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砂岩储层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孔隙结构和声发射等分析资料,对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套储层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储层物性较差,微裂缝对改善储层孔渗性有一定贡献;排驱压力和饱和度中值压力不高,但孔喉半径小且分选性较差,孔隙结构参数总体较差。储层质量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的综合影响,其中由河控三角洲和扇三角洲形成的中粒分流河道砂体为最有利储层发育的微相,成岩早期环边绿泥石胶结作用对于部分原生孔隙和吼道的保存起到一定作用,溶蚀作用对改善吼道连通性效果不佳。利用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将须家河组砂岩评价为4类储层,其中I、II类储层在目前的工艺技术条件下为可动用储层,是增储上产的首选储层。  相似文献   

2.
《石油化工应用》2017,(6):113-117
为了研究姬塬油田长4+5低渗储层特征及成因,综合利用薄片、扫描电镜、压汞及常规物性等分析化验资料,分析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及物性特征,并从沉积和成岩作用等方面探讨低渗储层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姬塬油田长4+5低渗储层形成于三角洲前缘低能沉积环境,岩性以成熟度低的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和粒内溶孔,孔喉结构表现为细孔微喉,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储层特征主要受控于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沉积环境通过控制储集岩的成分、结构决定储层原始物性。成岩作用是影响储层物性的后天因素和决定性因素,压实和胶结作用是储层低渗的主要原因,溶蚀作用对储层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评价姬塬地区长6致密砂岩储层,综合应用恒速压汞及核磁共振等实验对储层样品进行了测试,探讨了储层微观孔喉与可动流体的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孔喉半径比大、分布范围宽、主流喉道半径小是导致低渗透储层物性差、孔隙结构复杂、可动流体含量低的关键因素,从而使低渗透储层表现出排驱压力高、小喉道发育、可动流体动用程度低等特点;可动流体的充注以及驱替受到孔喉特征与配置关系的影响,流体可动用程度低是致密砂岩储层开发效果较差的重要因素;储层的开发效果可以通过可动流体的赋存特征来预测。  相似文献   

4.
川东北地区雷口坡组储层特征及其形成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川东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整体沉积环境以蒸发台地相为主,沉积了以大套膏岩和白云岩为主的蒸发岩。雷口坡组可细分为雷四、雷三、雷二和雷一段。雷四段地震响应表现为"弱波峰、较低频、较连续反射结构"的曲线特征。储层总体为Ⅲ类储层,以低渗为主,个别储层段表现为Ⅱ类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溶洞、溶扩缝、构造缝,为一套岩溶储层。研究认为,雷口坡组雷四段储层发育与分布受沉积相和风化壳共同控制;研究区发育的台地蒸发相、泻湖相形成的云岩,在雷口坡组末期岀露地表遭遇剥蚀形成风化壳,并受大气淡水沿不整合面及裂缝的淋滤、溶蚀作用形成一套优质储层。  相似文献   

5.
利用钻井取心、录井、测井资料、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毛细管压汞等多种分析测试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姬塬油田罗1井区长81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油田下一步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孔隙度在埋藏成岩过程中的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对油气成藏和区域储层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目 前大部分实测孔隙度在深度上都是断续的,针对这一现状,以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长 8 油层组储层砂 岩为例,应用数理统计和数字模拟方法来定量模拟整个埋藏成岩过程中的孔隙演化。 在岩石学特征、成岩 作用特征以及地层埋藏史和成岩史研究的基础上,以现今孔隙度为约束条件,以埋藏深度和埋藏时间为 变量,将研究区长 8 油层组孔隙演化进程分为孔隙度减小和孔隙度增大 2 个过程,并分别建立了相应的 从埋藏初始至今的孔隙演化定量模型。 结果表明,机械压实作用阶段的孔隙度减小过程是以埋藏深度为 自变量的连续函数;压实胶结作用阶段的孔隙度减小过程、增孔窗口阶段(65~100 ℃)及次生孔隙度保持 阶段均是埋藏深度和埋藏时间的连续函数。 因此,分段模型叠加得到的总孔隙演化模型为一个四段式函 数。 利用研究区实际地质资料对孔隙演化定量模型进行的实例验证表明,该模型在砂岩孔隙演化模拟方 面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川东北YB地区须家河组裂缝特征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东北YB地区须家河组储层为低孔、低渗的致密砂岩储层,裂缝的存在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的储渗空间,提高了单井产能。综合分析研究区的构造特征、演化特征、岩心资料及成像测井资料认为,须家河组储层裂缝以构造缝为主,倾向NW,西北部地区以中低角度缝为主,中东部地区以高角度缝为主。西北部地区裂缝发育主要受控于九龙山背斜带,在背斜翼部转折端和倾没端裂缝较发育;中东部地区裂缝发育主要受控于断层,沿大型断层呈南北向条带分布,断层上盘及构造高陡部位裂缝较为发育。裂缝发育主控因素包括构造幅度、构造部位、岩石类型和岩性组合等,其中,构造幅度、岩石类型为西北部裂缝的主控因素;构造部位、岩性组合为中东部裂缝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延长组长4+5以成岩型低渗透储层为主,常规方法较难评价该类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品质。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物性分析等方法对影响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恒速压汞方法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参数进行了定量表征。研究表明:镇北地区长4+5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成岩作用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机械压实作用和碳酸盐胶结作用越弱,长石溶蚀作用越强烈,粒间孔和溶蚀孔越发育,孔喉连通性越好,渗透率越大;微观孔隙结构和渗透率受大于0.12μm的喉道控制明显,主要表现为平均喉道半径越大,渗透率越大,孔喉半径比越小,微观孔隙结构越好,储层品质因子越大,试油产液量越高,尤其当平均喉道半径小于1.60μm时。喉道是影响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品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下寺湾油田长2油组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薄片、扫描电镜和压汞法等分析测试手段,从储层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孔隙类型和孔喉特征等方面开展了下寺湾油田长2油组的储层微观特征研究,分析了储集空间类型、孔喉分布特征、成岩作用以及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2油组储集岩为低成熟度砂岩;主要经历了压实、胶结、粘土矿物转化和溶蚀等成岩作用,成岩作用较弱,对储层物性影响较小;孔隙类型包括残余粒间孔隙、溶蚀粒间孔隙、溶蚀粒内孔隙等等,其中残余粒间孔隙是研究区的主要孔隙类型;孔吼分布特征是孔喉分散,分选性差,偏于略粗歪度,储集性能总的来说较差,驱油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安塞油田王侯杏地区长6砂岩储层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安塞油田王侯杏地区长6储集岩主要由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组成,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孔隙结构、岩心、测井分析化验资料进行研究表明,该地区砂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粒间孔和次生孔隙,包括粒间溶孔、粒内溶孔、胶结物溶孔;储层孔喉特征为小孔隙微喉道;物性特征为低孔隙、低渗透的基本特点,微裂缝对改善储层孔隙渗透性贡献不大;排驱压力和饱和度中值压力较高,孔喉半径小且分选性较差,歪度细,溶蚀作用对改善喉道连通性的效果不佳,孔隙结构参数总体较差。储层质量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的综合影响,其中,由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最有利储层发育的微相,河口砂坝次之,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第三。  相似文献   

11.
姬塬油田长9 油藏断层特征及对油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姬塬油田长9 油藏在生产过程中发现部分井地层厚度减薄,邻井构造突变。通过地震资料解释、地 层对比、构造对比、岩心观察等发现姬塬地区发育21 条北西西向正断层,弥补了该区块关于断层的证据。 天环坳陷的形成与长7 烃源岩分布及生烃高峰期在时空上匹配,促进了油气侧向运移并成藏,使凹陷东部 油藏相对富集,断层形成后油藏重新调整,造成断层下方油藏被破坏。  相似文献   

12.
利用X衍射、全岩定量分析、薄片鉴定、水驱敏感性流动试验等方法,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8超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敏感性,主要分析了敏感性类型、伤害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具有弱水敏、酸敏性变化范围大、弱—中等碱敏、弱—中等盐敏、弱—无速敏特征;储层流动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为弱敏感。影响储层敏感性最直接的因素是敏感性矿物的分布,即储层所处的成岩相带决定其敏感性类型及敏感性程度。另外,储层水敏性受物性及孔隙结构的影响,储层物性越差,孔隙结构非均质性越强,储层水敏性越弱。储层所处成岩相带及敏感性的不均一性,使得研究区超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具有大规模开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堡子湾耿43 井区长4+5 段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存在部分油井产能下降较快、水淹严重、注采井网不完善和局部无井网控制等问题。为了有效控制产能下降,完善注采井网,通过对本区块的动态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得出综合治理对象是剩余油富集区和层系。因此对开发层系、井网分布、加密新井等作出了相应调整,并提出了最优方案:对位于各层可动剩余储量较高、油层有效厚度较厚的部位的部分井进行补孔和堵孔;转注低产高含水油井;在剩余油密集区钻探加密井。对方案效果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最优方案下预测产油量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14.
刁帆  文志刚 《岩性油气藏》2011,23(2):53-58,79
根据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及压汞曲线等资料,对胡尖山油田长4+52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喉特征及成岩作用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储层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胡尖山油田长4+52储层岩性主要为极细—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残余粒间孔和长石溶孔,片状和弯片状喉道为主要渗流通道,成岩作用类型主要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长4+52储层类型以Ⅱ类和Ⅲ类为主,为典型的低孔、超低渗储层。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4+5油层组为典型的超低渗透砂岩油层,天然构造裂缝发育,构造裂缝是流体渗流的主要通道和开发方案部署的重要地质依据。利用岩心、薄片和测井等资料,在分析构造裂缝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对构造裂缝发育的控制作用。沉积作用造成的岩石力学平面非均质性控制了不同方向裂缝的发育程度,并使不同沉积微相裂缝的发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成岩作用的差异性造成的储层非均质性,使不同成岩相裂缝的发育程度不同。该区在2期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了4组构造剪切裂缝,由于沉积作用影响,南北向和北西向2支剪切裂缝被抑制,主要发育东西向和北东东向2支剪切裂缝,且在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中的发育程度明显高于水下天然堤和分流间湾微相;由于成岩作用的影响,构造裂缝在强压实高岭石胶结相裂缝发育程度最高,而弱压实长石溶蚀相裂缝发育程度最低。  相似文献   

16.
综合运用岩心资料、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方法,分析了姬塬地区长6储层的成岩作用及有利成岩相带,结果表明:压实作用是导致长6砂岩原始孔隙度降低的主要因素,长石等易溶矿物经溶蚀作用形成的溶蚀孔则有效提高了储层的物性;长6砂岩整体处于中成岩A期晚期,早成岩期的绿泥石膜对于原始孔隙度的保存具有积极意义;依据成岩作用及沉积特征,划分出5种成岩相带;绿泥石膜胶结残余粒间孔相和长石溶蚀相储层物性最好,是研究区最为有利的成岩相带,主要分布于沙崾岘—张家山和马家山—冯地坑一带的水下分流河道发育区。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林镇地区长4+5油层组油气成藏条件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林镇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油气藏的油气生成、储层条件、运移条件、圈闭和聚集成藏等方面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该区三叠系延长组长4+5油层组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并总结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林镇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油气主要来自长7烃源岩;储层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各种成因类型的砂体,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广泛发育的水下分流间湾暗色泥岩、致密粉砂岩以及粉砂质泥岩可形成良好的盖层;运移的动力主要来自长7泥岩形成的异常高压。长7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高剩余压力的驱动下,通过垂向叠合砂体与微裂缝向上运移进入长4+5储层,并沿连通的三角洲前缘砂体横向运移进入圈闭成藏,形成鼻隆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以及构造-岩性油气藏,其形成受烃源岩、沉积相带、微裂缝、鼻隆构造以及剩余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应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粒度分析、压汞等分析化验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4+5储层的储层特征和低渗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区岩石类型以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储层孔隙类型以残余粒间孔为主,其次为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喉道类型以片状、弯片状喉道为主,喉道属微细喉道,分选与连通性较差;造成...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俊  李红  雷川 《岩性油气藏》2013,25(1):69-74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 6 储层物性差,成岩作用复杂,进而引起非均质性强和渗透率低等问题,通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及扫描电镜等观察分析,认为:该区储集砂体由岩屑长石细砂岩和长石砂岩组成;储层以发育粒间孔隙和粒内溶孔为主;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以及交代作用等;成岩演化阶段已到达中成岩 A 期;长 6 储层成岩作用为控制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长 6 储层的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研究,可为该区的油气勘探和合理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延长组长8 段是姬塬油田开发的主力油层,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加深,其储层的平面非 均质性已成为当前勘探开发的制约因素,因此对沉积相展布的精细描述显得非常重要。文中通过物源及 相标志分析,认为延长组长8 段受西北和东北2 个方向物源的控制,经历了三角洲平原向三角洲前缘的 过渡,沉积了纵向上叠置、横向上连片的分流河道砂体。在此基础上,对长81层不同亚相及不同物源控制下的砂体物性进行了对比,得出长81层三角洲平原的砂体物性比三角洲前缘的砂体物性好,受西北物源控制的砂体物性比受东北物源控制的砂体物性好。最后,对长8 段有利储集相带进行了预测,认为姬塬油 田西北方向的储集物性较好,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