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背驮式原位肝移植的手术方法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1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例肝癌术后复发病人实施了同种异体背驮式原位全肝移植手术。结果术中无肝期时间分别为90min、65min,出血量分别为1500ml、3500ml,术后恢复良好。结论背驮式肝移植手术要保留肝后下腔静脉及肝静脉,对切除病肝技术要求高,采用阻断肝下下腔静脉、肝上下腔静脉方法切除病肝,以及受体肝静脉及其肝后下腔静脉拼合的口径与供肝的肝上下腔静脉开口,及其肝后下腔静脉修剪口径吻合,可降低术中出血及移植肝静脉回流障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91例肝移植手术方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典原位肝移植术、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和原位肝移植腔静脉成形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利弊。方法:对2001年10月至2003年8月实施的91例肝移植术式进行总结,其中经典原位肝移植术24例(A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43例和改良背驮加术中门鄄腔静脉端侧吻合转流8例(B组),原位肝移植腔静脉成形术16例(C组);91例肝移植手术均未应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结果:原位肝移植腔静脉成形术的手术时间、无肝期最短(P<0.05),且术中输血量较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和经典原位肝移植术少(P<0.05)。3组术后ICU留置天数无显著差异(P=0.542)。结论:经典原位肝移植术、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和原位肝移植腔静脉成形术是肝移植的基本术式;从趋势上看,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将成为主流术式;对某一个具体病例选择何种术式需根据病情及术中情况决定。  相似文献   

3.
肝移植背驮式技术(piggybacktechnique)较标准原位肝移植术,理论上有两个明显的优点:①在无肝期没有静脉转流情况下可提供持续下腔静脉减压。②因不需要作下腔静脉吻合,能缩短热缺血时间,另外,背驮式原位肝移植需保留肝后下腔静脉,在切除病肝时,可减少切除肝后下腔静脉造成的出血。所以,1989年Tzakis等[‘’首先报道了保留受体下腔静脉全长的原位肝移植术。随后,学者们对这一技术进行不断改进,对受体肝后下腔静脉采用部分钳夹,保留受体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建立肝静脉血流出道吻合口的方法,使之更为完善[’j。故有的学者相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典原位肝移植术、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原位肝移植腔静脉成形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利弊。方法对2001年10月至2004年5月实施的155例病人的159次肝移植术式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经典原位肝移植术94例,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48例(包括改良背驮+术中门一腔静脉端侧吻合转流8例),原位肝移植腔静脉成形术17例;术中行血管架桥5例,其中因门静脉闭锁及栓塞行供肝门静脉与受体肠系膜上静脉间架桥2例,因动脉变异分支细小不能利用行供肝腹腔干与受体腹主动脉间架桥3例。159例次肝移植手术均未应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结果原位肝移植腔静脉成形术的手术时间、无肝期最短,术中失血输血量最少,其术中对循环和肾功能的影响与经典术式相仿。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与背驮式肝移植术相比流出道不畅发生率较低,总手术时间较短(平均少30min),但无肝期较长(平均长8min),术中及术后肾上腺出血发生率较高,对肾功能影响较大,三组术后ICU留置天数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542)。结论不同的肝脏移植术式各有其优缺点,术者的经验以及对术式的熟悉程度会影响手术方式的选择,从原则上讲,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病情及术中情况而决定。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成人原位肝移植手术需使用常用的静脉静脉血管旁路的腔静脉重建技术。近年来无血管旁路转流的背驮式技术已开始广泛应用。该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成人原位肝移植手术常规运用背驮式技术的效果。美国迈阿密大学Jackson Memorial医学中心对1994年6月到2001年7月完成的成人原位肝移植106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病人的人种、影响因子包括冷缺血时间、热缺血时间、手术时间、输液量、出血量、以及手术后结果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共有918例进行背驮式肝移植,运用背驮式肝移植技术可减少输血量、热缺血时间、以及减少使用静脉-静脉旁路转流。运用背驮式肝移植技术的病人有75例(8.3%)出现顽固性腹水,5例(0.54%)静脉流出道狭窄(P=NS),术后肝肾功能衰竭发病率与传统手术相似。背驮式肝移植的总的1、3、5年存活率分别为85%、78%、72%。单一变量分析提示:腔静脉重建方法、冷缺血时间、热缺血时间、总输液量、总住院日、供肝年龄、以及肝脏肿瘤表现是影响移植肝存活的显著因素;多变量因素分析提示:冷缺血时间、供肝年龄、总输液量、以及总住院日是移植肝存活的预后因素。作者认为,大部分的成人原位肝移植可运用背驮式技术。[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同种原位背驮式肝移植,即保留受者下腔静脉的原位肝置于原位,受者肝静脉共干与供肝肝上下腔静作端端吻合,而供肝的肝下下静脉远是自行缝闭。移植后,新植入的肝外观如被受者肝下下腔静脉驮着。通过1例同种原位背驮式肝移植的成功,总结了肝移植病肝切除与植肝技术配合经验。  相似文献   

7.
肝移植术式改进是提高其疗效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对目前流行的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活体肝移植和正在兴起的肝联合移植都有了许多的新发展。一、背驮式肝移植肝静脉回流术式1989年 Tzakis 等首次报告背驮式肝移植,其特点是切除受者病变全肝时,保留受者肝后下腔静脉,肝右静脉端结扎,保留肝中、肝左静脉共干。植入新肝也将肝右静脉残端结扎,同样保留了肝中、肝左静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一种快速、简单的腹腔内门体静脉转流方法在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中的应用。笔者应用硅胶管建立下腔静脉与肠系膜静脉属支之间的连接,利用门体静脉压力差实现腹腔内门体静脉的转流。结果示该方法建立转流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无门静脉系统淤血的表现,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提示该法是一种操作简单省时、临时性的、有效的门体静脉转流方法,可减少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的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ʽ����ֲ69������   总被引:62,自引:6,他引:56  
目的 介绍一种新的肝移植术式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 (腔静脉整形 )。方法 对 2 0 0 0年 6月至2 0 0 2年 4月期间采用改良背驮式肝移植 (腔静脉整形 )技术完成的 69次肝移植术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 ,并与同期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技术完成的 3 2例肝移植病人资料进行对比。结果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组和经典原位肝移植组无肝期时间分别为 (4 2 1± 12 4)min和 (71± 18)min(P <0 0 5 ) ;失血量分别为 (2 40 0± 115 0 )mL和 (5 3 0 0± 2 10 0 )mL(P <0 0 5 ) ;输血量分别为 (2 80 0± 13 0 0 )mL和 (5 40 0± 190 0 )mL(P <0 0 5 ) ;术后 1天腹腔引流量分别为 (3 72± 89)mL和 (12 66± 43 8)mL(P <0 0 5 ) ;前者无腔静脉并发症发生 ,后者发生腔静脉并发症 9例。结论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能明显简化切肝、植肝手术操作 ,显著缩短无肝期时间、减少出血、输血量以及腔静脉并发症 ,优于经典的原位肝移植术和背驮式肝移植术 ,并适用于各种肝移植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同种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治疗Wilson病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我院于1995年9月成功的施行一例同种原位背驮式(Piggy-back)肝移植。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改进了手术方法,在不离断第一、二肝门的情况下,完成第三肝门的分离。与传统的肝移植相比,本手术不离断肝后下腔静脉,不需静脉转流。术中血压稳定,血流动力学影响少,内环境干扰少为手术成功关键。该手术填补了我国肝移植外科技术的空白,为治疗良性晚期肝脏疾病又开辟了一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原位肝移植不同术式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及麻醉处理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疾患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因晚期肝病的病理生理特征及肝移植手术的巨大创伤和对机体的干扰,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血液动力学的剧烈波动和内环境与凝血功能紊乱,并累及重要器官的功能.我院自2002年4月至2003年10月进行成人原位肝移植手术93例,其中48例采用背驮式术式,42例采用经典非静脉转流术式、3例采用经典静脉-静脉转流术式.本文着重探讨背驮式肝移植术与经典非静脉转流式肝移植术对血液动力学的不同影响及麻醉处理.  相似文献   

12.
经典原位肝移植手术之经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所谓经典原位肝移植(也叫传统原位肝移植)是指切除受体的病肝及肝后下腔静脉,利用供体的肝上、肝下下腔静脉来重建和恢复肝脏的流出道与腔静脉的连续性。早年的肝移植方法大都采用此种术式并有别于后来的背驮式肝移植,故称之为传统的或经典的术式。我院自1993年开展首例肝移植以来,现已实施80余例,其中包括6例肝肾联合移植,一例小儿活体肝移植和一例成人-成人间扩大右半肝移植,余均为经典式原位肝移植。其中良性终末期肝病一年生存率为75%,最长存活已近3年。现就手术方面的经验与体会谈几点看法。供体手术在目前我国脑…  相似文献   

13.
背驮式肝移植中肝静脉流出道阻塞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腔静脉成形术在背驮式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及防止移植肝流出道阻塞中的作用。方法  3位终末期肝病病人的供肝下腔静脉及受体肝后下腔静脉 (包括肝静脉 )均作了成形术 ,在单独股—腋静脉转流术下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结果  3例病人术中均非常平稳 ,手术时间、无肝期缩短 ,出血量减少 ,术后肝功能恢复快 ,康复顺利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腔静脉成形术可防止背驮式肝移植肝静脉流出道阻塞 ,术中对受体血流动力学干扰小 ,缩短无肝期 ,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改良背驮式同种异体肝移植:附1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改良背驮式肝移植供肝修整与手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7例原位背驮式同种异体肝移植中14例改良背驮式肝移植并发症的发生与供肝修整中的关系。14例中行动脉血管变异整形2例,门静脉搭桥吻合1例;14例各韧带修剪后缝合10例,未缝合4例。结果 全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14例围手术期无死亡;手术成功100%。术后腹腔内出血3例,与供肝修整有关2例。手术后无动脉及门静脉血管并发症,无胆道并发症,无肝脏流出道梗阻。结论 修肝是肝移植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修肝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术中植肝时手术操作的难度及术后供肝存活的质量;关系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对于改良背驮式肝移植供肝修整中,肝后下腔静脉的成形至关重要,成形口与供肝静脉出口必相对应,可以有效防止血液涡流的产生,确保流出道通畅,并有效防止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猪肝移植各种术式优缺点及技术难点,为临床应用积累经验,提供依据。方法施行47次猪肝移植手术,分为猪原位肝移值(OLT组共27对)和背驮式肝移植(PBOLT组共20对)进行研究,总结手术得失,探讨术中并发症的特点和原因。结果术中常见并发症为出血、凝血功能障碍、低血压、肾功能衰竭、血管吻合口渗漏等。OLT组手术成功率为62.9%,体外转流结束时易发生血压波动,肝上下腔静脉暴露吻合较为困难。PBOLT组手术成功率为60%,在游离肝后下腔静脉过程中易出血。结论猪原位肝移植和背驮式肝移植各自的技术难点不同。而术中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大致相同,可采取有效方法预防。  相似文献   

16.
1968年Calne等[1]首次描述在人类肝脏移植的过程中,切除受体病肝时,保留其肝后下腔静脉,将供肝的肝上下腔静脉与受体的3条肝静脉或肝中、肝左静脉所形成的共同开口相吻合,即背驮式技术.该技术由Tzakis等[2]于1989年首次成功应用于成人肝移植中,并做系统总结称之为背驮式肝移植(piggyback liver transplantation),又称保留下腔静脉的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with preservation of retrohepatic vena cava).但在Tzakis 最初的描述中,受体肝后段下腔静脉仍需阻断,并且需行门静脉的体外转流,以避免门静脉系统的淤血和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7.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在背驮式原位肝移植病旰切除过程中应用常温下全肝血流预阻断(放置阻断带)的方法以及新肝置入术中改良肝上下腔静脉侧侧吻合方法以预防木中凶险性出血及确保新肝流出道通畅难点问题的临床意义。方法 10例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受体病肝切除及新肝置入时均采用了常温下全肝血流预阻断及改良的肝上下腔静脉侧侧吻合方法完成。结果 10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结论 常温下全肝血流放置预置带预阻断的方法是避免受体病肝切除过程中凶险性出血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改良受体肝上下腔静脉侧侧吻合是保证新肝流出道通畅的一简便而有效的措施。上述方法的实施对保证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手术的成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附加腔静脉成形的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探讨腔静脉成形术在背驮式原位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及在防止移植肝流出道阻塞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  3例终末期肝病病人选为肝移植受者。供肝的下腔静脉及受体的肝后下腔静脉 (包括肝静脉 )均作了成形术 ,在单独股 -腋静脉转流术下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结果  3例病人术中均较平稳 ,手术时间和无肝期缩短 ,出血量减少 ,术后肝功能恢复快 ,恢复顺利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腔静脉成形术可防止背驮式肝移植肝静脉流出道阻塞 ,术中对受体的血流动力学干扰小 ,并可缩短无肝期和减少腔静脉梗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推荐和总结在实施背驮式肝移植术中采用腔静脉成型术,以期减少术后肝脏流出道梗阻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总结2002年1月至2003年4月所实施的23例背驮式肝移植病人,术中实施受体肝静脉成型后,在腔静脉前壁做等腰三角形成型,与供体肝后腔静脉后壁的等腰三角形成型后对口吻合,以减少肝脏流出道梗阻的经验。结果22例病人术中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无一例发生肝脏流出道梗阻。1例由于术中切肝时误将受体肝后腔静脉横断而改行原位肝移植,术后恢复良好,未发生流出道梗阻。结论在背驮式肝移植术中采用腔静脉成型技术,可以明显降低肝脏流出道梗阻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具有简化切肝过程,降低吻合难度,强化移植肝的稳定性,无肝期短的优点。当供受体之间大小存在明显差异时,或实施儿童的减体积性肝移植时该技术具有明显优势。强调用此法切肝时切忌误伤受体肝后腔静脉。  相似文献   

20.
背驮式肝移植术及其并发症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同种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术(PBOLT)常见手术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4例终末期良性肝病行5次PBOLT,其中2例为肝肾联合移植,1例为肝移植术后慢性排斥行再次肝移植。结果 5次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良好,未发生与背驮式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最长存活1年,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PBOLT可适用于任何终末期良性肝病患者,包括再次肝移植,正确处理第三肝门,以三根肝静脉成形后与供肝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术中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是减少或避免该术式有关手术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