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gubmucosal dissee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ESD方法治疗37例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内镜下手术情况、并发症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术中出血3例,术后出血2例,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术中穿孔2例,均予内镜下金属夹夹闭后内科保守治疗成功,未有中转外科手术;l例直肠类癌及1例食管重度异型增生术后切缘病变组织残留,2~6月后复查未见明显复发迹象。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安全、有效,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术后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一项新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仅4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自2006年开始开展ESD以来,逐步探讨、摸索出一套ESD护理配合方法。现将下消化道ESD治疗的护理操作配合经验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ESD方法治疗29例(共31块)消化道病变的内镜下手术情况、并发症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术中出血2例,1例创面小动脉出血,内镜下钛夹止血,另1例胃黏膜下持续出血,形成血肿,中转开腹行胃窦切除术;1例直肠管状腺瘤ESD术后7天大出血,经肛门缝扎止血;术中发现肠壁穿孔1例,中转开腹行肠壁修补术。29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1例留下后遗症,平均住院时间5 d。随访2~27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病变是安全的,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术后不易复发。缺点是操作时间长,技术难度较大,并发症较EMR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11年6月经胃肠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黏膜下肿瘤48例,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大小、治疗经过以及病理结果等,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病灶直径为0.8~5.8 cm,平均(3.3±0.75)cm,ESD手术时间为27~167 min,平均(71.0±22.6)min,ESD完整切除病灶45例(45/48,93.75%),穿孔3例(3/48,6.25%),其中1例大出血,1例食管患者ESD术后出现食管狭窄,经内镜下球囊扩张食管狭窄消失。所有病人均完成了术后6个月的内镜随访,1例患者见肿瘤复发。结论 ESD技术对较大病变可以整块切除,并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消化道SMT行ESD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病变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肠镜发现的较大直肠腺瘤和黏膜下肿瘤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12例低位直肠病变,大小0.6~4.5cm(平均2.8cm),均成功完成ESD治疗。术后11例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例腺癌累及黏膜下层病例接受外科根治手术,手术标本病理未见肿瘤残留。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30~120min(平均5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约75ml,均经电凝、氩离子凝固术和止血夹成功止血,未出现需再次肠镜下治疗的出血。2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皮下气肿和少量膈下游离气体,保守治疗好转。9例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结论ESD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新方法,不仅能切除较大的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以往需要外科手术的消化道早期癌和部分黏膜下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内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病灶病例患者为入选对象,术前行染色内镜和超声内镜检查,确定病变范围和深度,常规行术前评估,观察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 2008年12月~2009年6月我院共实施ESD手术56例进入观察,切除标本平均直径(2.56±0.69)cm,平均手术操作时间(70.24±28.35)min;手术完整剥离成功率94.6%,术中穿孔发生率5.4%,迟发性穿孔率3.6%。1例发生迟发型出血,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率92.9%,随访患者中6个月内切面愈合率91.3%,12个月内切面愈合率达100%。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病灶病变局部的复发率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内镜全层切除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消化道肿瘤内镜治疗技术主要为病变组织切除术和病变组织破坏术。病变组织切除术目前主要包括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dissection,ESD)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submueosalexcavation,ESE)等;病变组织破坏术主要包括激光治疗、微波治疗、光动力学治疗、氩离子凝固法等。目前,国内外均以EMR和ESD技术作为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标准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大肠黏膜病变可在内镜下得到满意的治疗,切除肿瘤的直径和深度不断的得到突破。当然,在ESD治疗消化道病变的过程中,出血及穿孔的发生率也明显的增加。我们用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电热活检钳、钛夹等治疗ESD术中、术后引起的明显出血,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新技术, 其在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微创治疗中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ESD 技术能一次性、大块、完整切除病变组织, 并提供完整的病理资料, 显著减少病灶残留及复发, 达到根治性切除消化道早期肿瘤的疗效。文章就ESD 应用于消化道早期肿瘤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操作步骤、风险预 防以及处理等内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潘洪珍  王伟  赖雪珍  苏鲁 《山东医药》2008,48(34):72-72
我科自2004~2007年对36例消化道广基息肉及早期癌进行了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SD),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现将其手术配合技巧及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8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患者88例,随机分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44例)和ESD组(44例)。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与EMR组比较,ESD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增加,但一次性切除率明显升高(P0.05);术后6个月,ESD组切面愈合率显著高于EMR组(P0.05),ESD组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结论与EMR相比,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的一次性切除率和术后切面愈合率均较高,且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治疗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近2年电子胃肠镜发现的15例胃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肿瘤,内镜超声检查和/或病理活检进一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及性质,ESD操作步骤;黏膜下注射液体以抬高病灶,接着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之后使用Hook刀或IT刀沿病灶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灶。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治疗,病变直径1.0~3.5cm,平均2.3cm,ESD手术时间30~175min,平均73min,ESD治疗过程中创面均有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或金属钛夹止血,无术后延迟出血发生,穿孔发生率为6.7%(1/15),术后随访1~8个月,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作为一种内镜微创治疗,能实现较大病灶的完全剥离,为临床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也为消化道早期黏膜及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胃肠道早期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但在部分病例中,由于病变大小、部位等原因,无法取得预期疗效。口袋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项新兴内镜技术,具有手术时间短、病灶整块切除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逐渐应用于消化道早期肿瘤的治疗中。  相似文献   

14.
背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逐渐成为消化道早期癌症和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手段,但目前对术中选择何种黏膜下注射液尚未达成共识。目的:评估ESD术中黏膜下注射透明质酸钠、甘油果糖混合液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07年12月~2009年8月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经染色内镜和内镜超声检查诊断为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患者,黏膜下注射透明质酸钠、甘油果糖混合液行ESD治疗,分析操作一般情况、剥离成功率以及穿孔发生率。结果:本组患者切除标本最大长径1.3~4.3cm,平均2.6cm;ESD操作时间28~162min,平均62.6min;平均黏膜下注射量为26.6ml。剥离成功率92.3%。1例食管平滑肌瘤术后出现纵隔气肿,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穿孔发生率3.8%。ESD术后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4.2d,平均随访4.5个月,复查内镜示创面基本愈合,无复发。结论:黏膜下注射透明质酸钠、甘油果糖混合液行ESD的疗效良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来源于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内镜发现的消化道SMT进行超声检查,对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来源于固有肌层的消化道SMT 10例,术后病理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1例,胃平滑肌瘤1例,胃间质瘤6例,直肠平滑肌瘤和间质瘤各1例.病变最大直径0.5~3.0 cm(平均1.4 cm).9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剥离,1例创面肿瘤残留接受外科手术.ESD手术时间30~150 min(平均73.5 min).1例术中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闭合,未转开腹手术修补.术中平均出血量约40 ml,术后均未出现出血,亦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 ESD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消化道SMT安全、有效,大多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随着各种消化内镜和薄层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等技术的临床广泛应用,消化道黏膜下病变(submucosal lesion,SML)的检出率越来越高.针对SML治疗的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外科手术数量越来越多.对于SML临床转归、ESD或外科手术的必要性及患者是否受益存在争论.本研究主要针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性质、生长速度、恶变可能及ESD或外科手术的必要性、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2004-01/2014-12经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诊断为消化道SML的19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超声内镜观察病变部位(食管、胃),病变大小,回声表现、来源等特征.根据黏膜下病变性质、大小、患者意愿等选择不同治疗方案.包括EUS的随访观察、内镜下治疗[ESD、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excavation,ESE)、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和外科手术(开放手术、胸腔镜腹腔镜)(内镜或外科手术的指证是病灶短期内明显增大或相关内镜或影像评估怀疑有恶变的可能或患者主观要求内镜或手术切除).随访记录病灶的大小变化、切除病变的性质、大小、来源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出血、穿孔)、中转手术情况.结果:超声随访1135例SML患者(食道687例,胃448例),平均年龄50.7岁±10.3岁,男女比例为1.16∶1;食道SML初始病灶大小为:0.82 c m±0.24 c m,共计18例病灶随访过程中明显增大包括5例显著增大发生在6 mo内病理结果诊断为3例良性病变(固有肌层平滑肌瘤1例,囊肿2例)及两例恶性病变(平滑肌肉瘤1例,恶性颗粒细胞瘤1例).胃SML初始病灶大小为:1.31 cm±0.44 cm,16例病灶明显增大,包括10例病灶明显增大,病理诊断为2例平滑肌瘤病灶增大发生于12 mo内,8例间质瘤.病灶增大均在6 mo内发生.内镜下手术患者668例(食道412例,胃256例),6例(4例ESE组,2例ESD组)于术中发生穿孔,2例(均为E S E组)于术中发生出血,2例病变未完整剥离,内镜下治疗成功率为98.5%.外科手术患者112例(食道19例,胃93例)两例(GIST及食道平滑肌肉瘤)发生迟发性出血,手术成功率为98.2%.食道SML中,平滑肌瘤占86.1%,GIST占4.9%,囊肿占3%.胃S M L中,G I S T占48.1%,平滑肌瘤占24.9%,异位胰腺占17.3%,囊肿占3.4%,脂肪瘤占2.6%.结论:不论食管还是胃部黏膜下瘤,病灶的显著增大多发生于初次随访后6 mo内,6 mo后变化不明显.食管黏膜下肿瘤以平滑肌瘤为主,间质瘤少见,生长迅速的病灶及恶性病变罕见,食管病变无论外科手术或ESD术创伤及经济代价较大,不建议常规施行.胃部黏膜下病灶以间质瘤多见,迅速生长病灶较食管增多,建议12 mo内随访期间对生长迅速病灶施行ESD或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对消化道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11月至200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内镜中心ESD治疗消化道病变24例。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4例患者病变全部切除成功,操作时间36~165 min,平均75.7 min。其中,胃窦体病变操作时间41~81 min,平均60.1 min;2个胃底部病变耗时分别为114 min和118 min,平均116.0 min;食管病变操作时间39~102 min,平均63.7 min;大肠病变36~165 min,平均83.8 min。无术中出血、穿孔并发症发生,术后迟发出血1例,内镜下止血成功,出血率为4.1%。患者住院天数5~19 d,平均8.8 d。所有病例均纳入内镜随访计划,随访时间最长12个月,最短1个月。随访结果,复发1例,复发残留率4.2%。结论ESD虽然有操作过程复杂、操作技巧难度大等缺点,但对于消化道早期肿瘤以及黏膜病变具有整块切除率高、复发率较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由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发展而来的一项治疗胃肠道肿瘤的微创切除新技术,可以实现病变的大块和完整切除。国内ESD的开展尚处起步阶段,现将我们进行ESD治疗的护理操作配合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的内镜技术和新的内镜附件的不断涌现,使我们感觉内镜好像是一门无所不能的学科,特别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出现,使内镜手术替代部分外科手术几乎成为可能。ESD可以完整剥离病变黏膜,成为未来消化道癌前病变与早癌切除的主要技术;经口内镜肌切开术(POEM)的出现,使内镜技术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我们可以隔着黏膜上皮对固有肌层实施手术。当我们反思这些技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息肉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染色、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测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对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侧向发育型息肉行ESD治疗,完整剥离病变组织后送病检,所有病例术后内镜定期随访.结果 25例均完整剥离,病灶直径2.5 ~6.0 cm,平均4.0 cm;ESD手术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