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我选择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正确的自我选择不仅能使自己的个人价值得以实现,同时也能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论述了自我选择不能超越社会实践所达到的水平和个人所处的实践活动环境,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个人的行为受到社会实践发展水平的制约;提出在进行自我选择时必须将个人的选择目标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我选择。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对比中西方对个体和社会关系的不同观点,借鉴马克思、恩格斯对个体和社会关系辩证分析,论述了高科技时代个体和社会关系重构必要性、可行性,认为高科技时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为全新的社会背景而实现了新的转换:科学技术的社会化绝对不能掩盖、取代科学技术创造的个体性;并讨论了高科技时代个体和社会关系重构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对比中西方对个体和社会关系的不同观点,借鉴马克思、恩格斯对个体和社会关系辩证分析,论述了高科技时代个体和社会关系重构必要性、可行性,认为高科技时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为全新的社会背景而实现了新的转换:科学技术的社会化绝对不能掩盖、取代科学技术创造的个体性;并讨论了高科技时代个体和社会关系重构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试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原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谐社会建设呼唤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全面发展的理论为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和谐原则,就是要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良性互动,使双方都获得发展,成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社会关系融洽、与他人关系和睦、具有良好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的个体。  相似文献   

5.
从行为科学角度解析态度结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社会研究的重要课题,社会态度是一个涵盖较广也颇有争议的概念.从行为科学的角度看,态度作为行为的背景,其定义不应仅仅局限于认知,同时,也存在着社会态度的中间状态,不应绝对化.社会态度具有形成的社会性、认知的复杂性等特征,此外,也不应排斥结构的协调性、功能的抗变性等特征.至于将态度的功能确定为“定势功能“也是不完全的,社会态度也影响个体对客观对象的反应模式及行为效率.  相似文献   

6.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其中空间隐喻对人类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多数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概念来表达和理解的。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对俄汉两种语言在空间关系的表达以及对数量、状态、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空间隐喻化认知进行对比,并找出人类隐喻认知的普遍性与民族性。  相似文献   

7.
胡鸿 《饰》2003,(2):7-11
一、绪论人是文化的动物,克鲁柯亨(Clyd Kluckhohn)将文化理解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具有为整个群体或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的特征。因此以创造人类生活方式为己任的设计就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生活方式结构中的核心部分是生活活动的主体,他既可以是个体的人,也可以是大小不等的群体。社会文化系统中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必然对生活活动的条件和形式发生影响,并通过设计与生活方式间的互为关系体现出来。在21世纪的开端,尤其在信息化对人类文化和生活带来一场新的革命之际,…  相似文献   

8.
培养提高高职生的创业心理品质在高职学校创业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创业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创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个体对自己能否进行和创业相关的任务或活动的主观评估。根据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采用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对高职生进行创业自我效能感培养,在成功体验、他人的替代性经验、社会劝说及情绪状态四个方面设计辅导方案,旨在探索促进高职生创业心理品质培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改变、巩固或加强大学生对某种事物、某种观念及行为的态度.“态度“是人的高级心理活动,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依据自己的观念体系对待一类社会事物的认知、评价以及行为的准备状态与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10.
中华和谐人文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主题,涵盖了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灵魂.它主要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三是人与自身的关系.从生命伦理角度看,中华和谐人文精神要求关爱生命,突出生命伦理的基础性;勇于担当,提升生命伦理的根本性;家国一体,注重生命伦理的社会性;天人合一,实现生命伦理的全面性;博采众长,增强生命伦理的融合性;与时俱进,实现生命伦理的创新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进中华人文精神和生命伦理建设,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