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纤维十二指肠镜(下称肠镜)的问世,对十二指肠降部病变的确诊已显著提高,我院近年来发现20例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一、年令与性别:18岁,71岁各1人。30~40岁2人。41~70共16人。其中乳头壶腹周围癌6例均在50岁到71岁之间。胆道蛔虫症一例18岁另一33岁。男性12人,女性8人。二、就诊时主要症状与降部病变:(见表)  相似文献   

2.
十二指肠降部溃疡3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二指肠降部溃疡发病较少,症状不典型,临床常易误诊或漏诊。1 临床资料我院从1988-1997年间共收治十二指肠溃疡1715例,其中十二指肠降部溃疡32例,约占1.87%。本组32例中,均为男性,年龄23~57岁,平均39.1岁。临床表现:32例均经胃镜检查确诊,发病至胃镜检查的时间,少于3个月者4例,4个月~1a10例,1~5a12例,6~10a3例,10a以上3例。病程最短者因突发上消化道大出血10h,行急诊胃镜检查时发现,病程最长者达20a,因常伴有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故很难真正评价病程。32例均有左或右上腹疼痛,疼痛一般较剧烈,5例有夜间痛,18例向背部放散,9…  相似文献   

3.
<正>患者,男,57岁。因上腹部隐痛不适1个月余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常规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降部见一个直径2cm的半球状肿块,表面糜烂,中间见线形凹陷;超声内镜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17岁。13岁始有恶心、呕吐、上腹饱胀。半年后,右上腹隐痛、饥饿、夜间尤甚,可被解痉剂或进食缓解。1979年10月上述症状加重,并吐黑水,解黑大便而入院。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 5例十二指肠降部憩室大出血患者中男3例,女2例;年龄27~83岁,平均57岁。临床表现为4例呕血,1例便血,均有头晕、心悸、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表现;3例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同时口服凝血酶或云南白药等药物。出血量多者行扩容、输血治疗。  相似文献   

6.
我院1992年-2002年进行纤维胃镜检查6931例,发现十二指肠降部病变7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胃黏膜异位可发生在消化道或内胚层分化形成的器官,常见于食管、小肠、升结肠及子宫,十二指肠球部较少见。我院1998--2006年经内镜及病理确诊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1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食管胃黏膜异位甚少见,我们自1978年建室以来遇到2例,现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1·1例1·患者男,46岁。因上腹不适、腹胀半月于2003-12-22来我院就诊。门诊查体:一般情况较好,腹部无压痛、包块。常规行B超、肝功能、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胃镜检查:距门齿20cm食管后壁见一2cm×3cm轻度凹陷,黏膜充血呈灰红色,表面光滑质软,与周围食管黏膜分界明显。活检2块,常规送检。病理检查:黏膜表面被覆高柱状上皮,局部见2小块鳞状上皮,固有层水肿,散在簇状分布的胃体腺,间有少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病理诊断:食管胃黏膜异位。1·2例2·患者男,40岁。因…  相似文献   

9.
异位胰腺,是指胰腺正常解剖部位的外胰腺组织,因而又称迷走胰腺,它的发生在胃肠道中,常表现为消化道梗阻症状,现将我院1985年收治的1例腹膜后异位胰腺导致十二指肠梗阻,报告如下.患者男,50岁,因上腹胀满,并伴有呕吐10多天,于1985—03—01急诊入院,患者有胃病史5余年,常有腹部不适,腹胀痛,曾用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近10多天来腹胀加重,呕吐频繁,而急诊入院,查体:体温36℃、脉搏80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5.96/10.64kPa,表情淡漠,脱水状,心肺听诊正常,浅部淋巴结触之不大,腹部平坦,上腹能见胃型,无腹壁静脉曲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55岁。上腹部胀痛2月余,周身黄疸1月余,外院 CT 检查诊断为“胰头癌”以梗阻性黄疸收住我院。住院检查:一般情况好,皮肤、粘膜黄染。心肺未见异常,上腹部轻压痛。B 超检查:胆总管扩张,胆总管直径2.4cm,肝内胆管扩张,胰管扩张,胰管直径1.0cm,B 超诊断:肝外梗阻性黄疸,胆总管下段梗阻。化验:胆红质285.6umol/L。住院后行手术治疗。探查发现肝未见  相似文献   

11.
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临床较少见。术前正确诊断率在10%以下。由于十二指肠降部位于腹膜后含有壶腹部并毗邻胰头,致使该部闭合性损伤往往严重而复杂,诊治也较十二指肠其他部位损伤更困难,且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现就近年来收治的8例十二指肠降部损伤浅谈诊治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2.
刘宇  陈东风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1):3203-3204
目的:探讨食管胃黏膜异位(Heterotopie Gastric Mucosa,HGM)的发病特点、镜下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2月~2009年1月经内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的食管胃黏膜异位患者103例,经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所有病例3~6个月复查胃镜1次.结果:病变部位距门齿14~18 cm 86例,距门齿28~30 cm 17例.经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后3~6个月后复发的8例.结论:HGM发病以中年男性多见,好发于上段食管,APC治疗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55岁。因上腹胀满,呕吐2月,于1983年2月17日急诊入院。患者有胃病史10余年,常有腹胀,腹痛,曾用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近两个月来腹胀加重,呕吐频繁。查体:体温36℃,脉搏60次,血压120/80,表情淡漠,消瘦,脱水状,心肺未闻异常,腹平坦,上腹正中可触到一肿物约鸡蛋大,稍硬,无压痛,活动度小,肝脾不大,肠鸣正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溃疡(DU)的胃黏膜病变情况。方法 对经病理确诊为DU的650例胃次全切除标本按黏膜内有无Hp进行分组或年龄段分组,观察分析胃黏膜组织学变化。结果 DU患者100%伴有不同程度的胃炎,胃黏膜内含Hp占77.8%,50.6%伴有胃黏膜肠上皮化生,20.9%伴有胃黏膜非典型增生。结论 DU时胃黏膜病变与Hp感染及患者年龄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15.
李海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3):2542-2542
病例介绍:患者男,17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不适1月,加重1周入院。1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不适或疼痛,疼痛时不放射,无恶心、呕吐,无明显节律性,与饮食无关。1周前,疼痛加剧,持续时间延长,间歇期缩短,自服止痛药无效。故来我院就诊,以腹痛待查收住入院。入院查体:T37℃,步入病房,发育良好,皮肤巩膜无黄染,腹软,右上腹深压痛,无反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胃黏膜异位(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HGM)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对2011—2013年于我院行胃镜检查提示并经病理确诊的HGM 64例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GM检出率为0.57%,男女比为2.37∶1,年龄(49.83±12.79)岁。食管HGM 32例内窥镜下均可见圆形或椭圆形橘红色区域,与周围食管鳞状上皮分界清晰;幽门螺杆菌(Hp)感染6例(18.8%)。十二指肠HGM 32例全部位于十二指肠球部,镜下可表现为单发类圆形基底部无蒂的息肉样隆起;Hp感染1例(3.1%)。根据是否存在胃腺体分为1和2型,1型较多见,其中食管HGM中1型25例(78.1%),十二指肠HGM中1型23例(71.9%)。食管HGM和十二指肠HGM中均有1例2型患者出现肠上皮化生。结论 HGM检出率较低,临床行内镜检查时要足够重视,对可疑部位应行病理活检明确其性质。  相似文献   

17.
<正> 长期以来,对十二指肠炎是否为独立性疾病有较大的争议,多数报告为十二指肠球炎。目前国内外对十二指肠炎的病理诊断标准尚未统一。我们在胃镜检查中对90例病人进行了常规十二指肠降部(十二指肠上角—乳头)和胃粘膜以及部分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活检,结合临床加以分析,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90例病人除2例(咯血、皮肌炎)无消化道症状外,均因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或出血史而接受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60岁,主因无痛性进行性黄疸三个月入院。患者半年前在无意中发现右上腹有一鸡卵大肿物、活动、不痛、不发烧。近三个月来肿物逐渐增大,并出现黄疸。既往有胃病史10年。检查:体温37℃,脉搏70,呼吸20,血压120/80。发育正常,皮肤及巩膜明显黄染,表浅淋巴结未触及。腹平坦,无肠型及蠕动波。右上腹可触及一3×3×2cm 大小肿物,表面光滑,活动,无触痛,叩诊鼓声,无移动性浊音,肠鸣可闻,未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所选十二指肠间质瘤发病部位均在降部外侧;多以右上腹部疼痛不适、餐后饱胀感等消化道症状、腹部包块及反复黑便症状就诊,内镜和CT为最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1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完整切除肿块+十二指肠部分切除,切缘均阴性;1例术后出现腹腔内手术创面渗血,经止血药及新鲜血浆治疗后自行止血,术后无1例出现肠瘘、胆瘘、吻合口狭窄及胰腺炎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2~45个月,1例复发,1例出现肝脏转移,术后分别存活26个月和14个月,其余均未发现复发,为无瘤生存,生活质量佳。结论位于十二指肠降段外侧(系膜对侧缘)间质瘤,采用完整切除肿块+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手术方式,同样能够达到根治目的 ,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对于免疫组化c-kit表达阳性患者术后应给予格列卫辅助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47岁,反复上腹疼痛10余年,再发1月,伴黄疸、发热。体检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右上腹轻压痛,其余未见异常。B超提示胆囊炎总胆管扩张;既往胃镜检查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临床考虑阻塞性黄疸而行ERCP检查,在检查中纤维十二指肠镜插至幽门部,见幽门充血水肿,球腔扩张差,纤镜插至十二指肠降部,多次反复进退纤镜均未见十二指肠乳头,只见十二指肠内有胆汁,但未见胆汁流出口。当纤镜退至十二指肠球部时,见球前壁有开放的乳头开口,有胆汁流出,因球腔扩张不好,乳头形状未看清,从此口插管造影成功。X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