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土高原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区内既有巨大的开发任务,又有严重的环境整治问题,它们都需要大量的供水。该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较贫乏,供需矛盾尖锐。针对地区水资源特征及需水特点,本文提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以节水与开发结合,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的措施,确保水资源能得到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2.
围绕本区旱作农田生产现实,运用“肥力梯度”田区研究,和联合国FAO推荐的概算等方法,所展现出各气候类型区主要作物耗水系数,和降水应能实现的生产潜力,虽低于灌溉农田的热量生产潜力,却也令人鼓舞。研究揭示,现阶段高原旱作农田降水生产潜力受制于地力水平,即在一定范围内,地力水平与耗水系数、作物产量密切相关。研究指出:“干旱固然是高原农业生产经常威胁,然而地力不足,乃是导致水分无谓耗损的更为直接原因”。多种途径,有所侧重地培肥地力,是使降水的潜在生产力充分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关于黄土高原空间范围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黄土高原的空间范围缺乏明确的定论。争论的焦点反映出不同学者对自然地理现象空间分布过渡性的认识和处理的差异。本文从黄土、黄土分布区、黄土高原及其毗邻的黄土分布区、黄土高原、典型黄土地貌区等几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出发,探讨了划分黄土高原的客观标准,并根据野外考察和航卫片判读确定了黄土高原的空间范围。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世界上高原众多的国家,高原面上土地资源丰富,而长期干旱缺水困扰高原农业的发展,当前生产水平低。“八五”期间采用半移动式喷灌获得成功,粮食单产可从现在的每公顷750kg,提高到5250kg,大多数作物品种一年便可收回投资成本。巨大的增产潜力,对于我国粮食生产供应态势趋紧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土残塬沟壑区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发展经济为准绳,利用生物措施,开发土地资源,是有效地控制和改善黄土残塬沟壑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的根本保证。本文针对如何合理地利用农作物、果树、林木和牧草开发土地资源问题,提出了土地开发的适宜性评价方法,并以土地调查的小斑为单元,选用了原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坡向和海拔高程4个指标,对地处这一地区且作为国家"八五"重点攻关项目的隰县试验区的土地开发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经初步开发实施,已收到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6.
黄土残塬沟壑区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发展经济为准绳,利用生物措施,开发土地资源,是有效地控制和改善黄土残塬沟壑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的根本保证。本文针对如何合理地利用农作物、果树、林木和牧草开发土地资源问题,提出了土地开发的适宜性评价方法,并以土地调查的小斑为单元,选用了原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坡向和海拔高程4个指标,对地处这一地区且作为国家"八五"重点攻关项目的隰县试验区的土地开发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经初步开发实施,已收到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第一,黄土高原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其主要原因是人口压力;第二,治理和开发都非常必要并有一定效果,但是很难在几十年内彻底解决黄土高原的人口压力问题;第三,应该考虑黄土高原的人口向沿海及长江走廊经济开发区流动以缓解人口压力。  相似文献   

8.
用≥10℃积温并结合最热、最冷月均温与极端低温将哀牢山脉北段划分为5个山地气候带、6个山地农业气候层,各带(层)的上限高度背风东坡比迎风西坡提高50-200m。因夏凉等限制,喜温作物种植的山地高度(气候)带比东部水平气候带明显降低,农业熟制也相应减少。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住区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延安市为示范点对黄土高原住区生活垃圾的处理与资源化进行了研究。在对目前延安市生活垃圾特点和处理与资源化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以垃圾分类收集为关键 ,分别进行卫生填埋和焚烧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 ,并对卫生填埋和焚烧工艺的重要部分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10.
赣闽浙三省接合区砂金资源分布广泛,尤以赣东北乐安江、昌江水系最富。本文是在对该区野外调查,取样分析和典型砂金矿床、矿点地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冲积型砂金富集与矿源层分布,水系发育规模及地貌条件,含金物质搬运距离,水动力条件,沉积界面微地貌及合金物质沉积后埋藏状况有密切关系,掌握砂金沉积学特点有利于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