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部、梵净山西麓,是贵州省茶叶主产县。近年来,全县按照人均一亩茶的目标,从"规模、管理、品牌"三个方面入手,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茶叶产业。随着印江茶叶的迅速发展,为进一步做大、做精、做强印江茶产业,有必要积极主动推进茶旅一体化,实现茶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创新茶产业发展之路。一、推进印江茶旅一体化的意义1.推进茶旅一体化是新时期茶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早在2006年,贵州省凤冈县就紧紧抓住国家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2.
茶旅,是一种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新兴旅行模式,是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一种完美结合,现在"茶旅一体化"经济模式正在被大多数产茶区所追捧,依托丰富的茶产业资源,结合茶文化等卖点,让游客到茶乡进行深入体验,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而且将提高茶农收入,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新兴经济模式,本文从茶旅一体化经济模式入手,着重探讨了其对于茶乡经济的促进作用,对发展茶旅一体化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李华丽 《茶叶通讯》2020,(1):140-144,163
茶旅一体化是推动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举措,是发展茶业经济的新业态。海南省茶旅一体化优势明显,发展空间较大,茶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态势正在形成。本文在分析海南省茶旅一体化发展的优势与主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的路径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茶旅融合与互动发展是茶产业及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对于破解茶产业利润增长瓶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浙江省为例,在产业融合理论及耦合理论指导下,构建了包含茶旅融合动因、融合路径、融合效益的机理模型,并通过构建耦合函数模型对浙江省茶旅融合情况进行实测,发现浙江省茶旅产业均处于增长阶段,但旅游产业的发展比茶产业更慢,且茶产业对旅游产业具有明显的引领作用,此外,茶旅融合程度也从失调状态发展到耦合协调状态。最后,本文针对如何进一步促进浙江省茶旅融合发展,突破茶产业的发展难题,实现茶产业转型升级,从产品创新、加强宣传、完善配套、培育一体化品牌4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茶旅是现代茶叶与现代旅游业交叉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很大的潜力。隆林县是白毫茶种植主产区,拥有丰富的茶业、旅游资源,旅游综合优势明显。在"以旅兴茶、以茶促旅"和"全域旅游"的战略背景下,推动茶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茶旅一体化"对于隆林县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分析隆林县茶业、旅游业以及茶旅融合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隆林县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不足之处,提出隆林县茶旅产业未来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以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6.
茶产业和旅游产业互动融合是两者发展的内在需求,在"以旅兴茶、以茶促旅"的战略背景下,两者融合发展已成共识。以安徽省为例,借用耦合模型,定量分析2003~2016年安徽省茶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安徽省茶旅两大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增速明显,综合协调指数波动上升,耦合度趋于稳定,耦合协调度值从2003年的0.15增加到2016年的0.69,标志着茶旅耦合等级由严重失调步入初级协调阶段。最后提出安徽省茶旅产业融合路径,从政府引导布局、加强茶旅示范基地建设、塑造安徽茶文化旅游形象、丰富茶文化旅游商品及培养茶旅一体化人才等5个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浅议茶旅融合发展的意义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书魁 《茶叶》2019,45(2):93-96
茶旅融合与互动发展是茶产业及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对于破解茶产业利润增长瓶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浅析茶旅融合互动发展对产业的促进作用,结合浙江省茶旅产业的实践案例和模式提出推进茶旅融合发展的建议与途径,以期为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孟涛  邹勋 《茶叶通讯》2011,38(1):17-20
安化黑茶,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文在分析安化黑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安化黑茶发展的良好机遇、产业优势和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做大做强安化黑茶产业,促进安化黑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孟涛  曾鑫  陈辉球  付莉 《福建茶叶》2016,(5):222-223
安化黑茶属于黑茶类,是我国特有的茶类之一。近年来因其独特的保健功效与历史文化底蕴受到消费者喜爱,安化黑茶产业发展迅速。本文借助常用的SWOT分析法探析安化黑茶产业的发展战略,希望对业内研究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贡尖茶是安化黑茶的特色品类之一,在我国黑茶历史上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安化黑茶产业的发展和产品传承创新的过程中,这一产品类型发展缓慢。作为安化黑茶湘尖系列重要组成部分,贡尖茶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工工艺与产品特性。文章结合史料研究与实地调查,梳理了贡尖茶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工艺特点,以期更好地挖掘其经济价值,助推安化黑茶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广大茶企积极应对,努力探寻茶产业转型升级之路,"茶旅融合"助推茶产业转型升级便是这一探索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文章以湖北邓村绿茶集团为例,分析了"茶旅融合"协同发展的机缘,总结了"茶旅融合"促进茶产业发展的路径,提出了"茶旅融合"助推茶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以期对鄂茶产业乃至全国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茶产业与旅游产业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对促进产业转型和推动当地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红场镇为例,剖析红场镇发展"茶旅一体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茶乡旅游的开发提出相关针对性的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化黑茶因其独特的产品特性逐渐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安化黑茶产业迎来了近十年的高速发展期。本文以新冠疫情为背景探讨安化黑茶产业在疫情影响下产业发展的应对措施与策略,以供相关从业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9月28日下午,第二届中国·湖南(益阳)黑茶文化节暨安化黑茶博览会胜利闭幕。本届黑茶义化节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办。节会围绕"绿色益阳健康黑茶"主题,通过安化黑茶·老舍茶馆品鉴活动周、开幕式、黑茶产业发展高峰沦坛、重点项目签约、成立安化黑茶国际评鉴委员会、全国茶商大会、中国黑茶博物馆开工仪式等主体活动和企业自主活动,集中推介了安化黑茶公共品牌和生产标准,大力弘扬了安化黑茶文化。  相似文献   

15.
正一、安化黑茶品牌营销发展的现状安化黑茶早在千年前的泱泱华夏文明史上就写下了辉煌篇章。唐朝人杨晔在其编著的《膳夫经手录》中记载,安化"渠江薄片"当时已被列为宫廷贡品,宋代熊蕃《宣和北苑贡录》也明确提到安化"芙蓉仙茶"走进了宋代的皇宫庙堂,并高度评价安化在唐宋时期即享有"唯茶甲于诸州(县)"的美誉。时至元明时期,安化黑茶依旧名声远扬,朱元璋皇帝曾钦点安化每年交22斤"安化芽茶"上贡尊皇;清同治年间散黑茶"安化天尖"也走进庙堂之上。2008年湖南益阳市制订了《益阳市茶叶产业10年发展规划》(2007~2016),确立了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措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推进茶产业从"以产定销"向  相似文献   

16.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拥有悠久历史底蕴的茶马古道再次崛起,此时,将茶艺文化与心灵之旅紧密切合的茶旅应运而生。本文以我国茶旅一体化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茶旅一体化组织结构,运用SWOT-PEST分析法,根据茶旅一体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层面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角度出发,构建出我国茶旅一体化发展的SWOT-PEST分析矩阵,提出了"创新体制机制、完善配套设施、健全服务管理、创建茶旅品牌效应"四大发展策略,促进了我国茶文化的传承,为我国茶旅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正>本刊讯在日前举行的2015中国(贵州·遵义)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上,凤冈县被授予贵州省"茶旅一体化示范景区"的荣誉称号,同时获此殊荣的还有湄潭县。贵州省政协副主席陈海峰为荣获"茶旅一体化示范景区"的单位授牌。本届"贵州茶一节一会"以"多彩贵州·生态茶香"为主题,由贵州省政府与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活动时间为5月28~31日,共有来自美国、德国、  相似文献   

18.
商标是知识产权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的一项无形资产,与企业品牌形象的知名度与信誉度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安化黑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安化黑茶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安化黑茶商标保护成为产业发展与企业品牌打造与维护的重要内容.笔者结合安化黑茶商标保护的现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茶叶》2011,(2):1-1
1月5日,原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在深圳专门听取安化县委书记谢寿保及茶农和黑茶企业关于黑茶产业发展的汇报,高度赞扬益阳市振兴安化黑茶的举措。他要求,安化在黑茶产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科技、文化和人才培养,为黑茶产业发展聚足后劲。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当前发展形势出发,指出了茶旅融合发展在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特色旅游中的重要意义。并从彭溪镇茶旅融合发展具备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发展的条件和必要性,针对性地提出了茶旅融合发展的建议,以期为彭溪镇茶产业转型升级和旅游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