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儿童超重与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某院2002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在门诊就诊的肥胖儿及超重儿为研究对象,按照体重指数分组分为超重儿174例、肥胖儿154例.同时以同期住院治疗体重指数正常的仅仅患呼吸道疾病患儿325例为对照组.分析腰围、臀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空腹胰岛素(FINS)及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1)对照组MS患病率0.00%,超重儿MS患病率6.90%,肥胖儿MS患病率25.32%,随着体重指数的升高,MS患病率呈现升高趋势,三组MS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35,P< 0.01). (2)腰围、臀围、SBP、DBP、FBG、TC、TG、HDL-C、LDL-C、ALT、AST、FINS、HOMA-IR等检测指标结果在对照组、超重儿、肥胖儿中以逐渐升高趋势分布,并且超重儿与对照组、肥胖儿与对照组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BMI、腰围、SBP、TC、TG、LDL-C、ALT、AST、FINS与HOMA-IR呈正相关,HDL-C与HOMA-IR呈负相关(均P<0.01).结论 超重及肥胖儿童MS发病率明显较正常体重儿童升高,MS发病与超重及肥胖密切相关,应注重预防超重及肥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掌握城市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流行现状,探究父母体质指数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 选取江苏省南京市、山东省淄博市4所幼儿园的2 037名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父母体质指数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 所调查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率为24.30%,超重率为13.16%(男14.54%...  相似文献   

3.
7~17岁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流行现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描述7~17岁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中代谢综合征(MS)的流行现况。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7~17岁儿童青少年2752人进行分析。采用Cook标准进行代谢综合征判定。结果研究人群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3.2%,在体重正常、超重、肥胖的儿童青少年中,MS患病率分别为0.7%、8.0%、23.9%。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因素后,MS各组分患病率、MS患病率在超重和肥胖儿童青少年中都成倍增加。较多发生的异常为腹型肥胖(超重、肥胖者:41.6%和77.9%)、高血清甘油三酯(超重、肥胖者:36.4%和50.7%)和高血压(超重、肥胖者:19.6%和39.0%)。在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者中,至少有1项MS组分的分别为40.3%、65.6%和90.6%;肥胖者中有62.9%至少有2项MS异常;3项以上异常聚集者在肥胖者中为23.9%;有4项以上异常聚集的均为超重和肥胖儿童青少年。结论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多存在明显的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学龄前儿童及其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三代直系亲属之间超重、肥胖发生率的差异,探究直系亲属超重、肥胖与儿童肥胖的关系,为预防和减少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5-6月,对南京市雨花台区辖区内幼儿园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共有2 217名3~5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年龄、性别、出生体重及其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年龄、体重、身高等信息,并采用统一标准方法测量儿童的体重、身高,分析直系亲属超重、肥胖与儿童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结果 学龄前儿童超重发生率7.80%、肥胖发生率2.75%。儿童中男性肥胖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3.4% vs. 2.0%, P<0.05);在中年父母辈中,男性的超重及肥胖发生率分别为36.1%、11.1%,均显著高于女性(13.6%、3.3%)(P<0.001),而在祖父母辈,女性的肥胖发生率却显著高于男性(祖父母:10.1% vs. 5.9%,P<0.001;外祖父母:7.5% vs. 6.2%,P<0.05)。经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母亲超重(OR=1.614,95%CI:1.132~2.301,P<0.01)及父亲肥胖(OR=2.584,95%CI:1.773~3.765,P<0.001)是导致儿童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二代亲属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肥胖与儿童肥胖无显著关系。结论 直系三代亲属中,中年男性的超重、肥胖发生率最高,父母超重、肥胖可导致学龄前儿童肥胖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超重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中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发病情况,探讨NAFLD与MS的相互关系。【方法】对212例超重肥胖儿童进行体格测量、血液生化检测和肝脏超声检查,分析NAFLD与MS的关系。【结果】共检出NAFLD患儿109例,MS 64例。腹型肥胖、高血糖、血脂紊乱、高血压、NAFLD和MS的检出率分别为85.8%、12.7%、57.1%、35.4%、51.4%和30.2%。与无NAFLD的103例相比,两组在体质指数、甘油三酯、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敏感指数(Homa-IAI)以及MS组分数等方面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腹型肥胖、高血糖、血脂紊乱、高血压发生NAFLD的比值比(OR)分别是非NAFLD组的2.168、2.348、2.145、2.418倍,而MS患者患NAFLD的风险最高(OR=3.109)。109例NAFLD患者中,108例存在1项或多项代谢紊乱,所有代谢紊乱都具有者15例(13.8%)。【结论】超重肥胖儿童NAFLD伴发MS较普遍,NAFLD与MS及其组分密切相关,是儿童MS在肝脏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超重和肥胖学龄儿童代谢综合征流行特征,探讨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为代谢综合征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以成都市2所小学261名超重和肥胖学龄儿童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检测血糖及血脂等指标,分析儿童代谢综合征的患病情况.结果 儿童代谢综合征总患病率为11.49%,超重组患病率为6.83%,肥胖组患病率为19.00%;儿童腰围、血压、空腹血糖、血浆三酰甘油(TG)及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异常率分别为92.34%,21.07%,0.77%,39.08%和3.45%.结论 代谢综合征在超重和肥胖儿童中高发,其严重程度随着肥胖程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7.
超重肥胖儿童代谢综合征组分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超重肥胖儿童代谢综合征(MS)各组分的聚集特征,探索儿童代谢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前期工作收集的2批样本,为北京市835名14,15岁超重肥胖儿童,其中样本1有93人(超重62人,肥胖31人)、样本2有742人(超重371人,肥胖371人).先对样本1中超重和肥胖儿童代谢综合征的组分(包括体质指数、腰围、血糖、血脂、血压)进行因子分析,后对样本2进行因子分析用以验证和确认分析结果.结果 超重儿童MS组分共提取4个因子,脂代谢因子(LDL-C,TC,TG,HDL-C)、血压因子(SBP,DBP)、肥胖因子(WC,BMI)和糖代谢因子(FPG,HDL-C),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77.44%;肥胖儿章MS组分共提取3个因子,肥胖-血压因子(WC.BMI,SBP,DBP)、脂代谢因子(LDL-C,TC,TG,HDL-C)和糖代谢因子(FPG),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69.84%.结论 儿童MS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任何一个因子都不能单独解释MS的全部变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睡眠时间与肥胖儿童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 对311例肥胖儿童分别记录睡眠时间及测定空腹血糖(FBG)、血脂、血压、BMI等有关MS的诊断指标,并根据睡眠时间(<8h、8 h~、9h~、≥10h)分为4组进行比较分析,将MS作为反应变量、睡眠时间作为自变量,正常BMI儿童作为对照,进行多分类无序反应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每天睡眠时间<8 h的肥胖儿童与每天睡眠时间≥10h的肥胖儿童比较.各项MS组分测定值(BMI、血压、血脂、F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及血压、空腹胰岛素、BMI异常(≥30kg/m2)发生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分类无序反应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睡眠时间减少是肥胖儿童发生MS的危险因素.结论 睡眠不足是肥胖儿童发生MS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儿童肥胖与代谢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肥胖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在世界范围内呈增加趋势.代谢综合征的早期临床表现已经在部分肥胖儿童中有所显示,如高血压、高血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等,极大地影响了儿童身体健康.随着肥胖状态的持续,这些儿童成年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必然会明显上升.本文对儿童肥胖与原发性高血压、高血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等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期慢性病相关指标与超重肥胖关系,为预防和减少成年后慢性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江苏省无锡市3个地区的10~14岁儿童共2 870人,测量身高、体重和血压,并从中抽取300名儿童采血,检测相关生化指标.结果 儿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39%和2.23%,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为14.77%和2.41%,高于女生的4.24%和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超重和肥胖组收缩压为(102.64±10.36)和(104.05±12.80)mmHg,均高于正常组的(99.72±10.1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肥胖组高密度脂蛋白为(1.30±0.20)mmol/L,低于正常组的(1.57±0.33)mmol/L,肥胖组甘油三酯、载脂蛋白 B、胰岛素、C 肽、胰岛素抵抗指数分别为(1.25±0.60)mmol/L(0.83±0.22)mmol/L、(17.97±8.44)mU/L、(0.75±0.43)pmol/mL、(3.96±2.22),均高于正常组的(0.80±0.31)mmol/L、(0.68±0.11)mmol/L、(11.19±6.04)mU/L、(0.35±0.20)pmol/mL 和(2.36±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肥胖引起胰岛素抵抗的OR值为5.77(95%CI=1.41~23.69),而超重OR值为1.03(95%CI=0.36~2.97),肥胖更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结论 无锡市10~14岁儿童超重和肥胖流行情况处于中国富裕乡村和中小城市之间,肥胖是引起儿童血压偏高、影响糖代谢和脂质代谢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宝鸡地区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关系,为预防宝鸡地区儿童超重和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15年8月-2016年12月在宝鸡市妇幼保健院进行预防接种的3 586名3~6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获得学龄前儿童的母乳喂养情况,测量学龄前儿童的身高和体重,了解学龄前儿童的体格发育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患病风险的OR值和95%的可信区间(CI)。结果 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分别为12.5%和9.8%,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患病风险呈负相关,母乳喂养≥12个月的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患病风险是未经母乳喂养的学龄前儿童的0.58倍。结论 较长时间的母乳喂养是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保护因素,应提倡长时间的母乳喂养,预防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儿童维生素D(Vit D)营养状况,分析儿童超重肥胖与Vit D营养状况的关系,为儿童Vit D的合理补充、预防Vit D缺乏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健康体检儿童的年龄、性别,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采集空腹静脉血,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结果 共收集7 578名儿童,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98.57±39.96)nmol/L,其中男童为(98.58±39.64)nmol/L,女童为(98.56±40.38)n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58名儿童Vit D缺乏 (8.68%)、1 602名儿童Vit D不足 (21.14%),不同性别儿童Vit D缺乏率及不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儿童血清25-(OH)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水平随年龄增加逐渐下降;不同年龄儿童Vit D营养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it D缺乏率及不足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χ2趋势=275.266,P<0.05)。超重、肥胖儿童血清25-(OH)D水平低于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儿童Vit D缺乏率及不足率均高于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水平与BMI呈负相关(P<0.001)。结论 广州地区学龄儿童和超重肥胖儿童Vit D营养状况均较差,应重视儿童尤其是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儿童Vit D的合理补充。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城区儿童超重肥胖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用统一调查方法和调查表对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 【结果】 在被调查的1 844名儿童中,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11.12%、7.21%,男生超重肥胖合计检出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49,P<0.05)。超重肥胖组出生体重、父亲BMI、母亲BMI高于对照组,每餐进食时间低于对照组(P均<0.001)。性别、父母亲超重肥胖、每餐进食时间、晚上睡觉前半小时吃东西、是否认同“每天喝牛奶是个好习惯”和“活动少,容易发生肥胖”观点这7个因素是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 【结论】 广州市城区儿童超重肥胖较为常见,儿童超重肥胖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来控制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太原市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为预防儿童超重和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太原市5所小学三年级学生共1 582名作为调查对象。【结果】 太原市儿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5%和9.4%,男童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高于女童,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独生、父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母亲学历、银屏活动次数和出生体重为儿童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太原市儿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较高,儿童超重和肥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明久坐时间(ST)、体力活动(PA)与儿童超重肥胖的联合关系,为从身体活动角度制定儿童超重肥胖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7年3-6月共抽取3 936名广州市7~12岁儿童。采用信效度良好的问卷评估儿童的ST和PA水平,儿童超重肥胖依据中国肥胖工作组制定的标准进行判定。每天进行课后ST≥2 h/d视为高ST,每天参加中高等强度PA≥60 min/d视为高PA;高、低ST和PA两两交叉分组后形成四组别。结果 广州市7~12岁儿童总体的超重肥胖率为21.5%。低ST高PA、低ST低PA、高ST高PA、高ST低PA四组别儿童的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8.9%,17.8%,23.1%和22.3%。在控制了混杂因素后,与低ST高PA组儿童相比较,高ST高PA组儿童的超重肥胖风险是其1.286倍(95%CI:1.078~1.724),高ST低PA组儿童的超重肥胖风险是其1.219倍(95%CI:1.059~1.641)。结论 ST、PA与儿童超重肥胖间存在联合关系,有关部门从身体活动角度防控儿童超重肥胖时,除了考虑增加儿童中高等强度PA水平,也应多关注减少课后ST。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出生体重与儿童期超重肥胖的关系,为预防和减少儿童肥胖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无锡地区1 435对巨大儿和正常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随访收集所有研究对象与肥胖相关的资料,分析出生体重与儿童期超重肥胖的关系。 【结果】 巨大儿中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10%和2.86%,正常儿中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9.69%和1.61%;巨大儿超重和肥胖检出率高于正常儿(P <0.01);巨大儿与正常儿相比,发生超重和肥胖的RR值分别为1.35和1.78,AR值分别为3.41%和1.26%。经趋势χ2检验发现,随着出生体重的增加,超重和肥胖率均增加(P<0.01),发生超重和肥胖的RR值和AR值也随之增加;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出生体重、性别、父亲和母亲的BMI以及喜欢吃油炸食品可能为儿童期BMI的影响因素。 【结论】 出生体重与儿童期肥胖有关,预防肥胖应从胎儿期开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延安市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当地及国家预防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整群抽样延安市城区和郊区各3所小学,测量儿童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问卷调查儿童家长,收集儿童性格、运动、睡眠、饮食等资料,分析当地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结果 1)延安市学龄儿童超重率为13.76%,其中城区男生20.09%,城区女生10.64%,郊区男生14.83%,郊区女生8.19%;儿童肥胖率为5.27%,其中城区男生8.04%,城区女生4.47%,郊区男生4.78%,郊区女生3.00%;2)性别、生活区域、性格等因素对延安市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 延安市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率较高,合理膳食、加强运动是儿童超重、肥胖的基本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中国城市学龄儿童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于2013年12月-2014年6月,选取石家庄、上海、深圳、兰州、武汉5个城市共3 896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9.8%,其中超重率为10.6%,肥胖率为9.2%;超重肥胖分布存在年龄、性别、地区差异,男童超重肥胖率(22.8%)高于女童(16.5%)(P<0.01)。校正地域和年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儿童超重肥胖危险因素:体力活动不足(OR=4.179,95%CI=3.492~5.002)、男童(OR=1.218,95%CI=1.019~1.456)、不爱吃零食(OR=1.346,95%CI=1.047~1.731);而进食速度一般(OR=0.532,95%CI=0.335~0.845)或进食速度慢(OR=0.352,95%CI=0.211~0.586)、不爱吃肉类食物(OR=0.723,95%CI=0.549~0.952)、饮食结构为荤素搭配(OR=0.556,95%CI=0.324~0.965)有助于降低城市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结论 以促进儿童体力活动水平、促进健康饮食习惯为目标的干预策略是预防和干预超重肥胖的重点和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