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时代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精准化治理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以及政策分析法,对新时代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精准化治理路径问题展开思考与探究。研究指出: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面临治理靶向能力不足、政策内容供给碎片化凸显、治理主动性不足、公共体育服务资源空间割裂、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考核薄弱等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精准化治理的应对理念,并分析了其内涵和价值。最后论述了新时代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精准化治理的路径建议,主要有:畅通体育需求表达渠道,精准化识别农村居民体育诉求、完善多方参与决策机制,精细化设计治理专项政策、建构协同化治理共同体,精心化供给公共体育服务、规划区域农村体育空间,精益化布局公共体育资源以及强化复合型专业性评估,精确化监测体育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公民的体育权利是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理论基点和终极目标,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则是公民体育权利的实现方式和有效途径。公民参与是实现民主和维护公民体育利益的重要工具,它不仅有助于公民表达自己的体育需求,而且也是公民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和公民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在阐释公共体育服务、公民参与的涵义以及公民参与的可行性、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公民体育权利与公共体育服务事业的法律保障问题,提出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公民参与的宏观条件和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熵权法、建立二项Logistic回归方程模型等研究方法,对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价含义及其价值取向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之上以公民满意度为出发点,构建了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并对其实施步骤和数据统计进行了阐述。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利于促进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事业自身的诊断,同时,为我国体育行政部门加强公共体育服务评价建设,保障公民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公共体育服务进入高质量供给模式,是实现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战略部署,是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体育需求的积极响应,同时是供给观念的转变、供给动力的转型以及对民生水平的关注。采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为分析主线,对新时代公共体育服务的内涵、趋势和要求进行再认识。研究发现:多元主体协同不畅通、供给资源投入不充分、供给空间结构不平衡、供给监督不规范是新时代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供给的现实阻碍。提出通过精准定位供给主体角色,构建协同共治机制共筑供给合力;组建多元供给渠道,加强资源投入;加强区域协同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建设,优化供给结构;健全第三方监督,规范供给监督机制等组合拳,以推动新时代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供给进程,助力新时代公共体育服务走向蔚蓝。  相似文献   

5.
摘要:针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和各级政府财政越发紧张的现实矛盾,以及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和效率普遍低下的现状,基于创新公共体育服务多元主体参与机制,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归纳分析法分析了多元参与机制的现实需求,参与困境及其创新路径,研究认为: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效率低下、供给结构失衡以及决策机制不足、供给主体单一和监督机制不完善等迫切需要公共体育服务多元主体的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多元参与困境主要包括公共体育服务市场机制不完善、体育社会组织发展不足、公民参与不充分。创新路径包括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纽带作用;创新政社合作机制,发挥社会组织服务功能;创新公民参与机制,推进公民的个体参与。这对于实现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竞合供给模式,满足公众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需求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实现我国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全面提高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以及实地考察等方法,围绕公共服务"4w"的内在逻辑,对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进行研究.认为:城乡二元发展的政策制度是导致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非均等化"发展的根源,财政支持"碎片化"是制约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关键.诉求缺失是"离土离乡"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体育生活现状.需求表达不畅是农村留守群体话语响应的实属无奈.从政策贯彻执行不力,参与主体责任缺失,资源配置短缺流失,绩效评估考核不当4个方面进行剖析,以整理性治理理论为基础,从政府公共治理、乡村基层治理、村民民主自治3条路径8个方面提出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供给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时代公共体育服务进入高质量供给模式,是实现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战略部署,是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体育需求的积极响应,同时是供给观念的转变、供给动力的转型以及对民生水平的关注。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为分析主线,对新时代公共体育服务的内涵、趋势和要求进行探析,并分析了当前制约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供给的主要因素以及其实现策略。研究认为:多元主体协同不通畅、供给资源投入不充分、供给空间结构不平衡、供给监督不规范是新时代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供给的现实阻碍。研究提出了通过精准定位供给主体角色,构建协同共治机制,形成供给合力;组建多元供给渠道,加强资源投入;强化区域协同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建设,优化供给结构;健全第三方监督,规范供给监督机制等建议,以期为推动新时代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供给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以闽西基层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治理及基层社会体育组织的内涵,指出基层社会体育组织有利于构建沟通的桥梁和合作的渠道、整合社会资本和社区资源、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提高决策效率、激发居民参与和公共价值重塑,因而其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具有优势,能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活动的参与内容、参与方式、参与次数、影响因素及活动效果考核方面分析了当前基层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现状,进而从强化法律保障,完善管理制度建设;重视组织能力建设,提升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参与环境,调动组织参与服务的积极性;创新参与机制,提升组织的服务效能;加大培育力度,促进组织良性发展五个方面提出创新举措。旨在充分发挥基层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作用,提高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水平和效率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以社会分层理论为立论基础和研究基点,提出了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化"的观点,文章在分析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认为,以具有多元化体育需求的公众为服务对象的公共体育服务,需要具备实效性、适切性、均等性的特征。基于这样的现实,公共体育服务的"层级化"要在规划设计层面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地气"的结合,在政府角色层面"掌舵"与"服务"的统合,在体系运行层面坚持"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可从拓宽公共体育服务来源、依恃中西方社会分层理论、进行"层级化"的规划设计和统筹布局、建立"政府+社会"的评价反馈机制、建立配套制度6个路径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的层级化。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英国率先建立了公共服务体系,并对公共服务进行了多次改革。20世纪80年代末,英国的公共服务改革具有了示范作用,各国政府纷纷效仿。总结英国的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经验对中国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有借鉴意义。英国的公共体育服务多元主体共治的基础是分权;英国的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模式是共治。而中国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治理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包括:体育场地配置不平衡、不充分制约了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体育社会组织发展不充分;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市场机制不健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碎片化。得出启示:促进中国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平衡发展;构建中国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强政府-强社会"模式;建立健全中国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系的市场机制;加快中国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从碎片化向协同性的转向。  相似文献   

11.
以善治理论为视阈,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进行研究.解读了善治理论的产生渊源,分析了“善治”引入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理论价值,最后指出了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善治”路径: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实现公共体育权利中心由体育行政部门向社会主体的转移;建立互补协调的公共体育服务多元供给机制;建立有效的公共体育服务回应机制及其社会监管机制;建立公共体育服务的多元绩效评估机制;建立政府间、公共体育服务提供主体间及其与其他公共部门间的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资料、访谈等方法,对社区居民参与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治理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治理中的公民参与情况并不理想,仅限于使用层面,而在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管理的制度建设、规划与布局、路径工程维护等方面都缺少公民参与的身影。公民参与不足直接导致了工程的闲置、布局不合理、管理不善和经费使用不明确等问题。因此,调动公民参与积极性、提升参与能力、拓展参与渠道,是提升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治理效益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体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为更好的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参与体育治理的协同主体作用, 从元治理理论视角,探寻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现实困境,提出改革路径。研究认为:元治理理论具有指导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适用性;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治理正面临结构性缺位、能力不足、角色和职能模糊、政府元主体角色与功能发挥不足等现实困境,需要从 3方面改革推进。一是,通过制度供给、制定发展战略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加强政府元主体对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培育和引导。二是,通过发挥理念引领、信息手段、创新驱动、人才支撑等合力,提升体育服务的专业性和高效性; 通过提高公益意识、专业化水平、完善评估机制、监督机制等强化组织公信力等,提升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能力。三是,形塑定位准确、互动良好的政社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4.
摘要:研究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为价值述求,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政策文本分析法,对公共体育服务政策制定中的民意参与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在公共体育服务政策制定的过程中,由于政策决策者的“官本位”思想、公众参与决策权保障的不足,以及行政部门履行公民参与义务的责任缺乏法律规定等原因,导致民意参与政策制定出现了政策议程的启动以上级政策意志为由、政策方案的谋划与权力精英参与为主、政策方案的发布以先定案再沟通为序等民意参与困境。若要消解这些困境,应该坚决贯彻 “以民为本”的政策制定取向、建立民主、科学的公民参与制度和完善公民参与行政过程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5.
摘要:体育治理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以全球眼光吸收借鉴国外体育治理有益经验,不断提升和完善体育治理能力,从而推进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以英国政府倡导的足球治理改革为基本脉络,对英国球迷参与足球治理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显示,进入21 世纪,英国足球球迷公民意识逐渐得到复兴,球迷主动参与足球治理的意识高涨。以实现球迷参与足球治理为目的的各种社会组织蓬勃发展,依托于球迷基金会等组织,球迷部分实现了从“顾客”到“所有者”的身份转变,一定程度上达成了球迷参与足球治理的目标。英国球迷参与足球治理的成功对我国足球改革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我国足球治理应该具有超体育、超文化和超当下的视野和魄力,充分认识和依靠球迷自下而上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6.
通过公民治理理论对LX社区实现分析指出:为了更好地推动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仍需大力培育群众骨干,确保社区自治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待遇,确保社区工作的延续性和持久性;搭建网络参与平台,确保参与形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模式选择与供给主体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完善公共体育服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体育需求的多样性,要求构建公共体育服务多主体供给模式与之相适应.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体育服务中多元合作、良性互动,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要.  相似文献   

18.
基层体育委员工作机制对完善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提升基层体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运用个案分析法,以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的基层体育委员工作机制为案例,对基层体育委员工作机制的特点与进一步推进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行了分析。基层体育委员工作机制的特点是:网格化协同供给;带动体育弱势村增加公共体育服务;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精准化;侧重体育委员队伍建设;大力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平台。当前,进一步推进基层体育委员工作机制面临的现实困境是:1)基层体育委员选聘制度不完善;2)基层体育委员的工作经费不足、相关支持措施较少;3)基层体育委员工作的激励措施不完善;4)居民对基层体育委员的知晓度不高。基于以上提出建议:1)选育并重,提高基层体育委员的综合素质;2)综合施策,加大对基层体育委员工作经费的支持力度;3)加大宣传力度和完善激励措施,激发基层体育委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4)使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与居民实际需求对接,提升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效能。  相似文献   

19.
利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从“文献数量、发表期刊、人才情况、课题分布、研究内容”等多个维度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近些年在“人员投入、人才培养、理论创新”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存在“地域分布不均衡、跨地域跨学科的联合性不够、社会关注起伏较大、理论基础研究概念不明确”等问题;在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和发展方面重点从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角度对公共体育服务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另外还在“联合、关注、生态、改革”等方面做了一定思考,希望能够在促进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上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权力、动力和压力的三中心治理主体为研究对象,探讨治理主体结构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意义.通过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从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主体的研究现状、三中心治理理论的提出以及权力动力和压力中心功能定位等方面入手,研究分析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领域三中心治理主体的结构问题.结论认为:科学地划分公共体育服务的权力、动力和压力中心的三中心治理主体,分权使得治理主体或中心边界清晰,民主让治理主体拥有自由决策权和竞争,更易公共体育服务市场获得繁荣,法制约束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市场失灵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