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2.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DS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DS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比102例经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与术后DSA片。分析单纯化疗组(TAI,44例)和化疗加化疗栓塞组(TAI TACE,58例)介入术后的影像表现。结果:TAI组:瘤体缩小4例,无变化23例,染色变淡26例,供血动脉末梢变细、闭塞11例,血管湖或动静脉瘘形成8例。TAI TACE组:瘤体缩小9例(僵直瘤血管逐渐迂曲5例),无变化35例,瘤体进展伴碘油缺损12例(无肝内侧枝形成),肝内侧支形成11例(均见侧支形成侧碘油缺损),假性动脉瘤1例。结论: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DSA影像分析,对术后疗效评估,进一步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4.
5.
6.
子宫肌瘤的MR成像研究以--DSA为参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以DSA为参照评价子宫肌瘤的MRI表现。资料与方法 对DSA上有明显血供的子宫肌瘤行MRI检查,所有病例采用SE T1、turbo—SE T2WI和SET1WI增强扫描,对比剂为Gd—DTPA,剂量0.1mmol/kg体重,对不同成像序列的MRI信号特点和相关征象进行分析。结果 37个肌瘤T1WI均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多为等、高信号(28个肌瘤),增强扫描肌瘤均出现明显强化,信号多数高于或等于子宫肌层(35个肌瘤)。多数肌瘤内部为均匀结节状或团块状改变,其间可见分隔结构,肌瘤包膜在T1WI、T1WI和增强扫描时能明确显示。结论 DSA表现明显血供的子宫肌瘤MRI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增强扫描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肌瘤血供。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 评估无对比剂3.0T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6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前行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术(3D-TOF-MRA)检查.对每枚动脉瘤,用3D-TOF-MRA决定患者适合的治疗方法,包括经或不经球囊/支架辅助的弹簧圈栓塞治疗、外科夹闭、保守治疗.3D-TOF-MRA术前治疗计划与DSA最终决策的动脉瘤实际治疗方式相比较判定其临床治疗价值.结果 以动脉瘤为基础评估对颅内动脉瘤检测的准确性为96.9%,敏感度为97.6%,特异度为93.1%,阳性预测值(PPV)为98.8%,阴性预测值(NPV)为87.1%.依椐3D-TOF-MRA工作位上动脉瘤的解剖特点可以准确地制定术前治疗计划,其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9%、94.0%、100%、100%、74.4%.结论 无对比剂3D-TOF-MRA在检测颅内破裂动脉瘤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并且可以有效、准确地制定适合的动脉瘤术前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0.
自60年代开始应用Seldinger穿刺法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以来,经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这种技术已成为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较常用的技术。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不断发展,对检查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速度数字减影的出现为冠脉内球囊成形、支架、旋磨等技术提供了可靠和必要的保障。我院自1992年以来,应用DAR-2400数字减影X光机作了37例冠状动脉成形术,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人37例,男女比例32:5,年龄55.9±4.3(30~72)岁,根据WHO标准临床均诊断冠心病,冠脉造影示三支病变10例,双支病变17例,单支病变8例;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DSA视频流网络直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DSA视频流由高性能的图像采集卡进行采集,利用动态图像专家组标准4(MPEG-4)压缩,结合微软的流媒体处理开发包DirectShow框架技术,通过服务器端的发送过滤器(filter)和客户端的接收filter,再利用网络传输层的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实现DSA视频流的网络直播.对24例图像进行采集直播,由有经验的医师对客户端与DSA工作站的视频图像进行对比分析,主观评价每例图像的血管、病变影像特征的显示情况,以及图像的清晰度、对比度、实时有效性.结果 在100 M的局域网中,该方案直播的图像延迟时间≤1 s,24例视频图像中图像品质评价优17例,良5例,中2例.结论 该方案直播DSA视频流,图像清晰度好,延迟时间短,能够达到临床诊断与实时性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脑血管CT血管成像(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介入栓塞治疗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6例颅内动脉瘤病例的CTA与DSA资料,其中14例接受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结果 CTA和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情况无明显差异;就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及其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方面DSA检查优于CTA检查。14例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中无1例死亡,术后行DSA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2例术中出现血管痉挛,使用药物后缓解。结论CTA可以作为筛选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DSA在观察动脉瘤附近重要的穿支动脉血管方面明显优于CTA;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明显减少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将侧位脑血管数字图像进行反向转动后配准减影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方法 (1)实验研究:在笔者用Visual Basic编写的旋转配准减影软件中对试验靶片直接进行减影处理和将靶片旋转角度后再进行减影处理.观察软件的自动旋转角度探测功能是否探测出直线旋转的角度以及减影功能是否正常.(2)患者图像回顾性研究:将15例在侧位脑血管成像过程中靶血管围绕冠状轴发生了转动的图像读入软件.对同一组蒙靶片分别进行传统的配准减影和先反转一定角度后再进行传统配准减影处理.(3)评价:由4名相关专业的高级职称医师一起对这两组图像进行对比读片.结果 (1)软件配备的自动旋转角度探测功能提示靶片应逆时针方向旋转1.3..软件减影结果正确.(2)在回顾性研究中,用传统减影方法获得较清晰图像3例,在经反转配准减影处理后,伪影明显减少,图像更加清晰;经传统配准减影后有明显伪影的图像10例,在经反转配准减影处理后,获得清晰图像,末梢的血管影像也得以显示;经传统配准减影后无法辨认的图像2例,经过反转配准减影后达到诊断要求.(3)评价结果:反转配准减影的噪声控制和血管细节显示能力都优于传统配准方法;图像没有变形失真;图像清晰度稍有下降.结论 反向转动配准减影技术能明显提高侧位脑血管数字减影图像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颅外段打折的临床表现和影像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21例颈内动脉颅外段打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进行了系统性回顾分析.结果 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7例患者无临床症状,14例有不同程度的脑供血不足症状,其中5例患者显现出该病的一个特征性临床表现,即转颈或头颈部于特定位置可诱发临床症状.全脑DSA可以准确地观察到颈内动脉颅外段打折的部位及血管狭窄程度.在动脉狭窄度(α)<66%、80%>α≥66%和α≥80%的患者中,有临床症状者分别占3/5、7/10和4/6,其差异经Fisher确切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内动脉颅外段打折是一种较常见的血管变异,并且是一种潜在的疾病.全脑DSA是发现该变异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平板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三维旋转血管造影(3DR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3mm)诊疗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8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利用平板DSA行常规全脑血管造影,再行3DRA检查,并利用其工作站行三维重建,分析其二维(2D)与3DRA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差异,并分析3DRA对微小动脉瘤的最佳显示角度,制订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案。结果平板DSA常规全脑血管造影检出颅内动脉瘤69例,微小动脉瘤1例;利用其3DRA检出动脉瘤82例,微小动脉瘤14例。13例3DRA显示而2D未显示的颅内动脉瘤均为微小动脉瘤,两者在动脉瘤检出率方面(93.18%对7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00,P<0.05)。14例微小动脉瘤中,2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7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3DRA显著提高了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是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和栓塞治疗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7.
李传东;周桂娟;孙士龙;刘瑞宏;王玉丽;刘建新;赵其超;张晓冬 《中华放射学杂志》2016,50(9):691-694
目的 探讨行全脑DSA时不同附加滤过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收集拟行全脑动脉DSA检查的90例患者,按照患者检查的时间顺序分为A、B、C组,每组30例。患者行常规全脑DSA检查,A、B、C组的附加滤过分别为1.0 mmAl+0.1 mmCu、1.0 mmAl+0.4 mmCu和1.0 mmAl+0.9 mmCu,记录正、侧位DSA检查患者的剂量面积乘积(DAP)、空气比释动能(AK)、管电流和管电压,并对大脑血管显示清晰度进行评分。使用仿真模体及LiF剂量片,在A、B、C组3种不同的附加滤过条件下行脑DSA并获取左、右眼晶状体器官剂量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不同附加滤过条件下图像质量评分及辐射剂量。 结果 A、B、C组患者的头颅图像质量综合评分分别为(3.8±0.4)、(3.6±0.5)、(3.0±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0.07, P<0.01)。在常规正位、侧位条件下,A、B、C组患者的DAP、AK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B、C组均较A组降低。左、右眼晶状体器官剂量随着附加滤过厚度的增加而降低,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 结论 在行全脑DSA时采用1.0 mmAl+0.4 mmCu附加滤过可以兼顾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三维可变反转角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序列,在颅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随访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研究为回顾性临床资料分析。搜集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植入术后19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患者随访时,在DSA后3 d内行3D-SPACE序列MR检查。由2名医师分别对DSA和MRI图像进行双盲读片,参照华法林-阿司匹林试验研究方法测量支架内管腔狭窄程度。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2名医师之间对DSA及3D-SPACE序列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以DSA为金标准,根据检测结果狭窄程度分为≥50%和<50%,评估3D-SPACE序列测量结果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比较3D-SPACE序列与DSA所测狭窄程度的差异。 结果 2名医师测量结果一致性评价较好,DSA的ICC值为0.903( P<0.01)、3D-SPACE序列的ICC值为0.875( P<0.01)。以DSA为金标准,3D-SPACE序列诊断支架内狭窄程度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80.0%、81.8%、100.0%。所测支架内平均狭窄程度,DSA为(51.7±19.2)%,3D-SPACE序列为(55.5±1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675, P=0.111)。 结论 3D-SPACE序列可作为一种无创成像方法用于颅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随访。 相似文献
19.
20.
Patients with symptoms of acute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APE) of short duration were investigated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and ventilation/perfusion lung scintigraphy (V/Q scan), and a standardised clinical evaluation was performed. Forty-six angiograms (96%) were diagnostic at the segmental level and were used as reference. In all V/Q scans classified as normal or of high probability for APE, a complete agreement with DSA was found. In scan categories with low or intermediate probability, where the incidence of APE was 32%, there was considerable inter-observer disagreement. Clinical assessment alone was of limited value, but in patients with low clinical suspicion no APE was fou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normal and high probability V/Q scans are very reliable for excluding and identifying APE, respectively, but also that fairly large APE cannot be diagnosed with lung scanning. Subdivision of V/Q scans into more than three categories (normal, high probability and inconclusive) seems to be of no practical value. Using a pulsed sequence technique, high frame rate and central injection, DSA is a valuable clinical tool for diagnosing APE down to the segmental level.
Correspondence to: B. Hedlun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