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危机管理结合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62例为对照组,采用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选取2018年4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65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危机管理结合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对比两组急诊救治时间、急救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GCS评分及急救结局。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12.46±3.78)min及急诊科救治时间(18.38±5.67)min均短于对照组(15.53±5.52)min、(25.53±7.0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救期间不良事件总发生率7.69%低于对照组2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后,观察组GCS评分(13.43±1.02)分高于对照组(11.57±0.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81.54%高于对照组66.13%,住院前死亡率4.62%低于对照组1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机管理结合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可有效缩短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救治时间,减少急救期间不良事件,提高急救效果,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张海莎  周方玲  吴祥燕 《全科护理》2021,19(12):1654-1656
目的:探讨以初级创伤救治原则为基础的院前急救在急性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20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档案抽签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以初级创伤救治原则为基础的院前急救干预,比较两组病人护理后的急救效率、急救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施以初级创伤救治原则为基础的院前急救干预后,研究组病人的急救反应时间、接诊时间、急诊科抢救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病人的急救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病人脑疝、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中枢性高热、溃疡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初级创伤救治原则为基础的院前急救干预应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病人护理中,可显著提升其急救效率,改善其急救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救过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救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6例作为对照组,按常规的急救流程进行抢救;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救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6例作为实验组,按自行拟订的重型颅脑损伤快捷护理路径进行抢救。对2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抢救费用以及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的抢救时间〔(29.76±5.83)vs(43.45±5.37)min〕、抢救费用〔(278.42±38.62)vs(344.75±49.34)元〕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病死率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救过程中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可以提高急救护理质量、缩短抢救时间、减少抢救费用,可能有利于病死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无缝隙路径化管理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1~6月的297例重型颅脑急救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急救管理模式;将2012年1~6月的275例重型颅脑损伤急救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无缝隙路径化管理模式。结果:观察组患者进出急诊室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缝隙路径化管理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应用效果优于传统方法,提高了急救医学的抢救水平,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2月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组,采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进行救护;选择2010年1月-2011年5月10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急救护理模式进行救护,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转送意外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后,观察组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和急诊科救治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治愈率提高,患者病死率下降;患者护理满意度升高;转送意外事件发生率降低,两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应用,有效缩短了急救时间,提高了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杭州院前转送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院前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干预,比较两组各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院前反应时间、急救时间、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0.96±4.62) min、(33.14±3.48) min、(75.34±13.66) min及(9.60±2.27) d,并发症发生率8.8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治中,可以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救治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院前急救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院前急救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1年7月~2006年10月诊治的19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102例经过院前急救入院(院前急救组),88例未经任何处理由家属直接送入医院(对照组)。对比两组病人伤后至入院的时间和伤后6个月的GOS评分、预后。结果:院前急救组病人伤后至入院时间平均时间为(20.2±10.3)min,预后为良好28例(27.5%),中残34例(33.3%),重残22例(21.6%),植物状态4例(3.9%),死亡14例(13.7%);而对照组伤后至入院时间平均时间为(60.4±14.5)min,预后为良好12例(13.6%),中残19例(21.6%),重残28例(31.8%),植物状态7例(8.0%),死亡22例(25.0%),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院前急救为重型颅脑病人患者抢救赢得了时间,对于提高生存率与生存质量,改善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科协助的急救护理结合创伤救治原则在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2月1日~2020年3月1日收治的93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采用多科协助的急救护理结合创伤救治原则。比较两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接诊时间、急诊科抢救时间、急救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接诊时间、急症科抢救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愈例数多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基于多科协助的急救护理结合创伤救治原则,对颅脑损伤合并多发生患者预后具有帮助,同时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重型颅脑损伤102例院前急救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及护理方法. 方法:将1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院前急救组102例经院前急救入院,对照组88例未经任何处理由家属直接送入医院.观察两组患者伤后至入院时间、预后. 结果:院前急救组伤后至入院平均时间为20.2±10.3min,预后为良好28例(27.5%),中残34例(33.3%),重残22例(21.6%),植物状态4例(3.9%),死亡14例(13.7%);对照组伤后至入院平均时间为60.4±14.5min,预后为良好12例(13.6%),中残19例(21.6%),重残28例(31.8%),植物状态7例(8.0%),死亡22例(25.0%),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院前急救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抢救赢得了时间,对提高生存率与生存质量,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6月因急性颅脑损伤送至急诊的80例患者,根据处理情况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40例。干预组患者由救护车送往急诊且途中有护理人员进行急救护理,对照组患者自行送至急诊且无院前急救护理,入院后均及时进行干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分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患者的院前救治时间、急诊科救治时间均缩短,生存率升高,院前及住院后病死率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ADL分级中Ⅰ、Ⅱ、Ⅲ级患者所占百分率高于对照组,Ⅳ、Ⅴ级患者所占百分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采取必要的院前急救护理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化对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进行流程化院前急救护理的48例设为观察组,将由家属直接送至医院就诊的51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院前和院内病死率、医务人员急救反应时间、医院反应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院前、院内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医务人员急救反应时间、医院反应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院前急救时采取流程化护理措施优于将患者送至医院后再抢救,前者可明显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和医院反应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对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抢救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96例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院内急救模式救治,观察组采用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救治。比较两组院前急救时间、急诊科抢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意外事件发生情况、患者对急救模式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时间、急诊科抢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意外事件发生率4.17%(2/48)较对照组16.67%(8/48)低(P0.05);观察组对急救模式满意度93.75%(45/48)较对照组79.17%(38/48)高(P0.05)。结论:采用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救治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可明显缩短院前、院内急救时间,减少意外事件发生,还可显著提高患者对急救模式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改进院前急救流程在急性脑出血病人诊治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急诊接收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男性41例,女性38例)和对照组(男性42例 ,女性37例) ,以改进的急救护理流程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救治,对对照组患者施以常规急救护理,观察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出诊到达时间、急救介入时间、待手术时间、手术治疗时间、患者治疗48 h内死亡人数及并发症发病率. 结果 两组患者在出诊到达时间上观察组(18±2. 5)min,对照组(17. 90±2. 56)min、手术治疗时间上观察组(3. 50±1. 30)h,对照组(3. 51±1. 23)h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急救介入时间观察组(15. 80±6. 83)min,对照组(36. 79±14. 52)min、待手术时间上观察组(28. 98±11. 20)min,对照组(58. 45±18. 56)min,观察组患者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患者治疗48 h内死亡人数(观察组8例,对照组22例) ,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两组并发症发病率相比较,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结论 改进院前急救流程应用于急性脑出血病人的救治明显缩短了急救介入时间、待手术时间,提高了救治效果并显著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病率,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前急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的重点多集中于人院后的处理,而院前急救常常被忽视。120急救工作的广泛开展,使得院前急救成为可能。现将我院1993年10月至2001年10月经120急救中心转送的12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与自行人院的93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颅脑外伤院前急救质量管理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至本院急救的40例颅脑外伤患者(观察组)、2014年1~12月至本院急救的40例颅脑外伤患者(对照组)以及本院9名急救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方式进行院前急救。观察组:采用品管圈进行院前急救。结果干预前患者死亡率、残疾率、植物生存率、痊愈率为17.50%、32.50%、10.00%、40.00%,干预后分别为2.50%、22.50%、0.00%、75.00%,干预后患者结局明显优于干预前( P<0.05)。干预前呼救至接受专业治疗的时间为(23.46±10.54)min,医院反应时间为(18.25±8.13)min,而干预后分别为(14.06±10.00)、(5.82±3.14) min,干预后呼救至接受专业治疗的时间、医院反应时间明显优于干预前(P<0.05)。结论品管圈能有效提升颅脑外伤院前急救质量,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缩短呼救至接受专业治疗的时间及医院反应时间,有助于提升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理论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1月本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78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行神经外科常规救治及护理。观察组应用损伤控制理论对患者实施救治。比较两组救治效果、并发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恢复良好率、治疗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伤情严重程度评分(IS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入住ICU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损伤控制管理小组的成立使损伤控制理论应用更具科学性及规范性,能有效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手术不良反应,促进患者预后,提高患者治疗满意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左心衰患者的院前急救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3年5月本院救治的112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其中56例患者实施了院前急救措施为观察组,另56例患者无院前急救措施,给予常规急救为对照组。记录对比两组患者的有效救治时间,收缩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变化,疗效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从发病到急救时间为(14.5±4.6)min明显少于对照组的(42.1±5.4)min(t=29.116,P0.05);对照组5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病死率为8.9%。观察组1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病死率为1.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18,P0.05);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患者经院前抢救后收缩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均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收缩压、呼吸、心率无明显改善(均P0.05),血氧饱和度稍有改善(P0.05);且入住急诊科后两组患者收缩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3.9%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40,P0.05)。结论院前急救可明显提高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抢救总有效率,尽早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8):1725-172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严重多发伤的临床救治方法。方法 128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严重多发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开始救治,观察组患者采取边救治边转运的急救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良好率17.19,%,中残率23.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1%和10.9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重残率、植物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8.13%、9.38%和21.8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38%、14.06%和32.8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严重多发伤的患者应早期诊断,重视院前急救,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创伤,动态观察病情的进展,及时、有效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急诊救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按常规的急救流程进行抢救,观察组按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抢救.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时间、病情稳定、并发症、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急救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病情稳定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救护中可缩短患者急救时间,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一站式急救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接受急诊救治的13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64例与实验组6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一站式急救护理,比较2组急救效果。结果经相关治疗与护理后,实验组的救治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急诊抢救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抢救时间显著短于实验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一站式急救护理,不仅能及时有效地提升抢救成功率和抢救效率,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