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出生时维生素D水平与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相关性,为预防早产儿HIE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博罗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2018年6月—2020年6月诊断为HIE的早产儿25例(HIE组)和未发生HIE的早产儿138例(非HIE组),比较两组母亲和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OH)D的水平,并对HIE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与非HIE组比较,HIE组早产儿宫内窘迫发生率较高、1 min Apgar评分较低、机械通气时间较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875,t=10.854、7.166,P<0.01);HIE组母亲和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非HI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6、2.092,P<0.05),HIE组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比例(64%)明显高于非HIE组(3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9,P<0.05);两组母亲血清25-(OH)D水平与早产儿出生时25-(OH)D水平呈正相关(HIE组r=0.825,非HIE组r=0.682,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IE的危险因素包括宫内窘迫(OR=1.137,95%CI:1.105~1.209)、1 min低Apgar评分(OR=1.170,95%CI:1.085~1.443)、机械通气时间(OR=1.431,95%CI:1.275~1.610)和低25-(OH)D水平(母亲OR=1.234,95%CI:1.010~1.511;早产儿OR=1.505,95%CI:1.191~1.899)。 结论 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比例达50.9%(83/163),母亲及早产儿出生时低维生素D水平是早产儿HIE发生的高危因素,应注重孕期和早产儿出生后的维生素D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产儿脐血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 水平与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关系,为RDS的临床预防提供新思路。方法 将2018年3月—2020年5月收治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NICU的179例早产儿纳入分析,于出生时采集脐血,使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分析测定脐血血清25(OH)D水平。根据是否诊断RDS分为RDS组和对照组,将血清25(OH)D水平是否低于20 ng/ml分为维生素D减少组和充足组,并分别分析和比较两组各影响因素的差异。结果 25.1%早产儿脐血25(OH)D水平缺乏(<10 ng/ml)、42.5%不足(10~<20 ng/ml),32.4%正常(≥20 ng/ml)。RDS组脐血血清25(OH)D水平[(11.3±7.2) 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5.88±8.4)nmol/L], t=3.469,P<0.01);RDS组脐血血清25(OH)D减少发生率为89.0%(121/136),显著高于对照组 [46.5%(20/43), χ2=35.221, P<0.01)]。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新生儿胎龄≤32周和脐血血清25(OH)D<20 ng/ml是早产儿发生RDS的独立危险因素(OR=39.694, 5.696, P<0.05)。结论 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高,低维生素D水平可能增加RDS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无锡市新生儿维生素D(VD)的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新生儿VD补充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8年3月入住无锡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的足月、母乳喂养、日龄≤7 d的新生儿347例,检测其血清25-(OH)D基础水平,其中血清25-(OH)D≤50 nmol/L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400 U/d或800 U/d VD口服,6周后复查。同时对其母亲一般信息及孕期补充VD情况等展开问卷调查。结果 VD缺乏、VD不足和VD充足的比例分别为91.07%、8.07%和0.86%。夏秋季出生的患儿血清25-(OH)D水平较冬春季出生的患儿高(t=-3.467,P<0.05)。6周后复查发现,总体患儿血清25-(OH)D平均值较前上升,VD缺乏者比例下降(χ2=118.235、163.196,P<0.05)。 新生儿血清25-(OH)D水平与母亲孕期是否补充充足的钙剂、VD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0.116,P=0.043)。结论 无锡地区足月新生儿VD普遍缺乏,建议根据母亲孕期VD补充情况,可以将早期足月新生儿VD补充剂量调整为400~800 U/d,持续6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肺外脏器受累的相关性,为临床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榆林市第一医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58例MPP患儿分为肺外脏器受累组(n=56)和无肺外脏器受累组(n=102)。同时按照维生素D水平将患儿分为维生素D正常、不足和缺乏组,比较3组之间肺外脏器受累情况。结果 与无肺外脏器受累组比较,肺外脏器受累组热程较长、白细胞计数(WBC)、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水平较高,维生素E、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维生素D水平组肺外脏器受累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维生素D不足(OR=1.955,95%CI:1.479~4.233,P=0.006)或缺乏(OR=2.360,95%CI:1.687~8.125,P<0.001)是肺外脏器受累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25-(OH)D水平预测肺外脏器受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0,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45%和87.76%,最佳界限值为22.48 ng/ml。结论 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增加了MPP患儿肺外脏器受累的风险,可能是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临床应密切监测维生素D水平以评估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晚期早产儿出生时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异常高危险因素,并观察常规治疗后的效果。方法 选取100例于2017年1月—2020年6月在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病室住院的晚期早产儿,根据25-(OH)D水平分为缺乏组(66例)和充足组(34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明确影响晚期早产儿出生时25-(OH)D水平异常的危险因素,对缺乏组予以治疗,观察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缺乏组冬春季出生晚期早产儿为90.9%(60/66)高于充足组27.78%(10/34)(χ2=40.413,P<0.001);母亲孕龄为(29.91±4.13)岁,大于充足组的(28.04±4.19)岁、(23.21±3.01)kg/m2,(χ2=2.134,P=0.035);母亲体质量指数(BMI)为(26.97±2.57)kg/m2,大于充足组的(23.21±3.01)kg/m2, (t=6.534,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冬春季出生(OR=2.659,95%CI 2.303~3.015,P<0.001)、母亲孕龄(OR=3.425,95%CI 2.064~4.785,P=0.002)、母亲BMI(OR=2.136,95%CI 0.491~3.781,P=0.006)为晚期早产儿在出生时25-(OH)D缺乏的相关高危因素。缺乏组的晚期早产儿3个月龄时25-(OH)D水平为(51.25±3.87)nmol/L,高于出生24 h内(25.31±3.57)nmol/L(t=40.025,P<0.001),且与充足组3个月龄时无明显差异(t=0.992,P=0.324)。结论 冬春季出生、母亲孕龄、母亲BMI是影响晚期早产儿25-(OH)D水平的危险因素,经过治疗,早产儿25-(OH)D水平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柳州市城区儿童血25-(OH)D水平,为合理补充维生素D(V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16年7月15日-2017年7月14日在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门诊体检的1岁半~6岁4 560名入托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结果 4 560名学龄前儿童血25-(OH)D平均水平为(101.57±31.56) nmol/L,VD缺乏及不足率为19.91%。1岁组儿童VD水平最高,随年龄增长而降低(F=208.962,P<0.001)。4~6岁组儿童的VD缺乏及不足率明显高于1~3岁组(χ2=360.878,P<0.001)。冬春季节的缺乏及不足率明显高于夏秋季节(χ2=82.739,P<0.001)。2岁后儿童VD补充剂使用率明显降低,超过50%的3岁及以上儿童不服用VD补充剂。结论 柳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冬春季节儿童VD水平较低,以4~6岁儿童VD缺乏及不足率较严重,建议长期合理补充VD制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胎龄≤34周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315例胎龄≤34周早产儿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EUGR分为发育迟缓组与发育正常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的影响因素。结果 迟缓组的出生体重(<1 500 g)、出生时胎龄(<28周)、出生头围(≤33 cm)、体重下降时间(>6 d)、母体妊娠高血压构成比以及最低体重、出院时体重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迟缓组的第一次母乳喂养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微量喂养持续时间、败血症构成比、呼吸窘迫综合征构成比、喂养不耐受构成比均高于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1 500 g(OR=1.719, 95%CI:1.115~2.652)、出生时胎龄<28周(OR=1.587, 95%CI:1.052~2.396)、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17 d(OR=1.835, 95%CI:1.144~2.943)是早产儿发生EUGR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胎龄≤34周早产儿EUGR的影响因素为出生体质量、出生时胎龄以及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应尽早采取营养支持,降低EUGR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武汉市新洲区妊娠早期妇女维生素D缺乏与不足发生情况,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为制定孕早期健康干预政策提供依据。 方法 抽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在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与武汉市新洲区中医院产科门诊进行产前检查的妊娠早期(小于13周)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质谱法进行血清维生素D[25-(OH)D]的检测,判断其维生素D营养状况。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一般情况、本次妊娠情况、孕前期及孕期膳食习惯、生活习惯及营养剂补充情况等进行调查,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相关因素。 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2 011例,其中维生素D缺乏、不足、充足分别有505例、1 011例、495例,检出率分别为25.11%、50.27%、24.6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早期维生素D不充足(缺乏与不足)的危险因素有年龄≥30岁(OR=1.747,95%CI:1.287~2.372)、检测季节为冬春季(OR=1.188,95%CI:1.056~1.336)、妊娠早期呕吐(OR=1.775,95%CI:1.417~2.2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护因素有妊娠早期服用复合维生素(OR=0.522,95%CI:0.344~0.793)及妊娠早期服用复合微量元素(OR=0.717,95%CI:0.553~0.9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武汉市新洲区妊娠早期妇女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情况较为严重,其维生素D营养状况受到年龄、检测季节及孕期营养补充的影响,应重点关注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高风险人群,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有效降低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发生率,提高优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西安地区(北纬34°)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生后48小时内入院且生命体征平稳的161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检测新生儿生后48小时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并分析性别、胎龄、出生季节,母亲年龄、分娩方式、妊娠胎数,以及母亲孕晚期维生素D补充剂量对新生儿血清25(OH)D水平的影响。结果新生儿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12.20(9.10,17.30)ng/mL,维生素D缺乏、不足和充足的发生率分别为65.84%、15.53%和18.63%。单胎新生儿血清25(OH)D水平显著高于双胎新生儿(Z=-1.967,P<0.05)。秋季出生的新生儿血清25(OH)D水平显著高于春季出生的新生儿(H=-2.726,P<0.05)。与母亲孕晚期补充维生素D剂量<600IU/d相比,母亲孕晚期补充维生素D剂量≥600IU/d新生儿血清25(OH)D水平显著增高(Z=-3.968,P<0.05),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显著降低(χ^2=8.003,P<0.017)。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孕晚期补充维生素D剂量<600IU/d是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OR=2.481,95%CI:1.023~6.008,P<0.001)。结论西安地区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较高;胎数、出生季节和母亲孕期维生素D补充剂量是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胎龄<34周早产儿不同断脐方式下血红蛋白、胆红素及相关并发症差异,为早产分娩行挤压脐带断脐法(UCM)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15例经阴道分娩的胎龄<34周的早产儿,根据断脐方式分为UCM组(n=59)和立即断脐(ICC)组(n=56),比较两组早产儿娩出后血红蛋白变化趋势和输血量、住院期间经皮胆红素值及光疗时间以及颅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结果 UCM组出生后1 h内、出生后1周左右和出院前血红蛋白显著高于ICC组(t=2.246、2.123、1.886,P<0.05),住院期间ICC组早产儿输血次数及每人次输血量显著多于UCM组(χ2=2.145,t=2.160,P<0.05)。两组经皮胆红素达峰时间均为3~6 d,UCM组经皮胆红素值显著高于ICC组(t=2.231、2.654、2.686、2.038,P<0.05),两组光疗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住院期间发生颅内出血、视网膜病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正常断脐相比,挤压脐带可增加胎龄<34周早产儿的血容量和血红蛋白量,减少住院期间输血次数及输血量,且不增加患儿病理性黄疸和并发症的风险,可作为胎龄<34周早产儿首选的断脐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早产儿早期补充维生素D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沧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早产儿158例,分为大胎龄组和小胎龄组,每组又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配方奶喂养,实验组给予配方奶+维生素D,于生后第3天开始补充维生素D 400 U/d,服用7 d,实验前后测定血清25-(OH)D、IL-2和IgG、IgA、IgM水平,观察临床有无并发症。结果 早产儿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给予维生素D治疗后,小胎龄组和大胎龄组血清25-(OH)D均值分别从23.556、27.771 nmol/L提高到27.423、32.198 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25-(OH)D水平的提高,IL-2水平明显提高,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gG、IgA、IgM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提早补充维生素D可以提高早产儿免疫力,对体液免疫的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单纯乳房早发育和中枢性性早熟女童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的临床意义,为预防性早熟进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专科门诊就诊的诊断为性早熟女童84例,其中根据诊断标准分为单纯乳房早发育组和中枢性性早熟组;根据国际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分类方法,将性早熟组女童分为维生素D正常组、不足组、缺乏组;另选取80例健康女童为对照组。记录并统计年龄、体重、身高、体重指数(BMI)、骨龄(BA);骨龄与生活年龄比值(BA/CA)、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黄体生成素(LH)水平、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峰值(P-LH)、促卵泡雌激素峰值(P-FSH)、血清雌二醇(E2)水平,采用25-(OH)D水平评价维生素D水平。结果 性早熟组女童血清25-(OH)D水平为(53.02±20.64)nmol/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女童[(74.32±14.30)nmol/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9,P<0.05);中枢性性早熟组女童25-(OH)D水平[(36.09±11.83)nmol/L]低于单纯乳房早发育女童[(55.29±23.08)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7,P<0.05)。25-(OH)D不足组与25-(OH)D缺乏组骨龄(BA)、实际年龄(CA)、BMI-SDS、身高SDS、体重SDS、LH、FSH基础值、E2、P-LH、P-FSH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OH)D不足组P-LH[(30.31±13.45)U/L]和P-FSH[(22.66±7.70)U/L]与25-(OH)D正常组P-LH[(10.67±9.34)U/L]和P-FSH[(17.12±9.23)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3、3.127,P<0.05);25-(OH)D缺乏组P-LH[(32.39±14.56)U/L)]和P-FSH[(25.09±10.56) U/L]与25-(OH)D正常组P-LH和P-FS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5、5.242,P<0.05)。 结论 性早熟女童维生素D水平减低,且维生素D水平与性早熟的发生及进程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昆明主城区夏季小学生维生素D与体格生长的相关性,为预防儿童身材矮小及发生肥胖提供临床数据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18年6-8月在昆明市4个区591名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测量、血清25-(OH)D测定及超声骨密度检测。比较不同年级组的血清25-(OH)D、体重指数(BMI)及骨强度Z值,不同年级段男、女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分析25-(OH)D水平与BMI、骨强度Z值及身高的相关性。结果 相同年级儿童男女在身高、体重和BMI值上有显著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长,儿童血清25-(OH)D水平呈降低趋势(F=37.646,P<0.001),BMI呈上升趋势(F=1 343.002,P=0.001),骨强度Z值呈下降趋势(F=34.489,P<0.001);随着年级的增长,不同性别研究对象的维生素D不足与缺乏者占比呈略升高趋势(P>0.05);总体上,男童维生素D充足的比例为48.38%,女童为48.06%,25-(OH)D水平与BMI呈负相关性(r=-0.673,P<0.01),与骨强度Z值呈正相关性(r=0.514,P<0.01),与身高呈正相关性(r=0.561,P<0.01)。结论 本研究中的小学生仍有一半以上存在25-(OH)D水平不足或缺乏,儿童需增加户外锻炼,口服维生素D制剂,以减少儿童矮小症、肥胖等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青春期儿童维生素D(VD)水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导致VD不足的原因,为后续研究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2016年随机抽取哈尔滨市某城区某中学603名6~8年级11~17岁青春期儿童进行体格检查、问卷调查及实验室检测血清25(OH)D、甲状旁腺素(PTH)、钙(Ca)、磷(P)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水平。结果 603名青春期儿童血清25(OH)D的中位数和四分间距位数为14.16 (10.68, 18.46)ng/ml,VD不足和缺乏占81.1%。血清PTH、Ca、P、ALP水平分别为42.7(31.90, 60.70)pg/ml、(2.47±0.13) mmol/L、(1.57±0.21) mmol/L、(275.23±127.60) U/L。血清25(OH)D与PTH水平和ALP水平之间呈负相关(r=-0.039、-0.141,P<0.001),与Ca呈正相关(r=0.312,P<0.001),与P无明显相关性。PTH和25(OH)D为对数关系,当PTH达到最大抑制状态时无25(OH)D拐点值。户外活动时间、补充VD制剂与血清25(OH)D水平呈正相关(P趋势<0.001),户外活动时间、VD制剂的补充是青春期儿童VD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11~17岁青春期儿童VD缺乏情况普遍存在。血清PTH、ALP和Ca,这些指标的测定有助于评价青春期儿童VD水平状况,建议通过鼓励青春期儿童增加户外活动,补充VD制剂等手段,可以提高血清25(OH)D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神木市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寻找影响因素并评价危险程度,为防治该地区维生素D(VD)缺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神木市医院儿童保健科健康查体儿童共687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25-(OH)D水平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687例健康儿童血清VD,最高值为96.9 ng/ml,最低值为2 ng/ml,平均水平为(32.59±13.14)ng/ml,其中VD缺乏120例(17.5%),VD不足169例(24.6%),VD适宜398例(57.9%),无VD过量及中毒。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D水平与年龄、季节、每天户外活动时间、曾添加过VD、持续服用VD时间、近三月是否添加VD相关(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户外活动时间[在30 min与2 h之间(OR=0.43,95%CI:0.22~0.84,P=0.03)、持续服用VD时间在3月~1年之间(OR=0.12,95%CI:0.05~0.28,P<0.001)是影响VD水平的因素。结论 户外活动时间、持续服用VD时间是VD缺乏的保护性因素。VD缺乏重在预防,应加强健康宣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