《建筑创作》2011,(6):164-171
本文通过对北京旧城历史文化核心保护区大栅栏西街规划设计与改造整治实施过程的简要分析与归纳,试图探索出适合北京旧城传统商业街区的所谓引导与缓释为主的"西街模式",并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6.
在旧城更新逐渐成为主流议题的今天,实践上的建筑改造仍表现为粗暴的拆建和立面改造,而缺乏对传统人居环境的探讨与解析。以杭州劝业里为例,从结构现状和空间形态着手,试图在街区、院落和建筑上提供一种人居环境的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文章深入介绍了标准营造"微杂院"的项目背景和设计特点,细致阐述了其背后的"共生式更新"思维,并探讨了这种基于现存杂院形态进行院落微更新和功能置换的"微型城市化"模式对于北京旧城更新的整体意义和启发  相似文献   

18.
董雪访谈     
正WA:为什么会选择在白塔寺胡同内开一家民宿?董雪:其实北京开始成规模地启动有机更新,还是最近这几年。启动民宿这个项目的时候,当时北京只有前门大栅栏和白塔寺这两片老城区有在做更新腾退的工作。大栅栏那边交通对于我们来说不是很便利,并且也没有合适的物业空间,所以大概在2014年夏天,我们了解到白塔寺这里有一些可以选择的  相似文献   

19.
正不同于大栅栏和白塔寺,位于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史家胡同和内务部街是北京旧城内典型以居住功能为主的胡同,这里没有商业的繁华和旅游的喧闹,却有着平静真实的北京生活。精彩纷呈的设计周里,两条安静的老北京胡同中会发生什么?在这里,设计遇见人、遇见生活。活动背景史家胡同和内务部街位于北京市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内,这里的街巷肌理自形成于元代,历经数百年的变迁,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胡同风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密切的邻里关系,是北京旧城内展现老北京真实  相似文献   

20.
北京四合院中的院落空间曾经是舒适的家庭公共活动空间,然而随着院落居住形态的改变,传统四合院逐渐演变为大杂院,院落空间被占据、划分,成为堆放杂物、晾晒衣物、来往通行的消极空间,曾经院子里的生活氛围似乎也已不复存在。为此,规划师在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展开实践探索,以社会组织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为平台,汇集多部门资金支持及志愿参与的设计机构力量,开展以"咱们的院子"为主题的院落公共空间改善设计试点项目。我们通过"前期踏勘—参与式设计—实施动员—进场施工—后期维护"五个环节的工作路径,试图用全过程公众参与式设计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保护院落风貌,同时调动居民重新开始讨论公共事务,逐步建立起良性循环的院落环境维护自治机制。实践首次将历史街区物质空间改善与人文环境复兴相结合,探索"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社区营造路径,对于旧城历史街区有机更新模式的建立具有重要示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