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矿山法进行地下工程的开挖被广泛应用,然而矿山法施工发生坍塌、冒顶等事故较多。因此,对矿山法施工采用科学、系统、动态的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对降低矿山法施工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长春地铁某工程为实例,对矿山法隧道施工准备期间的安全风险评估及施工期间的动态安全风险评估的一般流程和常用方法进行阐述,以期为矿山法隧道施工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结合武汉地铁广虎区间矿山法施工隧道与隧道上建高楼施工工程,建立了相互影响计算模型.对比分析了地铁隧道上建高楼分别采用筏板基础与桩基础情况下的拱顶沉降量和高楼整体倾斜率,对高楼的安全状态进行了定量评价.指出从高楼和地铁隧道施工以及后期地铁运营的安全考虑,必须将高楼的独立柱扩大基础调整为桩基础.  相似文献   

3.
地铁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是保证施工安全的重要手段,结合广州地铁二八延长线东一江区间隧道施工实际,论述矿山法施工隧道中对周边不同对象的结构位移、沉降进行监控量测方案设计与实施方法,提出了具体合理的监测措施和预报流程,探索了一套有效可行的地铁矿山法施工监控量测的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4.
在矿山法隧道施工中,开挖工作面前3倍洞径处、上台阶开挖、支护完成、下台阶开挖、初期支护成环5个不同施工阶段对应的地表沉降量贡献率不同。利用某地铁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表沉降数据,分析得出该隧道上台阶开挖、下台阶开挖阶段产生的地表沉降量分别占整体沉降量的34%和31%,两者之和约占整体沉降量的65%,而其他三个阶段约占整体沉降量的35%。为保证隧道施工正常进行,提出一种矿山法隧道施工地表沉降分步控制的方法。在施工过程中,设置各施工阶段地表沉降控制值,根据各阶段地表沉降量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施工方法,以保证施工安全进行。经工程验证,该方法安全可行,可为同类型地铁隧道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盾构机空推过矿山法段地铁隧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盾构机由盾构段空推过矿山法段施工过程进行探讨,提出了矿山法开挖+锚喷初支+管片衬砌的复合施工方案,并对施工过程中关键部位质量控制进行了进一步探讨,为今后施工过程中遇到硬岩、孤石群或长距离上软下硬等地质情况下施工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厦门地铁3号线小东山站—安兜站区间隧道采用矿山法下穿既有鹰厦铁路为背景,采用有限元法研究不同施工工况下地表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右线施工结束后,地表X向位移约为6.2 mm,Y向位移约为3 mm,地表Z向(最大沉降)约为7.5 mm;左线施工结束后,X向位移增大至8.0 mm,Y向位移增大至5.22 mm,地表Z向沉降增大至9.6 mm,地表Z向沉降接近10 mm的控制标准。为确保施工安全,提出保护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地铁区间隧道施工中,经常会有从明挖基坑中直接进行矿山法隧道进洞的情况,为保证明挖基坑的稳定和矿山法隧道进洞段施工的安全,需要从设计和施工组织上采取必要的措施,本文以广州地铁三号线五山站~华师站区间工程的成功实施为例,介绍了基坑中矿山法隧道进洞的设计与施工要点,其相关经验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研究结论:(1) 为保证矿山法隧道进洞施工的安全,需要对隧道洞门段地层进行必要的超前加固,并加强隧道初期支护;(2)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穿插进行矿山法进洞施工的部分工序,合理组织工序衔接,可以减少重复工作,加快隧道进洞,既保证明挖基坑的稳定,又使矿山法隧道安全进洞.  相似文献   

8.
对矿山法与盾构法的适用条件作了简要比较,在此基础上,结合广州、南京、深圳等城市地铁区间隧道的施工经验,对区间隧道和铁路隧道支护参数做了对比分析,对防水设计施工的做法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为确保地裂缝条件下地铁盾构隧道与地裂缝设防段矿山法隧道接口抗震设计满足要求,采用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西安地铁5号线某区间盾构隧道与地裂缝设防段矿山法隧道接口部位进行横向地震作用时程分析,并与横向地震作用的反应位移法结果进行对比,结合现有理论及规范,分析地铁隧道接口处的抗震性能及合理的计算方法,发现对于结构断面形式突变的地下结构,宜采用反应位移法进行强度及变形计算,同时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校核,明确了不同断面接口两侧隧道横向剪切刚度的差异是导致位移与变形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减震层、管片柔性结构与弹性垫圈、变形缝以及加强钢筋与后浇环梁等抗震措施,在高烈度地区还可考虑将矿山法隧道设计为圆形或类圆形断面以提高整体抗震能力,研究结论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注浆在地铁矿山法隧道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目的: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在城市地铁中按喷锚构筑法原理进行设计和施工的浅埋暗挖矿山法隧道越来越多,本文旨在分析在矿山法隧道中各种辅助施工措施的特点、适用条件。 研究方法:通过对多个矿山法隧道的调查研究,对不同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下的注浆措施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 研究结论:在城市地铁中的矿山法隧道,需根据工程的周边环境、隧道埋置深度、工程及水文地质条件、隧道断面尺寸,结合隧道施工的基本工法,选择合理的注浆参数,对地层及围岩进行必要的加固和止水,不但可以避免较多的施工风险,节约工程投资,而且还可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及破坏,满足工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地铁矿山法隧道设计施工中出现的大沉降和高造价问题,通过对广州轨道交通三号线番禺广场站折返线、八号线沙园-凤凰新村区间的双线断面隧道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矿山法隧道断面形状会对隧道受力和投资产生巨大影响,并结合五号线淘金-区庄区间矿山法隧道的设计,提出和验证了优化矿山法隧道断面的设计方法,改善了矿山法隧道设计中出现的大沉降和高造价现状。  相似文献   

13.
地铁盾构隧道施工安全及事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北京、广州等城市地铁盾构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安全事故,总结事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吸取教训,据此制定防范技术手段和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确保盾构隧道的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4.
冻结法在城市地铁矿山法隧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胜 《铁道勘察》2006,32(6):67-70
冻结法在作为矿山法隧道的一种辅助施工方法,代替了当矿山法隧道浅埋且位于富水的软弱地层时传统的地面注浆、大管棚、小导管、洞内注浆等辅助施工措施。其原理是在隧道周围布置水平冻结孔,并在冻结孔中循环低温盐水,使冻结孔附近的含水地层结冰,形成强度高、封闭性好的冻结壁(冻土帷幕),然后在冻结壁的保护下运用矿山法进行隧道开挖与构筑施工。  相似文献   

15.
以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迎宾路站—三工站区间隧道下穿桥群施工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 3D建立隧道-地层-桥群三维计算模型,分析下穿施工对桥群的影响。结果表明:隧道边墙水平位移较拱顶竖向位移稍大;隧道初支最大位移14.8 mm,公路桥和铁路桥最大竖向位移分别为2.73,2.10 mm,隧道初支处于安全状态,隧道施工对桥群影响较小。针对该分析结果,提出下穿桥群前试挖、控制地层变形、制订应急措施、超前地质预报4项下穿施工控制措施。下穿段各项监测结果均未超过检测评估单位给定的变形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6.
结合广州地铁六号线东山口站施工现场监测。通过矿山法(右线)施工与盾构扩挖法(左线)施工对地面及建、构筑物的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分析出不同施工方法与沉降之间的关系,找到引起围岩变形和建筑物沉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岩石地区地铁矿山法区间隧道衬砌的设计模式长期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亟须合理化、规范化。从结构可靠度的角度出发,分3种模式(铁规破损阶段法、铁规概率极限状态法、建规概率极限状态法)对铁路系统和建工系统的设计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合理的可靠度设计方法进行P-Δ分析,并提出区间隧道设计中各个关键参数的合理取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采用矿山法施工的广州地铁二号线试验段-海公区间北段施工机械配置情况,并将广州地铁一、二呈线几个采用矿山法施工的区间机械配置进行对比,提出了实现城市地铁区间低投入、安全快速掘进的施工机械配置模式,为今后地铁蔚蓝色间矿山法施工机械配置提供借鉴实例。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盾构隧道贯通测量的风险分析方法,以苏州轨道交通4号线盾构隧道贯通测量项目工程为依托,借助风险分析理论,应用专家调查法结合灾害风险评估矩阵法(R=P×C)对调研的地铁盾构隧道可能存在的贯通测量风险进行识别、估计与评价,发现苏州轨道交通4号线盾构贯通测量项目存在隧道空间基准不统一、隧道定向测量、盾构穿越文保建筑沉降监测和隧道洞门钢环检测4个测量风险因素,评定出整个盾构隧道贯通测量的风险等级为Ⅱ级,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降低和控制盾构隧道贯通测量的施工风险。研究结果有效控制了苏州轨道交通4号线盾构隧道的测量风险,可为类似工程的测量风险分析和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结合含水岩层(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特征,对南京东部山区进行水文地质分区。在确定了不同地质体的渗透系数等参数的基础上,采用多种计算方法对不同水文地质单元内既有和新建矿山法隧道的典型地段标志点进行了涌水量和衬砌外水压力计算。结果表明:水文地质单元Ⅴ属强富水区,地铁建设风险高;其它单元内,张性、张扭性断裂控制了不同含水层的富水程度。建议加强支护和排水,确保南京地铁建设和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