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MSCT资料。结果CT能够准确显示所有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并能判断肿瘤对周围组织结构有无侵犯、有无远处转移。27例GIST中发生于胃19例,十二指肠2例,空回肠6例。肿块多呈圆形或类圆形(2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均有所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低度恶性11例,肿块直径多〈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后多均匀强化;中高度恶性16例,肿块直径多〉5cm,边界多不清楚,15例肿块内有坏死、液化,密度不均匀,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瘤内点状钙化1例,4例出现转移灶。结论CT检查对于GIST定位准确,其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为肿瘤恶性的判断提供依据,为GIST的治疗方案及手术后或化疗后患者的随访提供重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及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免疫组化证实的2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显示肿瘤位于胃部13例,小肠6例,结肠1例,直肠1例,腹膜后1例,肿块太大无法确定来源部位1例。极低危险度3例,低度危险3例,中度危险7例,高度危险10例。肿块大小1.814 cm,小于5 cm者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或信号均匀,增强强化较均匀;大于5 cm者多为不规则分叶状,密度或信号不均,中心可见小片或大片低密度或长T1长T2信号区,增强不均匀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具有一定特点,CT和MRI对GIST的准确定位、定性的判断,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及随访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螺旋CT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的螺旋CT表现。使用GEPROSPEEDF1I双层螺旋CT检查,12例平扫+增强,1例仅平扫。结果:胃间质瘤8例,十二指肠间质瘤4例,肠系膜1例。直径5cm以下者7例,直径6-10cm者4例,直径大于10cm者2例。术前CT定性正确11例,定位正确10例。手术病理报告:高度侵袭风险5例,中度侵袭风险3例,低度侵袭风险3例,极低度侵袭风险2例。结论:GIST的螺旋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帮助术前定位、定性和分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肿块直径4cm,类圆形,边缘清晰,增强后强化均匀,CT值增加35Hu;恶性肿块直径5~12cm,7例呈不规则形,密度不均匀,其中可见坏死区,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CT值增加45~80Hu。结论:螺旋CT是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清楚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密度及强化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共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30例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16例,十二指肠5例,空肠5例,回肠4例;良性5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21例;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良性GIST密度均匀,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结论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并可初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共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30例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16例,十二指肠5例,空肠5例,回肠4例;良性5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21例;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良性GIST密度均匀,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结论 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并可初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征象及判断其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胃肠道间质瘤患者63例,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经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结果胃部多见(53/63例),好发于胃体(27例)和胃底(20例)。26例GIST瘤体直径〈5cm,形态规则,多呈类圆形;34例GIST瘤体直径〉5em,形态多不规则,密度多不均匀(31例),多数腔内/外生长(15例)或腔外生长(13例)。CT增强表现,多数呈不均匀强化(44例)和明显强化(47例)。GIST的大小、形态和强化方式等特征与良、恶性相关(P〈0.05)。GIST的生长方式、部位和坏死程度等特征与良、恶性不相关(P〉0.05)。GIST的形态、生长方式、坏死程度及强化方式与大小相关(P〈0.05)。结论螺旋CT可以检测胃肠道问质瘤的良恶性,对于临床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2例GIST中7例发生于胃部,3例发生于小肠,1例发生于直肠,1例发生于腹膜;7例恶性,5例良性;直径>5cm者8例,<5cm者4例;呈类圆形生长的5例,不规则形生长的7例;9例边缘较清,3例边缘不清。结论:良性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基本表现为与胃肠道关系密切的较小的软组织肿块,呈类圆形,边缘清晰,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呈中度或明显均匀性强化;恶性间质瘤表现为较大的软组织肿块,呈不规则形,边缘不清,瘤体内出现液化坏死,增强后呈不均匀性强化,可有周围侵犯和远处转移等征象。  相似文献   

9.
冯泽辉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4):1120-112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免疫组化确诊的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 8例中1例平扫表现为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1例平扫表现为厚壁空洞性肿块;6例平扫密度不均匀,类圆形,边缘有分叶,中度~明显不均匀强化。8例中4例源于胃,2例源于十二指肠,1例源于空肠,1例源于肠系膜。结论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性、定位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6例胃肠道间质瘤双期增强的螺旋CT表现.结果 胃肠道间质瘤具有一定的CT特征:(1)双期增强后显示为具有粘膜下肿瘤的特点;(2)肿瘤血供丰富,易发生液化、坏死和囊变,因此肿瘤多呈明显不均匀强化;(3)CT有助于GIST良恶性判断:良性者,肿瘤直径多≤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可见单个坏死灶.下列征象常提示恶性:肿块直径>5cm;肿瘤边缘有分叶;瘤体内有多个小片状坏死或大块坏死;肿瘤的溃疡大而深;肿瘤内可见点状、条状粗乱的肿瘤血管;瘤体内有散在分布的细小钙化点;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结论 SCT(Spiral Computer tomography)双期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良恶性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3D重建技术图像中,胃肠道间质瘤(GIST)CT表现及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9例,男5例,女4例,年龄30~68岁,对MDCT双期扫描图像行3D重建,特别是曲面重建,着重观察GIST分布,与胃壁关系.结果:CT表现:良性2例,GIST肿块直径2~4.5cm,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晰,增强后强化均匀,CT值增加10~35 HU;恶性7例,GIST肿块直径5~12cm,4例病灶呈类圆形,3例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其中2例可见坏死区,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CT值增加45~80HU.结论:多排螺旋CT3D重建技术可以清楚地显示肿块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密度及强化特点,显著提高对GIST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临床手术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35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评价MSCT对该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GIST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肿瘤位于胃部18例,小肠10例,大肠3例,肠系膜4例。恶性GIST20例,主要CT表现:肿块直径≥5cm 17例,12例瘤体内有低密度坏死,肿块边缘分叶状5例。良性15例,肿块直径〈5cm,边界清晰,密度均匀。CT检查的敏感性为100%,定位准确率为91.4%(32/35),定性准确为85.7%(30/35)。结论 GIST有一定的影像特点。CT可作为GIST的常规检查方法,对GIST的准确定位、定性的判断,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CT征象,评价CT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17例,患者的CT平扫和双期增强螺旋CT扫描. 结果 17例GIST均为单发,发病部位在食道2例,胃12例,小肠2例,结肠1例;良性3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11例;良性GIST表现为胃肠道软组织肿块,体积小,边缘清晰,多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病灶体积较大,常伴有周边组织器官侵犯及淋巴结转移,强化不均匀. 结论 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定位准确率高,鉴别肿瘤良恶性,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CT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普通CT、螺旋CT检查的表现以及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5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肠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影。增强后,肿块强化较明显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25例胃肠间质瘤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8例,肿块直径多大于5cm,边界多不清楚,17例肿块内有坏死,6例出现转移灶。结论CT增强扫描显著提高了胃肠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GIST.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GIST肿块直径2-4.5cm,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晰,增强后强化均匀,CT值增加10~35Hu;恶性GIST肿块直径5-12cm,6例病灶呈类圆形,3例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其中7例可见坏死区,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CT值增加45~80Hu。结论:螺旋CT是GIST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清楚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密度及强化特点,有分叶或坏死征象提示为恶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s)的64排螺旋CT(Computed tomography,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0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23例,小肠10例,直肠2例;良性6例,潜在恶性6例,恶性23例;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良性GIST密度均匀,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结论 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并可初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危险度胃底间质瘤(GIST)CT征象,分析MSCT对其定位、危险度分级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本院2013年2月-2016年1月经病理学证实的60例胃底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低度危险、中度危险、高度危险三个等级,观察比较不同危险度患者CT征象及CT值。结果病理危险度分级:低度危险、中度危险、高度危险分别为30例、17例、13例。低度危险、中度危险、高度危险GIST患者在肿瘤最大径、密度、形态、肿瘤血管显示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危险度GI ST患者在发病部位、生长方式、强化程度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危险度GIST患者平扫、三期强化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危险度胃底间质瘤CT征象存在典型差异,从肿瘤最大径、密度、形态、肿瘤血管显示上有助于GIST危险度分级,为其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的GIST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结果 25例GIST位于胃16例,小肠8例,直肠1例.良性5例,横断面最大径均小于5cm,4例呈均匀强化;交界性8例,其中5例横断面最大径大于5cm,呈不均匀强化;恶性12例,其中11例横断面最大径大于5cm,均呈不均匀强化.肿块内伴发气体者4例,钙化2例.结论 运用螺旋CT检查可以确定GIST的肿瘤大小及强化方式,有助于良恶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 GIST)定位和定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30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间质瘤的患者的CT影像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16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探讨病灶位置、大小及有无坏死等情况。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单发患者21例、多发9例;其中17例肿瘤部位在胃部、8例位于小肠、5例位于直肠。19例向腔内外同时生长、8例向腔外生长、3例向腔内生长。恶性GIST 强化不均匀,可有邻近脏器侵犯。16层螺旋CT定性准确率为83.3%(25/30)、定位准确率90.0%(27/30)。结论:CT 增强扫描有利于GIST的定位诊断及对肿瘤良恶性质的判断,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是目前检查GIST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问质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及疗效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 39例患者中食管间质瘤2例,胃间质瘤23例,十二指肠间质瘤7例,空肠间质瘤4例,回肠间质瘤2例,结肠间质瘤1例.39例中高度恶性25例,低度恶性11例,不能确定良恶性者3例.39例肿瘤CT表现为外生性或内生性肿块,肿块最大径线范围约3~45cm,<5cm者12例,≥5cm者27例,27例直径大于5cm肿瘤中23例为恶性间质瘤;肿块密度不均匀,中心伴有坏死囊变,实性成分轻到中度强化,瘤内点状钙化灶6例,17例高度恶性肿物表现为边缘强化,实性成份增强扫描后出现延迟强化.其中6例不能手术切除的间质瘤经化疗后肿块明显缩小伴有肿瘤坏死囊变.结论 CT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定位、定性诊断及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