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调查发育迟缓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并探讨焦虑在家庭亲密度与自我意识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7月—2021年4月抽取辽宁省某医院儿科门诊就诊和复查的200例发育迟缓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Ⅱ)、儿童焦虑量表与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200例发育迟缓儿童的自我意识总分为45.87±4.15,FACES-Ⅱ得分与自我意识总分呈负相关 (r=-0.607,P<0.01);FACES-Ⅱ得分与儿童焦虑呈正相关(r=0.416,P<0.001);儿童焦虑与自我意识呈负相关(r=-0.367,P<0.01)。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儿童焦虑在家庭亲密度对自我意识之间存在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95%CI为(-0.257,-0.043)。中介效应值为-0.077,占总效应的9.50%。 结论 发育迟缓儿童自我意识较低,要重点关注对儿童焦虑情绪的疏导,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融洽的亲子关系,提高发育迟缓儿童心理健康与自我意识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老年脑卒中急性期焦虑患病率,探索其影响因素。 方法 对2016年10月-2017年6月就诊于清河县中心医院的老年脑卒中患者986例进行基本情况、焦虑自评量表(S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及社会支持量表(SSAS)调查。采用卡方检验及多因素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其急性期焦虑患病影响因素。 结果 老年脑卒中急性期焦虑患病率为26.27%,老年脑卒中焦虑的危险因素有女性(OR=1.141,P=0.012)、合并其它疾病(OR=1.901,P<0.001)、生活不能自理(OR=13.152,P=0.017),焦虑的保护因素有家庭人均收入高(OR=0.164,P=0.021)和社会支持量表得分高(OR=0.926,P<0.001)。 结论 清河县老年脑卒中后恢复期焦虑患病率较高,患病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家庭人均收入、合并其他疾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社会支持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上海市闵行区青少年社会资本状况及其与健康行为之间存在的关系与影响,为闵行区青少年健康干预提供支持。方法 2016年12月在上海市闵行区随机抽取1 624名中学生对其进行社会资本和健康行为的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上海市闵行区中学男生的社会资本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女生,高中高于初中,城市高于乡村学生。中学生高健康行为得分组社会资本各维度得分均高于低健康行为得分组,并且在家庭经济、体育政策、师生交往、学校场馆、亲朋互动资本等方面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719、1.918、2.108、2.297、1.986,P值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社会资本影响健康行为依次为身体运动(OR=2.103~1.555)、压力处理(OR=1.717~1.169)、人际关系(OR=1.689~1.032)、营养行为(OR=2.591~0.636)、健康责任(OR=1.966~1.032)、自我实现(OR=1.765~1.386)。结论 社会资本对上海市闵行区中学生健康行为影响较大,今后应采取有效措施对中学生科学的利用社会资本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寻青少年焦虑情绪与家庭结构、家庭环境因素和情感虐待之间的关系,为早期预防青少年焦虑情绪障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14-2016年对河南省新乡市3 230名初高中生进行一般社会资料问卷、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估测评后,进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焦虑情绪与家庭结构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联。结果 1)有效问卷为2 906份,有焦虑情绪为1 071名(36.9%);2)青少年焦虑和母亲外出打工有明显关联(χ2=5.066,P=0.026);3)家庭环境因素的亲密度(OR=0.906,95% CI:0.856~0.959),娱乐性(OR=0.935,95%CI:0.896~0.975)是青少年焦虑情绪的保护因素,家庭矛盾性(OR=1.128,95%CI:1.078~1.181)、控制性(OR=1.064,95%CI:1.016~1.115)是青少年焦虑情绪的危险因素。4)坚韧性(OR=0.939,95%CI:0.914~0.964)、接受变化(OR=0.856,95%CI:0.817~0.896)是青少年焦虑情绪的保护因素,忍受消极情绪是青少年焦虑情绪的危险因素(OR=1.047,95%CI:1.010~1.085)。 结论 青少年家庭环境亲密度、娱乐性是影响青少年焦虑的保护性因素,长期忍受消极情绪增加了焦虑的风险,相反,越能提高坚韧性和抗压适应,越可以降低青少年焦虑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济宁市农村中学生抑郁症状现状,探讨童年期不良经历对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 2019年3—4月随机抽取济宁市2所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715名农村初中生抑郁症状≥16分者218人(30.5%);家庭结构、家庭月收入影响抑郁自评得分(F=7.397、4.169、P<0.05),不同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留守状况的学生抑郁自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家庭结构、家庭月收入、留守状态的学生童年期不良经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期不良经历与抑郁症状得分呈正相关(r=0.198~0.481,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父母离异(b=7.037)、家庭月收入5 000元以下(b=2.219、2.212)、儿童期遭受情感虐待(b=1.555)、性虐待(b=0.615)和情感忽视(b=0.203)与中学生抑郁症状呈正相关(P<0.05)。结论 济宁市农村中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症状。童年期不良经历会增加青少年抑郁症状的风险,减少儿童期不良经历的发生有利于改善青少年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家庭客观环境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3-5月采用自制基本情况量表和Kessler10(K10)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运用t/F检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及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潍坊市12所中学的3 250名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1.89%,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65,P=0.714);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一、高二、高三年级(OR=2.301、1.435、2.046)、农村(OR=1.318)、父亲职业为商业或服务业(OR=1.900)、家庭收入状况差(OR=2.171)、从不与母亲交流(OR=3.653)、从不与父亲交流(OR=2.230)均是影响中学生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家庭客观环境影响,在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应针对不同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提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学龄前儿童强迫症状的发生情况以及与家庭养育环境的关系,为早期发现及早期干预学龄前儿童强迫障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10-1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太原市城区3所具有代表性的幼儿园共969例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应用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家庭养育环境量表、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焦虑自测量表进行研究。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χ2检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强迫症状阳性检出60例(6.2%);其中男性32例(6.3%),女性28例(6.0%);小班19例(5.8%),中班29例(7.2%),大班12例(5.0%)。将阳性检出的60例作为强迫症状组,无任何焦虑的18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性别间比较(χ2=0.200,P=0.655)和班级间比较(χ2=2.065,P=0.35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家庭养育环境量表中,两组在语言/认知、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我管理、忽视/干涉/惩罚、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和环境气氛6个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学历(χ2=14.356,P<0.01)和母亲焦虑得分(t=3.426,P<0.01)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忽视/干涉/惩罚(环境中等OR=0.241,95%CI为0.088~0.659)、母亲焦虑得分(OR=1.059,95%CI为1.009~1.111)以及母亲学历(中学OR=3.886,95%CI为1.554~9.716,大专及以上OR=2.695,95%CI为1.301~5.581)3个自变量与强迫症状发生有关。结论 强迫症状在学龄前儿童较常见,强迫症状的发生与家庭养育方式、母亲情绪及母亲文化程度有关。对父母进行心理养育咨询可以早期干预学龄前儿童强迫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家庭、运动协调能力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影响,为提高幼儿的学习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2020年5-8月整群随机抽取深圳市2所幼儿园340名5~6岁幼儿,采用儿童入学成熟水平诊断量表、幼儿学习品质家长评价量表及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对幼儿的运动协调能力、学习品质和家庭情况进行评价。 结果 女童的学习品质总分高于男童(t=2.07),父母受教育程度高(F=9.15、9.50)以及运动协调能力高(t=2.14)的幼儿其学习品质总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亲密度、组织性与幼儿运动协调能力均呈正相关(r=0.13、0.12,P<0.05),家庭亲密度、独立性及成功性等与幼儿学习品质均呈正相关(r=0.19、0.17、0.22,P<0.05),家庭矛盾性与幼儿学习品质呈负相关(r=-0.14,P<0.05)。运动协调能力在家庭亲密度、组织性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影响中部分中介效应为8.93%、8.84%。 结论 培养幼儿良好学习品质可以从营造良好家庭氛围,提高幼儿运动协调能力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学龄前儿童躯体伤害恐惧的基本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其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8年9-1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太原市城区具有代表性的3所幼儿园中3~6岁全部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共969例,其中男504例,女465例。研究工具为自编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结果 躯体伤害恐惧阳性检出75例(7.73%),其中男性33例(6.5%),女性42例(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91,P>0.05);躯体伤害恐惧得分女性(7.15±4.89)显著高于男性(6.50±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0,P=0.028)。多因素分析显示,非剖宫产(OR=2.063,95%CI:1.128~3.772,P=0.019)、母亲焦虑得分(OR=1.074,95%CI:1.024~1.125,P=0.003)是学龄前儿童躯体伤害恐惧的危险因素,家庭养育环境量表中的语言认知因子得分(OR=0.912,95%CI:0.873~0.952,P<0.001)、社会生活能力总分(OR=0.961,95%CI:0.936~0.988,P=0.004)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躯体伤害恐惧在学龄前儿童较常见,与母亲焦虑、家庭养育环境及儿童社会生活能力有关。因此,早期进行家庭养育干预可以防止幼儿躯体伤害恐惧,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长宁区中学生智能终端的成瘾现况及其相关因素,为指导中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智能终端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5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长宁区中学抽取949名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学生智能终端的成瘾现况,参考Young网络成瘾评价方法进行成瘾是否的判定,分别通过K10 量表和ULS-8量表收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孤独感,探讨学生智能终端成瘾的相关因素。结果 中学生智能终端成瘾检出率为14.33%(136/949)。单因素分析显示年级段、学习成绩、使用安排方式、使用目的均与成瘾检出率有关(χ2分别为43.046、8.711、21.652、13.970,P<0.05),成瘾组学生K10量表及USL-8量表总分均高于非成瘾组(Z值分别为-7.998、-7.297)。多因素分析显示年级高中(OR=1.822,95%CI:1.167~2.585)、使用目的为娱乐(OR=1.572,95%CI:1.060~2.330)、K10量表总分>14分(OR=2.788,95%CI:1.786~4.352)、USL-8量表总分>14分(OR=2.013,95%CI:1.320~3.071)是智能终端成瘾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长宁区中学生智能终端成瘾检出率较高,其与年级段及使用目的有关,智能终端成瘾还与心理健康及孤独程度有关,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特点及其与智商、行为特征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于门诊收集10~14岁ADHD儿童作为研究组,随机选取与被试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发育儿童作为对照组,用情绪调节能力问卷、WISC-Ⅳ、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对两组儿童进行了情绪调节能力、智商以及临床特征等因素的评估。结果 ADHD组的情绪知觉能力(t=-4.340)、情绪调节策略(t=-5.04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t=-5.528)、情绪控制能力(t=-5.121)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00);情绪评价能力(r=0.41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0.409)、情绪反思能力(r=0.520)与总智商相关(P均0.05),情绪调节能力与行为特征未发现明显相关(P0.05)。结论 ADHD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受损,可能与其智商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系统评价医院感染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数据库关于医院感染MDR-AB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因医院感染MDR-AB而死亡的患者(死亡组),对照组为医院感染MDR-AB但未死亡的患者(存活组),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各自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质量评价后,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1个研究,共1 204例医院感染MDR-AB患者,其中死亡组474例,存活组73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MD=3.99)、低蛋白血症(OR=2.1)、机械通气(OR=4.23)、气管插管/切开(OR=2.5)、深静脉置管(OR=2.21)、移植术后(OR=3.12)、入院APACHE Ⅱ评分高(MD=2.33)是MDR-AB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医院感染MDR-AB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纷繁复杂,需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上海市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家庭相关影响因素,为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提供指导。方法 于2011年12月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7个区34个中学125个班级4 536名在校中学生进行调查。使用学生版长处与困难问卷(SDQ)以及自编儿童青少年家庭环境问卷采集信息,分析心理健康状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家庭因素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结果 共收回问卷4 536份,其中有效问卷3 615份,有效率为79.7%。中学生总体心理问题异常检出率为9.1%,临界为11.0%。经常存在母子冲突和父子冲突的学生总体心理困难得分显著高于亲子关系和谐和一般的学生(P<0.05)。家庭因素中经常不和的父母关系(OR=1.351,95%CI:1.015~1.799,P=0.039)、母子冲突(OR=1.584,95%CI:1.133~2.216,P=0.007)和父子冲突(OR=1.461,95%CI:1.030~2.073,P=0.034)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结论 上海市在校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与国际水平基本一致,父子冲突和母子冲突均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提示改善亲子冲突对维系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很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发育性语言障碍(DLD)儿童亲子互动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3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童保健门诊就医,经专业医师确诊的DLD儿童30例,另选取同时期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童保健门诊及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校医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查体的正常儿童30例为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家庭环境特征和行为问题与社会功能损害之间的关系,为ADHD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11月徐州市儿童医院140名ADHD儿童作为观察组,同时招募120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中文版家庭环境量表(FES-CV)、Conners父母评定量表(CPRS)、Conners教师评定量表(CTRS)和Weiss功能缺陷量表父母版(WFIRS-P)、现场行为观察法对儿童进行评估。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ADHD风险因素。 结果 随着母亲受教育程度(OR=1.16,8.80,9.20)、职业地位(OR=0.89,2.24,2.35,5.90)和情绪稳定程度(OR=1.74)的降低,儿童ADHD风险呈上升趋势;父亲职业和教育水平、情绪状态与上述结果相似。ADHD儿童中文版家庭环境量表(FES-CV)中仅矛盾性分量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42,P<0.001)。ADHD儿童在所有6个Weiss功能缺陷量表父母版(WFIRS-P)的分量表测试中均表现出损伤[最低维度得分(0.19±0.22)分,健康儿童最高维度得分为(0.19±0.20)分,P<0.001)]。Conners父母评定量表(CPRS)和Conners教师评定量表(CTRS)除心身障碍维度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ADHD儿童与健康儿童相比,较差家庭环境、父母较低教育水平、更糟的职业状况和父母情绪不稳定可能会增加儿童的ADHD风险,且与儿童行为问题和社会功能损害相互作用。因此,早期以折中因素为重点的干预有助于改善ADHD儿童的社会行为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家庭养育环境与儿童孤独症特质之间的关系,为减少儿童孤独症特质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使用中文克氏孤独症筛查量表和家庭养育环境量表,于2019年3-5月选取苏州市郊区8所幼儿园所有在园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使用Epidata 3.1录入数据并使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无孤独症特质组儿童的家庭养育环境在语言/认知信息、社会适应/自理、忽视/干涉/惩罚、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环境气氛6个维度得分均高于有孤独症特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608,-6.251,-7.008,-6.008,-5.219,-8.550,P<0.01)。男性(OR=1.695,95%CI:1.207~2.381)、有分离史(OR=2.153,95%CI:1.225~3.782)、社会适应/自理差(OR=1.049,95%CI:1.002~1.098)、家庭环境气氛差(OR=1.147,95%CI:1.073~1.226)和频繁的忽视/斥责/打骂儿童(OR=1.053,95%CI:1.029~1.079)是儿童孤独症特质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男性性别、有分离史、社会适应/自理、频繁忽视/干涉/惩罚、环境气氛差与儿童有孤独症特质有关,应当重视儿童早期有关方面家庭养育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二孩家庭中长子女情绪和行为问题现状,并在家庭生态系统内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20年4-7月在河南省商丘市选取538名长子女为研究对象,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儿童版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以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进行调查。 结果 长子女情绪和行为困难总分异常检出率为15.1%(81/53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8~13岁的年龄差(OR=2.406,95% CI:1.159~4.995),竞争的同胞关系(OR=4.773,95% CI:1.933~11.785),父/母亲过度保护(OR=2.821,95% CI:1.076~7.392)/(OR=4.113,95% CI:1.903~8.890)、父亲拒绝(OR=3.215,95% CI:1.324~7.807)的教养方式,以及规律型家庭(OR=4.055,95% CI:1.312~12.533)中长子女情绪行为异常风险显著升高;而相较于抑郁质,其他气质类型长子女情绪行为异常风险显著降低(OR=0.227、0.228、0.230,95% CI:0.073~0.707、0.069~0.754、0.071~0.744),相较于低收入家庭(月收入<2 000元),其他高收入家庭长子女情绪行为异常风险显著降低(OR=0.272、0.334、0.133、0.228;95% CI:0.095~0.778、0.119~0.939、0.035~0.501,0.056~0.924)。结论 二孩家庭中长子女情绪行为问题高于同期儿童青少年水平,需关注二孩家庭中的长子女,根据不同特征的个体进行针对性的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对立违抗障碍(ODD)男童的情绪调节过程特征,比较两者情绪调节过程的异同。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ADHD和ODD男童为研究组,对其情绪调节能力、行为表现、智能情况进行评估,并且与健康发育男童做比较。结果 以总智商为协变量,研究组在负性情绪认知重评,负性情绪表情抑制,负性情绪表情宣泄,正性情绪认知重评上的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08、7.747、12.157、4.475,P<0.05或<0.01);单纯ODD组、ODD/ADHD组和单纯ADHD组的情绪调节能力未见显著差异。结论 ADHD和ODD男童存在对负性情绪的调节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